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南小鹿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真實的承諾

(2023-07-09 09:53:22) 下一個

本人偶感風寒,咽癢咳嗽,妹妹送了一瓶含有酒精成分的蜂膠滴劑。我早晚各使用一次,一次10至12滴,效果極佳,很快就痊愈了。欣喜之餘,我上網狂補了蜂產品知識。

原來十六世紀製糖業興起之前,人們主要靠蜂蜜使食物變甜。蜂蜜還是古時重要的防腐劑,蜂蜜、蜂膠和蜂蠟等產品具有廣泛的醫療用途。

在古希臘和古羅馬文明中,蜜蜂以及蜂蜜有著重要的文化意義。據說宙斯出世時,就是被羊奶和蜂蜜喂大的。從流傳下來的各種文獻中,我們可以推斷,至少從荷馬時代起(約公元前9世紀-公元前8世紀),古希臘與古羅馬人就在喪葬儀式中用蜂蜜和蜂蜜混合物祭獻死者以及冥界的神明。比如,《伊利亞特》(Iliad)第23卷第170行,在好友帕特洛克羅斯(Patroclus )的葬禮上,“他(阿喀琉斯,Achilles)將一些雙把的裝著蜜和油膏的罐子緊靠著棺木”(Against the bier he leaned two-handled jars of honey and unguents)。《奧德賽》(Odyssey)第24卷第68行, 特洛伊戰爭中的希臘聯軍統帥阿伽門農(Agamemnon)在描述阿喀琉斯的葬禮時,說了一句:“你身著神明的衣裳,抹著油膏和蜂蜜被焚燒”。(So thou wast burned in the raiment of the gods and in abundance of unguents and sweet honey)。

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認為,蜜蜂是與人類的靈魂聯係在一起的。古希臘悲劇詩人索福克勒斯(Sophocles,公元前496年/497年-至公元前405年/406年)在他的詩作裏,把死去的人們形容為“嗡嗡作響的蜂群”(a buzzing swarm)。

古羅馬詩人維吉爾(Vigil,公元前70年-公元前19年)的史詩《埃涅阿斯紀》(Aeneid)第六卷,記錄了埃涅阿斯(Aeneas)的冥界之旅。這個著名的段落對中世紀的讀者影響極深,他們把維吉爾推上了基督教先知的崇高地位。文中,男主人公費勁波折來到冥界,見到了父親。“與此同時,在一個僻靜的山穀中,埃涅阿斯看到了一片與世隔絕的小樹林和沙沙作響的森林灌木叢,忘川河流過這些寧靜的家園。 數不清的人們和部落在它周圍盤旋; 就像此時在草地上,在萬裏無雲的夏日裏,蜜蜂在五顏六色的花朵上飛舞,在光彩奪目的百合花周圍飛來飛去,整個田野都在嗡嗡作響。 埃涅阿斯被這突如其來的景象嚇了一跳,不明就裏,於是追問原因——那邊那條河是什麽,擠在河岸上的人是誰? 父親安基塞斯說,‘他們是靈魂,命運欠他們第二個身體,在忘川河邊,他們飲下撫慰心靈並令人長久遺忘的河水……’”

(Meanwhile, in a retired vale, Aeneas sees a sequestered grove and rustling forest thickets, and the river Lethe drifting past those peaceful homes. About it hovered peoples and tribes unnumbered; even as when, in the meadows, in cloudless summertime, bees light on many-hued blossoms and stream round lustrous lilies and all the fields murmur with the humming. Aeneas is startled by the sudden sight and, knowing not, asks the cause – what is that river yonder, and who are the men thronging the banks in such a host? Then said father Anchises: “Spirits they are, to whom second bodies are owed by Fate, and at the water of Lethe’s stream they drink the soothing draught and long forgetfulness. )

維吉爾把忘川河邊熙熙攘攘的逝者與熱鬧的蜂群相對照,逝者呆在暗黑悲傷的冥界,附近的蜂群卻流連於開滿鮮花的寧靜的夏天,兩個場景形成強烈的反差,強調了即使是冥界也有強大的生育力和生命力。隻要喝下忘川河水,忘記前塵往事,靈魂便能再次重生,回到生者的世界。

《埃涅阿斯紀》第一卷,維吉爾通過埃涅阿斯的視角,把正在修建迦太基(Carthage)新城的泰爾人比擬成分工有序的蜂群。“埃涅阿斯驚歎於曾經隻有茅屋的地方出現了巨大的建築,驚歎於那些大門,那些喧囂,和鋪平的道路。泰爾人正在急切地趕工,有的用手推著石頭,築牆,加固城堡,有的選好了住所,用犁將其圍起來。有的在鑿港,有的在為他們的劇院打下深厚的地基,並從懸崖上鑿出巨大的柱子,作為舞台的裝飾。 就像初夏的蜜蜂,帶領著已經長成的一代幼蜂,在繁花似錦的田野中,在陽光下繁忙地工作。它們或把花蜜裝進蜂房,蜂房因香甜的蜜而鼓脹起來,或接過歸家者帶回來的負擔,或集合成軍事方陣,把一群懶惰的雄峰趕出農舍。大家都在熱火朝天地工作,香甜的花蜜裏帶著百裏香的芬芳。”

(Aeneas marvels at the massive buildings, mere huts once; marvels at the gates, the din and paved high-roads. Eagerly the Tyrians press on, some to build walls, to rear the citadel, and roll up stones by hand; some to choose the site for a dwelling and enclose it with a furrow. Here some are digging harbours, here others lay the deep foundations of their theatre and hew out of the cliffs vast columns, fit adornments for the stage to be. Even as bees in early summer, amid flowery fields, ply their task in sunshine, when they lead forth the full-grown young of their race, or pack the fluid honey and strain their cells to bursting with sweet nectar, or receive the burdens of incomers, or in martial array drive from their folds the drones, a lazy herd; all aglow is the work and the fragrant honey is sweet with thyme.)

結合第一卷和第六卷的蜂群描寫,可以看出古羅馬人用蜜蜂象征人類在世間和冥界的靈魂,同時隱喻了生產力、生命力和繁殖力。

蜜蜂在古羅馬文化中的另一個常見功用是用來描繪一個理想化的人或人類社會。蜜蜂們辛勤勞動、遵紀守法,高效有序,緊緊團結在蜂王周圍。蜂王是天選的領導者,才能卓越品格超群,能夠有效地治理國家,使之呈現一派欣欣向榮景象。然而骨感的現實往往打碎了人類美好的理想,我們常常要麵對一個滿目瘡痍又無法逃避的社會。就拿維吉爾為例,古羅馬多年無休止的內戰和外戰使得暴力貫穿了他的青年和中年時期,他耳聞目睹了許多血腥場麵,對他而言,歲月靜好是陌生的,不確定的。他寫《農事詩》(The Georgics),在某種程度上是為了完成政治任務,為屋大維吸引農民回到農村的政策服務。《農事詩》的第四卷是養蜂篇,維吉爾對蜜蜂的生活習性觀察入微,行文優美,字裏行間卻小心翼翼混合著適度的樂觀和審慎的悲觀,同時又抱著希望,願屋大維治下的羅馬帝國保持長久的安定與繁榮。

盡管古希臘和古羅馬養蜂業盛行且蜂產品數量眾多,當時的人們對蜜蜂的認知卻很有限。蜜蜂是從哪裏來的呢?人們相信蜜蜂不會生育,而是從花裏取出幼蜂,或者幼蜂是從空氣中來的。還有一種起源於古埃及的“bugonia”的概念,即蜂群是從一頭小公牛的屍體中誕生的。關於“begonia”的儀式,有多個版本,維吉爾的《農事詩》版最有名。他說,把一隻小公牛活活打死,使其皮膚完好無損,然後將屍體放進一個密閉的空間,並把斷枝、百裏香和新鮮的蠟葉芫花擺在它的身下。一段時間後,蜂群就會從公牛的屍體中飛出來。“begonia” 代表了從死亡中形成生命的潛力。

眾多文字記載中,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關於蜜蜂繁殖的描述較為科學。亞裏士多德不養蜂,卻花了大量時間觀察蜜蜂。他發現,蜜蜂是出生在蜂房裏的,蜂群裏有工蜂和雄峰,還有“蜂王”(King)。他用“King”一詞表明雄性,古羅馬的老普林尼(23年-79年)也與亞裏士多德持相同觀點。一直到十七世紀,荷蘭的解剖學家才發現蜂群的首領是雌性的,於是有了“Queen”(蜂後)的稱呼。

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還認為,蜜是從天而降的,落在植物的花和葉子上,再由蜜蜂收集,蜂膠和蜂蠟也是蜜蜂直接從植物上取得的。亞裏士多德知道蜜蜂一直從花中采集某種材料,但他振振有詞地說,有時鮮花盛開但產蜜很少,有時蜂巢在幾天內就被蜜填滿,可見蜜是來自空氣的。

筆者在溫哥華戶外見過一種叫“蠟花”(wax flower,學名, Cerinthe major)的一年生草本植物,來自地中海。外表看起來有點像大戟科植物,其實是玻璃苣科的。它不像大多數玻璃苣科的成員那樣全身毛茸茸的,而是莖葉光滑,圓形葉有點肉質感,沿著分枝螺旋形生長。苞片藍紫色,色彩深邃美麗,苞片內有黃色或紫色的管狀花。蠟花很好養,作為園藝花卻一直未大熱起來,在溫哥華並不常見。我看了半天,不覺得花和葉有蠟質感,很納悶名字的由來。查了一下,方知古羅馬人認為蜜蜂是從此花中采集蜂蠟的,故取名“蠟花”。

(蠟花)

那麽古人拿什麽做蜂房呢?除了易腐爛的樹皮、木頭和柳條等材質,在地中海各地都發現了古時由赤陶土和其它陶瓷製成的完整蜂房或蜂房碎片遺跡。古時的蜂房通常為圓柱形,水平排列居多,有些是直立的。

考古學家還在以色列北部的 Tel Rehov 發現了公元前 10 世紀中葉的一個巨大的養蜂場遺跡,該養蜂場由至少 180 個水平的圓柱形蜂箱組成。這些蜂箱是由曬幹的泥土製成的,一個個並排擺在地上。這個發現不禁讓人聯想到了《出埃及記》裏的神的承諾:“要將你們從埃及的困苦中領出來,往迦南人、赫人、亞摩利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的地去,就是到流奶與蜜之地(a land flowing with milk and honey)。”

考古事實證明,神給的承諾從來不會落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北美曹先生 回複 悄悄話 寫得真好!
雪中梅 回複 悄悄話 欣賞了,平安是福。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