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3月19日,泰戈爾去日本、美國講學,途經上海,悄悄私訪老友,專程到新婚不久的徐誌摩家作客。徐誌摩、陸小曼夫婦倆特意把三樓精心布置成一間印度式小屋,可是,泰翁似乎並不領情,卻偏偏看中了徐誌摩和陸小曼那間中國風格的臥室,看上了那張有紅帳子的床。他說:“我愛這間饒有東方風味,古色古香的房間,讓我睡這一間吧。”泰戈爾就這樣住了三天,三人每天促膝談心至夜闌更盡。陸小曼後來回憶說,泰戈爾“說話的聲調帶有一種不可言喻的美,低低好似出穀的黃鶯,在那兒婉轉嬌啼……那時情況真是說不出的愉快”。
對徐誌摩夫婦,泰戈爾像對待自己的兒女一樣寵愛,有時印度同胞請客,他也必定帶上他們,還對別人介紹說是“自己的兒子和媳婦”。離別之時,徐誌摩拿出一本紀念冊請他留下墨寶,泰戈爾欣然動筆,在本子上為徐誌摩夫婦留下遠看像山、近看是一位老者的自畫像,並附詩一首雲:“山峰盼望他能變成一隻小鳥,放下他那沉默的重擔。”
同年6月11日,詩人訪問歸來,再次路過上海,仍舊住在徐誌摩家裏,這次泰戈爾僅住了兩天。回國前,泰戈爾拿出一件紫紅色絲織印度長袍,上麵用金絲精繡著富有印度民族色彩的圖案,他深情地對徐誌摩夫婦說:“我老了,恐怕以後再也不能到中國來了,這件衣服就留給你們作紀念吧。”
四明村,除了留下了泰戈爾遠去的背影外,同時這條弄堂中也住過諸多的名人,是上海名副其實的“文化名人村”。這其中引人注目的有徐誌摩和陸小曼的經典愛情儷影;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大紅大紫的影星胡蝶的倩影;魯迅先生的堂弟周建人寫優美散文時的側影。住過的其他名人還有篆刻家、書法家、畫家:如朱積誠、高振霄、來楚生、王福庵、吳青霞、吳待秋、高式熊;現代教育家:範丹鳴等。
當年徐誌摩、陸小曼夫婦的文化名人的鄰居多為四明銀行的高級職員、洋行買辦、醫生、企業家等中產以上階層三高人士:高學曆、高收入、高素質,鄰居們相互往來極少,大家安安靜靜過日子。令泰戈爾讚歎的徐、陸夫婦也並非在四明村過著神仙眷侶的生活,為了滿足陸小曼奢侈的生活,徐也不得不為五鬥米折腰,不得不到處兼課。徐誌摩飛機失事前,與陸小曼的最後一麵,是在四明村家中。麵對煙榻上萎靡不振的小曼,他像老媽子一樣苦口婆心規勸。她忽然發怒了,將手裏煙槍朝他擲去,他踉蹌躲閃,鼻梁上金絲邊眼鏡滑落在地,鏡片碎了。忍無可忍的徐誌摩拂袖而去,再未回到四明村。陸小曼得知徐誌摩噩耗後,在四明村寫下了“萬千別恨向誰言,一身愁病,渺渺離魂”的哀歎!隻可惜,這幢見證徐誌摩和陸小曼共同度過的最後歲月以及不同國度的老少兩位詩人身後友誼的四明邨沿街老屋已1998年因修建延安東路高架道路被拆除了,但我們今天漫步四明村,似乎依舊能感受到詩人留存的氣息。
2005年5月18日四明村被正式命名為“文化名人村”,同時它還是上海市市級保護建築,是上海市保存完好的老石庫門建築群之一。它的建築也非常有特色,是典型的老上海民居。走進四明村,除了追尋名人的足跡外,更可以感悟到海派石庫門風情。
從地理位置看四明村,坐落在今延安西路與巨鹿路之間,正對著的是上海展覽中心,不遠處即是繁華的靜安寺,而當年的福煦路(延安西路老地名)四明村,應該是遠離都市繁華,幽靜馬路上一片紅瓦紅牆的典型老石庫門建築群。
而具有百年曆史的四明村係四明銀行於1912年與1928年兩次投資興建,由凱泰建築事務所黃元吉設計,於1932年建成。四明村占地1.9公頃,總麵積為29150平方米。南麵弄口沿巨鹿路有一幢獨院住宅,為118號,最初是四明銀行董事長的私人別墅。
四明村的建築風格屬新式石庫門裏弄住宅,共有磚木結構聯體房屋118幢,每幢都有帶銅環的烏漆大門,紅磚牆清水勾縫。一樓客堂前為天井,後為廚房;樓上前部為臥室,另有有現代設備的衛生間。後披屋為叁層,底層作灶間,上有二樓亭子間和三樓亭子間,亭子間上麵設曬台。總弄堂寬有5-6米,支弄也有4-5米,便於汽車進出調頭。
今日的四明村,住戶已經徹底換血,一個門牌號裏從前僅住一戶人家,到“文革”中最多的住進了七八戶,但這一切隨著上海經濟的發展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四明村已經變得平民化了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它已經成為了上海一條有著曆史滄桑的老弄堂。泰戈爾在四明村遠去的背影,成了四明村的一個定格。
--------------------------------------------------
周建人不是魯迅親弟弟嗎?
不同情徐,陸,
頹廢尚可,對生命尚存清醒
但他們的 destructive nature 乏善可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