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名菜,不算新鮮,但如“東坡肉”這般名動天下的,卻極其少見。
元豐三年,蘇東坡貶謫湖北黃岡,當地豬多肉賤,東坡作《食豬肉詩》雲:“黃州好豬肉,價賤等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元豐八年東坡從黃州複出,但沒過多久再遭排擠,元祐四年被調往杭州任太守,其間東坡指揮民眾疏浚西湖、修建湖堤,杭州百姓感其恩德,送來了豬肉和酒。東坡給廚工批了個條子“酒肉一起送”給那些修浚西湖的民工。結果,廚工粗心看成了“酒肉一起燒”,用美酒將豬肉燒得紅香酥爛,香飄西湖,令人垂涎欲滴。經過幾番錘煉發展,這道紅燒肉終成正果,得到了“東坡肉”的美名。
東坡好吃,詩文中常見美食,他在《初到黃州》中說:“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寫《煮魚法》,細致入微,先放什麽後放什麽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做《東坡羹賦》及《菜羹賦》,不獨原料工藝,還強調“不用醯醬,而有自然之味”、“不用魚肉無味,而有自然之甘”。用蔓菁、白菜、蘿卜做的菜粥,能吃出“自然之甘”來。他在《論食》中說:“爛蒸同州羊羔,灌以杏酪,食之以匕不以箸;南郡麥心麵,作槐芽溫淘,滲以襄邑抹豬炊、共城香粳,薦以蒸子鵝;吳興庖人斫鬆江膾。即飽,以廬山康王穀廉泉,烹曾坑鬥品茶。”更是將自己的飲食之樂與美文融為了一體,讓後人閱之即口涎不止。
東坡當然是喜歡追求極致的美食的,連河豚的劇毒都嚇不退他,盛讚河豚之鮮美值得一死。但若據此以為東坡耽於享樂溺於口腹,則大錯特錯。東坡嚐與劉貢父言:“軾與舍弟習製科寺,日享三白,食之甚美,不複信世間有八珍也。”貢父問“三白”何物,答曰:“一撮鹽,一碟生蘿卜,一碗飯,乃三白也。”可見,東坡對於吃喝,亦是能簡淡平易的。細細推敲他的美食詩文,大多數寫的是民間的家常菜肴。
蘇東坡一生三起三落,先是被貶黃州,後是謫往惠州,最終流放到海南島。東坡在黃州時,就寫下了許多美食文章,宋時的嶺南瘴氣彌漫環境惡劣,可是東坡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儋州的日子十分清苦艱難,可是東坡對兒子蘇過說,這裏的牡蠣太好吃了,你千萬不要告訴別人,如果朝廷裏那些大官知道這裏有如此美味,說不定都要學我犯錯誤,被發配到海南來分享佳肴呢!
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好胃口、好心胸,不管身處什麽樣的困厄,蘇東坡照樣能坦蕩淡定,苦中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