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南小鹿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溫村又見棕櫚

(2022-01-29 08:40:20) 下一個

據統計,《聖經》中大約有30處, 《可蘭經》中約有22處,出現了palm trees,可見palm trees廣泛存在於中東地區的沙漠和綠洲中,可以忍受低降雨量和相當高的土壤鹽度。中文版一律翻譯成“棕樹”。

在中文裏,棕樹是棕櫚(學名:Trachycarpus fortunei)的通稱。棕櫚是我的老家福建的一種常見喬木,樹幹挺拔,姿態優美,葉色蔥蘢,葉鞘呈扇形。受了中譯本的影響,我一直以為聖經裏的palms trees 就是棕櫚。

非植物學科班出身的我還認定了棕櫚樹隻屬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來到溫哥華定居後,我驚奇地發現市區內也有種植棕櫚的。尤其在英吉利灣(English Bay)附近,幾十棵高大的棕櫚樹筆直地站成一排,勇敢地抵禦著猛烈的海風,十分引人注目。當地人稱這些原生於中國的棕櫚為“windmill palms”(風車棕櫚)。據本地的專家說,風車棕櫚是世界上最耐寒的棕櫚科植物,英吉利灣的氣溫比大溫地區其他地方略高一些,非常適合棕櫚樹生長。這些棕櫚樹都可以在寒冬下存活,下雪的時候,隻要樹冠不結冰,絕大多數的棕櫚就不會凍死。然而,大溫低陸平原其他地區的棕櫚樹似乎沒有溫哥華的同類長的那麽好。BC省較高的海拔和更遠的內陸地區則不適合種植棕櫚樹。北美的園藝師還培育出了風車棕櫚的矮化品種,適合於私家小庭院。

偶爾幾次,我在戶外散步時見到了棕櫚的花。碩大的花苞掛在葉間,花序粗壯,花淡黃而細小,密集如魚子。球形核果近藍黑色。幾乎所有的英文網站都說棕花與核果不能吃。然而勇敢的中國古人早將棕櫚變成舌尖上的美食。棕花生熟皆宜,有的苦,有的甜。從形體上看,甜的體態寬肥豐滿,苦的體態圓渾瘦長。常見的吃法有炒肉丁臘肉、燉雞、燒湯,輔料生薑、蔥白、辣椒、酸菜等,色美味香,鮮脆爽口。蘇東坡的詩“贈君木魚三百尾,中有鵝黃子魚子”,木魚就是棕花的別名,取其外形似魚。另外,棕花也被稱為“粽筍”。饕客蘇東坡在《棕筍並敘》裏提到:“棕筍,狀如魚,剖之得魚子,味如苦筍而加甘芳。蜀人以饌佛,僧甚貴之,而南方不知也。筍生膚毳中,蓋花之方孕者。正二月間可剝取,過此,苦澀不可食矣。取之無害於木,而宜於飲食,法當蒸熟,所施略與筍同,蜜煮酢浸,可致千裏外。今以餉殊長老。” (“酢”為“醋”之本字)。今天的蜀人食粽筍的少了,倒是雲南騰衝和湖南冷水江一帶還有食粽包的習慣。

棕櫚的核果煮熟以後味道還不錯,幾十年前的中國農村就有人品嚐過。隻是如今美味的食材太多了,人們對棕櫚的果實失去了興趣,就讓它們在樹上爛掉,或作為一種很好用的藥材。

我在研究棕櫚的過程中,糾正了從前認知上的錯誤。palm trees 在英文中泛指棕櫚科(Arecaceae )植物,有喬木、灌木、藤本等,根據樹幹的生長形態,可分為單幹直立形或叢生形。我們熟知的棕櫚科植物包括棕櫚、椰子、蒲葵、檳郎、棗椰樹等。聖經中的palm trees,指的是date palms(棗椰,學名Phoenix dactylifera),即我們的父輩們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共同的回憶 – 伊拉克蜜棗。沙漠中的棗椰樹幾乎滿足了古猶太人所有的需求。果實營養豐富,便於長途攜帶,樹汁被發酵成酒,樹幹是建築木材,葉子被編織成籃子、墊子、掃帚、床、繩索,並製成家具。葉子還可作藥。棗椰樹在古代文明中是繁衍、和平和勝利的象征。

棗椰樹從中東地區發散到歐洲南部,並在那裏歸化。由於不耐寒,棗椰樹並不能在歐洲其他地區生長。與莎士比亞同期的英國植物學家曾經嚐試著在英國培育棗椰樹,均以失敗告終,當時的邱園(英國皇家植物園)裏收集的全是耐寒的棕櫚科植物。莎士比亞生前應該沒有見過棗椰樹,但他的幾部作品裏都提到了作為勝利與繁榮象征的棗椰樹。現舉以下幾個例子:

第一例:《科裏奧蘭納斯》(Coriolanus)第五幕第三場,母親伏倫妮婭(Volumnia)苦勸兒子不要背叛羅馬。她的一大段驚天地泣鬼神的訴說中,有一句“因雙手沾著妻兒的鮮血而獲得功勳”。

(bear the palm for having bravely shed

Thy wife and children’s blood. )

第二例:曆史劇《裘力斯·凱撒》(Julius Caesar)第一幕第二場,凱歇斯(Cassius)在布魯圖斯麵前詆毀凱撒:“神啊,我好驚訝,這樣一個脾性軟弱的人竟然征服這個偉大的世界,獨占著勝利。”

(Cassius

Ye gods, it doth amaze me

A man of such a feeble temper should

So get the start of the majestic world

And bear the palm alone.)

第三例:《雅典的泰門》(Timon of Athens)第五幕第一場,畫師說:“ 您就會看見他再在雅典揚眉吐氣,榮耀顯貴。”

(Painter

You shall see him a palm in Athens again, and flourish

With the highest. )

第四例:《亨利八世》第四幕第二場,廢後凱瑟琳(Katharine)夢見“六個人物,身穿白袍,頭戴月桂枝編的冠,臉上蒙著金色麵具,手裏舉著月桂枝或棗椰枝。”(six personages, clad in white robes, wearing on their heads garlands of bays, and golden vizards on their faces; branches of bays or palm in their hands. )

第五例:《哈姆雷特》(Hamlet)第五幕第二場,哈姆雷特假造信件,寫道:“ 來自丹麥王的誠摯請求,英國乃丹麥之忠心蕃屬, 願兩邦情誼盛如棗椰樹……”

(An earnest conjuration from the king,

As England was his faithful tributary,

As love between them like the palm might flourish)

古羅馬人慶祝棕枝主日(Palm Sunday)時,手裏舉的是真正的棗椰枝。但在歐洲的其他不能生長棗椰樹的地方,人們用橄欖枝、冬青樹枝來代替。英國與德國屬北溫帶氣候,當地的居民還用開花的柳枝以及紅豆杉枝來取代棗椰枝。古代的英國居民幹脆把柳樹稱為“palm tree”,其背後原因已無從考察。

莎士比亞的《皆大歡喜》(As You Like It)第三幕第二場,被流放的公爵的女兒羅瑟琳(Rosalind)在雅頓森林(forest of Arden)裏看到奧蘭多(Orlando)刻在樹上的蹩腳情詩後,對堂妹西莉婭(Celia)說:“一件奇事過了九天便不足為奇,在你來之前,我已經過了七天了。瞧,我在這棵棗椰樹上找到的。從畢達哥拉斯時代起,我從來沒被人這樣咒過,當時我是一隻愛爾蘭老鼠,現在我幾乎記不起來了。”

(ROSALIND.

I was seven of the nine days out of the wonder before you

came; for look here what I found on a palm-tree: I was never

so berhymed since Pythagoras' time, that I was an Irish rat,

which I can hardly remember.)

這部作品創作於1599年,正值九年戰爭(1593-1603)中期,英格蘭並未完全控製愛爾蘭。在英格蘭民眾的眼裏,愛爾蘭是一個神秘、野蠻和危險的地方。他們認為,愛爾蘭巫師隻要念著押韻的咒語就能殺死動物和人類,老鼠是這些巫師們最喜歡的“獵物”。與提出了輪回理論的古希臘人畢達哥拉斯一樣,愛爾蘭巫師也相信靈魂的輪回。羅瑟琳把自己的前世比作一隻受製於愛爾蘭魔法的愛爾蘭老鼠,籍此諷刺了情詩的拙劣,同時還隱喻愛爾蘭文化對英國宮廷社會的入侵,表達了英格蘭民眾普遍的緊張和焦慮心理。

雅頓森林在莎士比亞家鄉附近,那裏的黃花柳(Salix caprea)俗稱“palm tree”,被人們用來慶祝棕枝主日,羅瑟琳嘴裏的“palm-tree”即黃花柳。當今的讀者大多不懂得這個說法,以為擁有豐富花草知識的莎士比亞犯下如此大的一個錯誤,竟然讓棗椰樹出現在雅頓森林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梅華書香 回複 悄悄話 好文分享,新年快樂,吉祥如意!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