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過醒透的博客

心頭洞明,抱樸守拙,以和為貴,知足常樂
個人資料
雲過醒透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淡茶一杯亦有情

(2014-09-18 19:49:16) 下一個
    有的人,日常生活中習慣喝茶,偶爾也喝咖啡,不管春夏秋冬,我都是一杯綠茶,品茗的同時喜歡那種綠色,給我幻想和寧靜。談起茶,在中國卻有五千多年的曆史了。神農氏以茶為飲,周武王還把茶列為特殊貢品,西漢王褒《僮約》描繪了秦漢時期茶葉作為飲料商品買賣的熱鬧景象,“享茶盡興,輔已蓋藏”,“奔大販雞,武麗買茶”。隨著佛教的傳入及流行茶葉也借佛教之力擴大了影響,佛教剛入華夏, 就提倡“以茶破睡”。坐禪,於是“群起仿效,引以為貴。”飲茶很快在平民百姓中普及,當時各“守邑城市,多開店鋪著煮茶賣之, 不問道俗投錢取飲。 ”飲茶盛行, 催生了傑出的茶葉百科全書《茶經》。

  “商人重利輕離別,前月浮梁賣茶去。”浮梁,即江西鄱陽,是著名的茶葉集散地,從一個側麵反映唐代茶葉貿易的繁榮,劉禹錫《西山蘭著試茶歌》,皮日休《茶中雜詠》,範仲淹《鬥茶歌》,歐陽修《雙井茶》,黃先裏《茶詞》,陸遊《夜汲井水煮茶》都是詠茶的佳作,清朝詩人袁玫走訪天下名茶,精於茶道而以茶為主題的詩詞歌賦不勝舉,唐宗詩人愛茶成癮,有道是“話談千古事,茶沏一室香。”

  茶文化的演變曆史悠久,茶也是繪畫的主題,曆代茶畫名作疊書,唐代就有《調琴啜茗圖》,反映飲茶是當時貴族的時尚,宋代《變茶圖》,元代趙孟《鬥茶圖》,明代唐伯虎《事茗圖》,清代薛懷《心窗清供圖》等,都以茶事為內容,藝術的再現了古代茶文化的流變曆程。

  再有以茶為內容或者表現形式的歌曲戲劇,舞蹈以及讚美茶的小調,山歌,民謠等,都是民族藝術的基本形式,江浙一帶的采茶歌,采茶舞,喜聞樂見。安徽黃梅戲,舊由采茶曲調發展而來的。

  茶是最富文化韻味的茶樓、茶館遍布大江南北、長城內外,還有的茶館陳設講究,掛名人字畫,插些花草;在北方更是書曲茶館,像老舍茶館,成為聚會和學習樂器或說唱的地方;江南的廣東和香港,茶樓就更多,南方人有喝早茶的習慣,象茶屋、茶攤、茶市品茶,休息娛樂和飲食密切結合是中國茶文化的一大特色。

  傳說秦代方士徐福開始把我國飲茶帶到日本,開始流行於宮廷和佛寺中,到十五世紀初,終於和日本國有文化相融合,形成了日本獨特的茶道。

  飲茶習俗“寥來教茶,”已成為我國傳統禮節.宋詩《寒夜》雲:“寒夜寒來茶當酒.”隻是在品種和方式上各有不同,異彩紛呈,比如蒙古包是奶茶。到西藏是酥油茶,而貴州則獻上打油茶;再南方給名人敬茶還有九道工序,統稱道茶,即:投、衝、悶、覆、斟、品、溫、等、喝。

  江浙一帶把各種婚姻儀式統稱為三茶,訂婚為下茶,結婚為定茶,同房為合茶。可見茶文化在民間是多麽流行。日本佐賀、福田、能本等地也有類似的習慣,茶是訂婚禮品之一,結婚時要向親友派分配茶,據說結婚用茶,是“茶不能木植置木”之意;從外形,茶的老樹枝長,纏繞在一起很像夫妻白頭偕老;而且茶不易變色不會變心!

  茶文化在中國曆來是雅俗共賞的文化,傳到日本後,茶道變成了一種藝術,茶道主張“和、等、清、寂,” 提倡人們保持和平友好,人與人互相尊敬,一杯茶成君子之交,茶道要超脫世俗,讓緊張的生活在一刹那間被茶道的平和氛相所化解,做到清心寡欲,無須多求,這改變了茶會的娛樂性。現在日本許多名勝院中都有茶室,布置得非常幽雅,靜坐其中,喝一杯清茶,令人忘卻塵世煩惱,真正體會到茶道的和平修養方法。周作人說:“茶道的定思,用平心的話來說,可以稱作忙裏偷閑,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的現世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刹那間體會永久。”

  這話帶有一點參禪的味道,但茶道在日本的確成為一種人生的修煉和追求。

  這些年以來,我國又興起一種聚會形式:茶話會、以清茶或茶點接待客人,體現高尚淡雅和簡樸節約的氣氛,提倡加強友好,這其中包括了中國茶文化與日本茶道的相似的含義。

  每當寫作到深夜,品茗一下,心神爽朗,思維活躍。本人尤喜歡綠茶。更喜歡那種情調,色彩氛圍讓人覺得茶文化的確也能陶冶性情呢?茶文化更能突出中華民族“淡泊以明誌,寧靜以致遠”的胸懷。現在, 你一定也喜歡喝茶吧?是的,君子之交淡淡如水。淡茶一杯亦有情。這是讓我們從中悟出的道理,做人亦如此。激進了傷神,氣盛傷肝,憂則傷肺,什麽事兒如品茗,生活就多了一些樂趣,少了一些煩憂。朋友,人生苦短,平靜生活吧,你想賺錢,全世界的錢你都賺到手裏又能怎樣?看淡一些人情事,莫與他人論短長。其實話好說,做卻難,那就在品茗之中慢慢體會人生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