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大家老是為自己的基礎建設擔憂,很多路橋都爛了,據估計對經濟影響甚大,美國土木工程協會一直在倡導投資,把美國的基建搞好【1】,也就是2.6萬億(美元),不多。不過,在美國有個笑話,十幾年了,叫做“每個星期都是基建周”,不論你問誰,誰都會支持,但是十幾年過了就是沒下文,原因是一說到出錢,大家就不吭聲了。拜登上台後來真的了,直接提出過2萬億的大基建計劃【2】,不過資方和共和黨並沒有買賬,原因還是那個總是解決不了的問題:誰出錢【3】。
2021年,隨著拜登上台,美國對經濟的態度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轉變,以民主黨議員科貼絲(AOC)為代表的新黨(極左激進派,progressives),已經拋棄了傳統的小政府觀念,不僅主張大政府,還倡導無限製赤字預算,堅信一個像美國這樣的主權國家可以無限製地印錢幹大事,這種主張甚至受到華爾街的支持【4】,這也是國內很多企業的願望,拜登的“美國第一”實在是塊大肥肉,放過不好意思。以前大撒幣最大的顧忌是通脹,但在中國加入世貿以後,通脹就很難見到了,而且在2007-2008世界經濟大危機後美國聯儲終於練成大功,意識到所謂“市場調節”是在報告裏糊弄大家,教訓第三世界的,咱美國隻要高興,利率是完全可以由黨中央控製,對於資產暴漲,促進整個社會的貧富分化,聯儲則簡單推卸掉:那不是我們能控製的。可惜民主黨的這種認識上的飛躍,共和黨並不站隊,因為至少從政治的角度來看,共和黨沒有理由幫民主黨的忙【5】。
美國基建真的這麽慘嗎?一個以前曾在奧巴馬智囊團上班的經濟學家(Jason Furman)把美國的基建狀況與其他發達國家做了個比較【6】,發現美國並不差,從衡量基建對經濟發展所造成的負擔來看,美國一點也不差,這類的分析都成為拜登一展宏圖的願望的絆腳石,因為軍費好說,加上一個“中國”,那就加多少都行,但基建這玩意最終羊毛出在羊身上,還得有人買單,現在拜登當政,好了他風光,共和黨幹嘛湊熱鬧?因為共和黨的統一反對,拜登不知道是要搞“兩黨同心協力”(bipartisanship),為將來收買選票打基礎,還是擔心基建法案受阻通不過,居然要讓步,說讓你們一步,不花那麽多錢了,而且願意擱置增加企業稅議案【7,8】。一個原因是拜登不願意印錢,不印錢就隻能征稅,主要是企業稅,征稅就得有一定的共和黨支持,對資本征稅可是共和黨的底線,共和黨挺著,拜登隻能讓步,可此舉又受到激進派的攻擊【9】。
美國的基建如果不是那麽差,那美國人為什麽還總是說“曆屆政府都失職,忽略了對基建的投資”?難道僅僅是破橋爛路嗎【10】?
其實,大家都被忽悠了。
2008-2017年,正值中國大搞基建的年代,美國是世界上對基建投資僅次於中國的,看上去中國比美國多花了很多,但仔細看看就發現一個問題:美國的人均基建投資和中國基本上是一樣的。
我把這個結論再用另一種方式說出來,美國不是沒投資,而是全浪費了。
中國為什麽有優越性?中國以前窮,一窮二白,建起來自然見到效果,但還有兩個重要差別。一是製度,中國政府對土地征用的權力很大,對遷移戶補償低,中國美國差別很大【11】;二是中國的基建總的比美國計劃的好【12】。基建是典型的投資大,回報低,回報周期長的項目,隻要資本有其他機會,沒人願意惹這個麻煩。中國的做法是把基建決定權下放到基層,讓他們決定什麽項目最關鍵,最有用,對環境造成的回報最大,就是說最關鍵的是要看清什麽基建能把附近土地的價值挖掘出來,土地有價值了,那麽其他房產商和商家企業就會跟進,跟進就有商機,有經濟活動就能產生價值,這種基建之外,基建帶來的價值,才是基建投資能得益償還,得以產生社會價值的原因【13】。
廣州的釘子戶【11】
當然了,美國也不是沒試過,紐約市不久前翻修了一個地鐵站,最後價錢要60億【14】,紐約市通常把流動大的地鐵站建成多元化人流中心,讓商業在內紮根,可這代價也太大了,按照這個架勢,萬億一會兒就沒了。美國基建的難處很多,大家知道的一個就是成本高,街道維修每英裏就沒有低於百萬(美元)的【15】,路麵複雜的可能過四百萬,據說美國要修的路長達4百萬英裏【16】,這可就為難了。
基建難,據調查,全世界不到三分之一的項目完工時實際支出能低於預算加一成,大型項目一般超期兩成,超支高達八成【17】,2021年經濟複蘇後,全世界大宗商品、原材料價格大幅攀升,如果美國此時開工,這預算就更加窘迫了。美國還有一個不願意公開的秘密,美國基建投資的運作,也不像黨媒所說的那樣是“市場主導、公開投標、一切透明、實事求是”【18】,首先項目本身就是政客收買各方勢力的最好機會,除了經濟效益,是不是滿足“群眾要求”也是要看領導的,一個項目要加什麽要減什麽,都有利益的考慮,而中標的,往往是上報提議上最光鮮,價錢最低,也是最不靠譜的,預算估計毫無可靠性可言,然而,這還沒完。
項目一旦下了決定,各方英雄馬上紛紛出馬,提出自己的建議(就是要求了),比如繞過我家,把我門前的街道翻新了,這時領導就得考慮,用什麽收買什麽人,用什麽堵住誰的口,用什麽避免誰鬧事,一下子費用就上去了,而政府內部不但對專業毫無了解、把握,被外來的老大操縱,各部門還爭權奪利互鬥,最後連為什麽被宰都不知道。美國人還有一種傲氣,美國基建從來不到國外取經,別說中國,什麽國家,包括歐洲也看不上,美國人甚至不願意花時間批評別人。
然而最致命的,是美國的製度。二戰後美國也大搞基建,舉世聞名的美國州際高速公路就是那時候建起來的,對紐約市有了解的人大概記得紐約市一度把握實權的老大摩斯(Robert Moses),把他放到中國蘇聯絕對是個好幹部,他幾乎用暴力把紐約市該拆的強行拆毀,按照他自己的方式重建紐約市,最後得罪了一群格林威治新村的有錢人,他們以民意、民願和環境為理由把摩斯告上法庭,最後勝訴,從而堵住了摩斯的計劃。1970年美國通過了一項保護環境的法律(The National Environmental Policy Act (NEPA)),適用於城市環境,也就是說“公民”有權力反對政府基建對自己的侵害,國會隨後增加了其他法律,高院也支持個人與政府爭辯,爭取利益的權力,自那以後,民間就開始給政府為難,尤其是有錢人,他們覺得自己的利益高於一切,他們不僅有的是錢,影響力也大,政府官員原來也不敢得罪,而且及其善於使用法律武器,一旦發現基建計劃侵犯了自己的利益,或者與自己的意願不合,就告上法庭,沒完沒了地鬧,拖延,直到政府投降。這一現象,一年多前在喬治華盛頓大學和耶魯大學的兩位學者發表了一篇論文得以總結【18,19,20】,公民搗亂是美國基建費用失控的主要原因,而且越有錢,鬧得越凶,除了訴訟費,政府還不得不增加各種項目以滿足他們的要求,而窮人基本上無法與政府爭執,在高壓下往往成了受害者。兩位學者還發現,大家通常覺得勞工、材料費用是主要的開支,其實不然,勞工、材料基本與通脹持平,正是因為這沒完沒了的“公民權力”,尤其是有錢人的權力,才把美國基建弄得出師未捷而身先死。
誰都知道降低成本基建就有希望【23】,但這並不是拜登當局的算盤【24】,拜登根本沒有考慮費用,拜登班子裏這麽多聰明人,大概他們隻想到隻要領袖敢想敢為,有大撒幣的勇氣,拿出“中國”嚇唬大家,那麽美國精神也就能無往而不勝,而且錢花出去了,總有人得益。
可再多個萬億,又有什麽用呢?在領導的勇氣之後,誰來買單呢?
【資料】
【13】近來中國基建過剩,機會也難以覓得。
在美國,修鐵路的價格和歐洲差不多,但打隧道的價格則遠高於歐洲,結果:
In a 2019 paper, Leah Brooks of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and Zachary D. Liscow of Yale University:
美國人搞基建最瘋狂的時期是1920-1930年代,那時候他們隻需要一年時間,就建成了318米高、103層的紐約帝國大廈。不過這些建好的東西到現在都一百年了,年齡比拜登還大,該壞的地方正在陸陸續續地壞。根據《美國基礎設施現狀》的數據,美國大壩的平均使用年限是56年,現在有17.1%的大壩處在危險狀態、水管管道嚴重老化、13.6%的橋梁功能過時、電力線路超齡,光2015年就停電3500多起。全國61萬多座橋梁,平均使用了43年,39%超過50年,而大多數美國橋梁的使用壽命就是50年。紐約生活著大約100萬左右的華人,大家應該對1904年開始通車的紐約地鐵印象深刻,這裏天花漏水、垃圾與老鼠隨處可見,設備老化.....。
中國嶄新的基建有後發優勢,跟美國一比,簡直是青壯年打老爺爺,不是一個級別的事情。 在基建這塊,中國現在像個年青力壯、精神抖擻的小夥子,而美國像個一身糖尿病、高血壓的小老頭,中國人民現在覺得生活質量比以前高多了,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我們基建趕上來了.....。
大外宣都要變可愛了,笨狼怎麽還是一副讓人憎惡的樣子?
笨戰狼,嗬嗬。不過還是寫得蠻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