雲過醒透的博客

心頭洞明,抱樸守拙,以和為貴,知足常樂
個人資料
雲過醒透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古代詩人筆下的多彩除夕

(2015-02-11 17:30:47) 下一個
 
網絡圖片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大年三十,人們習慣稱為“除夕”。在這“寒隨一夜去,春逐五更來”的辭舊迎新之際,古代詩人給我們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吟詠除夕的名篇佳作,有如一道充溢著濃鬱文化氣息的饕餮大餐,讓人五味雜陳,既有對生命意義的思考,也有對萬象更新的期待,更有對美好明天的憧憬。
  除夕是一幅炫彩的畫。南宋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除夕》中記載:“是夜,夢中爆竹山呼,聲聞於外,士庶之家,圍爐團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 中國除夕守歲的民俗在唐代尤為盛行,唐太宗李世民在《守歲》一詩中寫道:“暮景斜芳殿,年華麗綺宮。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階馥舒梅素,盤花卷燭紅。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此詩如一幅炫彩的畫,盡情展現了“貞觀之治”時期皇城禁宮內的除夕夜之華美。唐朝詩人杜審言也寫過一首《守歲》詩:“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孫捧禦筳。宮闕星河低拂樹,殿廷燈燭上熏天,彈弦奏節楷風入,對局探鉤柏酒傳。欲向正元歌萬壽,暫留歡賞寄春前。”詩中,杜審言把達官貴人們守歲時談笑風生,以及酒綠燭紅的景象表現得淋漓盡致。

  除夕是一抹思鄉的淚。這一天,一些漂泊異鄉的詩人,因不能回家與親友團聚,隻能把思親懷鄉的愁苦寄托在詩中。孟浩然的《歲除夜有杯》:“守歲家家應未臥,想思那得夢魂來”;白居易的《客中守歲》:“守歲樽無酒,思鄉淚滿襟”;高適的“故鄉今夜思千裏,霜鬢明朝又一年”;張說的“故歲今宵盡,新年明旦來。愁心隨鬥柄,東北望春回”;戴叔倫的“旅館誰相問,寒燈獨可親。一年將盡夜,萬裏未歸人。寥落悲前事,支離笑此身。愁顏與衰鬢,明日又逢春”;清代蔣士銓的“爆竹聲中歲兩更,懷鄉思母豈無情。長安客有終身住,百感心同一夜生”……客居異鄉的離愁別恨,豐富的思親懷鄉之情,無不躍然紙上。
  除夕是一首歡樂的歌。除夕之夜,是盡享天倫的團圓佳時,處處充滿歡歌笑語。南北朝時期詩人徐君倩在《共內人夜坐守歲》詩中,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他與妻子一起守歲的浪漫與喜悅:“歡多情未極,賞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棕裏覓楊梅。簾開風入帳,燭盡炭成灰。勿疑鬢釵重,為待曉光摧。”唐朝張說的《嶽州守歲》則形象地描寫了守歲時醉舞酣歌的歡樂氣氛:“夜風吹醉舞,庭戶對酣歌。愁逐前年少,歡迎今歲多。”蘇東坡的“兒童強不眠,相守夜喧嘩”,則表現了孩子們除夕守歲時的喧鬧場麵。明朝葉顥的《春節》詩:“天地風雪盡,乾坤氣象和,曆添新歲月,春滿舊山河,楊柳芳容樨,鬆篁老太多,屠蘇成醉飲,歡笑白雲窩。”在描繪新年的歡樂氣氛時,亦表達了詩人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向往。
  除夕是一壺醉人的酒。合家團聚,必要飲酒。詩書世家的杜甫在除夕這天選擇了“誰能更拘束?爛醉是生涯。”而詩人張子容在《除夜樂城逢孟浩然》中則是“樽開柏葉酒,燈發九枝花。”盧仝在《除夜》曰:“殷勤惜此夜,此夜在逡巡。燭盡年還別,雞鳴老更新。明日持杯處,誰為最後人。”除夕守歲,長幼同堂,飲酒還得講點禮節。白居易的《三年除夕》:“堂上書帳前,長幼合成行。以我年最長,次第來稱觴。”把除夕夜家人團聚時,晚輩一個個向長者敬酒的溫馨場麵和尊老習俗,寫得形象生動。宋代詩人陸遊守歲到四更,一邊飲酒一邊在燈下寫春聯:“北風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歲除。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蘇轍則在《除日》詩中感歎:“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
  除夕是一根催馬的鞭。年末歲首,也引發詩人們對生命的思考,感歎歲月蹉跎、時不我待。唐代史青的“今歲今宵盡,明年明日催”、盧同的“去年留不住,年來也任他。當壚一盍酒,爭奈兩年何”,宋代蘇東坡的“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尤可誇”、梅堯臣的“年華日夜催,清鏡寧長好”,金代劉從益的“一日複一日,其來不肯遲。一冬複一春,既去誰能追”,明代文征明的“人家除夕正忙時,我自挑燈揀舊詩。莫笑書生太迂闊,一年功夫在文詞”,清人席振起的“相邀守歲阿鹹家,蠟炬傳紅映碧紗。三十六歲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都表達了光陰易逝、歲月不居的傷感,又充滿對未來的憧憬。尤其是清代詩人趙翼,在85歲時還寫了一首《除夕》詩,表達奮發進取之情,傳為佳話:“燭影搖紅焰尚明,寒深知己積瓊英。老夫冒冷披衣起,要聽雄雞第一聲。”
  品賞這些古代詩人為我們留下的多彩多味除夕詩,不僅可以一窺中國傳統的除夕風俗,感受年文化的獨特魅力,還能啟迪人生,催人奮進,更加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其樂融融。讓我們在品讀經典的同時,去開創嶄新的生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