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狼發牢騷

發發牢騷,解解悶,消消愁
個人資料
笨狼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在中國,真正躺平的,是ta

(2022-10-11 07:15:09) 下一個
【如何閱讀長文?可以用微軟二代瀏覽器(Edge)的(中文)文字到語音閱讀功能,適當調節朗讀速度(參見哪個瀏覽器(Browser)最好?)】
 
今年不論中國發展多塊多慢,按美元計算,中國經濟肯定是收縮的,也就是負增長,因為不論舵手有多麽英明,不論全黨全國人民多麽齊心,不論動態清零的執行多麽完美,中國經濟增長不會超過4%,而人民幣對美元到今天已經貶值12%,按美元一算,中國經濟隻能是負的,而且負得厲害。
 
 
今年全世界都不咋樣,因為大家都發現了中國人津津樂道的真諦:與人鬥其樂無窮。本來就多災多難,大家發現鬥一鬥,不僅民眾的視線轉移了,還有無窮多的好處,名利雙收,更有一種在人類滅絕之前為主義獻身的快感,各國政要【2】紛紛在醜態百出的同時趕緊給自己樹立一個死敵,這麽一來,自己就沒責任了,媒體也主動充當政府的喉舌,替自己的一邊呐喊示威。《彭博》就揭露習近平第二任以來,可沒給中國股民帶來什麽甘露,全世界股指還是正的,而中國已被腰斬【下圖,3】。這麽一來,本來天災,現在加上了人禍,全世界危機四起,卻又其樂無窮。
 
Chinese stocks lagged the world during Xi's second term
 
歐洲看上去岌岌可危,但到今天也沒有陷入經濟蕭條;美國就更火了,不僅歐洲成了傀儡,日本台灣成了馬前卒,經濟除了拜登他老人家心太急,大撒幣狠了些導致劇幅通脹之外【4】,非常強盛,前幾天的就業報告很堅挺,一切都在漲,可惜就沒長過通脹。但今年即使是零增長,美國也肯定蓋過中國。沒錯,除了中國的林毅夫,很多人都相信中國永遠也超不過美國了【5】。
 
Chinese stocks lagged the world during Xi's second term
中國企業的海外版跌得比國內更慘,誰讓你們舔
 
今年中國經濟麵臨的挑戰,首先有今年具體的政策原因,這當然是中國堅持“清零”的結果,這所為“動態清零”,沒幾天前中央還提醒大家是“唯一正確的政策”。清零,中國國內不少明智之人對此都有異議,但二十大前夕,不好讓大家放開說話,所以該教育,能談心讓其識大局的,工作都做了,隻是清零在執行起來鬧出了很多笑話,有的都讓人掉淚,連全力要推翻共產黨的國外反動人士見了都替共產黨著急。這麽一來,經濟可不受影響。
 
其實,國內支持清零的人總的是占多數的,包括很多有見識的人,他們的出發點是中國不具備新冠躺平的能力,一放, 幾百萬人沒命。事實上,美國和西方躺平,是把責任下放,美國每天還死四百多人,老是降不下去,一年十幾萬,不必要的,但這符合美國國情,在美國,你要是命好,那真是個福地,如果命不好,那就隻能怨自己了。這是接受命的支配,還是按照科學觀接受現實,是放活了經濟,給經濟鬆了綁,還是把潛在的副作用攤給大家,分到將來,由社會和經濟在默默地付出代價【6】,可且有得爭論。2021年,美國再次經曆了社會平均壽命大幅下跌的現象,人均壽命反而落後於中國,如果這是接受現實,那也是夠阿Q的。當然,(在中國)反對清零的,也有自己的科學和經濟依據,第一是死亡率,很低,低則用不著這麽緊;第二是清零帶來的代價,也就是說,清零的副作用可能比躺平更嚴重。放棄或清除,大家依賴的,都是一種功利主義的考慮,什麽樣的政策總代價最小,都有自己的理由。
 
中國除了不允許大家說話之外,執行起來也是很有些問題的。就說疫苗吧,中國疫苗是比不過西方的,但對奧型毒株,這已經沒什麽區別了,不僅西方疫苗對奧型毒株沒什麽優勢,而且三針之後,兩者對重症和死亡的預防能力差不多。如果中國真的要清零,保證全民三針,至少 不會是什麽衝突吧?中國疫苗接種推廣主要由地方政府推行,可種種跡象表明,在今年遭受奧型毒株重創後,各地政府一度使盡各種手段積極推廣接種,使得尤其是老年人接種率,包括三針率大幅提高,但這一努力不徹底。據國家疾控局傳防司司長雷正龍報告,截至2022年9月28日,全國累計報告接種新冠疫苗34億3663萬劑次,覆蓋人數13億323萬人,其中已完成全程接種12億7141萬人,覆蓋人數占全國總人口的92%,全程接種人數占全國總人口的90%。完成加強免疫接種8億713萬人,60歲以上人群接種2億3918萬人,全程接種2億2776萬人,覆蓋人數占60歲以上總人口的91%,完成全程接種人數占60歲以上總人口的86%。完成加強免疫接種1億7738萬人【7】。這說明,第三針有的是工作可做,可到了10月5日,累計新冠病毒疫苗接種才到了343722萬劑次【8】,也就是說半個月增加了不到一百萬劑,等於沒有。
 
中國是有那麽一群頑固犯,死也不打疫苗,很多是城市裏的老人,不怕鬧,各級政府都不敢得罪他們,可就從清零帶來的各種悲劇,大白那種舉手擊沉美國航母驚天動地的本事,在同胞麵前那麽無情,折騰一下這些頑固犯,讓他們屈服,不至於難倒共產黨員帶頭的大白軍團吧?
 
清零有一個大家心知肚明的後果,中國自己叫“靜”,不讓大家動,那就是停止一切經濟活動,停止了,就沒有增長了,這也是幾個月前常委給大家打過的招呼,“算政治賬”【9】,“算政治賬”的意思就是不論你多狠,都不是錯,什麽“鞏固經濟回升向好趨勢”、“力爭實現最好結果”;“要充分調動各方麵積極性”,“經濟大省要勇挑大梁”,“有條件的省份要力爭完成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都是虛的,動不動就封,沒法子挑大梁。
 
如果餡餅從天上掉下來,那大家也不要著急了,可是不停地宣傳過去十年偉大領袖的豐功偉績,畫了餅也未必能充饑,因為經濟停頓就意味著沒有工作,沒有工作就沒有收入,不論封城封區封樓時大家能不能搶到食品,如果沒錢了,那是要餓肚子的,太多人餓肚子,社會就亂了,大家別的可以不說,沒飯吃,那還是要說,要鬧的,鬧,那就不好了,影響了國家形象。舉一個硬數據的例子,青年失業率目前是近年來最高的【10】,青年失業率高,就是經濟不能產生就業機會,靠兩個維護是維護不過來的,當新一代見不到機會的時候,就會對前途失去信心,那對黨多麽不好。
 
去年,全世界還處於新冠疫情的籠罩之中,中國的製造業可謂一枝獨秀,占盡了便宜,出口成了保證中國經濟增長最有力的途徑,可現在世界各地無論多麽不把生命置於首位,經濟開放、生產恢複就是那麽一個事實,這就意味著,大家對中國的依賴沒那麽大了,幾個月前,《財新》就中國出口出現的新挑戰引用了一個出口商的一句話:“如果一有病例就封掉,那麽海外客戶也不敢把供應鏈全部押寶在中國”【15】,做個翻譯,中國政府的清零政策是自己摧毀自己製造業最高超的手段,按這個趨勢,美國真的不用著急,等中國自己折騰自己就行了,坐在一旁樂,目的達到了還有娛樂,急了,像拜登那樣的腦子,反而容易犯錯誤,出餿招。
 
出口不僅僅是中國發展的關鍵手段,而且是中國政府付出巨大代價保護製造業和生產產業鏈的核心策略,“付出巨大代價”的意思,就是出口帶來的增值並不按照什麽市場規律,利潤為主的常規,而是通過把剝奪工人應有的報酬,通過政策和退稅等措施津貼保證出口業穩定的結果,中國出口極具競爭力,但離開某些國家政策後競爭力還是不是那麽強大,就說不清了,這是中國消費力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11】。現在,全世界的產業鏈格局麵臨冷戰以後最嚴重的變化,新一輪布局正因國際地緣關係變得不可逆轉,如果中國選擇封閉,或實行一些事實上造成與外界脫鉤的政策,那麽中國麵臨的,將會是孤立。中國歐盟商會伍德克(Jörg Wuttke),今年以來從中國政策的支持者變成清零政策最公開的抨擊者【12,13】,他說“清零政策對供應鏈會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老實說,這是對中國說真話,正是中國需要的,伍德克代表歐洲在華企業的利益,是真是狀況的反應。說中國領導階層不意識到這種副作用,是不對的,但大家不能公開說,也就是說,為了團結,為了穩定,大家必須說順耳的話,尤其是伍德克進而諷刺“東升西降”,這樣的話怎麽能聽?但可以想象,什麽話都不能說,時日長久後,這個社會會變成什麽樣。
 
2021年的出口紅利,如果在一季度還有些希望,之後這個希望就消失了,除了地緣政治的原因,除了俄烏衝突對中國外貿帶來的困難,美歐市場也麵臨著新的挑戰,又是一個重要的發展。在美國,國家財政和貨幣政策無疑把經濟做砸了,經濟是還沒陷入蕭條,但一切活動都是虛的,全都是通脹的結果,美國巨大的消費力也就再也挑不起大梁了,這結果,“出口出現拐點”,對於那些關注經濟的人,早就注意到其端倪了【14】。
 
現在,環境越來越惡劣,即使人民幣如此貶值,集裝箱價格大幅回落,中國連聖誕訂單也見不到。其實,國務院早就動手了【16】:
 
5月26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推動外貿保穩提質的意見》,提出了13條具體措施。商務部副部長兼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王受文表示,這一批國務院的政策是針對當前外貿行業麵臨的困難問題,目的是“保主體、保訂單、保市場、保信心、保履約”。
 
但事實上,中國出口商往往難以“保訂單、保履約”,因為生產、運輸、海運隨時可以被封,有人很可能覺得,是“國務院費盡力氣保經濟,中共中央辦公廳一個電話,就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結果“保市場、保信心”何從談起?
 
據最新的經濟數據,中國采購經理指數,不論是政府的【17】還是財新的【18,19】,中國經濟現在和近期內的活動都顯得很不明朗:
 
 
據《財新》分析【20】,“財新中國製造業PMI中,主要分項指數全線下降,除了生產經營預期指數,均處於收縮區間,其中生產指數6月以來首次低於榮枯線,就業指數降至2020年5月以來最低,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和出廠價格指數則分別降至2016年2月和2016年以來最低;生產經營預期指數也降至2019年12月以來最低。統計局製造業PMI中,生產指數和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三個月來首次升至榮枯線上,生產經營預期指數在擴張區間升至三個月來最高,新訂單指數、就業指數、產成品庫存指數、出廠價格指數在收縮區間上升”,總的,是“製造業低位企穩、服務業偏弱、基建建築業支撐經濟”,經濟隻是弱複蘇。《華爾街日報》引用世貿的預測,全球貿易將銳減【21】,這就印證了中國出口商所感受到的環境,出口已經不能繼續幫中國什麽大忙,那麽保證經濟不至於塌下去,還能做什麽?
 
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是投資、消費和出口。中國一直有一種國與民區分的思維,國富民強更好,但兩者選其一的情況下,那就先國富,可那麽一來,民不是不富,而是窮了,不久前茅台超越騰訊成為中國第一大市值的上市企業,就是一個噩兆,因為民窮是有後果的。在北大的佩題詩(Michael Pettis)已經給中國政府嘮嘮叨叨十幾年了,出口受阻,要發展,隻能轉向投資和消費,這不是“想”,“願”,而是一個會計上的簡單分布,經濟就是投資、消費和出口,一個的成分變小了,另一個自然變大,隻能變大,不是什麽人為意誌或操縱的結果。看看中國的三組數據,1—8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6%【22】,出口15.48萬億元,同比增長14.2%【23】,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82560億元,同比增長0.5%【24】,總結一下,這就是說中國生產基本按政府安排的速度發展,多少得益於政策“賑濟”,出口還吃了之前的紅利,但消費,確實一蹶不振。
 
為什麽?一是大家基本上拿不出錢來,第二,封城封區封樓,靜默,那真是有錢也不能花【25】,別說別的,封城連遊客都關起來,誰敢動,誰敢花?這還產生了一種負麵作用,就是大家不得不擔心將來,不得不為將來作打算,其結果就是多存錢,消費就更見不到影子了。
 
http://192.168.0.1:8080/webpic/W0202209/W020220916/W020220916271882053311.png
春天大規模封城後的消費反彈極其孱弱
 
如果中國經濟還要保增長,至少保證不能是負的,那還有什麽出路?就剩下投資了【26】,別無選擇。
 
其實,投資才是中國發展的主要動力,出口很重要,但不是最大的那部分,出口保證了產業鏈的穩定,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但投資才是中國增長決定性的組成部分。最終,這將是中國的發展模式,不是與美國之爭的什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是隻是依賴於投資,輔以出口,還是真正發展內需,也就是以消費為主的模式之間的一個爭論。這裏要特別再次強調一下,消費不是什麽浪費,(現代)人的生存,人的生活,也就是人的主要活動,永遠與消費分不開,所以消費本身不是不為黨和國家做貢獻那麽“庸俗”,而是黨和國家本身存在的原因,習近平不也是說為了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嗎?這不就是要保證大家能消費嗎?相反,投資如果不能直接給老百姓帶來好日子,那它的價值就值得懷疑。
 
為什麽呢?
 
投資就那麽幾下,基建和房產,基建到了現在,已經沒什麽可以繼續下去的了【27】,這點,從中國不斷攀升的債務就可見一斑。(基建)投資有沒有功效,最主要的是看用於基建的投資(總是以一種債務的形式出現)能不能得以償還,如果不能,那就是沒有經濟效益。現在要承當基建投資的地方政府已經還不起自己的基建債了,違約風聲很高,就是這麽一個事實。基建投資能即刻產生經濟活動,也就是生產,這是典型的凱恩斯經濟手段,偶然用用還行,老用就出問題了,成了浪費,後果不僅由後人來承擔,當代人也付出代價,因為這種投資是通過國家把政策建立在奪取老百姓應有的一份的基礎之上來實現的,羊毛出在羊身上,而這部分財富,本來是可以用在消費上的(也就是說,本來是屬於老百姓的一部分,能用來改善生活的)。
 
有人覺得這種分配關係不僅僅是政府強調國與民的區別,強調國富先於民強,而是現有利益集團勢力所致,這些利益集團正是各級地方政府,企業(尤其是國企),他們不願意與老百姓分羹,所以總是強調以“建設”【28】來帶動經濟發展,要保證建設的資金供給,一定要控製老百姓能獲取的那一部分。
 
 
沒有什麽比(上圖)這組數據更能體現中國政府對民眾的剝削了【29】,國家財富如何分配,居民收入是一個主要指標,中國的居民收入占總財富的比例,跟很多不發達國家都沒法比,這解釋了為什麽中國消費疲弱,這就是根本原因,老百姓沒錢,錢都給政府和(公私)企業霸占了,隻要這種現狀持續下去,共同富裕就是一句空話,對“2021年中國經濟亮點:超世界人均GDP水平”【30】,真正的含義是,每個人都在給國家拖後腿,可為什麽大家都在拖國家後腿?
 

共同富裕也隻是一句口號

 
可不是因為國家把他們放在後麵了唄。
 
那麽,如果你還是要投資,堅持投資才是帶動經濟的主要動力,按照李克強的想法,先有生產,後來就業,才有收入(而不是消費刺激生產,生產製造就業機會),那我們來看看這條路到底還行不行得通。
 
第一種投資是基建,由於清零導致經濟下行,“8月2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宣布新增的3000億以上額度目前已至少投放2500億元。農發行9月17日消息顯示,農發基礎設施基金第二期投放達到1000億元,支持項目732個;國開行方麵,截至9月22日,國開基礎設施投資基金新增額度已投放1500億元,支持項目421個”【32】,今年1-8月,基建投資累計同比增長8.3%。基建投資當然不限於建路修橋,也包括,甚至越來越著重於能源、通訊、水利,但建路修橋(交通)依舊是一個重要成分,“今年前8月,交通固定資產投資達2.34萬億元,同比增長6.6%”【33,34】。也就是說,中國政府已經感覺到經濟不振,隻能動用基建投資這一不得已的機製。任何基建都能迅速帶動鋼鐵、水泥和其他材料等一些列下遊產業,產生經濟活動,形成“產值”。如果中國真的缺乏這類基礎建築,那這種投資就有效益,但在飽和的環境下,這種投資就和其他需求爭奪資源,不論這一切是不是建立在舉債的基礎上,錢拿去建路修橋,其他方麵就沒有了,基建投資也不能給各級政府帶來收入,相反,如上所述,“現在要承當基建投資的地方政府已經還不起自己的基建債了”,說明這些“經濟活動”隻是債務的一種形式,而不是一種有效益的投資,不能收回回報。
 
第二種投資是房地產。
 
因為中央對地方有很多限權,地方政府稅收能力有限,地方政府唯一可以自己控製的資源,就是土地,地方政府成了中國投資畸形發展另一個方麵的主要推手之一:房地產。房地產對中國經濟的貢獻有多大,經濟學家之間的說法也很多,西方傾向於28%左右的估計,按這個數字,不難得出“中國已經崩潰”的結論,我采用國內比較接受的說法,17.2%,即使是這個數字,今年繼去年“住房不炒”的打擊下,還是收縮了近三分一,“全國排名前100的房企跌幅更大,銷售額、拿地規模等“腰斬”,甚至更嚴重”,商品房銷售量迅速下降,這就意味著房地產業收縮對經濟增長有5%的影響【35】。
 
 
房地產業的冰川期到來了。
 
按照北大的姚洋說,中國房商之所以選擇要購房者提供貸款(從未開工就開始供房),是因為政府失責,沒有給房企打包票,結果銀行不願意貸款,房企隻能向購房者借。可從房企本身財務之混亂,賬目之不負責,領導對發展缺乏冷靜、長遠的正確判斷來看,尤其是有許家印這樣欲舉天下債買盡天下資產這樣的冒險家【36】,銀行不願意貸款是可以理解的,風險太大,而購房者迫於壓力承擔了這一風險。地方政府,房地產商和購房者三方都暗中在賭房價永遠上升這麽一個龐氏騙局,整個房地產業不僅僅是綁架了經濟,還進一步把房地產演發城社會事件。
 
房地產對中國經濟這麽重要,卻發展到一個冰川期,是因為房地產的發展模式也到了盡頭了。
 
可房地產不僅僅是地方政府的最愛,不僅僅是房地產商賴以生存和壯大的機製,也是中國中上產與政府對抗的最重要的武器,這三方勢力共同要保房價,推房價,和他們對立的,是中央和全國中下層,包括不是城市的,或者是城市的底層,或者是新一代,這是為什麽中國房地產無可避免將會重履日本房地產泡沫的原因(參見:中國房地產稅為什麽遲遲不落地?)。如果你要問,為什麽習近平重新提出“住房不炒”,那反映了至少中國是有人看出這個發展有多危險,可這個打擊豈止是影響了房地產商,地方政府,也影響了多少等著拿房子的居民,打碎了多少夢。對中國的金融市場,這次房地產業的冰川期揭露了中國金融管製和風控多麽腐朽,政府不僅沒有監控,也沒有法律,整個房地產業就如(美國)西部牛仔闖世界,各級政府像是要給中央示威也跟著參與在內,這一騙局一旦被揭穿,房企借東家還西家的伎倆就被揭穿,爛尾樓到處出現,爛尾樓馬上演變為停供,而房貸是銀行主要的債務【37】,一旦停供,銀行、購房者和房商三方複雜的權限和責任關係又會衝擊中國的法律,解決不了,銀行可能會跟著破產(insolvency)。
 
《金融時報》有兩篇文章【38,39】(參見【40】)描述了中國不知不覺,卻又非常主動地走進這一陷阱的過程,報道回顧2013年習近平上台後所給自己定下的宏圖大略,改革中國經濟的計劃,發現這些計劃基本都落空了。當然,有些是因為習近平和中國的世界觀變了,有些是因為世界變了,如今天中國政府對國企的認識,由原來的改革對象成了今天國家富強的主要棟梁,然而這個過程也是一些列改革被挫敗的結果,事實證明既有利益集團的勢力比習近平還大,當外部環境變了,中國麵臨一個更加危險的局麵的時候,習近平不得不做出妥協。
 
這一結局,全國上上下下都是受害者,包括地方政府,“1—8月累計,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收入74427億元,扣除留抵退稅因素後增長4.5%,按自然口徑計算下降6.5%;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4401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6.3%”【41】,“土地出讓金遭‘腰斬’”的說法不時可見【42】, 其結果,地方政府支出是收入的兩倍,地方政府怎麽能維持下去?一個直接的後果是,地方融資平台不僅很難繼續集資,而且非常困難在現在持有的債務上違約,一舉打破“地方融資平台有政府擔保”的許諾,給整個國家的信用帶來危機。
 
看看房地產重災區,河南和鄭州,政府說鄭州所有爛尾樓都已複工,但中國隻有《財新》鬥膽揭露所為“複工”,隻是派幾個人晃蕩一下,蒙自己的【43】。鄭州的土地出讓沒人要,“9月21日,鄭州年內第二批集中供地結束出讓,市場成交清淡,部分地塊提前終止出讓,其餘地塊均被國企以底價競得”,這是什麽意思?基本上是自己出價自己買,這些所為“國企”,就是政府自己的“企業”,“14宗地塊競得者均為國企,且除了保利置業集團和中建七局分別以22.1億元和13.4億元各拿下一宗地塊外,其餘地塊均被鄭州本地國企競得”【44】,這一方麵是為了保地價,另一方麵屬於一個技術手段,就是政府通過“鄭州本地國企”這麽實質上的一個地方融資平台來舉債,好保證公共開支。
 
鄭州很爛,但全國也好不到那裏,“從四川閬中拍賣公辦學校、行政機關、事業單位、國資公司的食堂食材統一配送服務30年特許經營權,到山東成武交通罰款‘月票’、蘭州公交集團讓地方銀行給欠薪員工發貸款,再到自媒體發布‘上半年30個省份財政赤字’“,“2022年4月起,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開始出現同比下降,4月、5月降幅分別達到40.4%、30.8%,6月起降幅收窄,8月轉為增長4.9%,1—8月累計同比下降6.5%。這其中固然有留抵退稅的影響,但扣除退稅因素後的增速也隻有4.5%,不僅低於2021年同期的17.9%,也低於2020年—2021年前八個月兩年平均的5.8%”【45】。
 
https://img.caixin.com//2022-09-24/166398670243666.jpg
 
“受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拖累,土地出讓收入自2021年8月起持續下降,2022年前八月累計同比大降28.5%。”
 
 
在中國,越往上,口號越大,越往下,責任越大。“多名市縣財政局長表示,由於財政體製特點,市縣承擔支出占比偏高,越往基層,財政越困難,部分區縣甚至重回‘吃飯財政’,基本靠省級庫款調度過日子,甚至出現不得不推遲工資發放的情況”,因為各級政府要“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這是起碼的,沒保住社會就會亂,可他們拿什麽來支出保障?據野村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陸挺估計,政府對土地出讓收入的估計過高,2022年土地出讓收入將較2021年減少3.5萬億元,中央願意填補這空缺嗎?不願意,這錢又從何處而來?沒有,如何三保?
 
地方政府的壓力還不僅僅在這裏,“2022年債務高峰期到來,形成很大(債務還本付息支出)壓力,原因主要是當前債務過高、平台公司的爆雷增加,一旦顯性債務和隱性債務違約,會影響當地政府信用,進一步融資更加困難,因此不到萬不得已不會爆雷”。地方政府收入銳減的同時【46】:
 
 
麵臨巨大的既有債務負擔:
 
 
你要是留意一下,地方政府總債務高達幾乎是總產值的一半,他們已經黔驢技窮了。“部分地方政府主要采取處置資產、緊縮支出、突擊罰沒、拖欠賬款、債務融資五種手段來緩解財政收支壓力”,如果你見到雞毛蒜皮小事被罰天價的報道,那是因為地方政府實在沒錢了,為什麽需要國務院工作小組才能糾正這種苛政呢?因為地方政府覺得這沒錯,隻是運氣不好被逮著了,從報道來看,即使在國務院麵前他們也沒認錯,隻是說某個具體事件他們放手,國務院也沒辦法。各級政府甚至到了侵蝕本地企業的地步,從拖欠賬款到變相迫使企業“捐款”,從支持企業到給企業增加負擔。
 
在地方財政如此嚴峻的背景下,中央還三申五令“動態清零”,《人民日報》昨天還發表專欄,“‘動態清零’可持續而且必須堅持”【47】,孫春蘭還不時拿著尚方劍四處威嚇,結果各地政府還要負擔核酸、防疫的費用,唉,如果你不知道難,那你真得體諒體諒各級政府。
 
今天,全世界都在賭中國這一模式玩到頭了【48,49】,中國也有明智之人意識到中國經濟所麵臨的新常態【50】,更多的人把罪責都推倒習近平身上,中國如果不想死,隻能痛改前非,向消費型經濟轉型【51,52】,而民眾也開始了中國特色罷工:躺平。躺平就是“不跟你爭”,但也“不跟你玩”了,不結婚不生育,看你黨能怎麽樣。在二十大前夕這一曆史時刻,中國麵對的,是美國正式向中國宣戰,一場不用武力的經濟製高點的爭奪戰【53,54,55,56,57,58,59,60】,這場戰爭很直接,很清晰,沒什麽婆婆媽媽小資情緒難為情的,美國會一鼓作氣,直到中國徹底失敗之前不會罷手。美國正式實行對中國高技術(芯片、內存等半導體產業,超級計算機、人工智能)全麵禁運,這場以芯片製造、半導體為核心的技術戰,中國是一點還手之力都沒有【61】,中國幾乎沒有什麽對美國和西方的“掐脖子”技術,稀土本身並不稀,短期對產業鏈有重大打擊,但世界有替代品,輕易使用容易被反噬。中國將之稱為“技術霸權”,其實這沒什麽忿不忿,公平不公平的,人家的技術,當“霸權”受到威脅的時候,尤其是當美國感受到中國的威脅的時候,采取這種手段隻是把無可避免的抵抗形式化而已。這已經是沒有任何回旋的餘地了。不過美國並不是立足於不敗之地,尤其是美國的國情【62,63】,其決定也不僅僅是威脅到中國政府,也直接攔住了中國所以老百姓進一步改善生活的大路,不論美國政府如何解釋,這都將是對整個中國的挑戰。但習近平麵對的,不僅僅是美國,也不僅僅是走到盡頭的發展模式,而是難以調和的各種勢力,和這些勢力對他的挑戰,然而,權力的集中並不是解決中國麵臨難題的最佳途徑【64】。
 
這種挑戰最出人意料的一種,莫過於剛剛發生的,清零政策下的奇葩。一個救援隊在野外救人,“搜救隊怕彈窗,所以繞了一條遠距離的路”【65】,這種現象之所以發生,不僅僅是政策執行到極端的荒謬性。複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軍把責任推給地方政府【66】,他覺得地方政府有能力按照本地特殊情況實行管控措施,同時暗示中央“算政治賬”和問責隻罰不賞,迫使地方政府隻會,隻能采用最極端的手段。他說的當然有道理,但忽視了奧型毒株防不住這麽一個簡單事實,如果國家疾控政策一旦決定了“控製”,那麽要麽清零,要麽躺平,這正是地方政府難為之處。在各方的要求下,尤其是在中央的嚴令下要執行“既要、又要、還要……”的使命【67】,地方政府把事態推向荒謬豈不是一種抗爭,也就是說,地方政府才是真正躺平的人。
 
【資料】
【2】包括美英。
【4】加上其他因素。
【11】不是唯一的重要原因。
【27】真正還有功效的,是醫療和教育,但中國政府卻又不願意下決心,因為兩者都不僅僅是建起來就行了,還需要人,前者醫生護士,後者老師,都需要多年投資。
【28】在經濟上,這就是投資。
【36】事實上,很多人被許家印之類蒙了,參見:London’s most expensive home ‘owned by Evergrande founder’ | Financial Times
【47】《人民日報》:增強對當前疫情防控政策的信心和耐心 | 早報(人民日報《增強對當前疫情防控政策的信心和耐心》;人民日報《“動態清零”可持續而且必須堅持》;新華社《增強定力耐力疫情防控絕不能“躺平”》)
【61】
【64】美國和中國都意識到這場衝突最關鍵的,是自強,但美國有自強的機會,中國沒有自強的條件。
中國人對房子還是難舍難棄:
 
【注記:中國財富的重新分配】
任何一個國家,一種製度,從某個角度來看,都隻是一種個人、團體之間如何分配利益(財富)的關係,所為“契約”,所為“產權”“財產權”,所為“法”,都是財富劃分的規矩。近代中國一直是以把壓製個人作為國家強大的基礎,國家積聚了所有個人的貢獻和犧牲,但鄧小平的改革開放製造了一批新的資本家,國家和這批資本家成為中國財富最大的擁有者(中國沒有資本增值稅,意味著如果像馬雲那樣的人出售股票,是無需賦稅的)。但如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共同富裕”,那麽這一模式就必須改變。誰是這種改變最大的絆腳石?這裏的得益者,是中國的各級政府,企業(暗指資本家)和中上層。說他們“卷”,不如說他們是在全力保護自己的既得利益。習近平不久前重新提出“共同致富”,如果是真的,那就意味著一種財富的重新分配,然而,“百年不遇大變局”的最新發展,使得這一打算受挫,習近平需要以國企為代表的國家機器來與美國對抗,需要穩定,需要中上層的配合來維持一個持續的經濟。中國當然可以有一條過度之路,那就是“繼續發展經濟”,經濟壯大(總產值增加),大家分的都多一些,但這麵臨著美國的挑戰。
德國脫鉤的聲音
 
從數字這方麵來看,中國至少有三個方麵可以大大改善,養老,醫療保健和教育。醫療保健和教育占經濟的比例遠低於發達國家(教育略低於,醫療保健不到一半),這是最基本的“福利”,把錢用在建路修橋上,為什麽不能用在醫療保健和教育上?如果老百姓的負擔小了,那麽他們的消費能力就能提高,消費本身是會重新投入經濟的,進一步刺激發展。把這三種“福利”推廣到下遊城市,推廣到農村,將是一項空前的財富重新分配(因為這最終將由某種稅收支付,而這種稅收隻能來自現在占有最大分配的利益集團)。中國精英們老有種“福利多了養懶人”的陳舊觀念,即使這有一定道理,中國也遠遠沒到“福利養懶人”那個程度。
 
[ 打印 ]
閱讀 ()評論 (7)
評論
湘水北逝 回複 悄悄話 不明博主的文章發在這裏有何意義?數據文章引用一大堆,有多少華人感興趣?可憐這文章在牆國內發不了吧?白白浪費了博主的憂國憂民之情:)
笨狼 回複 悄悄話 難為大家點擊了。
ahniu 回複 悄悄話 機器人文章。
想不開1 回複 悄悄話 實際上真正躺平的是那頭豬。
Firefox01 回複 悄悄話 躺平以下,即水平線以下,是什麽?
6ba6 回複 悄悄話 早垮早超生
Parkbrooke 回複 悄悄話 所以堅決支持包子連任!讓他盡快把土共搞垮!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