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191)
2016 (179)
2017 (258)
2018 (146)
2019 (163)
2020 (143)
2021 (61)
2022 (47)
2023 (46)
無意中讀到了《睡美人》的第一版,是一位叫吉姆巴地斯達·巴西耳(Giambattista Basile, 1575-1632年)的意大利人從民間收集來的。那不勒斯童話集《五日談》是巴西耳最為人熟知的成就,他去世後,由姐姐以“Gian Alesio Abbatutis ”的筆名分別於1634年和1036年分為兩卷出版。長發公主、灰姑娘、白雪公主和睡美人的早期版本都收集在這部著作裏,《睡美人》的原版故事叫《太陽、月亮和塔莉亞》(Sun, Moon, and Talia)。
這個版本非常黑暗,令今天的讀者不安。情節大約是這樣的:勳爵夫人產下一女,取名塔莉亞。占星師們預測小女孩長大後會受到一片亞麻的威脅。為了保護女兒,勳爵下令禁止將亞麻帶入他的宮殿。塔利亞長大後,無意間看到一位老婦人在紡錘上紡亞麻。好奇的她對老太婆說,她也想學紡麻。她搖著紡錘時,一個亞麻碎片紮進了她的手指,她倒地猝死。勳爵不忍心把女兒埋葬了,於是把看似長睡不醒的她安置在一處鄉村莊園裏。好多年後,一位在附近樹林裏打獵的國王誤入莊園,見到了美麗的塔利亞,卻怎麽也喚不醒她。衝動之下,國王強奸了睡美人。沉睡中的塔利亞懷孕了,九個月後生下一對龍鳳雙胞胎。女嬰怎麽也找不到媽媽的乳房,就開始吮吸媽媽的手指,吸著吸著,把亞麻碎片吸了出來。塔利亞立即醒了,她給兩個嬰兒分別取名太陽和月亮,一家三口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這時,那個國王忽然想起塔利亞,回來找她。塔利亞竟然愛上了這個強奸犯,成了他的情婦。王後發現了真相後,命廚子殺掉國王的一對私生子女並且做成菜獻給國王。廚子不忍心,把孩子們藏了起來。他殺了兩隻羊羔烹製成菜肴,成功地瞞天過海。王後又命人在院子裏升起大火,準備把塔利亞扔進火裏。塔利亞請求先脫掉她的漂亮衣服,王後同意了。塔利亞開始脫衣服,每脫一件,都發出痛苦的尖叫,驚動了國王。國王趕來救出了自己的情婦,並下令把王後扔進火裏,那位相助過塔利亞的廚子得到了封賞。
這個童話裏的亞麻指的是一年生的藍花亞麻(common flax ,學名Linum usitatissimum),是人類曆史上最古老的農作物之一。用播種方式種植,播種後大概65至90天左右開花,花期6至8月份,能持續開放三個多月,一邊開花一邊結籽。成熟期可分為青熟期、黃熟期和全熟期三種,最好選在黃熟期收成,因那時的纖維強度最好。亞麻成捆收割後,需要經過一道漚麻(retting)工序,使得亞麻摸起來又軟又粘,有不少纖維從莖稈中剝離出來。池塘、溪流、田地等場所都可以用來漚麻。在田間漚麻時,把亞麻鋪在一大片田地中,讓露水聚集在其上。這個過程通常需要一個月或更長時間,但出產最高質量的亞麻纖維,並且產生的汙染最少。接下來是整理亞麻,用工具捶打和折斷莖部,從而抽取裏麵的纖維。然後用精梳方法將纏作一團的長絲分開。較長的纖維被紡成細麻,較短的纖維則用來製成麻繩、魚網、防水布和船帆等粗糙的物品。在古歐洲,從貴族女子到鄉野村婦都要學會紡麻,紡麻是婦女的一項重要技藝。
(田間漚麻)
童話裏的致命亞麻讓我的脊背絲絲發涼,更何況故事結尾處的寓意竟然是:“幸運眷顧的人,睡夢中也會好運臨頭”。(He who has luck may go to bed, And bliss will rain upon his head.)。沒錯,作者表達的觀點是,女子在睡夢中被人強奸也會是件好事。這種故事簡直毀三觀,毀童年啊,難怪迪斯尼不得不大幅度修改這個故事,使之符合今人的審美和價值取向。
為何歐洲中世紀的大多數童話故事都那麽晦暗恐怖,絕對的少兒不宜呢?因為在西方曆史的大部分時間裏,童年是肮髒、野蠻、短暫、甚至根本不存在的。這個觀點是我從2019年1月5日的《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電子期刊中的某篇文章讀到的。該作者認為,從古代到17世紀前,兒童被視為不完美的成年人,中世紀的藝術作品裏通常將他們描繪成微型成年人。在中世紀的歐洲,童年的概念並不存在,大多數人甚至不確定自己的年齡。新生兒被認為本質上是邪惡的,背負著原罪,必須通過指導和教育才能擺脫原罪。從17世紀起,人們的觀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兒童開始被視為無辜者,必須受到成人世界的保護,童年被視為人生的一個獨立階段。 17 世紀的英國思想家約翰·洛克 (John Locke) 把新生兒的思想比作一張白紙,內容由長者和智者來填充。幾十年後,瑞士哲學家讓-雅克·盧梭 (Jean-Jacques Rousseau) 認為,兒童有自己的觀察、思考、感覺和推理方式,應該讓他們按照自然的意圖發展。到了 18 世紀末和 19 世紀初,浪漫主義者則比較激進地認為,孩子比成年人擁有更深的智慧。
與今人相比,中世紀的父母對自己的孩子比較冷漠,這可能是對令人痛苦的高嬰兒死亡率做出的理性反應。據估計,中世紀嬰兒出生後一年內的死亡率高達20%至30%,僥幸活過一歲的孩子,還有相當一部分在十歲前因疾病和事故死亡。父母不想太過依戀一個可能不會呆在自己身邊很長的孩子。此外,在缺乏可靠的節育措施的情況下,一個家庭的人口往往很多,因此分薄了父母對每個孩子的關注。小孩子們長到5歲至7歲,便要開始分擔家務,或與成年人一起工作。工業革命後,兒童成為許多貧困家庭不可或缺的收入來源。在19世紀初的英國,童工的初始工作平均年齡為11歲半。到了19世紀末,西方國家開始立法禁止剝削童工,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強製性義務教育。兒童得到了很好的保護,成為普林斯頓社會學家 Viviana Zelizer 描述的“經濟上無用但情感上無價的孩子”。 (“the economically useless but emotionally priceless child”)
基於上述的曆史背景,中世紀的所謂童話,其實是以童話的口吻來講一些故事給成年人聽。十九世紀初《格林童話》剛剛出版時,也是抱著同樣的初衷的,其中兒童不宜的情節飽受詬病。為了滿足成年讀者希望能講給小朋友聽的願望,格林兄弟在其後的版本中做了大幅度的修改,刪除或淡化上述的描寫,並潤色了文字。這些收集來的口耳相傳的民間故事脫離了本色,變成深受廣大兒童喜歡的童話了。
集童話寫作大成者乃丹麥的安徒生(1805-1875),他為全歐洲的一代孩子帶來了真正的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