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狼發牢騷

發發牢騷,解解悶,消消愁
個人資料
笨狼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國玩的貓捉老鼠

(2022-01-24 09:02:36) 下一個
中國這隻貓抓立陶宛這隻鼠
 
小小的立陶宛都欺負中國【1】,雖然反映了中國的困境,但中國的孤立程度並不那麽嚴重,冬奧即將開始,迄今美國隻張羅了9個國家公開抵製【2】,挺孤單的,商業讚助商更是無一退縮【3】,連美國自己都覺得沒勁。中國和美國的這一場較量,是在不同的戰場裏展開的,中國繼續把發展放在首位,並借此加緊跟世界的融合,連美國都沒法逃脫其吸引力,兩國經濟緊緊地聯係在一起【4】,美國是占據著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的主要舞台,但在經濟貿易上,中國已經悄悄地占據了和美國同等的地位,在貿易上更是把美國甩在後麵,“簡單說中國已經入關了,沒把美國擊敗,但已經霸占了美國的領地,美國再也呼喚不動中國了。美國累累說中國必須接受‘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為什麽?可不是因為中國不接受了唄。中國反過來說,隻有以‘國際法為基礎的秩序’,才是合法的秩序,這一方麵說美國你那一套不是,另一方麵說這些國際法輪不到你說了算。什麽是國際法?按中國的說法,是聯合國為基礎的體係,這套體係比較鬆散,正合中國的胃口,類似的,包括世貿(WTO),世衛(WHO)等。實際上你把這局麵捋一捋,就發現美國已經管不住中國了”【5,6】,而且中國還盯著核心製造業這一關鍵領域,雖然美國西方擁有中國十年之內都掌握不了的核心技術,但中國的規模和對某些核心領域的優勢使得一方很難簡單地切斷一切聯係,中國對這些領域支持、保護的願望和手段很極端,西方難以模仿,保證了中國在這些產業的控製地位【7】:
 
很多人忽視了中國對待產業鏈獨特的處理方式,那就是國家對保護、維持在中國國內製造業產業鏈的決心和所付出的代價,尤其是代價,這往往是以投資回報達不到資本最大效益為代價的,也就是俗話說的很多“浪費”
 
令中國自豪的商飛,目前還是組裝西方技術
 
川普當局上台後改變了美中雙方關係的性質,拜登當局接受了這一決定,沿用、強化了其政策,技術封鎖更加嚴厲。可以說美國對中國的認識除了視中國為敵人,還被迫接受了中國的許多思維,大政府、工業政策就是其中的例子,前幾天美國財長姚玲又重新把美國的“工業政策”稱為“新時代的供給側改革("modern supply-side economics)”【8】,強調勞工供給、基建、教育和科研,而不是市場,供給側改革是經濟學的一種說法,不是中國發明,可“供給側改革”在中國已經火了好幾年,大家都忘了,不說美國學中國,但這聽起來不舒服。
 
在這種技術欲分不分,經濟貿易難解難分,中國優勢增大的背景下,美國在軍事、外交上孤立中國的願望和動作越來越激烈,中國的處境也越來越艱難,但如果你仔細觀察一下,美國逼大家挑邊站隊的結果,頂多是日益把世界分成南北兩個陣營,發達國家多數站在美國一邊,發展中和落後國家一般會站在中國一邊,最多不吭聲【9】。美國的自由教育帶來的巨大科學技術優勢起的作用效率越來越低,文化美國很強,但製度上美國天然的優勢越來越被質疑,連艾未未都對美國翻白眼。
 
世界南北之分:按照人均總產值排列的世界地圖
 
前幾天《美聯社》采訪艾未未【10】,他對中國、習近平的專權肯定是憤恨的,他說“中國變得更加大膽、更加肆無忌憚、更加無情”,可這卻是因為“西方整個虛偽”,直接說就是“虛假”,給中國一個機會的結果,美國對疫情處理的結果,全世界其他國家地區直搖頭,信譽喪盡。不論拜登和(外長)布林肯怎麽說,美國製度的優越性,甚至美國製度的穩定性、政策的持續性都成了疑問。
 
在最近的伊核協定談判中,雙方談得很艱難,原因是美國盡管公開承認推出伊核協定是過去十年外交政策最大的失誤,卻不肯認錯。對伊朗來說,美國是個沒有信譽的國家,說話不算數,這次談判的一大難點是伊朗要美國許諾,重新加入後不變卦,美國政府說那不行,做不到,美國體製不允許,這就是說美國這個國家從體製來說就不可能信(有人甚至說即使是雙邊協定(Treaty),美國政府也可以反悔),一切都是利益,短期利益。
 
最近兩位政治學教授在《外交事務》撰文【11】,給大家擺事實,拜登上台並沒有像大家想象的那樣撥亂反正,一下子就把“曇花一現”的川普現象殺死,美國民主病入膏肓的跡象反而顯得更加嚴重,原因是“川普現象”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也就是民主基礎,今後各屆政府所帶來的也將是政策的動亂,甚至會出現專製,政策沒有持續性不僅僅影響到內政,也影響到外交,拜登當局所說的“民主不僅有自我修正的天然優勢,僅就我們美國敢於承認自己的錯誤這一點,美國體製就比中國優越”,很難令人信服,因為那是“累壞累改”,還是“累改累壞”?
 
西方總是攻擊“共產黨為了生存不擇手段”,隻要不是把大家管製起來,這個說法不就是“順從民意”【12】嗎?而且“不擇手段”也就是有應變能力,敢於改,廣東省長馬興瑞調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書記,是最新的一個轉變,如果不是要改變新疆的政策,沒必要浪費馬興瑞。同樣你要是讀讀《鄭州“7·20”報告》【13,14】,也可以看出中國也有認錯的時候,報告很深入,揭了不少底,也許這種深度報告不常見,但也證明這是一種可能性【15】【16,17】。這些例子都說明“中國有自我修正的能力,有敢於承認錯誤的勇氣”,所以僅僅憑此不足以證明美中孰優孰劣。
 
你要是在中國,幾乎都是美國崩潰論,把鍋甩給美國的聲音,在美國,也都是中國崩潰論,把鍋甩給中國的聲音,這些聲音都是說給自己聽的,為的是轉移視線,為的是給自己打氣,實際上反應雙方之間的是鬥爭多激烈,這種激烈正是立陶宛上場的原因。
 
美國通過新疆香港人權牌,台灣的民主主權牌,打得中國焦頭爛額,連歐洲都納悶,“我們怎麽為了維護人權斷絕跟中國的‘中歐全麵投資協定’,而美國跟中國的(貿易)關係越來越緊密,美國資本還不停地往中國湧”?據說隻有以色列敢頂住,以色列和中國有些密切的合作關係,包括港口,美國要以色列“小心”,別得罪了大哥。以色列的回答是“大哥您別急,咱兩,沒說的,肯定跟著大哥。但大哥自己跟中國親熱,小弟跟中國也沒什麽,大哥親熱什麽,小弟也想親熱什麽,不過分”。所以,有個打手願意上陣,美國挺高興。
 
美國是高興立陶宛跳出來跟中國叫陣,但立陶宛也有自己的算盤,立陶宛其實是要美國給自己看家護院,逼美國(或北約)到立陶宛駐軍【18】,到底大家是為了“民主”“主權”相互援助相互支持,還是為了利益相互幫助,很難分清【19】,但所有跡象都表明立陶宛政府失算。
 
據說,立陶宛政府並不是見義勇為,真的跳出來為台灣示威,而是真的算計了一下,覺得中國被打臉,隻能忍了【20】,沒想到中國如臨大敵,拒絕任何妥協,立陶宛肯定是腦力不足,連澳大利亞處境都不看就跳出來,而且立陶宛政府這麽做在國內沒有支持【21,22,23】,中國的反應使得立陶宛一下子措手不及,很被動。中國不僅把立陶宛的出口擋住,據估計現在已經全部終止【24】,還威脅德國公司斷絕跟立陶宛的關係【25,26】,這招很毒,因為立陶宛自以為跟中國的直接貿易不大,受打擊也有限,但中國的反製影響了立陶宛其他產業,立陶宛外交部副部長都承認誤判【27】。
 
有時無賴反而混得好,出口在中國被擋了回來,立陶宛馬上轉向台灣,要台灣承擔,台灣也義無反顧,接受了一些被中國拒絕的出口商品,然而從立陶宛方麵透露出來的態度,立陶宛可不僅僅是“懇求”,“現在就要看盟友是不是為民主出力了”,一副威逼台灣接單的架勢。
 
立陶宛不是省油的燈。
 
但台灣也有自己的難處,一直沿用“金錢外交”,所以如果用錢能買一個盟友,台灣也不計較,結果,台灣不做則已,一做就做大。台灣耍了個詭計:半導體,把半導體搬到立陶宛【28】。這招很響,立陶宛再也沒理由後退,台灣是要穩住這個新盟友。
 
沆瀣一氣也好,同舟共濟也好,立陶宛也需要台灣撐腰,立陶宛政府在國內支持率不高,不穩定,連總統都出來說外長出錯,要求外長“改正錯誤”,把“台灣住立陶宛辦事處”改成“台北”【28】,反對黨也借機要求這場反華運動的主謀外交部長辭職【29】。台灣這一芯片“金錢外交”很管用,吸引力巨大,全世界趨之若騖,誰想到台灣盡肯下嫁,立陶宛政府一下子硬起來,外長堅持“沒錯”【30】。這也給台灣一個機會思考,決定把賭注加大,由原來的2億元芯片投資加大成10億【31】。
 
其實立陶宛根本沒有製造半導體的基礎、環境,資源(水)人員都不足,台灣這招能不能真的實現很難說,但隻要開始談,不僅立陶宛絕對湧上去,連歐洲肯定也蠢蠢欲動。台灣這項投資是立陶宛為原始基地,擴展到歐洲,同時滿足了歐洲對台積電在歐洲建廠,保證歐洲有芯片產能的要求,這是一箭雙雕,絕對好棋。盡管這可以談好幾年,但立陶宛肯定會站在台灣一邊向歐盟推銷,歐盟也很難拒絕。
 
【32】立陶宛國家廣播電視台(LRT)援引立陶宛經創部新聞稿,其中部長阿爾莫奈特指出,這些資金將為台立聯合項目提供優惠條件,讓台灣的投資盡快到達立陶宛。
 
“我建議將立陶宛視為半導體行業的潛在投資地點,我們重視台灣在立陶宛的投資計劃,現在非常重要的是,我們需製定一個能夠帶來實際成果的明確議程,”阿爾莫奈特說。
 
那意思是“台灣,別浪費時間,趕快把錢拿過來,我們等不及了”。這邊台灣錢不知道到那天,那邊中國暗地製裁可已經開始了,損失擺在那兒,總統也在逼,但外長一邊說已提交“緩和對中國關係計劃”,另一邊堅持沒有退縮【33】,要法向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申訴,還要歐盟幫忙,“歐洲不會坐視不管”【34】。歐盟確實不爽,覺得中國“侵犯一個成員就是侵犯歐盟”,但除了口頭上聲援,法德和其他外長也有強烈的聲音【35】,沒有任何行動【8】。立陶宛說把辦事處稱之為“台灣”並沒有違反歐盟規則,可你這不是第一個,與大家都不同嗎?怎麽符合歐盟規則?到底是中國為了懲罰立陶宛侵犯了歐盟的利益,還是歐盟沒管住自己的成員,反而傷害了自己的利益?而且立陶宛的貓膩,大家也知道,德國政府就覺得美國把立陶宛當槍使【8】,而立陶宛造謠小米手機有監視機製,也被德媒否定【36】,歐洲折騰了一把,什麽也沒做成,反而產生了敦促立陶宛降溫的聲音【37】。
 
為什麽中國打得這麽狠?事實證明中國這麽做對了,前不久,“斯洛文尼亞稱將與台灣互設代表處”,中國整個“深感震驚”【38】,很多大國都與台灣之間有代表處,也許中國覺得小國不夠格,但這很難一一禁止,可是包括大國在內還沒人直接用“台灣”,中國對立陶宛殺雞儆猴,絕對是必要的手段,斷絕其他人的念頭。但這不一定有用,有時潮的方向一改,擋也擋不住,斯洛文尼亞總理很瘋,不知道會做什麽【39,40】,可對此中國隻能更狠,在中國看來,這一切都是美國幫助台灣事實獨立的一部分【41,42】:
 
美國也口口聲聲地說奉行“一中”,一個中國,但是行動上它幹什麽了?它是在支持“台獨”、侵蝕中國的主權,而且通過“切香腸”、踩紅線等各種方式支持“台獨”,這是我們不能接受的。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10日便敦促立陶宛‘糾正錯誤’,並批評美方挑動立陶宛當局破壞‘一中’原則,妄圖拿立陶宛當炮灰,配合美國‘以台製華’的政治算計”,而“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Ned Price)11日則表示支持立台深化合作,強調這是立陶宛主權決定,並指美國’一向表達歡迎台灣與立陶宛深化合作,包括互相在首都設處‘。他並稱,立台合作也有助擴大台灣在國際社會上有意義的參與”【32】。
 
這幾周,美日排出5個航母群向中國示威【43,44】,而中國隻能象征性地排出39架軍機“騷擾”台灣,還被渲染為“製造緊張局勢”:
 
 
中國覺得沒有退路,也很難不把當前中國所麵臨的困境歸咎於美國,立陶宛是美中爭鬥大戰場裏的一場關鍵戰役,事關“踩紅線”。不論立陶宛這隻老鼠走到哪兒,幹什麽,中國這隻貓都要去抓。
 
這時突然有了轉機,這轉機卻來自美國。
 
《金融時報》透露出來,美國要求立陶宛把“台灣”改成“台北”,息事寧人算了【45,46】,立陶宛一下子可是措手不及,立陶宛和美國政府都出麵否定,但這絕對不是空穴來風,因為沒必要,記者的內線也不會喝醉了瞎扯,如果不是美國政府真的跟立陶宛說過,也是美國政府有人以“透露”的方式暗示立陶宛,那些出麵說改“不明智”的磚家【47】,是指不能丟臉。曆史上要達成妥協,總有一方得先讓步,如果沒有一方讓步的話,大家都堅持自己“有麵子”,人類早就自相殘殺光了,所以根本沒有不明智這一說法。這一發展,看來美國都覺得沒必要,說不定美國覺得自己說一套做一套,貿易上沒少來往,不好意思,而立陶宛這麽不自量,反而丟人。
 
如果立陶宛改,那立陶宛和台灣都會丟臉,丟大了,台灣肯定不會主動接受,那立陶宛會嗎?這幾天,又出現了另一個對立陶宛有利的發展,真是福星高照,上麵說過,立陶宛的動機不是民主、自決權,而是逼美國在立陶宛駐軍,保護立陶宛,昨天新的風聲出來,拜登為了對抗俄國,正在考慮派兵到波羅的海三國【49】,如果局勢進一步惡化,那美國駐軍的願望就實現了。
 
立陶宛會退讓嗎?覺得會。
 
【後記】
德國使壞
Berlin has been working behind the scenes to undermine a common position against China. Officials said Scholz’s office feared the EU was becoming too aggressive in its defense of Lithuania against Beijing’s economic coercion
 
【資料】
【8】Yellen rebrands Biden economic agenda as 'modern supply-side economics' (yahoo.com)
【9】絕大部分國家都寧願不得罪美國,也不得罪中國。
【12】中國共產黨倒是有前科的,除了文革這樣極端,反人性的運動,在改革開放前政府對個人的管製不能說成“順應民意”,是真的管製,所以要看行動。
【15】國務院成立調查組經“經黨中央批準”,以前國務院調查“重大事故”是不需要“批準”的,有人暗示沒人敢動習近平嫡係徐立毅,隻是李克強一人頂住,“中央”才不得不同意。
【16】就目前來看,武漢冠毒起源這樣的報告還是紅線,美國和西方的敵對是一個原因。
【17】政府民眾對一個小女子李田田不能容,是整個民族的脆弱:李田田丨寫給家鄉:離開是為了有尊嚴地活著!
【38】斯洛文尼亞稱將與台灣互設代表處 中方:深感震驚,強烈反對_外交部駁斥斯洛文尼亞支持台獨言論_中國_趙立 (sohu.com)
 
【筆記】
商飛和三菱中型客機(MJR)
日本企業三菱重工曾用二十年時間、投資了數千億日元研發乘坐百人左右的中型客機。樣機早就做出來了,也飛行了數百個小時,並已拿到數百架訂單,但是美國認為三菱重工的飛機不符合其製定的飛行標準,迫使三菱重工業放棄研發,製造飛機的夢想最終破滅——不是三菱重工的飛機不能飛行,是美國不給飛行許可,飛機就飛不出日本;而日本本國內的市場有限,一個標準就把三菱重工卡死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