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美國過去幾年的想法,第一要讀的是夏偉(Orville Schell)給新辦的《中國通訊錄》(ChinaWire)撰寫的長文【2】,確實有深度【注1】,但不久前他已經表達過同樣的觀點【1】,可是細讀之後的感覺是,這篇長文第一特點是把你想要知道的要點都忽略了,既然中國這麽惡,搞不清美國為什麽對中國留戀,為什麽不早早把中國製死。
夏偉是個意識形態狂,六四就不能接受,可為什麽美國沒有馬上跟中國斷交?僅僅是老布什失策?答案隻有你作為讀者把額外的因素加上去才能解釋:因為美國基於冷戰的考慮,覺得還需要中國,後來有人覺得美國對冷戰誤判,讓中國賺了便宜,可那不過是事後諸葛亮而已。
又者,為什麽美國會允許中國加入世貿,按夏偉的說法,看出弊端的人多了。他沒說的,是看出好處的人更多,美國冷戰全勝後的狂妄,堅定了自己改變中國的信念,西方體製的成功,也就帶來對中國市場的貪婪。
中國人不了解美國、西方,美國人也不了解中國,夏偉是個中國通,中國文化崇拜者(但反共),在中國居住也有一段時間,但我還是說他的想法還隻是局限在美國優越性範圍內,不是說中國的專製是個好的製度,他隻是僵硬不肯接受,而是就算中國的體製很反動,你必須同時站在自己、站在他人的角度才能對曆史有個判斷。
夏偉把美國一方的背景忽略掉,就輕而易舉得出一個讓美國人能接受的結論:美中今天進入冷戰,是習近平正式建立帝製引起的。
也許大家不了解,習近平取消任期,在美國是個天翻地動的事件,當然你得花時間讀讀美國國防外交民主鬥士一大堆人的文章才能感覺到【3】,可以說,從那天起,中國是敵人這一看法就定了調,疑問、搖擺都是腦子有問題,剩下的,是給這種觀點找證據,讓政府各級官員接受,可以說,這個目的達到了,在淳樸(美國總統Donald Trump,人稱特朗普或川普)身上,還出了個好幫手【注2】。
大家不太熟悉的加拿大人貝淡寧(Daniel A. Bell )研究的儒學,一直是中國體製的吹鼓手,也在中國工作,任山東大學政科院院長,還在清華兼職,這幾天他也接受《中國通訊錄》采訪,他的說法是,中西比較沒意義,很難說孰優孰劣,你大概覺得他是拍中國政府馬屁,但這在西方也是個爭論的話題,一個體製是建立在社會的起始(個人權力)和終點(社會幸福)之上,到底那個更有合法性,在西方,普遍的認識是個人權力帶來繁榮、幸福,追求社會幸福不僅得不到幸福,而且會壓製個人,從英語體製抗疫的現實來看,也不是那麽一刀切,所以貝淡寧強調不可比性,說中國是民主還是專製是被西方的語言套住了。
他在中國的地位不會有問題了。
還有什麽罪狀?2008世界經濟大危機之後,中國突然發現了自己有那麽一點本事,開始與美國體製唱反調;奧巴馬上台之後,美國屢屢苦口婆心勸告中國守規矩,希望中國在南海收斂,但習近平違背諾言,把南海軍事化(見【6】),可是夏偉並沒有提美國體製確實除了問題,美國就是一直不讓被人說話(華盛頓共識就是全世界隻能有一個方案);美國從來不考慮中國對自己的能源通道的憂慮,覺得有美軍保護,你們怕什麽?
上文引用孟維瞻的說法,孟維瞻說中國不可能受他人指使,也不可能接受其他價值體係,他把美國的態度歸咎於艾奇遜遺產,對美國對華政策的失敗歸咎於“大多數知華派對中國的知識體係,是建立在美國中心主義的基礎上的”,建立在美國中心主義的基礎上沒錯,但無法解釋在沒有成效下美國為什麽還會堅持下去,所以我相信這是個誤解。
艾奇遜對中國的情結,其實不是什麽情結,二戰(美日開戰)以前,美國對中日衝突一直是大國爭鬥,中國為魚肉的態度,美國對日本表態,完全是基於自己在華的利益,沒有什麽情結,抗戰開始之後,連蔣介石也一直抱怨美國不給援助,那為什麽共產黨建立新政之後,美國產生了“誰喪失了中國”的聲音?
這個答案,70年前就有人給了,是二戰後美國的“戰無不勝”,萬能(omnipotence,此詞常用來比喻上帝)的信念【8】,這跟美國優越性(American Exceptionalism)相依,戰後的世界格局,驗證了美國優越性,是戰無不勝的根源,戰無不勝也就是必然的結果。隻有從這個出發點,你才會問為什麽丟了中國,如果中國不是你的,你丟什麽?
當時有人怪罪於馬歇爾,其實他調和失敗就撤了,正是因為他看出那是徒勞,他和美國都沒能把國共分歧壓下去的能力。
彼此不了解,可是兩國都是大國,都有強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都有強烈的優越感,必然會在自己選擇的路上走下去。即使在全球化如此廣泛的交流下,雙方都還被自己的立場限製著,尤其是中國的百年恥辱,加劇了中國對事態反映的激烈程度,加大了美國對中國的誤解、拒絕接受中方態度的程度,如《茶館》【9】【注5】所言,西方想中國,不是真的“想”中國,而是自己“想象的”中國,最終,是想自己。結果,一切不順都是這個真的或想象的中國的所為【注6】。
如果美國較早采用務實的態度,進而逐漸采用強硬的政策,也許中國反而好了,不是美國對中國迷戀,而是對自己留戀,這種留戀讓自己失去了自我批評的能力,所以美國過去二十年的戰爭,都隻是“策略失誤”。正是美國對自己的迷戀,才造成美國現在的冤(grievances),這種冤,也就一邊倒的控製了美國整個思想界對中國的看法。
【注】
【1】“深度”不含對錯之意,多是“詳”。
【2】夏偉還是恨慎重,沒有說他自己一早就看出這必然性,主要是總結了美國主流(政府精英)的看法。這也是從另一方麵說明美國國內並沒有先見之明,也許他要說的,是美國不斷缺乏審時度勢的機製和做出客觀的自我批評的決心。可是這是很難免的,目前美國“粘華即奸”也是同一種態度,而他本人就是這種思維的倡導者,所以他能一邊痛斥本國政府無能,一邊堅信全麵反華,我在【4】說道他的極端對華裔的危害。
【3】美國冷戰設計者(architect)凱南(George Kennan)不僅僅是封鎖蘇聯(containment)的策劃者,也是美國對日政策的設計者,重新幫助日本工業化,而不是把日本軍國主義扼殺,就是冷戰的一部分。
【4】前國安委主任博頓在即將出版的白宮工作日記裏透露,淳樸除了連任,賣國都不在乎,然而反華排對他一片讚譽言詞,感覺是共和黨的態度一樣,這個人的品德是次要的,把美國價值打倒了也是次要的,跟中國開戰就行。
【5】《茶館》作者是任大偉(David Rennie ),住北京。
【6】這也是華裔川粉的態度(林垚【11】)。
【資料】
【】
《觀中社Young China Watch》,“新一代中國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