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協議落地】
特斯拉中心落戶新疆,不同黨的黨媒反應不一樣【1,2,3】,但反映的都是美中在爭奪商業的製高點。沒幾天前拜登剛剛簽署了“新疆製裁法”,算是美國反中的又一個小高峰,人權事小,打壓中國,尤其是新疆經濟事大,美國和西方企業大多低聲調執行美國政府的法律,畢竟是自己的國家(或者受美國長臂管轄限製),可特斯拉大逆不道,確實令人討厭,難免引起美國黨媒一致聲討。然而西方企業隻要跟中國有幹係,不論多麽遵守美國的法律,很少會把事鬧大的【4】,包括不久前“站直了”的沃爾瑪,也出麵“澄清”沒有下架新疆產品【5,6】,仔細分析一下企業在決策上具體的行為是什麽,才可以揭示他們心裏想什麽。
據美國商會調查,在中國的美企近八成對中國充滿信心【7】,前幾天美國財政部剛剛發出報告【8】,美國的資金一直不停地湧進中國,從2016年的0.368萬億美元上漲到2020年的1.15萬億,增加了0.789萬億,超過200%,平均每年增長33.0%,1995億美元,美國財政部沒有2021年的數據,但據中國央行的數據【9】,“截至11月底,境外機構在銀行間市場持債規模同比增長26.77%至3.93萬億元人民幣(從3.100萬億增加了8299億元,約1277億美元),入市境外機構主體同比增長13.1%。萬得數據顯示,截至12月28日,今年以來A股市場北向資金淨買入4188億元,是2020年全年淨買入總額的兩倍有餘”,債券和股票共增1.2487萬億(約1921億美元),這包括其他國家的外資,這個數字和前幾年從美國流入的數量相仿。這個數字之所以低了,是因為今年中國開始限製外資流入,以減輕人民幣升值的壓力。這一段時間,恰好美國反華情形日益高漲,毫無疑問這一切激怒了美國的國安界,但卻反映了美國國內對中國認知的一種困惑,到底什麽是美國利益,即使承認中國是美國的死敵,什麽手段才能遏製中國。
國際金融研究中心(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的首席經濟學家從世界金融流動的數據來看【10】,發現整個發展中國家裏,所有的外資基本都流入了中國,其他國家上沾不上邊,“從資本來看,根本沒有脫鉤這回事”:
當今全球產業鏈、運輸鏈紊亂,因為美國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本來美國旁邊的墨西哥應當是近水樓台先得月,又有自貿協定,占盡優勢,能從中國、亞洲把製造業搶過來,可事實上外資根本就沒往墨西哥流【11】:
2021年,繼2020年冠疫以來這一場“百年不遇大變局”,中國不動聲色把整個全球產業鏈改寫了,不久前在「中國悄悄把美國踢出東盟」【12】一文裏提到:
中國已經幾乎把亞洲製造業打造成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經濟共同體,和2019年相比,中國向美歐出口高了1萬億,增長了30%,同時,整個東南亞製造業基地本身對美歐的出口並沒有大幅增加,他們的出口,大部分到了中國,也就是說,中國成了全世界製造業最核心的中心,東盟和亞洲其他地區隻是中國的產業鏈的一部分
而且,
不僅僅是亞洲,拉丁美洲也同樣陷入了中國的產業鏈之內,確實,拉丁美洲主要給中國提供的,是原材料,有點殖民壓迫的樣子,可這可不是殖民,是自貿,是自貿體係下各國自由參加的大合作,以前美歐也有類似的情況,但沒這個規模,據估計,拉丁美洲的經濟現在極其依賴於中國,中國房產業被打,拉丁美洲股市都撐不住,這更使得中國在全球產業鏈的核心地位不可動搖。
東盟,日韓,印度加起來的經濟規模也沒有中國的規模大,在中國強有力的產業鏈吸引下,除了印度的民族工業政策獨立於世界之外,東盟日韓很難不被帶入這一共同體內,據經合組織的調查,日本韓國的經濟也主要圍繞亞洲,日本六成出口(59.5%,排除中東後也有56.4%)和進口都在亞洲【13】:
(點擊放大)
韓國稍低些,但也過半,極其依賴中國【14】:
(點擊放大)
在這個背景下,今年開始生效的區域協定(RCEP)更加鞏固這一發展趨勢,首先是奠定了亞洲在全世界的核心地位,其次是中國在亞洲的中心地位【15】:
2020年11月15日,經過8年磋商談判的艱苦努力之後,RCEP正式簽署。RCEP成員國總人口達22.7億,GDP達26萬億美元,均占全球總量約30%,蘊含著巨大的經濟體量和發展空間,是世界上參與人口數量最多、成員結構最多元、發展潛力最大的自貿區
幾乎三年前,《金融時報》曾經做了個推算【16】,按購買力平價來算,2020年亞洲將和整個世界其餘所有的國家地區一樣大,超過美歐總和——雖然說按美元實算還沒到那個程度,這是一個天翻地覆的轉變,連《金融時報》都將之稱為“亞洲世紀的來臨”(參見【17,18,19】)。
區域協定是世界上最大的自貿協定【20】:
(點擊放大)
從比例上來看【21】:
(點擊放大)
整個區域協定在人口和貿易上都占有巨大的比例,這是“亞洲世紀”的基礎。區域協定的生效,使得美國隻能“憂心忡忡在旁邊盯著”,美國憂心忡忡卻不能介入,反映的是“(美國)內政外交之間一個不可調和的死結”,美國的國家利益是“美國第一”,卻直接與“以自貿、資本人員流動、文化交流為代表的全球化衝突”,連美國鐵杆盟友日奧都無法拒絕這一吸引力,有漸漸被中國的影響吞噬,增大中國影響力的可能。這一切,在深感自己的影響力日益衰退之際,迫使美國采用以貿易為代表的全球化之外的一條路,甚至冒天下之大不韙不惜破壞自己打造起來的體製【22】,一切都是為了給中國搗亂,不是要在競爭中勝過中國,而是不讓中國發展,超過美國,除了大打價值牌(民主、人權、環保、開放),最激烈的,是把亞太軍事化【23】。現在,美國對亞太隻有軍事威脅一招,不是保護他人不受(中國)威脅,而是威脅他人不許站在中國一邊。
美國也是沒法子【22】:
為什麽美國要重起爐灶孤立中國?簡單說中國已經入關了,沒把美國擊敗,但已經霸占了美國的領地,美國再也呼喚不動中國了。美國累累說中國必須接受“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為什麽?可不是因為中國不接受了唄。中國反過來說,隻有以“國際法為基礎的秩序”,才是合法的秩序,這一方麵說美國你那一套不是,另一方麵說這些國際法輪不到你說了算。什麽是國際法?按中國的說法,是聯合國為基礎的體係,這套體係比較鬆散,正合中國的胃口,類似的,包括世貿(WTO),世衛(WHO)等。實際上你把這局麵捋一捋,就發現美國已經管不住中國了。
美國沒法不著急,可美國又沒有辦法,怎麽辦?重上井岡山打江山,是中國把美國逼上井岡山了,就是說,美國隻有下一條路,幹脆不要自己的“美國秩序”了,重新來一套。換一種說法,美國看看中國,整個人都呆了,不知所措,想了想,隻能把自己的大本營砸了,燒了,除此之外真不知道怎麽辦。重新劃分一條新的界線,把“人民公敵”圈出去,就是重新建立一個新的秩序。
美國有一個說法,“區域協定是個低水平的自貿協定”,我們不屑。區域協定確實是比較老式的自貿協定,主要針對貿易投資,沒有勞工環保補貼方麵的考慮,產權也不夠嚴格,據布魯金斯研究院估計,整個協定幾年後將給世界帶來5000億美元的額外收入,對世界經濟來說,不是個大數字,但是對於很多國家地區來說,那已經是個巨大的進步【24】:
2022年1月1日,我國與東盟、澳大利亞、新西蘭之間的立即零關稅比例將超過65%,與韓國相互之間立即零關稅比例將達到39%和50%,與日本是新建立自貿關係,相互立即零關稅比例將分別達到25%和57%,最終,86%的日本出口至中國的產品將實現零關稅,同時中國出口至日本88%的產品將享受零關稅待遇。
降稅完成後,中國從東盟進口的椰子汁、菠蘿製品、紙製品,從日本進口的電磁爐、電烤箱以及大部分機械設備、儀器儀表、汽車零部件,都將逐步免除關稅。”高峰說,“同時,中國對日本出口的機電產品、儀器儀表、紡織服裝、部分水產品和蔬菜等也將逐步享受零關稅待遇。通過RCEP關稅優惠安排,區域內企業能夠顯著降低生產成本,消費者能夠享受到更加質優價廉的產品。”
一個自貿協定有很多好處,經濟一體化的結果是大家有統一的產品標準,如規格、質量核實、衛生保證,一地的認證被其他地區認可,其糾紛調解機製很靈活,符合世界潮流,區域協定還有一個優越性,一個產品的“原產地”標誌成份隻需要達到區域內生產的40%即可,不像北美自貿協定的50-60%,後者當然是為了保護自己,但區域協定有靈活性,刺激貿易。更令美國擔憂的,是區域協定讓中國占據了製定規矩的地位。
然而,區域協定的第一個戰略目的,是中日韓自貿協定。
中日韓自貿協定
中日韓談自貿協定,已經多年了,很難,但大家都覺得越來越有希望。區域協定實際上已經是一個中日韓自貿協定。區域協定之前,日本出口到韓國的工業產品隻有19%免稅,到中國則是8%,之後分別到了92%和86%,尤其是汽車零件,對日本影響很大。
有人說區域協定有點中日韓三個出口大國聯手欺負其他小國的味道,這是為什麽三方都沾沾自喜的原因,其中日本得益最大,據聯合國一份分析【25】(上圖),日中韓是最大得益者(中國對日本的讓步很大,很重要)【26】,東盟本身並沒拿到什麽太大的好處,印度越南台灣(台灣參見【28,29】),美歐都將受損。
中國對日本的讓步【27】
《日本時報》的感覺體現了日本的心情【30】:
好猶豫啊,“區域協議幫日本增長2.7%,57萬分工作機會”,但這又“不能遏製中國”,如何是好?
其實,日本從區域協定拿到的好處比泛太協定大得多。
韓國的態度相對低調,隻有中國祝賀“‘韓流’出口預計將在未來三年內增長3.3%”【31,32】。
我以前說過,中國和日韓兩國的(總)貿易數量幾乎媲美美國,可見三國合作的密切關係和重要性:
(點擊放大)
區域協定與中國的總貿易占中國過半,日韓=美國【33,34,35,36】
對中國來說,局部利益的取舍,在經濟一體化大局前屬於次要因數,以此,也顯出為什麽中國對區域協定熱情很高,區域協定的“區域”“將‘締造全球貿易新重心’”【38】,也成了中國的工作重點之一【39】:
“下一步,將加快打造麵向全球的高標準自貿區網絡。”(商務部長)王文濤說,包括高質量實施區域全麵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持續提升地方、產業和企業用好用足協定的能力,與成員國一道做深做實RCEP機製建設。此外,做好加入全麵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和數字經濟夥伴關係協定(DEPA)有關工作等
同時,區域協定增加了中國的影響力,反過來又會刺激中國開放改革【40】。如果進一步達成中日韓自貿協定,那中國加入泛太協定的機會就會大增,這是要好幾年的努力,但目前的發展有點意味這趨勢不可阻擋的意思。
現在大家大概知道中國經濟主要是投資,但不少人相信中國離開貿易就不行。中國離開貿易當然不行,世界上極少國家能自生自滅的,對貿易的依賴性,有個衡量的程度,叫貿易依存度,在主要經濟體裏,中國是34%,比日本略高,總的不算高(參見【42】):
產業鏈外流
產業鏈外流是經濟升級一個不可避免的趨勢,也是發達經濟陷入滯脹、停滯的原因之一,很多人把亞太經濟一體化後中國產業鏈外流也看成一個不可避免的趨勢,事實上,中國的產業鏈外流已經好些年了,這確實難以避免,但很多人忽視了中國對待產業鏈獨特的處理方式,那就是國家對保護、維持在中國國內製造業產業鏈的決心和所付出的代價,尤其是代價,這往往是以投資回報達不到資本最大效益為代價的,也就是俗話說的很多“浪費”,這是資本主義不能容忍的,在西方無法實現,中國的產業鏈可以外流,但中國以製造業為主的核心產業鏈卻能大致留在中國,而且中國人多,競爭激烈,很多產業隻要有一點機會在中國總有一個基地。有了這個牽動全局的產業鏈,整個亞太經濟大致會以圍繞中國而運作,這就是上麵描述的一種拉丁美洲(和中東俄國澳大利亞非洲)成為原材料產地,亞洲作為產業鏈的一部分,運往中國,然後出口到美歐。這不是說中國擁有一切,這一現象也隻是“大致”,因為即使是核心製造業中國也不可能壟斷一切,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這個能力,中國也沒有壟斷絕大部分關鍵產品的能力,相反,美歐(日韓)擁有相當大的一部分,但中國隻要保留足夠的生產力,譬如在核心零部件產業占據大的比例,就能保持自己在整個經濟的中心和領導地位,不受他人的要挾。
中國還是一個巨大的市場,除了消費,還是一個合成基地,上麵提到亞洲的很多國家出口到中國,為什麽?因為中國需要這些原材料零部件合成價值更高的產品(有時也是簡單的組裝),舉例說,美國可以威逼利誘全世界的半導體企業在美國開廠,但中國消費全世界一半的半導體,如果你不賣給中國,你生產是為了什麽?你能不能把主要的生產基地放在一個遠離市場的地區?
產業鏈外流還有一個不可告人的目的,那就是環保,肮髒的說法就是輸出汙染,這是發達國家過上好日子的基礎之一,所以有些產業是無論如何也不會回流的,現在西方以環保來打壓發展中落後國家,實質上是一種雙吃的套路。
疫情以來,西方(美歐)一直強調打造、保護核心產業鏈的堅韌性、彈性、有抵抗力、完備,能做到嗎?
堅韌性、彈性、有抵抗力、完備,誰不想【43】?隻是它與兩個世界潮流相抵觸,一是資本的利益,二是經濟(市場)的開放性,有了開放性,競爭力就是全球性的,與資本的目標相違背這個說法不僅僅是產業鏈因為競爭力不足而外移這麽簡單,而是導致競爭力不住的根本原因:(西方的)產業升級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形成高成本,要維持住這種生活水平,就必須改變現有產業結構所形成的分配結構。重新打造本土的產業鏈的第一難題,競爭力,其實就是本土生產的成本,如果你能承受足夠的成本,是可以重新建立自己的產業鏈的。
可如果你以關稅之類的手段來封閉國門,強迫自己重新建立自己的產業鏈,那麽它對國內的經濟運作和分配就是一場大洗牌,這個過程是這樣,首先你的成本高了,那麽你隻能漲價,漲了價,消費者的購買力必須跟著上升,也就是工資必須往上漲,你肯定不能用通脹來解決這一新的問題,唯一的可能性,是調整分配,把資本擁有者的收入分一部分到勞動者的手上。
這是唯一的但也是可行的解決方法,唯一的遺憾,是這個方法叫社會主義,它與所有既有利益者作對,可如果不這麽做,那麽資本的利益就得不到抑製,最終堅韌性、彈性、有抵抗力、完備無法實現。
正如我很久前說過(參見【44】),美國的製造業其實並不是真的“衰退”了,美國製造業的產值一直是上升的,美國現有的,也非常有競爭力,唯一的問題是規模確實越來越小,尤其是製造業就業人數越來越少。在“百年不遇大變局”,前有中國,後有冠疫的情況下,美國人也在試【45】。有兩個因數,第一是冠疫造成的,跟中國是敵人無關。冠疫造成運輸鏈幾乎崩潰,國際運輸鏈崩潰,(美國)國內運輸鏈崩潰(參見【46】),貨物從亞洲運來,既不可靠,也要天價,這給成本做了個調整,進口加上運輸就顯得不那麽有競爭力了,給回籠提供了機會。另一個因數是國安和地緣政治,美國對中國和亞洲的高度依賴性【46,47,48】,使得美國心驚肉跳,這是一個即使接受成本上升也要承受的代價。這兩個因數,已經使得有些包括紡織廠在內的企業也嚐試把工廠搬回美國,或移到墨西哥,但大規模,有戰略意義的,是通氣、豐田,以及半導體產業的美光、英特爾、三星、台積電等在美國本土的大舉投資,不過半導體產業的投資,不全是他們願意承擔投資成本,而是得益於美國政府學習中國的工業政策和財政補貼,通過貼錢來增加企業競爭力,這也反麵說明美國承認中國的工業政策和財政補貼是行之有效的政策,而不是反市場反資本的國家社會主義。
可這都有一種杯水車薪的感覺,而且半導體目前的投資有過剩的現象,幾年後當中國的半導體產能開始起步,而需求恢複到正常的時候,多少企業會破產,也難以預料。所以這能給一些本土產業帶來機會,問題是,能扭轉大局嗎?
從上到下:中韓日印美(鼠標指點可顯示數據)
美國
美國媒體對中國攻擊最熱衷的,莫過於新疆,因為冬奧馬上開幕了,新疆是西方呼籲抵製冬奧的唯一借口,而抵製中國的任何人物事件都是美國的目標【49,50】,可這從側麵反映了美國除了在“價值”大旗下圍堵中國之外,缺乏實質性的手段。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發展研究所前副所長丁一凡最近從中國政府取消對合資整車製造企業的擁有權限製來宣揚中國產業鏈的優越性【51】,中國限製外資進入中國和擁有中國產業的負麵清單越來越少,是中國越來越開放的一個反映,中國入世後開放的步伐確實很慢,有時還耍賴,但越是後來開放得越快,也越有信心。負麵清單就是“法無禁止即可為”,外資和本國資本一視同仁。中國的開放程度當然不能跟美國相比,但美國對中國資本卻是動用了非市場法律手段,將之排斥在外,現在對中國來說,美國不是開放,而是越來越封閉,香港大學的法律教授張湖月有個不恰當但有趣的說法【52】,美國不允許中國資本進入美國,而中國正在歡迎美國資本進入中國,一旦開戰,中國可以征收美國資產做賠償,美國都不知道拿什麽。
這是中國政府務實的另一方麵,與戰狼小粉紅不一樣,中國對外企有在台灣新疆等核心事件上逼打的時候,一般還是很慎重,如中國立法建立“不可靠實體清單(等於美國實體清單)”,但一直沒把誰登上去,立了反製裁法,但中國一直沒有動用,即使美國通過香港、新疆製裁也沒用,是不敢用,不能用,還是不願意用?不論哪種原因,這給外企一個在中國穩住、紮根的理由。
國際金融研究中心的首席經濟學家說“冠疫沒贏家,但如果非要算一個,那就隻能是中國”【53】,上麵提到美國對中國和亞洲的高度依賴性,也是這兩年美國對中國束手無策的原因,美中第一階段協定中方的目標,肯定是沒實現,但美國卻不知道該怎麽辦,不提,肯定被罵,懲罰中國的話,對美國經濟自己是個衝擊【54,55】,而且現在通脹嚴重,中期選舉在即,民主黨能不能撐得住?在亞太,據兩位不親華的印度作者觀察【56】,影響亞太的,是中國的經濟勢力和地緣政治勢力之間的張力,這種張力直接投射到亞太,冠疫以來,川普當局將美中兩國關係上升為大國爭霸,拜登當局繼承了這種認識,其手段更加激烈,然而占據核心地位的東盟在感受到這種張力的同時還是選擇了接受這種風險,連美國盟友也跟著趟一趟水,這是美國亞太戰略思維被邊緣化,也是麵對美國無法有一個提供整個亞太區域發展方案的一個現實,大家承認美國無足輕重的地位。
印度
區域協定不僅使得美國更加孤立,也讓美國新歡印度更加被排擠到邊緣。我曾說過“中印邊界衝突的原因我是沒搞清楚,到底是誰的錯,但印度投到美國懷裏絕對不是什麽對中國有利的結局”【12】,但印度內向主要的原因是國內的政局,與外部關係不那麽有關(參見【57】)。與中國交惡,印度經濟對中國的依賴肯定記在莫迪心裏,大家的印象印度是個完全靠內需的國家,但其貿易依存度達到40%,比中國還高,這幾年受疫情重創,印度對中國進出口都是赤字【58,59】:
大部分是中國順差
為了主動與中國脫鉤,莫迪是比美國狠多了,也更直接,簡單禁止中國企業運營,對於印度廣大老百姓離不開的中國手機,前幾天更是以“偷稅”為理由突襲中資企業【60】,為了打擊中國在印度的勢力,印度已經不在乎采用野蠻的手段,超過中國那種半遮半掩,捏捏扭扭的行為。
實際上,盡管中國是在給印度提供很多必需品,如化工、製藥原材料,印度在被疫情衝擊下來不及收屍時給印度運氧氣筒,但總的來說中國在印度經濟裏無足輕重,據一位印粉分析【61】,印度這個“民主希望之國”本來充滿希望,莫迪還顯示了充分的魄力,但印度改革的路子越走越歪,都看不到希望了。這位印粉馬屁是多了些,在印度管控疫情如此荒唐之際還覺得這兩年“西方製造業搶著搬到印度”,因為大家要向中國示威,隻是最後才不得不承認莫迪越改越荒誕,越來越不得(西方)人心,不但政策朝三暮四,美歐企業深受其害,而且2014年以來關稅就加了3200條,目的是打造“印度製造”,簡單說就是想封閉國門,在當今世界如此緊密關聯的時代,這麽多關稅怎麽可能不影響到自己的生產呢?
莫迪上台後推行了很多重要的改革,但也有很多結構性的問題被遺留下來,企業治理、銀行債務、婦女就業隻是其中的幾個,最近莫迪試圖改革統購統銷體係,本來大致是一件好事,但最終因考慮不足被利益集團煽動農民擊敗【62,63】。莫迪是一個極權主義者,絕對是個專製者(也是個種族主義者,倡導種族滅絕),如果不是美國的盟友,被罵成比習近平更壞都不過分,可在扮演美國戰線裏的一名大將的時候,他有他的價值,但和美國一樣,除了站在一起聲討中國,還能做什麽?
日本一直希望印度加入區域協定,以平衡中國的壓力,可從上麵簡單的分析看出,莫迪心裏知道一旦加入,肯定被中國痛宰,退出其實不是什麽難的決定,隻是這麽一來,印度在亞洲的影響力就隻能停留在美國幫凶的地位了。
歐洲
老實說,歐洲從來沒有站在過中國一邊,歐洲以前的態度,是希望能不提的,就不提了,“求同存異”,但這一維護現狀的局麵在拜登上台後被美國精妙的外交手段離間成功,歐盟和中國陷入一場“價值戰”,中歐全麵投資協定被廢【64】。無疑,中國四麵樹敵的本事很高,“習近平的態度基本上‘去你x的,憑什麽你來向我撒野’,這是韜光養晦時代的終結”【12】,好像出口氣就是維護中國“國家利益”似的。受氣確實不痛快,可光憑小粉紅救國也不是辦法。不過,美國漁翁得利,歐盟並沒得到什麽好處,反而是處於一種兩邊受氣,被邊緣化的局麵。
歐盟跟中國的關係,通過立陶宛最能體現出現在雙方的困境。你要是不時留意一下我的牢騷,就知道立陶宛台灣“為民主而戰”是為了哄美歐小粉紅的【65】。立陶宛欺負中國,中國當然難受,很沒臉,但立陶宛也不好過。本來嘛,美國這麽恨中國,到處鼓動大家跟台灣建交,你就納悶,為什麽美國自己不跟中國斷交,跟台灣相好?立陶宛跟美國一樣賤,斷交好了,可不【66】,被中國打壓一下出口,還一副委屈的樣子,到處哭訴,最後自己的總統都出來說“政府犯錯,隻能叫‘台北辦事處’,不能叫‘台灣辦事處’”【67,68】,不知道他是真的還是狼來了,因為這麽一說,台灣馬上急了,送上2億【69,70】。
這立陶宛左左右右都不省油啊,然而為難的不僅僅是中國、台灣,擔心的不僅僅是美國,歐盟更是進退不是。據《華爾街日報》綜合【71】,立陶宛不願意跟中國斷交,唯一可行的解決途徑是向歐盟求援,歐盟響應的聲音不少,尤其是以反中為飯碗的政客,但除了“道義”上支持,大家都不急於趟這趟水。
(一位專家)說,歐盟“至少可以說一句,立陶宛出口就是歐洲出口,任何針對立陶宛出口的行動,就是在針對歐洲出口。”
“可沒有人說過這樣的話。”
比較一下兩個例子。以德國新外交部長貝爾伯克為代表的新一代主戰派一直口快心直,昨天在華府會見美國外長布林肯時就特別提到立陶宛,“堅決站在立陶宛一邊”【72】,可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是這麽說的:討厭中國欺負立陶宛(我說是立陶宛欺負中國),要和立陶宛一起解決“立中貿易摩擦”,其用詞完全是“你們立陶宛那點事兒,都雞毛蒜皮的”,一點沒把立陶宛當真的樣子。
大家連德國新外交部長貝爾伯克能不能代表德國政府的意見都持懷疑態度,因為她不是總理,盡管聯合政府有政綱,貝爾伯克首的反華派在德國新政府中躍躍欲試要向中國問罪,但德國的親華派在過去幾個月來了個總動員,默克爾也給新總理肖爾茨打招呼(冷戰派恨死默克爾了),大眾西門子公開出麵潑冷水【73,74】,據說貝爾伯克還受到“反動勢力”攻擊,真是豈有此理,但種種跡象表明肖爾茨有把她邊緣化的意思。中國還派出前駐德國大使施明德到德國做工作,要大家講和【75】。但這都不足以解釋為什麽反華集團老是鼓不上勁。
榮鼎谘詢有一位高管巴金(Noah Barkin),現在德國馬歇爾基金會(維護大西洋兩岸利益的智庫)當研究員,巴金是(屬於恨中國那種)德國人,在政府人緣好,有關係,他說問了好幾個線人【76】,歐洲好幾個國家都(暗中)對立陶宛不滿,而且德國政府內部猜測立陶宛之所以跳出來,是美國從中使壞,鼓動立陶宛與台灣勾搭,這是為什麽大家根本沒動力為立陶宛申冤的原因。美國你那麽陰,肖爾茨還是默克爾那一套,跟美中同時保持距離,兩邊不買賬,尋求德國的利益。
非洲
非洲一直是中國最牢固的基地,因為中國很大程度上和非洲有良好的交流,了解非洲需要什麽,不需要什麽,王毅每年開年肯定出訪非洲,是這種相互信賴的體現【77】,中國能做的有限,但美歐基本上除了高高在上訓斥,什麽也不做,美歐的綠色“一帶一路”就是笑話【78】。美國在非洲大致是造謠、汙蔑、詆毀中國,中國糊塗事很多,腐敗也不少,但美國說的,沒什麽可信的,正如一位非洲專家所言【79】,美國自己所製造的言論,最大的目的,是迎合了自己的胃口,用大話假話來糊弄自己,達到心理平衡。
拉丁美洲的左傾
智利左派候選人當選後,舉國狂慶,其情景很令人震撼。正如法新社所描述,智利和洪都拉斯選舉後,拉丁美洲形成了一種左傾的趨勢【81】:
今年巴西大選,如果中情局不再使壞【82】,前總統盧拉當選沒有懸念,盧拉是公開讚揚中國政府的,但拉丁美洲的左傾,中國隻是一個參照物,大致與中國無關。
這場左傾,其實是標誌著美國新自由主義的徹底破產,如果美國真的標榜民主,這就是人民的聲音,大家對美國那一套厭了,覺得代價夠大了,要換一條路【83,84】。這其中的厲害關係,通過美國黨媒的口徑最能體現。
《紐約時報》說拉丁美洲的左傾,是經濟萎縮、社會處處充滿不平等、腐敗洶湧、貧困泛濫、疫情管控無能、失職所致【85】,但話題一轉,“這給中國帶來了‘侵入’拉丁美洲的機會,威脅美國利益”,還說這給美國和專製國家如古巴委內瑞拉尼加拉瓜鬥爭增加了難度。《紐時》的能耐堪比《人民日報》,比如玻利維亞上一任總統(Evo Morales)是被一場非法政變趕走的,《紐時》隻用“被趕下台”一語帶過。這篇報道,用“黨媒”描述恰如其分,這當然是一個普遍現象,在和平時期,一個國家的精英階層,包括媒體,是和這個國家的統治階層一致的,因為他們代表著勝利的一方,都是既得利益者,所以不論《紐時》是不是享有新聞自由,絕大多數場合它的聲音就是美國政府的聲音。在西方,媒體對一個國家的民情和決策有著至關緊要的影響,大牌記者作家往往是參與決策的精英階層的成員,像《紐時》這樣影響力極大的媒體更是如此(盡管民間讀者少了),此文看出他們擔心的,是現在“拉丁美洲充斥著反美政府”,這麽一來,這些政府就會“在從基建到保安等領域和中國政府合作”,在《紐時》看來,巴西法西斯般的瘋子總統博索納羅(Bolsonaro)也比盧拉好,因為關鍵的不是人民的願望,而是美中衝突。正如民主黨總統競選者桑德斯的外交顧問所言【86】,美國的動機,不是拉丁美洲人民想什麽,而是美國在與中國決戰中是占了上風還是下風。
美國的出發點總是美中大國爭霸,而不是當地人民的選擇,當地老百姓對他們來說都是大國爭霸的棋子,當這些老百姓“通過民主”表達自己的聲音的時候,你可以想象他們會說什麽。盡管中國並不是推動這一轉變的主要動力,隻是一個參照物,但正是這個參照物使得拉丁美洲看到了另一種可能,給他們做出新的選擇奠定了基礎。
中國:從事無巨細到瑕疵必究
能“事無巨細”和“瑕疵必究”的,中國隻有一個人。但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忠”的競爭是一種最激烈、最殘酷,也是最不計代價的競爭,後果難以預料。習近平看上去處處英明,卻也庸招一招接一招,西安疫情各級官員在盲目效忠驅動下的荒唐就是最充分的體現。發展這一硬道理,不需要聖賢解釋,中國是一個領袖的智慧得勝,還是14億老百姓的智慧得勝,才是中國有沒有前途的根本。
習近平主持常委會議【87】,親自告訴大家“兩個維護”,不知什麽感覺
結尾
美中貿易戰剛開始的時候,《金融時報》給出了這張圖【88】,十幾年來中國貿易的增長,中國成了多少國家的第一大貿易夥伴,顯然到了2019年已經“萬裏江山一片紅”(當然,歐盟覺得此圖含有嚴重錯誤,如果把歐盟當成一個國家——其規模與中國相仿,那麽歐盟將占很大一片江山)。
但這張圖並不顯示美中這場較量中孰勝孰負,它呈現的,隻是一種趨勢,趨勢怎麽發展,最後的結局是什麽,還得看這一代人的選擇。西方攻擊區域協定是個“低級”自貿協定,確實,區域協定開放程度和西方、泛太協定比起來還是有差距,但這已經在現有基礎上,在諸多的以東盟為主的10+1自貿協定上的改善,它的影響力不在於“比誰更厲害”,而是代表一個方向。自貿協定能促進國與國之間的投資,這種開放投資環境有利於保護一個國家在另一個國家利益,保護人員、財產的權力和安全,增進文化交流,是世界和平的一種保證。
有什麽能反映大家對這一趨勢的心態,莫過於美國人自己怎麽想。如果你不時讀讀大報的社論,就會發現《華郵》社論組比《華爾街日報》那麽右的筆杆子凶得多,極右,極端,不僅僅處處恨中國,而且是美國軍國主義、霸權的吹鼓手,這篇社論【89】直接看出他們的傲慢,“美國走了,中國鑽了空子”,一句話否定了中國的發展,一句話否定了亞洲其他國家有自己作主的能力,在他們看來,世界離開美國就是不轉,這種自大,這種狂妄,也使得他們忽視美國自身的矛盾,永遠不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川普退出泛太協定,不是因為他主動要放棄美國的“領導權”,而是順應民意,因為即使克林頓當選,她也會這麽做。《華郵》社論組的立場,和美國反恐戰爭陣營的鬥士們是一致的,那就是霸權給美國老百姓帶來的代價,是可以用“值”一字來帶過,老百姓就應當是國家爭霸的戰士(卒子),一切,都是為了在美中爭霸裏美國占上風。
現在的局勢看起來,拉丁美洲和非洲都對美國不利,而對中國有利,亞洲大家在爭奪,東南亞中國占優勢,南亞(印度)美國占上風,中國在歐洲自然處處被動,中東一直是美國基地,中國隻是盯著,但中國作為資源最大的進口國也還是有影響力。但亞洲,尤其是東南亞,是當今世界的關鍵,非洲是不久將來的(人口)中心,這一切,美國都沒有控製。
要舉個例子的話,這位美國極端派雖然不是代表了什麽,但很能反證了區域協議的影響力:
恰如一位做出反應,“美國在東亞盟友”的友人說,你們美國拿不出幹貨,不能要人等一輩子吧?
【後記】
【資料】
【4】要鬧大還待在中國做什麽。
一是外貿規模再上新台階。預計今年全年我國貨物進出口有望達到6萬億美元,增長超過20%,也就是說,今年一年我們將跨越“兩個萬億”美元的大關,第一貿易大國的地位更加鞏固。與去年相比,進出口增量約1.3萬億美元,也就是相當於過去10年增量的總和。前三季度,出口和進口國際市場份額分別達到了15%和12.1%,再創曆史新高。
中國這列火車已經出站,拽不回來了。
寫的真不錯。
而且中國是個優等生,對米國有樣學樣,這次立陶宛,完全是米國長臂管轄的翻版,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中國還沒有學到說一套做一套,口是心非的米國式虛偽
https://www.reuters.com/world/us-aims-step-up-economic-ties-indo-pacific-year-ahead-2022-01-06/
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