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以後歐日很快複興,一是當時的政治環境,二是美國的援助,美國功不可沒,第三,這些國家都有基礎,就是它們都已經工業化了。然而後來亞洲四小龍的崛起,給世人一種自由資本主義,尤其是美國體製無所不勝的錯覺,實際上不是那麽一回事。
當時是美國體製(Pax Americana),是個事實,美國提供了個機會,但不是任何國家地區都能利用整個機會,四小龍之所以成功,是其儒家文化。
美國帶來的,也不僅僅是對大家的好處,美國也需要捧場,一個山大王沒有嘍囉也成不了山大王,嘍囉都是孬種,山大王也不風光。之所以除了四小龍外其它都不咋樣,更多是證明了四小龍的獨特性,不僅僅是美國的優越性。我再給你舉幾個例子,雖然跟美國搭不上勾,卻能反應在美國體製即使你想成功,依賴的首先是你自己。
在埃及,政府官員一旦遇到問題,就說是西方帝國殖民主義使壞,耍陰謀詭計,任何一次失敗都有一個陰謀論。而老百姓,每個人都說那是命,伊斯蘭征服埃及過千年,結果是所有人都在等真主定下的命,誰也不願意幹事。
中國有不少人在哪找活計,華人猶太人,他們的生意,都是小巷·小鄉小鎮中心。他舉了一個例子:
埃及人喝飲料也是西方的,易拉罐,大家喝完就扔,垃圾到處都是,沒一個人理會。一個無錫跑到哪兒賣雜貨掙錢的看到了,馬上想到從中國進口一套回收設備,結果埃及人見到後還挺高興,回收還有錢,這回收廠也成了埃及“國企”,這無錫人也從賣雜貨的成了年入十萬美元的小富
另外一個是印度。印度很火,大家一定覺得這扯不上邊,其實不然。這是我在半年前說的:
印度民主,美國民主
中國想致富,印度想致富,大家共同的理想。以前印度不合群,是“不結盟”的首倡者,不近西方近蘇聯,後來發現站錯隊了,開始改革,之後印度的發展也讓世界為之一振,尤其是英國,如《經濟學人》之類倡導古典自由資本主義製度的,對印度寄以厚望,因為印度是個民主國家,如果印度成功,尤其是如果印度超過中國,那將是西方意識和製度體製戰勝中國專製的最光輝的成績。
幾年前,印度勢不可擋,大有二十年超中國的意思,我當時也覺得有可能。現在印度雖然依舊紅火,懷疑的聲音漸多,而我則不再相信有任何可能超過中國。
因為“印度雖然統一,但今天骨子裏還是一個及其分散的國家,中央缺乏對地方控製的權威和能力,印度成千上萬個神,如果突然換成一個神,難道大家一下子都啟蒙了嗎?”不久前卸任的印度央行行長解釋為什麽印度基建那麽難,是因為征收土地基本行不通,每個草民都為自己的三寸地打官司,幾十年也了結不了,不過他卻自豪地說:“比起中國的專製,我寧願印度的自由。”
儒家文化絕對不是讓大家安分守己那麽簡單,是人和整個社會生活和生產的整個體製的綜合,是一種社會體製,以為叫叫一個普世價值就能變天,那是沒什麽見識過人生的艱辛。
【相關】
那麽在08年金融危機時,為什麽美國拿不出錢,不得不印票子三萬五千億美元救市,而中國政府拿出四萬億人民幣存款救市?顯然前者是副作用更大。
也就是藏富於民的美國富人並不願意拿出“富”來拯救整個社會,也就是雖然個體力量並不小,但不願意同時用出來,關鍵詞是同時,這就是所謂的整體大於個體之和的概念。
這也是社會組織性的區別導致的。樓下的筷子文化也是這個概念,“同時”這個要求需要組織性。
那麽文化是社會組織性的基礎。
country = 國家 (state+family),
在筷子文化圈,大家認同,國在前,家在後,這樣才適合搞工業化,如果是家在前,國在後,就沒戲了。
在筷子文化圈,大家認同,國在前,家在後,這樣才適合搞工業化,如果是家在前,國在後,就沒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