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過醒透的博客

心頭洞明,抱樸守拙,以和為貴,知足常樂
個人資料
雲過醒透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漫談明代文人與茶[轉載]

(2014-09-16 19:10:49) 下一個
    明代的製茶工藝和飲茶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革,使我國的茶文化達到一個嶄新的高度。當時的文人雅士,繼承了唐宋以來注重飲茶的傳統,普遍具有濃鬱而深沉的嗜茶情結,他們組織茶會,編寫茶書,積極參與茶事活動,推動茶文化向著更深的層次發展,並為之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與時代風尚。



《惠山茶會圖》

  朱權著書論茶

  明代以前,餅茶與散茶共存,前者占主流地位,曆代宮廷貢茶皆為餅茶。餅茶又稱團茶,形狀似餅,其製造需要采、蒸、搗、拍、焙、穿、封等七道流程,工序繁瑣、造價昂貴,耗費大量民力。明太祖朱元璋出身鄉閭,關心民眾,為避免空耗民力而下詔廢除餅茶,改貢散茶,從此散茶成為茶類主流。此舉帶動了飲茶方式的變革,開辟了茶文化的一片新天地。而真正“開千古茗飲之風”的,則是一位失意的王爺——朱權。

  朱權(1378—1448)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13歲時被封為寧王,手據重兵,駐守要鎮,名聲赫然,春風得意。明成祖朱棣稱帝之後,將朱權改封於南昌,奪其兵權,派人嚴加監視,並欲以巫蠱誹謗之罪置他於死地。為避免朱棣的猜忌,朱權開始不問世事,由叱吒一時的親王變為歸匿山間的隱士,轉向了隱逸的文人生活。他鼓琴讀書,兼攻釋老,耽樂清虛,悉心茶道,在茶飲的世界中尋找寄托。晚年的朱權,將他對茶藝的心得體悟著成《茶譜》一書,成為明代茶書的扛鼎之作。

  《茶譜》全書僅2000餘字,但包羅了茶具、用水、煎製、品飲等各方麵的內容,對茶藝的闡釋頗為詳備。書中詳細描述了朱權自創的茶道儀式:先由一名侍童擺設香案,安置茶爐。再由另一侍童取出茶具,汲取清泉,碾碎茶末,燒沸泉水。當水燒沸,冒出蟹眼一樣的氣泡時便注入大茶甌中點茶。待茶葉泡好後,分置於茶盞之中。此時主人起身,向客人舉盞獻茶:“為君以瀉清臆。”客人隨即起身接盞:“非此不足以破孤悶。”然後各自落座,開始品飲。飲茗完畢,主客清談,話久情長,兼以琴棋消遣。

  朱權的《茶譜》,對後世茶文化的發展影響深遠。書中提出不將茶葉壓成茶餅,也不加香料,以此來保存茶的本香,這使葉茶成為主流。茶的飲法也由烹煮發展為瀹泡,並由後世繼承,延續至今。書中所載朱權自創的茶道,比日本茶聖千利休所創茶道早百餘年,兩種茶道形式幾近相同,可見朱權茶道對日本茶道有著直接的影響。

  文征明丹青繪茶

  明代中葉的蘇州地區,文人薈萃、名士輩出。這些文人雅士在熱衷於揮毫潑墨的同時也醉心於茶事,他們將自己的書畫造詣與茶藝相融合,創造出大量空靈清秀的藝術作品。明代中期最著名的畫家,吳門畫派的領軍人物——文征明,當屬個中翹楚。

  文征明(1470—1559),初名璧,字征明,因祖籍衡山而自號衡山居士。他生長於長洲(今江蘇蘇州),與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稱“吳門四家”;又與唐伯虎、祝枝山、徐禎卿並稱“江南四大才子”。文征明的書畫造詣極為全麵,詩、文、書、畫無一不精,人稱“四絕”。在繪畫方麵,他一專多能,能丹青,亦能水墨;能工筆,亦能寫意。山水、人物、花卉、魚蟲,無一不精。

  文征明既是畫家,又是茶人,他常與友人一起,在江南的穀雨時節外出采擷新芽,用惠山腳下“天下第二泉”的甘洌泉水煎製湯茶,與友人共飲香茗。興致所到,便潑灑丹青,將茶會場麵繪於畫中。

  文征明的茶事繪畫作品眾多,傳世的有《惠山茶會圖》、《品茶圖》、《汲泉煮品圖》、《鬆下品茗圖》、《煮茗圖》、《煎茶圖》、《茶事圖》、《陸羽烹茶圖》、《茶具十詠圖》等十數幅,其中以《惠山茶會圖》最負盛譽。

  《惠山茶會圖》描繪了文征明偕同好友蔡羽、湯珍、王守、王寵等人遊覽無錫惠山,在惠山山麓的“竹爐山房”品茶賦詩的情景。畫中好一個悠閑、清靜的所在:挺拔的青鬆,芒碭的山石,鬆石之間有一素樸的井亭,井亭旁已經架好茶爐,侍童正在布置茶具、燒火烹茶。主人在亭邊揖首待客,有的客人已經在亭中落座,或俯身望水,或展卷觀書。有的客人還在遠方的山路之上,一邊敘談,一邊徐徐走來。

  畫作描繪了江南的山水美景和明代茶人怡然天趣的生活,體現出文征明對茶的深情厚愛。茂林青鬆、名泉怪石、茶房亭榭,這些飄逸清幽的景致都是頗具魅力的茶飲意境,最為當時的文人所心醉。

  徐渭妙筆書茶

  徐渭(1521—1593),字文長,號青藤居士,浙江山陰(今紹興)人,“明朝三大才子”之一,是明代中後期最具傳奇色彩的文士。他自幼天才超逸,卻考場失意,8次鄉試落第,終身未曾中舉;他出身官宦世家,卻仕途艱澀,隻做得他人幕僚;他精通詩書琴畫,一派文人風雅,卻又胸懷兵甲,屢出奇計,大破倭寇;他學識才智冠絕一時,風光無限,卻又一生坎坷,身陷囹圄,數次自殺,晚年落魄。

  晚年的徐渭,徹底訣別仕途,他習書作畫,終日與茶為伍。由於愛茶,徐渭的書畫作品很多以茶為題材,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書法作品《煎茶七類》。

  《煎茶七類》的原作者是唐人盧仝,徐渭將原作內容加以改寫,融入自己對茶道的理解,寫成行書、草書各一卷。文章共分七論:人品、品泉、烹點、嚐茶、茶宜、茶侶、茶勳。全文不足300字,卻言簡意賅、意境深遠,堪稱我國古代茶書中最為精悍的短篇。作為茶人,徐渭十分重視人品與茶品的關係,將“人品”置於七類之首,此為曆代茶文茶著所少有。古代茶論之作,多從論茶開始,唯獨徐渭的《煎茶七類》卻開宗論人,這正是此卷作品卓爾不群之處。徐渭對盧仝非常敬佩,對盧仝這篇茶道之論甚為珍視。他將曆代傳抄引用而產生的種種疏漏、謬誤,一一加以裁補、厘正,對文中談及的煮飲方法,遇不合時尚者,則“稍改定之”。通覽全文,徐渭對“烹點”、“嚐茶”、“茶勳”諸論都有不同程度的修改。改後的作品,於茶道的表述更臻妥切,文采斐然,美妙絕倫。

  徐渭自稱:“吾書第一,詩二,文三,畫四。”明末文豪袁宏道謂其“八法之散聖,字林之俠客”。《煎茶七類》行書字帖,字體方圓兼濟,運筆蕭疏爽逸。徐渭將隸書的筆法融入行書,且行中帶草,筆墨縱橫,既有黃庭堅一波三折的意趣,又有米芾飄逸超邁的氣勢。清代收藏家王望霖為這部作品加以尾跋,對其讚譽有加:“書法奇逸超邁,縱橫流利,無一點塵濁氣,非凡筆也!”


  這部“非凡筆也”的壓卷之作,成於萬曆二十年(1592年),是徐渭在去世前一年所寫。時年徐渭已經71歲,之後再未有作品麵世,《煎茶七類》可以說是他的絕筆之作。但該作猶精神飽滿,可以想見徐渭晚年跳擲騰挪的姿態與渾厚雄健的筆力。

  明代文人茶事,充滿傳奇佳話,俯仰皆拾;明代茶藝技法,一改前代的奢華富麗,開始趨於自然簡約,走上返璞歸真之路;明代茶文化的品質,隨著茶人審美追求的提升而愈發精致高雅,更甚於前代。自然率真而又精深雅致,這是明代茶文化的精神之所在,亦是明代文人的精神之所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