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處:莎士比亞1593年出版的敘事長詩《維納斯和阿多尼斯》(Venus and Adonis),取材於古羅馬詩人奧維德《變形記》中描述維納斯和阿多尼斯的章節。部分詩文翻譯如下:
“讓我們來到這永無嘶嘶蛇鳴的地方坐下,
坐定後,我要用吻把你窒息。
‘我的吻絕不會讓你的唇膩得惡心,
吻得越多,越讓你饑渴難忍,
它使你的唇時紅時白,新鮮富有變化,
十吻猶如一吻甜,一吻纏綿過二十吻,
一個長長的夏日短暫如一瞬,
沉湎於這個消遣光陰的娛樂當中。’
她這樣說著,抓住了他的汗津津的手掌,
(汗津津的,象征精力充沛)
她因熱情而顫抖,叫那汗為香膏,
對女神來說是世上最好的良藥,
火燒火燎的欲望給了她力量,
她勇氣十足地將他從馬上揪到地上。”
(Here come and sit, where never serpent hisses,
And being set, I'll smother thee with kisses;
‘And yet not cloy thy lips with loathed satiety,
But rather famish them amid their plenty,
Making them red and pale with fresh variety,
Ten kisses short as one, one long as twenty:
A summer's day will seem an hour but short,
Being wasted in such time-beguiling sport.'
With this she seizeth on his sweating palm,
The precedent of pith and livelihood,
And trembling in her passion, calls it balm,
Earth's sovereign salve to do a goddess good:
Being so enraged, desire doth lend her force
Courageously to pluck him from his horse.)
在莎士比亞的作品中,流汗的手掌暗指此人很淫蕩。比如,奧賽羅就曾經用妻子“濕潤的手”(moist hand)大做文章,諷刺她性欲旺盛、生活作風豪放。在這首詩歌裏,愛神維納斯一觸摸到阿多尼斯汗津津的手,馬上就說那汗是醫治她相思病的香膏。
《維納斯和阿多尼斯》是一首反傳統的情詩。十六世紀的情詩大多以“文藝複興之父”彼特拉克(Francesco Petrarca,1304 —1374)的《詩集》為範本,詩歌裏的佳人往往一頭金發、潔白皮膚、纖纖玉手等,並且有著完美無瑕的品德和節操,令男人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而莎士比亞卻沒有描述維納斯的頭發、牙齒、嘴唇和臉龐之美,而是寫道:“我的肌膚柔軟豐潤,我的骨髓熱情燃燒/我這光滑濕潤的手,你的手若是握一下/它會在你的掌中如水溶化,或者如酥欲融。”
(My flesh is soft and plump, my marrow burning.
My smooth moist hand, were it with thy hand felt,
Would in thy palm dissolve, or seem to melt.)
他筆下的維納斯美在性感嬌淫,而男主人公阿多尼斯則如花一般俊秀精致。維納斯是這樣讚美他的:“你是原野上的花魁,芬芳無與倫比/令仙女們相形失色,比男子漢更可愛/你潔白勝過鴿子,鮮紅勝過玫瑰。”
(The field's chief flower, sweet above compare,
Stain to all nymphs, more lovely than a man,
More white and red than doves or roses are.)
通常潔白的鴿子和鮮紅的玫瑰是與女性美聯係在一起的,莎士比亞把神話中的九尺雄偉男兒阿多尼斯女性化了。可見莎士比亞對情詩中的男女主人公的相貌描寫是非傳統的。
傳統情詩中,男人們是愛情遊戲的主動方。為了追求心儀的女性甚至引誘對方上床,他們必須練就一副好身手,能夠攀樹爬牆,在夜裏潛入姑娘家的香閨。還必須能言善道七步成詩,打動少女們的春心。下流一點的男人還擅長玩“偶遇”,趁機偷看女神洗澡,如《變形記》中的獵人阿克特翁(Acteon)在林中狩獵時,正好撞見赤身裸體的狩獵女神阿耳忒彌斯(Artemis,即羅馬神話中的狄安娜Diana)沐浴,阿爾忒彌斯一怒之下把他變為牡鹿,被阿克泰翁自己的50隻獵狗殺死。- 可見傳統的愛情詩裏,男人們“淫蕩”的目光總是緊緊盯著姣好的女子的。
而莎翁卻反其道而行之,他把維納斯的性格男性化,她躲在樹叢裏貪婪地凝視著“獵物” – 如少女般羞怯的阿多尼斯。阿多尼斯喜歡馳騁於山林之間打獵,維納斯主動出擊,先是甜言蜜語,然後強行將他揪下馬來,拚命親吻他。不管維納斯如何誘惑,阿多尼斯卻始終不為所動,急欲擺脫她,令女神大受傷害。
都說“男追女,隔座山,女追男,隔層紗”,為什麽愛神維納斯遭受了如此大的挫敗呢?不少西方評論家認為對女色沒有絲毫興趣的阿多尼斯很可能是同性戀。同性戀在伊麗莎白時代是受到譴責和懲罰的,所以被後世懷疑有同性戀傾向的莎翁特地在詩行裏模糊了阿多尼斯的性取向,而且把他的相貌和性格女性化,給讀者留下遐想的空間。
第十六處:以古羅馬傳說為題材的長篇詩歌《魯克麗絲受辱記》(The Rape of Lucrece)是莎士比亞早期的詩歌,創作時間略晚於《維納斯和阿多尼斯》。魯克麗絲 (約公元前510年去世)是一位古羅馬貴婦,她被伊特魯裏亞國王的兒子塞斯圖斯·塔奎尼烏斯(塔克文)強奸後羞憤自殺,引起了人們對羅馬末代國王暴虐行徑的不滿,並引發了推翻羅馬君主製的叛亂,導致羅馬政府從一個王國過渡到一個共和國。這個曆史事件對後世影響深遠,強奸本身成為歐洲藝術和文學的一個重要主題。 部分詩行翻譯如下:
“魯克麗絲的目光停留在這畫像上,
對老嫗的痛苦感到難過,
這老嫗具有一切來回答她的探尋,
隻欠缺呼號與惡語來阻止殘暴的敵人。
畫家不是神明,無法給予她這些,
因此魯克麗絲聲稱這畫家待她不公,
給了她這麽多悲傷,卻不給她一根舌頭。
‘可憐的人兒 ’,她說,‘一點聲音都沒有,
我要用我悲慟的語調來抒發你的痛苦,
要把芬芳的香膏滴在普裏阿摩斯的傷口上,
還要咒罵殘害他的皮洛斯,
我要用淚水熄滅特洛伊燒不盡的烈火,
所有與你為敵的這些希臘人,
我要用我的刀子剜出他們憤怒的雙眸’。 ”
(On this sad shadow Lucrece spends her eyes
And shapes her sorrow to the beldame's woes,
Who nothing wants to answer her but cries
And bitter words to ban her cruel foes.
The painter was no god to lend her those,
And therefore Lucrece swears he did her wrong
To give her so much grief and not a tongue.
"Poor instrument," quoth she, "without a sound,
I'll tune thy woes with my lamenting tongue,
And drop sweet balm in Priam's painted wound,
And rail on Pyrrhus that hath done him wrong,
And with my tears quench Troy that burns so long,
And with my knife scratch out the angry eyes
Of all the Greeks that are thine enemies.")
莎士比亞的這首長詩在十七世紀初很流行,但在當今讀者中的影響遠不如《哈姆雷特》等戲劇作品。某些西方評論家將魯克麗絲與莎士比亞早期的另一部悲劇《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Titus Andronicus)中的貴族少女拉維妮婭(Lavinia)相提並論。兩位女性都遭到了強奸,拉維妮婭的遭遇更加悲慘,她被強奸犯砍掉雙臂並割掉舌頭,使她不能說又不能寫。幸運的是,兩位貴族女子都接受過良好的教育,而且意誌堅強,通過家族中的男性成員對施暴者展開了報複。《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Titus Andronicus)第四幕中,拉維妮婭用自己的雙臂殘肢把奧維德的《變形記》翻到了菲洛美拉(Philomela)那一篇,暗示自己的遭遇同菲洛美拉相似。菲洛美拉是色雷斯國王鐵流士(Tereus)的小姨子,在航行途中被姐夫強奸,船靠岸後她被關起來並且割斷了舌頭。色雷斯國王對妻子普羅克妮(Procne)謊稱小姨子在旅途中暴斃了。菲洛美拉比手劃腳向送飯的老婦要了一架紡織機,把自己的遭遇織成毯子上的圖案,再示意老婦將毯子送給王後。普羅克妮由此發現了真相,救出了妹妹。為了報複丈夫,普羅克妮殺了兒子煮成菜肴獻給丈夫。知道事實後的鐵流士追趕逃跑的普羅克妮姐妹,當姐妹倆被追趕至海邊時,眾神把姐姐變成一隻夜鶯,把沒有舌頭的妹妹變成一隻燕子,鐵流士也變成了戴勝鳥,繼續追趕兩姊妹。
接著,拉維妮婭又用殘肢夾著樹枝,在沙子上寫下了兩名施暴者的名字。拉維妮婭的父親泰特斯發現施暴者是當今王後的兩個兒子後,便開始裝瘋賣傻,實施他的複仇計劃。莎士比亞在這裏使用了古羅馬詩人奧維德的創意,讓泰特斯殺死兩位施暴的王子後,把他們的骨頭磨成粉,再用鮮血調和做成麵餅,捧到宮廷宴會上。身殘誌堅的拉維妮婭也戴著麵紗隨著父親一同前去赴宴。他們把麵餅拿給施暴者的母親塔摩拉(Tamora, 即王後)吃。在宴會上,泰特斯親手殺死了自己的親生女兒拉維妮婭,不願讓她長期含垢活著。接著泰特斯殺死了王後,國王又殺死了泰特斯,泰特斯的兒子又殺死了國王…… 場景粗野血腥,反映了古羅馬社會殘酷的政治環境。
同拉維妮婭一樣,莎士比亞也賦予了魯克麗絲良好的文化素質,使得她能夠用伶俐的口齒泣訴自己的不幸遭遇。莎士比亞還特地為魯克麗絲創作了一個前人從未寫過的細節:魯克麗絲受辱後,出神地盯著一副特洛伊陷落的畫作,想起被強暴了的海倫和被外敵踐踏的城邦,感同身受。她譴責拐走了美女海倫的特洛伊王子帕裏斯(Paris):
“為什麽個別人物的私生活的快樂
竟然成為許多人的公共災難?
就讓他獨自一人犯下的罪孽,
報應在他自己的頭上,
讓無辜之人免遭罪惡的折磨。
為什麽一個人的過失要讓眾人承擔,
一個私欲之罪要殃及百姓?”
("Why should the private pleasure of some one
Become the public plague of many moe?
Let sin, alone committed, light alone
Upon his head that hath transgressèd so;
Let guiltless souls be freed from guilty woe.
For one's offense why should so many fall,
To plague a private sin in general?")
與拉維妮婭不同的是,魯克麗絲並沒有親自參與報複行動,但她不會讓自己白白犧牲。她轉變成了一個政治符號,告知丈夫和身邊的騎士們自己受辱的事實,並讓他們承諾替她報仇,然後才說出施暴者的名字。說完全部真相後,不願苟活於世間的她用刀子捅死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