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鳳呈祥囍字剪紙
“囍”字的由來
在中國傳統吉祥符號中,流傳最廣、應用最多,到現在仍然隨處可見的,莫過於一個“囍”字。
“囍”字堪稱造字文化的一絕,雙喜相連,如男女兩人攜手並立,方方正正,和諧對稱,讓人看一眼就喜不自禁、喜笑顏開,想不喜都不行。
那麽,這個“囍”字是如何來的呢?這還得從北宋大文學家、政治家王安石說起。當年,年輕的王安石進京趕考,路上經過馬家莊,見一戶人家的門口掛著一盞走馬燈,燈上寫著半副對聯:“走馬燈,燈馬走,燈熄馬停步。”大家都知道,對聯都是分上下兩聯的,這家怎麽隻貼了半副對聯?王安石一打聽,原來這家人有個小女兒,頗有文才,到了出嫁的年齡,想找個有文才的老公,就想了這麽個法子,自己出一上聯,隻要有人對出了下聯,就嫁給他。
王安石雖然一肚子才華,但想了半天也沒想出來合適的下聯,眼看考試的日子就要到了,王安石不敢多做停留,隻得遺憾地離開了。到了京城後,一切都很順利,考試最後,主考官還要進行麵試,輪到王安石時,主考官指著門前的一杆迎風飄揚的飛虎旗,念道:“飛虎旗,旗虎飛,旗卷虎藏身。”作為下聯,讓王安石對出上聯。王安石一激靈,這不就是馬家莊那副對聯的下聯嗎?真是得來全不費工夫,當即脫口而出:“走馬燈,燈馬走,燈熄馬停步。”主考官大加讚賞。
考完後,王安石沒等成績出來,就馬不停蹄地趕到馬家莊,對出了下聯:“飛虎旗,旗虎飛,旗卷虎藏身。”馬小姐一看,也一激靈,這下聯對得太妙了,不光字眼一一對應,而且氣勢非凡,當即讓家人把王安石請了進來,三天後就拜堂成親。成親那天,王安石剛要拜堂,忽然門外一陣騷亂,一個人跑進來高聲報喜:“恭喜王大官人金榜題名!”王安石大喜,一連寫下了兩個喜字,貼在門上,意作“雙喜臨門”。
這事兒傳開後,人們也都想沾點兒喜氣,凡是有兒子結婚的,都寫下兩個喜字,既慶祝新婚之喜,也預祝金榜題名之喜。從此,“囍”字就漸漸流傳開了,成了結婚必備品。
榆木卍字紋南官帽椅
“卍”字與納粹無關
除了“囍”字,在民間還有一個吉祥文字,即“卍”字。不過,這是一個舶來品,《華嚴經》記載:“如來胸臆有大人相,形如卍字,名吉祥海雲。”這個“卍”字就在佛祖釋迦牟尼的胸前,名為“吉祥海雲”,比喻吉祥廣大無邊,無休無止。“卍”字傳到中國後,有多種叫法,玄奘法師譯為“德”,還有人譯為“萬”,後來武則天給拍了板,就叫“萬”。在漢字中,“萬”也有無邊廣大之意,以萬命名,從形狀和意思上都頗為契合。在民間,“卍”字(左旋)也可以寫成“卐”(右旋),就像天有陰陽,人有男女,對立而又統一,共同構成了這個無始無終的宇宙。跟“囍”字不同的是,“卍”字現在在民間已經基本見不到了,隻有在寺廟中佛像的胸前還保留著這個符號。
不過,在二戰時期,這個符號曾盛極一時,即德國納粹的標誌。當然,納粹的“卍”跟中國傳統的“卍”字還是有區別的,中國的“卍”字是正方形,而納粹的則是菱形,傾斜了45度。
據說,上世紀50年代,周總理有一次請外賓吃飯,其中一道菜廚師給擺了個“卍”字形,結果不明其意的外賓大吃一驚,以為是納粹的標誌,經周總理解釋後才知道這是中國傳統的吉祥符號。最後,周總理幽默地說:“就算是納粹的標誌也沒關係嘛,我們一起吃掉它,消滅法西斯。”
中國結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裝飾品
中國結與祥雲
2008年北京奧運會,讓兩個傳統吉祥符號重新流行起來,一個是中國結,另一個是祥雲。
中國結的起源應該算所有吉祥符號中最早的。早在山頂洞人時期,人類就學會了用骨針和線縫製衣服,在縫衣服的過程中,總會有幾個心靈手巧的用線結成與眾不同的樣式,成為最早的藝術品。
後來到了結繩記事時期,在記事的時候,也總會有一些人不光看中繩結的實用性,也開拓了它的藝術性。因此,當結繩記事漸漸被文字取代之後,繩結並沒有就此退出曆史舞台,而是以簡單大方的藝術風格,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裝飾品,流傳幾千年而不衰。
跟其他的裝飾品相比,繩結是最簡單的,一根繩子而已,取材隨處可見,而且不需要任何輔助工具,隻要一雙巧手,即可編織出繁複精美的繩結,實在是最簡單實用、也最能體現主人心靈手巧的家庭裝飾品。火紅的中國結,也最能反映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火紅的顏色、對稱的形狀、纏繞的結構,正好對應了中國人對熱情、平衡、規則的向往,自然深受人們喜愛。
祥雲起源也非常早,最晚至周代,就已經出現了很成熟的雲紋圖案,到秦漢時期,雲紋已經成了一種非常普遍的裝飾符號。
這個不難理解,古人以農耕為生,自然對天氣的變化極為關注,尤其是代表下雨的雲,更是重中之重,因此,雲便成為古人崇拜的對象。而且,雲千變萬化,形態各異,堪稱世上最宏大、最奇特也最廉價的藝術奇觀,自然引發了人們無限的遐想。
北周庾信《廣饒公宇文公神道碑》中雲:“祥雲入境,行雨隨軒。”在古人看來,世間萬物都跟天象相關,一旦有祥雲出現,就意味著有好事要發生,祥雲成了大吉大利的象征。
在電影《大話西遊》中,紫霞仙子幻想著她的大英雄踩著七彩祥雲去救她,也是證明了這一點。不過,在曆史上並沒有“七彩祥雲”的說法,正確的說法是“五彩祥雲”,源於道教的五行學說,分別對應綠色——東方甲乙木,紅色——南方丙丁火,白色——西方庚辛金,黑色——北方壬癸水,黃色——中方戊己土。所以,佛門弟子孫悟空踩著道家的五彩祥雲出來,就有點不倫不類了。
白玉仙人賀壽雙蝠如意(一對) 清乾隆
如意原是癢癢撓
在古代的文藝作品中,有一樣東西的出現頻率很高,即如意。在今人看來,這個形狀像靈芝的東西,很有點小資的味道,隻有才子佳人才配擁有。再看看現在的拍賣會上,動輒幾十萬上百萬的價格,就更不是普通人能玩得起的了。但實際上,如意在古代並沒有這麽高大上,而是平民得不能再平民了,隻要看看它的另一個名字就知道了——癢癢撓。
這麽高雅的玩物竟有這樣一個俗名,但不管叫什麽,都改不了它的本質,“如意”者,可至人手不能至處,撓之可如人意,故名“如意”。最早的如意,就是純粹作為癢癢撓來設計的,前端做成人的手指的樣子,再加一根長棍,可以隨時隨地、隨心所欲地撓癢癢。後來,人們漸漸發現,提著這麽個大爪子出門有點不太雅觀,尤其是有些能工巧匠還將其做得跟人手一模一樣,晚上突然掏出來能把人嚇個半死,於是就慢慢做了一些調整,比如前端改成靈芝的形狀,直棍也改成彎的。這一改,如意就從純粹撓癢癢的工具,變成了兼具實用性與觀賞性的藝術品,甚至連前端彎曲的形狀也被賦予了“回頭即如意”的含義。
在魏晉時期,如意的使用相當普遍,也許是魏晉名士們喜歡服五石散,而且還不愛洗澡,身上癢得不行,如意也就大行其道了。名士們一人一根如意,一邊高談闊論,一邊撓癢癢,幾乎成了當時的一大盛景。
紫檀嵌剔紅暗八仙如意 清乾隆
西晉時石崇和王愷鬥富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王愷把皇帝送給他的一大棵珊瑚樹搬出來,以為自己會勝出,結果石崇對此嗤之以鼻,還將珊瑚樹砸碎。當時砸碎這棵名貴珊瑚樹的,就是石崇手裏的如意。據《南史·韋睿傳》記載,南朝名將韋睿即使上陣殺敵也不忘拿著一根如意,還幹脆把如意當成了指揮棒,想讓士兵們往東就把如意指向東,想往西就指向西。不知道士兵們看著他揮舞著如意,會不會身上發癢。
到了清朝,也許是以前沒見過這玩意兒,滿人竟然把如意當成了奢侈品,比如皇帝看哪個大臣有功,就賞賜他一根如意,以示親近;外國使節來了,皇帝除了賞賜大量金銀珠寶,每人一根如意也是少不了的;甚至連皇帝選妃子也要用如意,看哪個順眼,就把如意交給她,意思是你可以給朕撓背了,當然官方的說法是你可以替朕分憂了。光緒皇帝選皇後的時候就是這樣,剛想把如意交給珍妃,卻被慈禧叫停,讓他把如意交給隆裕,原因是隆裕是慈禧的侄女,親上加親。這也可以看出來,到了晚清,如意已經完全成了一種象征,退出曆史舞台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