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習近平不能萬歲,那就是天意了。
因為14億人民脖子伸得都累了,膝蓋跪得都傷了,求著他老人家一定要“帶領百年大黨奮進新征程,邁上民族全麵複興的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新征程”,至少還要一百年。
一年也不能少。
習領袖
“像愛父母那樣愛老百姓”
“眾望所歸的領導核心”
“讓國家強起來的戰略家實幹家”
“開辟新境界的時代變革者”
“胸懷天下的大國領袖”
“繼往開來的領航人”
您一人的腦子頂14億,沒了您,大家不知所措,無所適從;您不在,全民茫然若失,萬事索然無味;少了您的光芒,天下黯然無色;您的威力令敵人膽顫心驚,14億人不敢有二;一天見不到您,全世界惘然若失,聽不到您的指示,大家心急如焚。
中華民族等了五千年,終於等到了。您力蓋炎黃,令堯舜遜色,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羞愧,成吉思汗自歎不如,康乾稱臣,孫毛也要退讓,鄧江胡形如跑龍套。眾星拱月,萬眾歸心,力掃美英為期不遠,偉大民族複興指日可待。
《新華社》的英語宣傳夠棒:“A man who...”,一個漢子!
習近平,一個領袖,天下父母,“駕馭曆史潮流的核心人物”,“我將無我”......一條漢子!
從馬克思到習近平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被寫入黨章和憲法。它統攬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貫穿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被評價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21世紀馬克思主義,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
像毛澤東、鄧小平一樣,習近平再次成功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這正是中共百年來取得成功的基本經驗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繼承馬克思主義“自由人聯合體”理想
“馬克思曾經說過,每一個社會時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大人物,如果沒有這樣的人物,這個社會時代就要把他們創造出來”,“黨的十九大用習近平總書記的名字冠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並將其確立為全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寫入黨章,把堅定維護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寫入黨章,這是對馬克思主義權威觀、領袖論的自覺堅持與科學遵循,是十九大最重大的政治成果、最深遠的曆史貢獻”。
習近平,是馬克思也能信任的大人物。
【資料】
【1】習近平帶領百年大黨奮進新征程-新華網
【2】Profile: Xi Jinping, the man who leads CPC on new journey (xinhuaxmt.com)
【3】十九屆六中全會在京召開,習近平作工作報告 (guancha.cn)
【4】習近平:西方的民主不是民主,中國的才是
【5】社會主義能不能救美國?
【6】Xi Jinping is Rewriting China's History - The New York Times
【7】Xi Jinping is rewriting history to justify his rule for years to come | The Economist
【8】【學習時報】何毅亭:偉大思想理論因何偉大?——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大意義- 黃浦區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專欄
【9】共同富裕?先救救留守兒童吧
【10】
【11】“反腐高壓之下,腐敗分子何以頂風違紀違法,以身試法,瘋狂如斯?”(腐敗案涉案額動輒上億,中紀報:反腐沒有選擇,必須知難而進)
【12】(點擊)
【13】《人民日報》首頁: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總書記心中的“國之大者”
【冠毒和陰謀論】
China Markets Sold Mink, Civets, Stoking Natural Origins Theory - Bloomberg
The Story Behind China’s Missing Wildlife - Bloomberg
所攜帶的病菌
Will Covid Get Worse? China's Wildlife a Pandemic Waiting to Happen - Bloomberg
They called it a conspiracy theory. But Alina Chan tweeted life into the idea that the virus came from a lab. | MIT Technology Review
The inside story of how one scientist concluded covid began with a spillover at Wuhan's wet market | MIT Technology Review
Dissecting the early COVID-19 cases in Wuhan (science.org)
First Known Covid Case Was Vendor at Wuhan Market, Scientist Claims - The New York Times
Stuart Neil
拜登大撒幣結果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不久前美國一元店(Dollar Tree)終於受不了了,全線漲價,原來一元店每件商品都是一元,一塊錢成了一塊二毛五【1】,一塊二毛五也不貴,但這可是全麵漲價25%。
今年以來,美國央行(聯儲)、政府、銀行界和精英(通過控製經濟預測和解釋輿論)都一直在宣揚通脹“過渡性”,不論通脹數據多麽顯著,前途是光明的,通脹是暫時的,要對黨有信心,直到過去兩個月通脹引起社會波動,聯儲主席前幾天才不得不出麵說“別瞎扯了,根本沒過渡性這麽一回事”【2】,事後,還有很多精英不服。
世界上所有的國家,美國好中國也好,個人都有被宏觀數據淹沒的威脅,在中國,大家常問“人均產值過萬(美元),你脫國家後腿了嗎?”就是這個意思。今年全球冠疫通脹,有貨幣的因數,有西方經濟紓困過度的因數,有產業鏈紊亂的因數,在美國,還有貿易戰的因數。美國本身產業鏈的種種弊病,也在冠疫的
鬥轉星移
12.17
還是什麽都沒變
英國央行加息,美國央行和稀泥,歐洲實質上繼續擴張
過去兩年,美國已經投放了過4萬億的經濟紓困,拜登剛剛又通過萬億基建法案,還有“逼逼逼(BBB)”宏圖,兩者加起來又有3萬億【基建法和逼逼逼兩法案說是不增加債務,通過稅收持平,但肯定做不到,能做到的頂多是債務沒那麽多,結果實質上還是撒錢】,投下了這麽多錢,央行又把利率設零,保證錢不是錢,大家隻能到資產上投機,
西方各國的冠疫經濟紓困:
尼爾• 弗格森(Niall Ferguson)
和美國相比,歐洲的消費尚未完全恢複:
但這肯定受到福利,抗疫經濟紓困的影響
無疑,拜登的大撒幣對經濟有實質性的刺激:
President Biden’s nearly $2 trillion spending bill passed by the House is stocked with benefits for organized labor, including a measure aimed at helping unionized companies win billions of dollars in new green-energy projects.
但參見下麵強調的給中上階級減稅
Business lobbyists are lining up in opposition, however, saying the bill spells higher costs that will fall hardest on the smallest companies:參議院,包括中小企業
鼓勵工會,包括特別給工會產品減稅,就綠色產業,要獲得優惠稅率則必須保證最低工資,增加對違反勞工規則的公司的懲罰,
結構性:
美國與歐洲通脹對比,顯然是個貨幣問題:
大撒幣致使社會裏盈餘的貨幣很多:
就業、收入、消費、投資都不錯,但通脹更猛
通脹的政治代價
美國通脹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商家有定價權,能把成本加上額外利潤推給消費者:
因為他們知道需求大,社會上有足夠的貨幣。
美國的經濟紓困難道力度還不夠?
窮人的儲存馬上用完了?
According to Moody’s Analytics, an economic research firm, these excess savings among many working- and middle-class households could be exhausted as soon as early next year
明年年底才用完,但大家已經開始叫了,啥德行?
中產得益最大,而不是社會底層,說明紓困的方向不正確
今年第三季度,集裝箱海運行業利潤是481億美元,去年同期的10倍,去年的數字已經是當時的曆史新高。這點錢總得有人出
這場通脹,受害者是窮人
In another blow for team transitory, the drivers of inflation were increasingly broad-based, rather than just in a few categories affected by the pandemic. Both Goods and Services costs rose, as did Food and Energy prices...
despite The White House proudly crowing about wage growth, real-wages shrank for the 8th straight month in November
大撒幣就是大撒幣
亞洲沒什麽通脹
“because it handled the pandemic better”This is true even though Asia imports a lot of energy and has suffered the same jump in prices for oil, gas, coal and other commodities as everywhere else in the world
消費比美歐更加穩定,而不是過山車似的,所以對需求的壓力沒那麽大
亞洲製造業的優勢,亞洲自己的產業鏈(不僅僅是中國的)非常穩定、牢固、堅韌,運費盡管漲了,但漲幅隻有到美歐的四分之一
美國的勞工市場說是靈活,市場調節,但很脆弱,造成勞工短缺,中國,日韓和亞洲其他國家就沒有這個問題(製度優越性?),有了這個前提,亞洲央行就有餘地上調利率,不像美國央行被零利率死死套住,成了資產升值卻不能造福大眾的工具。通脹打擊社會底層,被上層利用,
恰當地說出老百姓心聲
本土產業鏈改革必然導致關門,反對全球化,
在有名的精英裏,一直反對聯儲聲音最大的,是前(代理)財長、前哈佛大學校長薩默斯(Lawrence Summers),他指出這麽一個簡單,卻很殘酷的事實,美國真實利率是負的3%到4%,也就是說,如果你拿著現錢什麽也不幹,那你每年虧3%到4%,這是為什麽大家不得不傾家蕩產全押在股市上的原因,否則就是虧本,對於很多連股票賬號都沒有的人,這就是被係統把血吸了。
貨幣政策和貨幣供應是公認的控製宏觀經濟,影響就業的最有效的工具,但在我看來,這是經濟學和金融學貧困的最突出的體現,貨幣政策和貨幣供應離就業和工資差距太遠,所涉及到理論太荒謬,這種政策所造成的貧富分化,尤其帶來的對社會的危害,遠大於好處,是現代經濟學無能的最突出的表現 ,也是反應資本主義冷酷的象征之一。一個現代西方央行有其獨立性【半真假】,這是一群完全不需要對社會負責的精英在統治大眾,他們說是負責,但對他們荒謬政策造成的危機,從來沒有人需要認錯,別說法律責任了,而且央行總是沒錯,預測是累錯累預,比如今年聯儲對通脹的預測:
每次預測都給現實打臉,但打了臉他們並沒有學到任何教訓,從上圖聯儲的預測可以看出他們一直不相信通脹會高上去,死也不信,在前幾天聯儲主席鮑威爾承認過渡性乃瞎扯之前,很多聲音還堅持過渡性。這種固執,是因為他們那些複雜的模型用盡高等數學,卻與實際完全脫節,他們還不承認脫節,堅持下去,有人有意見,他們一句“我們這兒上百個博士,你誰,跑到這來撒野”,給你打下去。
這種盲目是有代價的,這些人實際上控製了製定國策的一個關鍵機構,還無需負責,沒有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堅持的是真理是檢驗實踐的唯一標準,現實與他們的“真理”不符,他們就說現實錯了,你錯了,要等,等到他們對為止。這些人不比曾把世界帶到崩潰邊緣的美國銀行界清白。
這種思維,一位經濟學家說得很清楚:“我是一個經濟學家,但以後不再承認自己是一個經濟學家,”因為經濟學的整個基礎都是瞎掰。
實際上,統治往往是基於一種信念,如果大家都說對,都堅持對,那也就對了,雖然說不能太離譜,但隻要差不多,很多時候就是當權者說了就算,你有意見,有自由發表意見的權力,也被淹沒了。比如這位“前”經濟學家說現代西方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是個人是決定社會行為的基本單位,是帶動社會的主要動力,而且個人行為是“理性”,追求“最大值”,但這隻是個假設,對深受啟蒙精神影響【也是一種洗腦】的人來說,這太合理了,其實這正是“理性”的精髓,但這個“合理”的基礎是不成立的,與事實完全脫節,因為個人的主導至關緊要,但群體的利益也絕對不是二級誤差,而是與個人有同等地位,同等影響程度的,推動社會的主要力量,而且個人行為是“理性”這麽一個想法完全屬於虛構。但正是在這種“假設”之下,經濟學動用數學得出來驚人的結論,上百年來無數事實將之否證,但都被整個經濟學界以“誤差”為借口將之撂在一邊,被“禁口”,沒有說話的機會。實際上隻要你停下來想想,這是對自由資本主義整體否定,比中國大外宣所說的一切都強大得多,但這種觀點往往僅限於知識界的討論,到不了大眾媒體,也就無人關心,西方的主導也能繼續維持下去。
The substantial fiscal eas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gave a renewed and significant impetus to spending on consumer durables, both in that country and therefore the world as a whole. In some cases – notably cars –supply problems meant this demand couldn’t be met. But US spending on other durables nonetheless rose significantly further between the first and second quarters of this year, as fiscal transfers started to come through, and in 2021Q2 was almost 30% higher than immediately before the pandemic (Charts 8 and 9).
占了整個七強(G7)的九成
The 20-30% surge in US durable goods consumption v. end 2019, accounts for 90% of G7 surge in durable goods demand. Along with inadequate US infrastructure explains supply chain crisis.
U.S. spending likely one factor driving up goods inflation around the world.
Do you find it odd that banks and othe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provide mortgage loans to millions at an approximately 3% interest rate for 30 years, while the government reports that inflation is over 6% at an annual rate and rising? Are you frustrated that you are a responsible and prudent person who saves for a ‘rainy day’ or retirement, and your savings account only pays 1% or so interest, while inflation is many times that?
With “real savings rates” pushing a negative 6%, the Fed’s monetary policy has given individuals little choice.
這種反思,並不是說證明了中國的體製是可行的,可以取代西方的一種製度,而是說人類對什麽是“正確的”的製度認識還處於起步階段,當一個群體給你吹噓他那一套才是真諦的時候,你得留神。
One day in the early 1970s, Amos handed me a mimeographed essay by a Swiss economist named Bruno Frey, which discussed the psychological assumptions of economic theory. I vividly remember the color of the cover: dark red. Bruno Frey barely recalls writing the piece, but I can still recite its first sentence: “The agent of economic theory is rational, selfish, and his tastes do not change.”
I was astonished. My economist colleagues worked in the building next door, but I had not appreciated the profound difference between our intellectual worlds. To a psychologist, it is self-evident that people are neither fully rational nor completely selfish, and that their tastes are anything but stable. Our two disciplines seemed to be studying different species, which the behavioral economist Richard Thaler later dubbed Econs and Humans.
20世紀70年代初的一天,阿莫斯遞給我一篇油印文章,作者是 一位名叫布魯諾·弗雷的瑞士經濟學家,討論了心理學 經濟理論的假設。我清楚地記得封麵的顏色: 暗紅色。布魯諾·弗雷幾乎不記得寫過這篇文章,但我仍然能背誦它 第一句話:“經濟理論的代理人是理性的、自私的,他的品味不會改變。" 我很驚訝。我的經濟學家同事在下一棟樓工作 門,但我沒有意識到我們之間的深刻差異 智力世界。對心理學家來說,不言而喻,人是 既不完全理性也不完全自私,他們的品味 一點也不穩定。我們的兩個學科似乎在研究不同的東西 行為經濟學家理查德·塞勒後來稱之為物種 《經濟與人類》
冠疫以來的就業沒有完全恢複:
但這跟貨幣政策無關:
但對於坐在象牙塔頂層,靠“理論”來指揮經濟(一點點“計劃經濟”的味道)的人來說,他們根本不在乎【我這種外行一定令“神人”們不爽】
這是另外一個角度的細分來看美國就業市場,就業現狀在美國是結構性的,更多是退休群體,試圖從貨幣或財政政策來改變這一現狀,一定會引起通脹:
預測:大舉高調四季度增長值:
芝加哥大學商學院在經濟學家中的調查,半年前大家的感覺是“不確定”,現在一半人認為美國已經進入高、持續通脹
東升西降?
【資料】
【】左媒左派把貪婪作為替罪羊:
大怒
信心銳減,十年期間低點:
但通脹擔心卻十年高點:
對民意影響最大的,是對通脹的預期,政府怎麽說,大家都不會聽的
賀錦麗成了受氣包,
英國八卦:拜登告誡美國人民把高物價放到“曆史長河”中考慮考慮,就跑到億萬富翁私家島賀節去了
運輸公司聖誕節前倒閉
as companies flexed their pricing power. 這句話的意思是大公司有漲價的能力,但價漲了,誰來承受?
The number of container ships waiting to enter the ports of Los Angeles and Long Beach has hit new records in recent days, and as of Wednesday there were still around 80 anchored or idling further off shore, according to the Marine Exchange of Southern California. Average wait times continue to stretch
近視
美歐比較:
歐洲沒有止住的意思:
美國確實略有回轉,但還是處於高位:
消費者的心情不一樣:
it underestimated job growth by a cumulative 626,000 jobs
美歐中貿易依賴
如《紐時》專欄布魯克斯所言,拜登是步步走向勝利呢,還是一步一跟頭?
班子出來辯護了:
美國將修改通脹算法
美國人的行為改變了經濟格式,服務少了,實物(產品)多了,美國實力領域減了,對外依賴增加了
美國的強大,對外是泰山之勢,對內這種個人自由並不是美國國家的體現,而是把國家視為敵人,這當然是美國傳統,建國綱領,。美國憲法的核心是“反民主”,你要是覺得驚乍,那是沒讀好書,美國憲法要維護的,是自由,這裏的自由不是對大自然的自由,而是個人的自由,自由的第一大敵人就是“國家”,這是基於歐洲一直處於君主專製傳統下的產物,在美國這個無主的天地,美國人是不會允許歐洲那些貴族們再次跑到自己跟前當王爺,但是以國父們的智慧,他們發現有另外一個敵人:賤民,那些“追求自由”不成要搞平等的,自己同類卻低人一等之人,為了維護自己的地位,不讓
美國是個法製國家,論公平,自然比中國公平多了,但公平從來就是有條件的,富哥連強奸都不用坐牢,肯定不是一般平民百姓所能享受的
【但這不是第一起類似的事件,但這類事件都有一個特色,那就是看被控者的皮膚,是白的還是非白的。】
這點,共產黨,習近平再厲害,也不可能把美國人洗腦
那麽美國是一直在上升,還是說已經開始下降了,還是說到頂了,開始,至少是馬上開始下降了?這當然很難說,獨立以來,美國一直在上升,一直到2000年,你都可以非常有信心地說美國在上升,問題上冷戰後美國經曆了十幾二十年的單極時代後,是不是以2007-2008世界經濟大危機和“中國開始說不”,就開始下降了。曆史不可能在十幾年就能有一個清楚的輪廓,但數字時代把一切都放大了,一切都加速了,以前可以有機會穩定、調整、修正、改革的曆史場合,現在都變得難以控製,如果說習近平和他的班子審度了當前的環境,下一個“百年不遇大變局”,“東升西降,曆史對我有利”的判斷,也是情理之中,當然沒人會把美國已經衰落當成一個事實,這麽想的人肯定會被美國飛機炸得粉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