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狼發牢騷

發發牢騷,解解悶,消消愁
個人資料
笨狼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盎格魯撒克遜人種之謎

(2019-05-01 08:55:44) 下一個
中文裏種族(race)常叫民族,如“少數民族”。現代中國漢族占90%,我在中國人為什麽祭祖?一文裏提到“漢族”是個糊塗的概念,沒有所謂純的漢族,漢族是七八千年中國大地上所有部落混合的結果,之所以有少數民族是因為地區封閉的結果。在常理上,這很容易理解,中國這麽大,不可能一個部落壯大而來,最後能融成一個民族,是中華文化的凝聚力。
 
在今天人數不多勢力卻最大的莫過於盎格魯撒克遜(Anglo-Saxons)。
 
《英國廣播公司》曆史知識
The Anglo-Saxons
The term Anglo-Saxon is a relatively modern one. It refers to settlers from the German regions of Angeln and Saxony, who made their way over to Britain after the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around AD 410
 
德國民族(的一員)(通過入侵)大量湧入英國,成為英國的主要人口,之後上千年發展壯大,政府世界(英帝國是曆史上最大的帝國),延伸出下一個世界第一強國,美國。這就是盎格魯撒克遜的故事。今天我們說英國人(English),反而是指盎格魯人和盎格魯後裔(Angelcynn ,family of the Angles)。
 
毫無疑問,原在德國定居,北歐人的一種,出現在英國自然是移民過去的了,英國很多考古墳墓物件都證明出自盎格魯撒克遜文化,英國早期曆史都是些盎格魯撒克遜小王國,可見其武力和治理能力遠勝於本地人,羅馬統治期間,英國都是不列顛(Briton)人,更具體的,是凱爾特不列顛人(Celtic Briton),在羅馬撤退後,盎格魯撒克遜成為統治者。
 
那英國原來的土著到哪去了(可憐,他們可也是白人)?史書上說盎格魯撒克遜“入侵”(invasion)“湧入”,大概土著不是被趕跑了就是被殺了,少數被收服,融入盎格魯撒克遜人裏了。所以英國人是純種盎格魯撒克遜。
 
不過不對,盎格魯撒克遜都是金發,生來高人一等,英國人可不都是金發。
 
也許曆史過長,英國曆史上盎格魯撒克遜不總是那麽輝煌,外來雜種多了?威廉大帝(威廉一世,William the Conqueror)征服英國之後法國諾曼人一直統治英國,英國宮廷說的是法語,不是英語,亨利四世是第一個用英語來鞏固自己造反(篡位)基礎的貴族,最後直到跟英國人融成一體,盎格魯撒克遜被混的亂七八糟也是可能的。
 
也許曆史比我們想象的複雜。曆史學家James M. Harland“Race” in the Trenches: Anglo-Saxons, Ethnicity, and the Misuse of the Medieval Past一文裏說其實早期考古資料並不那麽確鑿(其實很多專家都有這個看法):
Anthropologists increasingly came to understand that what we now call ‘race’ and ‘ethnicity’ is what is called a “situational construct”
 
就是完全認可(聖)比德(Bede,六至七世紀英國僧侶,是當時英國曆史主要記錄者,譽為英國曆史之父)的記載,然後找證據支持這一說法,今天我們知道這一心理行為叫做 尋據偏見(confirmation bias),就是你覺得自己是對的,信心十足,一看,所有證據都支持自己,自己這厲害,對得不得了。
 
比如說,你麵前有一件盎格魯撒克遜出土工藝品,其實就風格當地土著也會、也用,別忘了他們生活在羅馬體係裏,絕不可能比歐洲北方蠻邦落後(歐洲北部的遊牧部落在羅馬看來都是蠻人,恰如中國的匈奴)。可是你覺得以前(考古)沒見過,有來了盎格魯撒克遜人,自然判斷那是盎格魯撒克遜帶來的,而不是覺得證據不足無法決定。
 
類似的懷疑態度進來慢慢出現在主流媒體上。這是《英國廣播公司》的介紹。
 
 盎格魯撒克遜大舉入侵的證據無法驗證,土著也並沒有被“征服”,過得好好的【注1】,倒像是盎格魯撒克遜融入了土著之中
 
這個故事雖說是有關 亞瑟王的,但言及 盎格魯撒克遜入侵 ,同樣得到缺乏證據的結論
 
為什麽大多數人隻知道英國人是盎格魯撒克遜人?首先是出於曆史知識的缺乏,你要是了解曆史,就知道英國當時落後,說得不好聽,比戰國前中國好不了多少,所謂幾個寫下來的曆史記載真實程度難說多可靠,祖先都真麽說,大家有沒有別的主意,也揪跟著說了,而且考古盎格魯撒克遜使用的日常用品確實精美、講究不少,覺得升了級了,這這說法就挺讓人高興,之後說著說著成立習慣,習慣成了經典,經典成了事實,等到英國月生越多,壯大起來,才重新發現自己種族的優越,這一下子就全連起來了。
 
英國,英語係國家的強大,也就是顯示了盎格魯撒克遜的強大。這是你為什麽時時處處聽到提起盎格魯撒克遜優越的原因。
 
把自己的部落宗族、種族、民族、國家、文化神秘化,所有人都做,近到一百年前大家為此編造的例子都數不勝數,而且很多不是出於造假,而是真心真意信哪個,收集的證據都是自己了不起的事跡,一寫起來整個可歌可泣,氣勢淩人。這一寫,成立曆史。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f/fd/American_Progress_%28John_Gast_painting%29.jpg
美國的昭昭天命(Manifest Destiny):大家記得WASP這個縮寫吧?
 
 
考古學家Duncan Sayer,以及上麵提到的James M. Harland,都指出盎格魯撒克遜作為一個文化現象是19世紀才大舉興旺起來的,側麵是英國帝國主義高峰的一個反應。Duncan Sayer列舉了(他本人不是研究基因的)基因研究,也就是目前在缺乏考古證據下最權威的判斷,基本否定英國人是盎格魯撒克遜後裔的說法。
 
An early attempt in 2002 relied on modern DNA with a study of the male Y chromosome suggesting there had been a 95% population replacement of Britons by the Anglo-Saxons, comprised of different people from Northern Europe. But another study, based on mitochondrial DNA which is inherited from the mother, found no evidence of significant post-Roman migration into England. A third paper suggested that the genetic contribution of the Anglo-Saxons in south-eastern England was under 50%
 
這是基因族譜根據大數據發現的結果:
 
The average Brit is 37 per cent Anglo-Saxon with the remainder of genes coming from European ancestors
 
盎格魯撒克遜血統還是個小頭。
 
今天,盎格魯撒克遜說法也能成立,但不會是種族(race),而是個文化概念,就是大家所說的族群(ethnicity),但也隻有在作為英國人的代名詞的意義下才成立。它的影響依舊巨大,不過盎格魯撒克遜種族優越性和種族至高主義就顯得荒謬。
 
 
【相關】
 
 
【注】
【1】 當盎格魯撒克遜入侵英國之際,他們是“異教徒”,也就是信奉的是傳統的(北歐)多神、泛神教,而英國當地土著因為受羅馬影響,反而是基督徒。盎格魯撒克遜皈依基督教,是羅馬教會和愛爾蘭來的傳教士 馴化的結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笨狼 回複 悄悄話 抱歉。說“德語分支”,是翻譯不用腦子。查了查,中文確實是“日耳曼語族”。
J_man 回複 悄悄話 不了解荷蘭語,但是荷蘭人的英語口語都非常好,比德國人強太多。我曾經的荷蘭同事解釋說,原因是荷蘭電視台都直接用英語播出,而德國電視台用德語。
海陬觀者 回複 悄悄話 1)

“ 笨狼 發表於 2019-05-02 06:43:07 --
回複 'J_man' 的評論 :

英語在印歐語係屬於德語分支,是融合的體現。”

我不能確定你所說的 “德語分支” 具體是什麽意思。 但英語在語言學上屬於 西日耳曼語,與 德語、荷蘭語是近親。 如果你比較過德語和荷蘭語,就可知道 這兩種語言互相連通的親屬關係 要比它們與英語的關係近得多了。 除芬蘭以外,其它的斯堪地納維亞國家都屬於 北日耳曼語。 這一個小語族有它們自己的規律,與西日耳曼語有些分別。 如果一定要選擇一個近親,那麽荷蘭北部是 盎格魯撒克遜人 渡海入侵不列顛群島之前最後的棲息地。 他們並不是從現今德國北部的撒克遜 一口氣就跑到不列顛群島去,並且就此住下來的。 在成功地入侵不列顛之前,這些英國人的祖先在荷蘭北部居住了不短的時間,可能有上百年。所以,雖然荷蘭語與德語在外觀整體上比較接近德語,但在某些詞匯上和英語頗為接近。 例如,‘水’ 這個字在英語、荷蘭語裏麵都是 water,但在德語裏麵是 Wasser。 英語裏的 wife,荷蘭語中是 wijf,但德語裏變成了 Weib,注意收尾的輔音的變化。 因為文化的演變,這些同源語在不同語種中所代表的意義,已經不再一致了。 但是關於它們的發音變化,還是有規則可循的。 依照某些語言學家的觀點,英語是一種雜種或者雜交產生的語言 (bastardized language)。 這詞匯似乎有些不很尊敬,但實際上並沒有侮慢的意思,僅僅是就事論事而已。 我曾經與美國朋友說過這個看法。他們初聞之下頗有些疑慮,但又不能立即反駁。 我解釋給他們聽,為何會產生這種說法,他們略為釋然。

2)僅僅以親近程度來說,與英語最接近的語言,可能是荷蘭語而非德語。 有些荷蘭北部的方言,因為盎格魯撒克遜人曾經在那裏棲息過,比標準荷蘭語更接近於英語。
決不低頭 回複 悄悄話 盎格魯撒克遜和古代的德國人還是不同的。
笨狼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J_man' 的評論 :

英語在印歐語係屬於德語分支,是融合的體現。宗教上兩族人都信奉基督教,政治文化上無疑盎格魯撒克遜占了主導。羅馬統治多年,對當地土著政治文化影響脆弱,可見羅馬是統治、掠奪為主,建立當地社會機構不是個目的。
J_man 回複 悄悄話 youtube有個視頻,8分鍾看5500年世界地圖變化,羅馬帝國統治歐洲的時間是最長的,包括統治英國。
從語言也可以看出基因融合的程度,Hallo, Mann, Kinder,英語中大量詞語是源於德語。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