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選擇在美國上市,曆史上第一原因是中國上市很難,以前講究不僅多,還都是潛規則(收買),後來掃黑後也沒見的改善多少,才有前幾年借殼上市的風潮,所以如果企業家有能力在美歐港上市,會選擇在海外上市。
西方對上市公司管製遠比中國來得緊,為什麽大家還是願意來?因為西方雖緊,但人家透明度高,規矩是嚴格,但很清楚,符合條件就行,不像中國那麽多部委批準,最後那個書記還不高興。不過中國不僅政府潛規矩多,行業規矩不照樣落後嗎?確實,中國會計水平很落後,像瑞幸那樣的多了,不過美國不少人急著創業,能把中國企業拉到美國,對自己隻有好處,而且美國的規矩是欺軟怕硬,門檻高,但入了門就好了,所以跨國一套商業法、稅務法、貿易法、國際關係法玩的溜,稅沒幾個,政府要找茬也沒什麽門路,隻有中小企業活該受氣,而且不像中國官員鄉巴佬,美國神人政商兩頭混,光明正大的,都是哥們,大家好說話。
另一點是資本管製,中國那麽多裸官(據說最近立法了,但傳聞裸官蔡莉都好好的,不知是不是又是那套打擊政敵 的把戲),多少副國級敢說海外沒賬號?所以你辛苦創業,有什麽事不希望能隨時隨意調動自己的資本?這隻有在國外才行(注:當然了,你得不得罪美國才行,否則美國照樣全球監控)。
論起集資,美國在全球遙遙領先,按最新的盤點,世界十大證券交易所是:
中國近幾年發展很快,尤其是進來趕不上美國,幹脆再來一輪泡泡,但還是美國一個零頭(注:中國資產主要在房市):
本來香港是中國備胎,但國安法的執行反映了習近平寧願犧牲香港也不願意全麵權衡利弊,是否能長久難說。香港還會是資本流入的一個主要渠道,而且國安法實行早起港元很穩定,有過度上揚的趨勢,可見國際資本目前尚未有過多憂慮。
不僅美國成敵,英國也交惡,那如何吸引國際資本呢?如果不能在外集資,下一步就是在國內了,要引入外資,就得開放國內金融市場。開放金融市場是中國入世許諾之一,因為國內利益集團勢力太大,遲遲不與兌現,在貿易戰逼迫下終於開了,這是美國華爾街集團的重大勝利,開放了就有本國產業因缺乏競爭力被淘汰的可能,也許這二十年這幫美國培訓的買辦終於有信心公平競爭一把了吧?
開放金融市場的另一個威脅是產業控股權,包括知識產權,因為中國已經承諾不再要求合資,外國券商就能用外資控製中國企業,對小國這有可能是致命的,“華盛頓共識”極有可能導致喪失對國家命脈的控製,但中國如果目前還缺乏信心,習近平也就不用說崛起了,而且這一切可以以法律的形式(如剛剛修改過的《中國禁止出口限製出口技術目錄》)來限製,一個國家增加開明度,是一種表達自己按規矩公平地跟大家玩的信心。
對中國來說,開放金融市場和直接引入外資有更多的好處,除了促進競爭,讓國內金融界變得更強大,與國際更接軌之外,還能緩衝資本外流,更主要的,一旦中國成為世界主要的投資目的地,以中國為目標的世界大戰的機會就會降低,想想如果美歐有二十萬億投資,炸成廢墟大家一鍋端。
人民幣開始反彈:
中國近幾年第一個開放的債券市場,中央一直幫地方政府解決財政問題,也是對地方政府的打壓,就是把融資平台債券化,每年國萬億,中央和地方債券都以透明的程度在債券市場出現,之前,國務院和央行都不知道大家玩什麽把戲。中國已經是全世界第二大債券市場,僅次於美國,而且其他主要經濟體的利率幾乎是零,不少的事負的,中國債券回報相比很可觀,風險低,成為追逐的對象。開放債券市場也是中國人民幣國際化的一步棋,債券不僅是投資工具,也可以成為外國央行的儲備資產,給人民幣邁向儲備貨幣鋪路
美中脫鉤這盤棋說不清,資本和人權之間的關係一直很糊塗,資本的流動性,把兩國之間和兩國各自的矛盾融在一起,誰是敵是友很難說清。
不難看到很多時候公司不急於上市,比如最早的google,也就是不讓投資者有機會,因此這不是對等的關係,選擇權不在投資者。集資並不是必須,但有人IPO才是投資的機會,不能沒有。
所以你是本末倒置了。
在全球化環境下,資本的流動頻繁,如今香港科創股超過了nasdaq就是表明亞洲在科技上開始超越美國,因為資本更看好亞洲,其實主要是中國。
沒有資本是沒有資本主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