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英國人喜歡喝茶,拜托與凱瑟琳王後,她一帶頭,全國蔚然成風。染上茶癮之前,英國整個有取代法國成咖啡之都的意思。也有人說英國殖民地斯裏蘭卡的咖啡園因咖啡樹瘟疫,轉而植茶,進而東印度公司把茶推給英國人。
其實按《The Taste Of Empire》一書作者Lizzie Collingham的說法,英國人喜歡喝茶,是因為英國人愛吃糖,當時社會上都說吃糖不好,大家覺得不好意思,茶有個藥效,給英國人找了個多吃糖的借口,結果整一代英國人都蛀牙。
說東印度公司為了利潤推銷喝茶,和英國王室豐盛的關稅更是主導的勢力,也有道理。不僅僅是茶稅,而且是糖稅,有人說英國海軍一方麵讓糖把大家的嘴堵住,增加殖民帝國熱,另一方麵從他們的腰包裏把錢搜刮走,整個海軍經費和帝國擴張就建立於糖的基礎上,以致當美國造反,英國麵臨失去北美之際,英國的共識是可以失去北美,但不能失去加勒比海的糖園。
當然茶館還有一個很關鍵的因素:給大家一個聊天、閑話和八卦的場所。
閑話八卦看上去很世俗,其實是人類社會極其關鍵的活動之一,在一個閑聚的場合,大家可以借聊天之際相互寒暄、通融、交心,發發牢騷、擠噠他人,還可以相互探討他人看法、意見和立場,既可以避開機關陷阱,又可以結幫共濟,甚至圖謀鬧事,所以有個集聚的場所讓本來互不來往的各種社會勢力接觸,讓有共同目的的勢力聯成一體。因為是個閑聊的場所,大家都能避重就輕,適而可止,既不導致衝突,也不會置眾人於危險。茶館酒店之類的聚眾之地往往成了搗亂者和革命者喜愛的場所。《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6 Glasses》的作者Tom Standage就說國啟蒙和法國大革命都起於法國的咖啡館子,在奧斯曼帝國土耳其人一開始把伊斯蘭的咖啡帶到巴黎時,咖啡館就是貴婦們八卦王室詭異爭鬥的場所,到了近代,又是法國存在主義那幫神人離不開之地。
美國早期是處處模仿母國的風尚,也可以彼此攀比,也是喝茶成風,美國對茶的反感,源於意識到東印度公司的“不平等貿易手段”,對北美傾銷,侵犯了當地商人的利益。在美國獨立戰爭之前,波士頓的美國蘭姆店(Rum house)就是美國工商階層常聚的場所,Lizzie Collingham講到當大家一邊一口蘭姆酒下肚,一邊痛訴英國給製造蘭姆酒的糖漿加稅帶來的苛政,一拍即合,同心同德,整個造反革命的勢頭就無法控製得住了。
宋代中國經濟高度發達的時候已經產生了飯館酒樓茶坊文化,連皇帝也光顧,後來嘛,專製得厲害,大家都莫談國事,動不動就殺頭,但是這沒有阻止後來在京城發展起來的茶館,普普通通,成了平民發泄的場所,雖然不能直說,但中華傳統那指桑罵槐的本事可就有用武之地了。
在社會學看來,閑話八卦,正好是人類在社會裏搞政治、講究生活情趣的一個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也是人在社會間給自己定位的界麵(現在社交平台把這升級了),不能在社會給自己的定位,人生就不完滿。
個人是有限的,環境是有限的,世界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環境下,區別才能導致你變化,變化才能帶來色彩,才能帶來進步,所以有求別之心,是世界有變化可能性的基礎,價值才會產生出來。如何在自己的環境之中脫穎而出,在於把握周圍的局麵,你不會大聲嚷嚷自己最厲害,但會暗地探聽大家的反饋,相應做出調整來加強自己的位子。
社會大多數重大的變革不僅僅是某個煽動者把暴民引向王宮,也不僅僅是某個智人在大學講解普世真理,而是需要涉及利益的參與者串謀,而閑話八卦是帶動變革的潤滑劑和催化劑。
最近有人類學家把閑話八卦提升到本能的地步。
A leading anthropologist suggests that protohumans became domesticated by killing off violent males
《 The Goodness Paradox: The Strang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rtue and Violence in Human Evolution 》一書的作者是人類學家Richard Wrangham。
Wrangham主要是講述善於惡的來源,是天生的(本能),疑惑後天的(文化),性善論性惡論都很多爭議,文化論也難逃指責(比如有人倡導”文化無高低“,好平衡全世界各民族之間的感情,抵斥”歐洲至上論“、”美國優越性“和“中華天下觀”之類的沙文主義意識),對Wrangham來說,那都是哲學家和倫理學家吃飽沒事幹後的空想,完全憑主管臆測,社會學雖然做了不少文化比較方麵的研究,但缺乏令人信服的證據。Wrangham說性善性惡啥的,其實人是善惡雙重性,也善也惡,社會把兩者融在在一起,各個壓製,這顯然比倫理學費盡力氣解釋利他主義(Altruism)輕鬆多了。
善與惡,就不說了,這裏著重於Wrangham的另一個:人類如何自己馴化自己(self domesticated)。說馴化,自然沒有能把人類像五畜那般馴化的其它在動物,所以要馴化,那是人類自己的選擇。馴化看上去很嚇人,其實人類社會就是馴化人的獸性的大框架,即使你信奉現代概念的自由,也必須認可個人自由是受製約與他人的自由的基礎上的。
在今天,大家還是在不斷自我馴化,叫做精神文明進步,比如說公共場合不能大聲喧嘩,胡子要剃掉,衣冠要整齊,即使你生活在北美人間天堂,花園洋房,也不簡單,如果你不剃草,不僅鄰居有意見,說不定會被罰款。
人類的自我馴化建立於所有人接受群體共同生存的條件,一切不是個人獨大,而是對集體有利,可人都是不同的,有強有弱,自然會不平等,一旦有人稱霸,那大家怎麽辦?
Wrangham的大膽猜測是其他普通人聯手把霸主殺了。他覺得經過百萬年淘汰選擇,人類把盛氣淩人的人種都淘汰掉了,正是這一點,是人類得以形成共同社會的基礎。
不過弱小群體聯合打到霸主,是很危險的,弄不好會被分化一一擊敗,出頭鳥的經驗估計哺乳動物都會,所以聯盟是關鍵。當大家都彼此猜疑不定的時候,又有霸主壓頂,誰敢出頭,怎麽聯盟?答案是閑話八卦,當大家相互揣摩覺得意向一致的時候,就一起動手。
八卦(gossip),《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作者Yuval Noah Harari也不時提到,他覺得那是人類互相交流、探討彼此傾向、態度的關鍵機製,也是隻有有感知(cognition)的人類才特有的能力,按Wrangham的說法,這一能力大概在人類有語言之前就有了(文字是更後的事),這大大超越靈長目(primemate)的程度。語言不僅僅是知識記錄傳播的基礎,也是大家搞政治,建立共同體的基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合作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相對的強弱,讓集體的能力得以更充分的發揮,其效果遠遠大於個人的總和。
這一看法對政治學的影響,最直接的莫過於個問問人自由是否普世價值。看上去感覺是邏輯關係不是一刀切,肯定不是(動物)本鞥,因為群體是生存的基本機製,離開群體的個人,是無法生存的,所以隻強調個人自由本質上與群體結構衝突。也就是說,個人自由依舊是個社會環境下的觀念,是個後來才產生的認識。不過至於大家都反對專製,多少有些本能。
【參考資料】
難得雅興。我這般老恐龍是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