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過醒透的博客

心頭洞明,抱樸守拙,以和為貴,知足常樂
個人資料
雲過醒透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秋水思橋 無人知曉 ZT

(2014-11-10 19:25:50) 下一個
  多少年,秋水思橋,卻沒人知道。追夢過橋,無人知曉。先秦古郪國再造九龍橋,流水不知淌過了多少歲月,那兒,有著記憶中的無奈,從戰爭到疾苦,從饑荒到幸福。猶如聖潔的水,堅不可摧!“晴虹橋影出,秋雁櫓聲來”。從農耕文明的小橋流水人家,感悟母親在清澈的小溪邊洗滌兒子的衣物,橋上的車水馬龍透露出那個時代的溫馨。佇立在傍水依山的橋邊,默默感受知識鎏金的彼岸。搏擊激浪的橋梁,最初居然賦予我憧憬的淚光。
  潮起潮落、花開花謝,“水光遙接漢、虹氣上淩霄。”曾經暗淡的燭光延續了燦爛的光茫,不懈邁出的求索步伐,如同新鮮的空氣,萌動著蓬勃的種子,越過冬天的沉睡,換來溫暖的春天。走過冬天的人,渴望溫暖。好想打開家門,向未來跨越。其實,橋於人的位置,是一個博物館。今天的橋早就是希望的延伸,溝通交流的代表,成為美麗繁榮、文明和諧的載體。“橋孔裏插扁擔,擔當不起”是一種謙虛。“橋歸橋,路歸路!”強調的是人和事的差別。但是,橋依然還是路,橋比路總還重要些吧,所謂“縮千裏為咫尺,聯兩地成一家”就是一個道理。
  記得著名水利橋梁專家茅以升寫的《中國石拱橋》,予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河北的趙州橋和北京的盧溝橋。趙州橋是著名工匠魯班所建,傳說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和柴王爺問匠祖魯班能否過橋,魯班自信地縹了一眼,張果老便施法術請來太陽和月亮放在驢背上。柴王爺還用法術邀來五嶽神山置於車上,剛一上橋,便地震了。匠祖魯班情急之下躍至水中,擎起橋身,便保住了趙州橋。今天的趙州橋,好象還有“騎驢看唱本兒咱們走著瞧”的足跡。
  而位於北京永定河的盧溝橋卻給億萬國人以悲壯的回憶。從甲午海戰到東北領土上的日俄之爭、從九一八侵占大東北到越過盧溝橋全麵侵華。這睡獅之橋刻下了大中華山河淪喪的恥辱;種下了侵略者武力稱霸的苦果;留下了法西斯窮兵黷武的可恥傷疤。盧溝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當中是獨一無二的。在貴州,有一種橋名曰風雨橋,集中體現了中國人的智慧和文化。這橋的交通功能簡潔實用,結構更加鬥榫接縫,沒一個鐵件,突出了木頭的花樣,讓人眼花繚亂。在天府四川一些偏遠地區,還可看見藤橋或索橋,尚有木板鋪於橋麵。隨著技術的提高,藤索又換成鐵鋼繩,淩空架設,晃蕩似遊龍。
  蒼海桑田、水滴石穿。現代鋼筋、水泥的發明應用,給橋的發展帶來了實質性的革命。您看“上下影搖波底月,往來人渡鏡中梯”。我們的長江、黃河以及東南沿海的眾多橋梁,其多項技術發展指標,位居亞洲和世界的前列。這天人合一的橋梁,不禁令人感歎與時俱進的鬼斧神工。地理之影響,文明之演變,形成了橋的文化理念。“船到橋頭自然直”講的是把握機遇,“過的橋比走的路多”指的是威信,“修橋治水”說的是要積善行德,“過河拆橋”譴責的是言而無信。曾記否,在川劇團工作的姑媽講她還有一副“橋”呢,當時的我怎麽也搞不明白。原來竟是一本儺戲人物的麵具譜。隻要按譜跟劇中人佩戴相應麵具,才能把曆史人物塑造得準確。她們劇團把這東西叫“橋”,真的好妙!!
  “造舟為梁、不顯其光” ,橋的曆史,折射出國家的曆史。橋的記憶,也是一個民族的記憶。中國的古橋或洋橋,盡管有些破敗和殘缺,但在溪河、江水的映襯下,依然是格外的美。這美跨越了時空,形成蓬勃而朝氣的反差,給人一種穿透或喚醒。秋水思橋,她不僅僅是一種交通,它承載了多少美好的意望和團結的情感,通過文明友好的橋,您可以到達世界上任何一個美麗的地方!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