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真正的閱讀是指,你忘記周圍的世界,與作者一起在另外一個世界裏快樂、悲傷、憤怒、平和。它是一段段無可替代的完整的生命體驗,不是那些碎片式的訊息和誇張的視頻可以取代的。
近日,一名印度工程師所寫《令人憂慮,不閱讀的中國人》紅遍網絡。他說,或許我們對於一個經濟還在迅速發展的發展中國家不應過分苛責。但我隻是憂慮,如果就此疏遠了靈魂,未來的中國可能會為此付出代價。
全文如下:我坐在從德國法蘭克福飛往上海的飛機上。正是長途飛行中的睡眠時間,機艙已熄燈,我躡手躡腳地起身去廁所。座位離廁所比較遠,我穿過很多排座位,吃驚地發現,我同時穿過了很多排iPad。不睡覺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國人,而且他們基本上都是在打遊戲或看電影,沒見有人讀書。
這一幕情景一直停留在我的腦海裏。其實在法蘭克福機場候機時,我就注意到,德國乘客大部分是一杯咖啡、一份報紙、一本書,或者一部Kindle、一台筆記本,安靜地閱讀或工作。中國乘客中也有閱讀和工作的,但不太多。大部分人要麽在穿梭購物,要麽在大聲談笑和比較價格。
中國是一個有著全世界最悠久閱讀傳統的國家,但現在的中國人似乎有些不耐煩坐下來安靜地讀一本書。一次我和一位法國朋友一起在虹橋火車站候車,這位第一次來中國的朋友突然問我:“為什麽中國人都在打電話或玩手機,沒有人看書?”
我一看,確實如此。人們都在打電話(大聲談話),不打電話就低頭發短信、刷微博或打遊戲。或喧囂地忙碌,或孤獨地忙碌,唯獨缺少一種滿足的安寧。在歐洲,火車的速度也許已經沒有中國快,火車站的現代化程度也許不再領先,但大部分人還是在閱讀中度過等待的時間,即使打電話也是輕聲細語的,生怕吵到了身邊正寧靜地閱讀著的乘客。
當然,我知道中國人並不是不閱讀,很多年輕人幾乎是每10分鍾就刷一次微博或微信,從中獲取有用的信息。但微博和微信太過於流行也讓我擔心,它們會不會塑造出隻能閱讀片段信息、隻會使用網絡語言的下一代?
真正的閱讀是指,你忘記周圍的世界,與作者一起在另外一個世界裏快樂、悲傷、憤怒、平和。它是一段段無可替代的完整的生命體驗,不是那些碎片式的訊息和誇張的視頻可以取代的。
當然,網絡侵蝕閱讀是一個全球化的現象,並不隻是中國才有。但有閱讀習慣的人口在中國龐大的人口中所占的比例,還是很低的。
我其實更想說的是,當下的中國,缺少那種讓人獨處而不寂寞、與另一個自己——自己的靈魂——對話的空間。生活總是讓人疲倦,我們都需要有短暫的“關機”時間,讓自己隻與自己相處,閱讀、寫作、發呆、狂想,把靈魂解放出來,再整理好,重新放回心裏。
或許我們對於一個經濟正在迅速發展的發展中國家不應過分苛責,過於忙碌是壓力所迫,並不是一種過錯。但我隻是憂慮,如果就此疏遠了靈魂,未來可能會為此付出代價。
中國人為什麽不愛讀書
據媒體報道,中國人年均讀書0.7本,與韓國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羅斯的55本相比,中國人的閱讀量少得可憐。也許媒體報道的統計數據並不準確,但我們從日常生活的一些現象中,憑直覺也可以感受到中國人是越來越不喜歡看書。此前就有人寫過文章介紹,在那些發達國家的地鐵裏,火車上以及一些其它交通工具上,很多人都在靜靜地看書。而在中國這些場合,人們要麽是在高談闊論,要麽是在打瞌睡,鮮有看書的人。
在中國各地中小城鎮最繁榮的娛樂業就算麻將館和網吧了,一個萬多人的小鎮,有幾十個麻將館五六家網吧是常事。在曆史文化名城、炎帝神農故裏——湖北省隨州市麻將館隨處可見,幾乎所有賓館、酒店的每個房間都配備了全自動麻將機,90%以上的城鄉居民家裏都有麻將桌,不論是官員還是普通老百姓都沉迷於打麻將之中,由於受父母的熏陶連幾歲的孩子都會打麻將。短短幾年間隨州取代了成都,成為聞名全國的“麻將之都”。其經營麵積達4000多平米的兩幢新華書店,有80%的麵積都出租經營飲食和家電百貿,幾百平米的書店內是門庭冷落。麻將館裏不論是白天還是黑夜幾乎都是滿的,不愁客源,生意火爆。來參與打麻將的有農民、生意人、退休老幹部,教師、醫生、國家公務員等,甚至很多教師趁中午休息也要玩兩把,自詡“經濟半小時”。可以說,不論文化高低,不分男女,中老年人參與到麻將當中,青年人上網,少年兒童看電視。中國人的娛樂生活幾乎就濃縮為麻將、上網和看電視。
不管是在網吧,還是在大學的電腦室,不管是男生還是女生,我們可以看到,大多數都在玩遊戲,少部分在聊天。在網上和圖書館查閱資料或讀書的學生少之又少。
以前,有一句來諷刺公務員整天無所事事的話:一杯茶,一包煙,一張報紙看半天。說明那時候還有很多公務員在看報紙,但自從網絡化辦公後,網絡帶來的海量閱讀信息反而沒有人讀了,報紙更是無人問津。我到過不同部門的辦公室,很多人或公開或偷偷摸摸在網上鬥地主、玩遊戲。打牌戰況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再看看各部門領導,一天忙於應付各種檢查、應酬、飯局,更是感歎抽不出時間來讀書,讀書已經變成了學者的專利。這不隻是我善意地猜想,也許很多學者也不看書了。從愈演愈烈的論文抄襲、剽竊來看,他們之所以冒這樣的風險幹這樣見不得人的勾當,說明這些學者寫不出東西來了。寫不出東西的學者,肯定是沒有及時給自己充電,老本吃完了,才會江郎才盡。
中國人不愛讀書有四個方麵的原因:一是部分國民文化素質偏低,直到近幾年才普及九年製義務教育。而上述國家,老早就普及高中教育了;二是從小沒有養成閱讀的良好習慣,家庭和社會也缺少讀書的氛圍;三是國家一直在實行“應試教育”,讓孩子們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讀課外書,同時,應試教育剝奪了孩子們的閱讀興趣和權力,這也最重要的因素;四是好書越來越少,內容不吸引讀者。中國每年200多萬種新書,去除評職稱用的,市場投機的,粗製濫造的,以色情、愛情為主,思想品位高一點的,值得一讀的也就是少量的引進版圖書。
讀書這種習慣要靠從小培養。良好讀書習慣的養成主要靠學校和家庭。可是多年的應試教育,讓很多家長和教師認為學習就是做作業。所以我們經常聽到老師叮囑學生的一句話:回去把作業做好。而家長督促學生的一句話就是:作業做好了嗎?從沒有人問:今天看了什麽書?在學校看課外書被老師沒收,在家裏麵躲著家長看課外書絕不是傳說。讀書並沒有引起政府的重視,你隻要在學校走一轉,你還有可能聽到校長或教師無所謂地說:我最不喜歡看書。很多學校的圖書館都是擺設,很少有學生去借閱。而家長隻知道給孩子買玩具,買食品,卻不知道給孩子買書。我估計,在中國的一些普通家庭中,擁有50冊藏書的肯定不多。
中國人都為了錢和權及利而拚搏。孩子讀書為了考取名牌大學,將來有個好工作,並非按自己的興趣去讀;成年人讀書為了晉級或考取公務員;政府重視的是高文憑人才而不是知識,那麽讀書何來快樂?關鍵的關鍵是如何讓國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日本管理大師大前研一的著作《低智商社會》意外地觸動了中國人的敏感神經。他在書中說:在中國旅行時發現,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書店卻寥寥無幾,中國人均每天讀書不足15分鍾,人均閱讀量隻有日本的幾十分之一,中國是典型的“低智商國家”,未來毫無希望成為發達國家!
在這個世界上有兩個國家的人最愛讀書,一個是以色列,另一個是匈牙利。以色列人均每年讀書64本,而以色列的猶太人更甚,占全國人口80%以上的猶太人人均每年讀書達68本之多。猶太人有個習俗,當孩子出生時,母親就會翻開《聖經》,滴上一點蜂蜜,讓小孩去舔《聖經》上的蜂蜜,通過這一舔,讓孩子對書產生美好的第一印象:書是甜的。當孩子稍稍董事時,幾乎每一個母親都會問這樣一個問題:“假如有一天你家裏突然起火,你首先會搶救什麽?”當孩子回答是錢或鑽石時,母親會嚴肅地告訴他:“這些都不重要,你首先應該搶救的是書!書裏藏著的是智慧,這要比錢或鑽石貴重得多,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因而猶太人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文盲的民族,就連猶太人的乞丐也是離不開書的,即使在乞討,他們的身邊總會帶著每天必讀的書,更別說衣食無憂的人了。在猶太人眼裏,愛好讀書看報不僅是一種習慣,更是人所具有的一種美德。在以色列書刊價格非常昂貴,每本書的售價在20美元以上,每份報紙也在6美元以上,但普通以色列人對購買圖書和訂閱報刊都十分慷慨。這個僅有500萬人口的國家,持有借書證的就有100多萬人,是全世界人均擁有圖書最多的國家。
這裏說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安息日”是以色列猶太人一個非常重要的宗教活動日,在“安息日”所有的猶太人都要停止所有商業和娛樂活動,商店、飯店、娛樂等場所都得關門停業,公共汽車要停運,就連航空公司的班機都要停飛,人們隻能待在家中“安息”祈禱。但有一件事是特許的,那就是全國所有的書店都可以開門營業。而這一天光顧書店的人也最多,大家都在這裏靜悄悄地讀書。
而另一個國家匈牙利,它的國土麵積和人口都不足中國的百分之一,但卻擁有近兩萬家圖書館,平均每500人就有一座圖書館,而我國平均45.9萬人才擁有一所圖書館。匈牙利平均每人每年購書20本,比同地區的西歐人要多得多,而我國上世紀90年代統計,平均每人每年購書隻有5本,現在還在下降。匈牙利也是世界上讀書風氣最濃的國家,常年讀書的人數達500萬以上,占人口的1/4還多。
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財富。一個崇尚讀書學習的國家,當然會得到豐厚的回報。以色列人口稀少,但人才濟濟。建國時間雖短,但諾貝爾獎獲得者就有8個,而諾貝爾獲獎者中猶太血統的人占18.5%。以色列環境惡劣,國土大部分是沙漠,像巴勒斯坦等阿拉伯國家的糧食不夠吃,還要以石油換食品,而以色列卻把自己的國土變成了綠洲,而且生產的糧食不但自己吃不完,還源源不斷地出口到其他國家。他們憑著聰明和智慧,創造出驚人的物質和精神財富。
而匈牙利,諾貝爾獎得主就有14位,涉及物理、化學、醫學、經濟、文學、和平等眾多領域,若按人口比例計算,匈牙利是當之無愧的“諾獎大國”。他們的發明也非常多,可謂數不勝數,既有火柴、圓珠筆這樣的小物件,也有電話交換器、變壓器、汽化器、電視顯像管這樣的尖端產品。據說,上世紀80年代是匈牙利人發明的黃金時代,平均每年的發明專利都在400件以上,堪稱是名副其實的“發明大國”。一個區區小國,因愛讀書而獲得智慧和力量,靠著智慧和力量,將自己變成了讓人不得不服的“大國”。
記得有一位學者說過: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應該是一個人的閱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民族的閱讀水平;一個社會到底是向上提升還是向下沉淪,就看閱讀能植根多深,一個國家誰在看書,看哪些書,就決定了這個國家的未來。所謂“讀書改變人生,知識改變命運”。讀書不僅僅影響到個人,還影響到整個民族,整個社會。有人感歎道:“當今社會識字的人多了,讀書的人卻少了。”很多人把寶貴的時間耗在推杯換盞、打牌搓麻將、歡歌勁舞等娛樂應酬中,卻不願花時間認認真真地讀幾本好書。要知道:一個不愛讀書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一個不愛讀書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我堅信:閱讀始終是知識的源泉。因此,我建議:少一些應酬,多讀幾本好書吧!
來自網絡,有部分刪節
而想去做推銷/營運/節目主持的事,
真是莫名其妙!!!
文明隻有不同,沒有什麽先進落後。引進了西方文明引進了‘強術’,告訴我你引進了什麽做人的‘道’?說的出來,算你擺脫了‘動物’的蒙昧階段?
如果全民懂得的話,就不會坐飛機不耐等去開緊急安全門了,更不會去跑道攔飛機。
國內情況見 http://blog.wenxuecity.com/myoverview/50315/ 寫的很有意思。
推動國家進步的是價值觀、社會製度。落後的製度即使嫁接了市場、科技,終究還是走不遠的。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6%8F%E6%B3%BD%E8%B0%95%E5%90%89
中國30年經濟發展1. 引進自由市場經濟 2.引進科技。前者要更重要於後者。
說人類先進文明是垃圾,那隻能說這個文明停留在蒙昧階段。
【《財經》記者 馬國川】“最近兩大新聞,一個是富士康的新聞,一個是悟本堂,說明中國落後是驚人的,我們的現代化沒法說”。
這話出自一位105歲的老人周有光之口。
周有光被稱為“漢語拚音之父”,他主持編製的國際通用的“漢語拚音方案”澤被億萬人。但很少有人知道,周有光老人的前半生是一個經濟學家。他在銀行供職二十多年,和幾個著名經濟學家在上海主辦刊物《經濟周報》,還在複旦大學經濟研究所和上海財經學院講授經濟學。
直到1955年,周有光才奉命改行從事語言文字研究。這讓他逃脫了兩年後的一場劫難。在1957年的反右運動中,上海經濟學界幾乎全軍覆沒,著名經濟學家、複旦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沈誌遠自殺,周有光的一個學生王世璋也自殺了。
雖然離開經濟學界半個多世紀,但周有光老人對現實問題依然保持著清醒的認識。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他對中國經濟的發展作出了自己的判斷。在他看來,不存在“中國奇跡”,“沒有奇跡,隻有常規”,“中國要建立一個模式,我想可能性不是很大。”
《財經》:近年來,您提出社會發展的三大規律:經濟,從農業化到工業化再到信息化;政治上,從神權到君權再到民權;文化,從神學到玄學再到科學。在您看來,現階段的中國經濟處於什麽階段呢?
周有光:在經濟方麵,中國已經進入工業化,同時進入信息化,但是水平非常低。中國的工業化是廉價勞動和外包經濟,這是低水平的工業化。最近的“富士康事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工人一個月正常工作隻能拿到幾百塊錢,生活都不夠,工會不能保護工人的利益。你去看看英國工業發展史,富士康這樣的企業跟英國最落後時代的血汗工廠差不多。
至於信息化,我們的信息化水平也是很低的。羅斯福講四大自由,現在我們要超越“四大自由”的自由,第五大自由就是網絡自由。
網絡自由是頭等重要的問題,中國還沒有了解自由的重要,原來“四大自由”都沒有,第五大更談不上。全球化時代是透明化的,反對透明化就是逆曆史潮流而動。蘇聯經不起透明,一透明就垮掉了,我們難道害怕透明嗎?
《財經》: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長,這兩年不斷有人鼓吹“中國模式”,認為中國為世界提供了一個榜樣。您怎麽評價所謂的“中國模式”呢?
周有光:據我看到的資料,關於“中國模式”國內外有兩種講法。第一種講法,是社會主義國家發展經濟的中國模式。中國原來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搞計劃經濟,反對市場經濟。後來放棄計劃經濟,實行市場經濟,於是經濟就發展了。還有人想模仿我們,越南模仿,也很成功。
第二種講法,認為美國的民主模式不行了,美國在慢慢衰弱下去,要衰亡,中國的模式起來了,大國崛起嘛。這種說法鼓吹說,將來世界中國模式代替美國模式。那麽我就找一找,哪個國家學習我們?沒有。所以我想這不是真的。
中國改革不是一步一步走的,是半步半步走的,走了半步,大家已經很滿意了。外國人研究中國的社會,認為中國已經發展到日本的明治維新時代,簡單來講,就是“半封建半資本”,在政治權力高度集中的製度之下發展經濟
《財經》:政治權力高度集中的製度之下也能夠發展經濟?
周有光:可以發展經濟。歸納起來,有幾種社會轉型的現象是相似的。第一種是日本的明治維新,四大財閥壟斷了日本的資源。第二種是蘇聯瓦解以後的俄羅斯,今天俄羅斯的大資本家都是蘇聯原來的官員。第三種是中國,叫做“翻牌公司”,“公營”一翻牌就變成“私營”了。第四種是印尼,蘇哈托上台以後經濟發展了,搞的是“裙帶資本主義”。國外研究認為,這四種轉型是同一個模型,都是原始積累。原始積累很難逃過。
《財經》:當前轉型中的中國社會矛盾尖銳,貧富分化嚴重,有人說中國有墮入“權貴資本主義”的危險。您認同這種說法嗎?
周有光:國內外部分研究者認為,中國不是有權貴資本主義的危險,而是已經進入權貴資本主義時代。權貴資本主義跟印尼的裙帶資本主義、日本明治維新四大財閥是同一個類型,跟蘇聯官僚搖身變為大資本家是一個模式。俄羅斯學者寫了很多文章,可惜我們很少能夠看到。
《財經》:那麽,權貴資本主義問題怎麽解決呢?
周有光:不走民主道路是不可能解決的。專製,有野蠻專製,也有開明專製,走開明專製也可以解決一部分,但是不能徹底解決問題。本來蘇聯是一個集權模式,中國是學蘇聯的,許多國家學蘇聯的。學蘇聯最厲害的一個高潮,一共有40個國家走社會主義道路,今天還有幾個呀?說明蘇聯這個模式失敗了。中國要建立一個模式,我想可能性不是很大。中國的社會結構水平還是很低的。
最近新加坡李光耀發表了一篇很長的談話,他說,中國是在起來,是在發展,也發展得很快,但是要追上美國,至少要30年,而且這30年美國不是站著不動的。中國是在發展,但是太樂觀不行。我覺得李光耀講得對。
《財經》:一百多年來,中國的現代化道路曲折,教訓多多。您認為有哪些教訓值得汲取?您理想中的現代化中國是什麽樣的?
周有光:最大的一個教訓就是向蘇聯“一邊倒”,蘇聯自己不是都垮掉了嗎?
我理想的中國的未來是什麽呢?我想,很簡單,我們必須走全世界共同的發展道路,走這條道路,中國會發展;離開這條道路,中國受災難。沒有第二條道路、第三條道路可走。
《財經》:這些年出現的新情況,有些人覺得中國能夠走出一條新路來,好像我們發展經濟的方式還挺管用,我們不是創造“中國奇跡”了嗎?
周有光:中國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外國朋友開玩笑說,你們不是參加WTO了,有幾個WTO?改革開放以後,新加坡大學邀請我去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新加坡大學規模不大,各方麵非常好。空閑下來,我和一位英國教授到公園散步聊天,我問他,許多人說新加坡是一個奇跡,你是什麽看法?英國教授告訴我,世界上沒有奇跡,隻有常規。什麽叫常規呢?按照國際先進的先例來做,但是有一個前提條件,這個國家要是民主的,要是開放的,有這個條件就可以得到國際幫助。新加坡本來是馬來西亞的一部分,後來被趕了出來,李光耀大哭,我們又小又窮,又沒有人才,又沒有資源,怎麽建立國家呢?後來召集國際會議,說建設一個新國家很簡單,沒有就請求幫助。新加坡走民主道路,搞開放,很短時間就“起飛”了,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前些年大家都說“大國崛起”,我寫了一篇文章叫《小國崛起》,新加坡就是典型。
從經濟學上講,不存在“中國奇跡”。沒有奇跡,隻有常規。
我也有相似的遭遇,同感!
不讀書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無法獨立思考,無法暢所欲言,無法正視自己的曆史。
現在出國了,麥當勞裏看見的中國留學生,也是人手一部手機,沒看見有人閱讀書籍的。
記得有本書評論說,閱讀,其實是和不同時代的人們進行交流。現在很注意培養自己的孩子閱讀,有了閱讀的能力和習慣,TA就可以從書中獲得更多更廣泛的生活的力量。
所以你就成天泡在文學城,靠網絡獲得精神養分,然後隨地排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