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狼發牢騷

發發牢騷,解解悶,消消愁
個人資料
笨狼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歐洲人的探險精神和崛起

(2019-06-28 06:58:35) 下一個
隻有在希臘傳說中的英雄赫拉克勒斯十二偉績,才可以真的看到人們去遠方曆險是出於一種呼喚,一種許諾,其餘的,根本不是什麽冒險、探險,能過上好日子,沒人願意去冒險。古希臘人在地中海、愛琴海殖民,第一是因為自己土地太貧瘠,第二是家產隻傳嫡子,不出去連飯都沒吃的。
 
那歐洲人為什麽有探險精神?
 
還是因為歐洲太窮。
 
古時花花世界都在東方,連希臘人一開始都不覺得自己是歐洲人。經濟學家William J. Bernstein在《A Splendid Exchange》一書裏這麽描述羅馬上層對絲綢的印象(商販說):“夫人;您一定得摸摸才覺得是真的。”("Madam: you must feel this to believe it.")絲綢征服羅馬,以至老塞內卡(Seneca the Elder)申斥叱斥羅馬道德敗壞,那些公開場合身穿透明絲綢的羅馬貴婦毫無羞恥感,屋大維則抱怨羅馬三分之一的銀子都給中國搜刮走了(其實,中國作為源頭國隻能收極少的一部分,大部分是被無比艱難萬裏旅途的商人分了)。
 
從上古大家就知道好東西都在東方,當然很多沒法運過來(如金子),最搶手的是絲綢和香料(spice),來自印度、泰國、馬來、印尼一帶,能發財的(馬魯古群島,台灣稱摩鹿加群島,Maluku Islands,叫香料群島,spice idlands),就是如何從東方把這稀有品運過來。
 
冒險、探險,不是要尋求升天堂的途徑(傳教、布道者也有),而是要致富,而這致富,是跑到東邊去把珍品帶回來。
 
直到15世紀前,歐洲的航海技術都很落後,連印度洋的季風都不知道,隻能依賴地中海、中東一線連到印度,陸路則依賴安那托利亞(Asia Minor,羅馬、拜占庭、奧斯曼、今天土耳其),中亞、中國,控製這兩條貿易路線(多依賴於歐亞草原的各種突厥人),是關係到國家財富的大事。伊斯蘭崛起後,拜占庭和伊斯蘭的衝突,十字架東征,大家都不忘控製通往通往東方的財路,歐洲裏,在地中海和沿岸勝出的是威尼斯。其艦隊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威尼斯成為商品進入歐洲的大門,完全是見利不見義,意大利北部的幾個小城邦依賴著地理上的優越為後來的文藝複興打造了基礎。威尼斯對香料之路的控製直到荷蘭人繼葡萄牙人之後開發好望角航線到達印尼才被打破,逐漸被淘汰。
 
葡萄牙和西班牙原先開發航線的欲望不是要把福音帶到其他地方,他們自己過的日子可不能能證明上帝的光輝,這批冒險者絕對沒有任何探險的意思,有的是發財,想的不是香料(大家的主要動機是到印度去)就是金子。取代他們的荷蘭和英國,思想是啟蒙了,人權也成了時髦,技術也科學了,市場經濟也看不見的手,槍炮艦隊更是遠勝於世界任何地區的,對世界地域和海洋的了解也超出了當時兩大國家:中國和奧斯曼,可在掠奪財富上的心態卻一點兒也沒變。
 
Hidden Gold of the Incas, a treasure that has never been found. Original artwork for cover of Look and Learn issue no 126 (13 June 1964).
 
到了英國開始“係統性地”殖民(今天叫移民),那也半點沒有征服、探險之說,原因是英國要解決生產力大幅上升之後的人口過剩的困局,當時殖民的主力是罪犯和流浪漢(vagrant),這些罪犯流浪漢基本上成了幾個真正冒險家的奴隸(這跟今天中國或其他亞洲國家非法到美國打工的情形非常相像,成了蛇頭的人肉),幾番人浪,終於建立了北美基地。
 
現代心理倫理學說道德是人在按本能做了一件事之後給自己的尋找籍口的理性過程,歐洲人的冒險精神在啟蒙、人權、普愛,道德哲學、科學進化論思維、自由資本主義精神,曆史的向往、現在的自信、將來的希望和上帝的光輝五種觀念理性地結合起來,渾然一體,歐洲上上下下到山野草民都口口帝國殖民夢,這一切最後打破,不是有人挑戰,而是自己把自己陷入人間地獄的一戰。
 
這種給自己過去行為找依據有一個典範,是剛剛發表的美國國防部《印太戰略指導(Indo-Pacific Strategy Report)》,為了證明美國一直是個(印度洋)太平洋國家,一直致力於開發、促進貿易,它如此解釋打開日本國門
 
"and thereafter negotiated to open Japan to global trade in the 1850."
 
"At the close of the 19th century, the United States established an “Open Door” policy towards China, promoting equal opportunity for trade and commerce in China, and respect for China’s sovereignty."
 
壓根兒沒什麽炮艦政策【注1】。
 
這是冒險的精神和邏輯。
 
歐洲自由資本主義天下無敵,恰如吸星大法,沒有更多的人墊底,是不可能火箭似的升起來的,歐洲的自由貿易,能自由貿易最好,不能,就免去自由。自由作為一種普世價值在現實上永遠是“自由是絕對的原則,就我有自由,你沒有自由”,當然現在不那麽糊弄人了,大家確實是多少尊重自由,成了“自由是絕對的原則,就我有自由,你有自由,但我總是相對更自由”【注2】。
 
【相關】
 
 
【注】
【1】相關的一段是: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the  United  States  are  interwoven  with  the  Indo-Pacific.    Our engagement in the Indo-Pacific dates back more than two centuries, based on the pursuit of the shared prosperity that comes from fair and reciprocal trade, open commerce, and freedom of navigation.  In 1784,  within  months  of  signing  the  Treaty  of  Paris,  the  United  States  sent  a  trading  ship,  the  EMPRESS  OF  CHINA  to  inaugurate  commercial  ties  with  China.    In  1804,  President  Thomas Jefferson sent the explorers – Lewis and Clark – on an expedition to our Pacific Coast, which Jeffersonrecognized as the gateway for increased trade and commerce.  By 1817, Congress approved the first full   -time Pacific deployment of a U.S. warship.  In the early 19th century, we began our relationship with the Kingdom of Thailand and thereafter negotiated to open Japan to global trade in the 1850s.
 
At the close of the 19th century, the United States established an “Open Door” policy towards China, promoting equal opportunity for trade and commerce in China, and respect for China’s sovereignty.
從相對的角度來看,得承認美國確實比歐洲高了一籌
【2】大概是,你相對不自由,是你沒選擇更自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回複 悄悄話 缺乏能源的情況下,不做選擇是最佳的決策。

@@@@@@@@

HBW 回複 悄悄話 世界運行的基礎是能源。缺乏能源的情況下,不做選擇是最佳的決策。選擇了就意味著為了實現目標要消耗更多的能源。自由就是有選擇權,自由背後需要大量能源做支撐。香港的“社會能源”遠遠高於大陸,所以要求有選擇權了。所以儒家治理社會的關鍵就是“國富而民窮”。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