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宮中的滿漢全席,為何被當時的北京人列入京城“十可笑”之首?
中國筵席中,名氣最大的是滿漢全席了。一是花樣多,各種佳肴美點加在一起,多的有182種,少的也有64種;二是出身好,源自清朝宮廷,皇家朝廷大員享用過的。因此,不少人一聽說滿漢全席,便會全身僵直,肅然起敬。由於滿漢全席來頭頗大,各地因此繁衍出不少版本。之前,一家飯館做廣告,聲稱可製作滿漢全席,而且還是“正宗”的。
了解內情的人卻知道,這種說法純粹是老虎聞鼻煙——沒影兒的事。宮中從來就沒有過滿漢全席。
清朝宮中的飯局很多,每逢朝廷大典、重要節日,皇上都要宴請文武百官。這類宴會一向分為“滿席筵桌”與“漢席筵桌”,各有規格,互不相混。滿席定六等,漢席分五級。一等滿席,一般用於帝後大殯之後的答謝招待會。其標準為每桌白銀八兩。一等漢席,主要用於朝廷開科時宴請主考官。一等漢席沒說用多少銀子,但上菜則有規定,每桌內饌23碗,另有果食八碗,蒸食三碗,蔬食四碗。內饌用料,不過魚、雞、鴨、豬等平常之物,至於燕窩魚翅之類,想都甭想。
清朝宮中的滿席漢席還不是現做現吃,是在宴會的前一天製作停當,用盤碗盛好,待膳食主管部門光祿寺的官員親自驗看之後,再“按桌纏紅布,覆以紅袱”,指派專人把守一夜,第二天才送到宴會舉辦地點。這種大路菜本來就稀鬆,又是隔夜貨色,不鬧你個跑肚拉稀,就算不錯,哪裏還有滋味可言。對這種“宮廷大宴”,當時的北京人已經將其列入京城“十可笑”之首。
盡管清代的滿席漢席就是這麽一種貨色,眾多飽饜山珍海味的官員卻仍以一赴宮廷大宴為人生最高目標。食客之意不在吃,在於品嚐浩蕩之皇恩也。
清代朝廷宴會從未見滿漢全席,不過皇上太後們的一日三餐,倒確乎是滿漢一體,不分軒輊,不少還是挺“家常”的。像光緒七年(1881年)的正月十五,光緒皇帝的晚膳,連菜帶湯也不過40 道左右。其中雖有荸薺製火腿、雞絲煨魚翅這些較為精致的菜肴,但也不乏肉片燉白菜、豆芽菜炒肉、醋溜白菜等……這些菜與百姓所吃並無大異。
至於各地滿漢全席中的梨片拌蒸果子狸、糟蒸鰣魚、西施乳、風肝拚螺片、奶油鮑魚、婆參蜆鴨、鬆子燴龍胎等,實在於宮中找不到根據。有些則純粹是瞎掰。像港式滿漢全席中有一鬆子燴龍胎,也就是燉鯊魚腸。皇上自稱龍子龍孫,哪能夠用這樣的菜名?自己吃自己?再如揚州滿漢全席中的蒸鰣魚,也不可能源自清宮。鰣魚確實曾入貢宮廷,為保其鮮,還要快馬從江南連夜馳赴京城。後來有官員奏明此舉勞民傷財,康熙皇帝於是下令“永免進貢”。以後的皇上便再也沒有鰣魚可吃了。
雖說滿漢全席於史無證,不過是“拉大旗作虎皮”的作品。但各種版本的滿漢全席畢竟薈萃了當地的飲食精華,較之宮廷吃喝要高出幾籌,因此不可全盤否定。去其虛名而求其美味,如此就算吃通了“滿漢全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