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對中國曆史有個大概,這是本文年代的背景:
穆罕默德(571-632),唐太宗 (598-649)和查理大帝(742-814) 不是同時代人,但相隔不遠,每個人都在世界一個文明中心開創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對後世和世界曆史有著深遠的影響。這三個文明雖然相隔數千裏,卻是聯係在一起,有過相當規模的交流、相互影響,對彼此的發展也有充分的影響,之後的曆史為什麽發展成現代的格局呢?
穆罕默德,伊斯蘭和伊斯蘭黃金時代
早期伊斯蘭的擴張經曆了130年,第一期是公元632-700 ,正值唐朝的建立(唐太宗李世民598-649,629年即位):
集大成的是阿拔斯王朝(Abbasid Caliphate,750-1258),首都是今天伊拉克的巴格達,當時是世界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之一,與長安媲美(有言更勝於長安,但估計不屬實。兩地與君士坦丁堡共同形成當時的世界三大都市),統治的時間很長,過500年,始與唐玄宗李隆基(712-756)末年,也就是唐朝走向衰落的起點:
The Abbasid Caliphate 750-1258
農業起源於兩河流域和新月沃土,而古埃及更是農業大國,巴格達區域據說一度糧食豐盛,以致造成人口猛增,但那不是阿拔斯王朝長期的狀態,其農業也遠遠不強。據【2】總結,阿拔斯王朝疆土雖大,但國內並不穩定,跟拜占庭帝國的衝突就不斷,爭權的暴動累禁不絕,所以這大統一是伊斯蘭信念的統一,把散沙一盤的阿拉伯、中亞和北非連起來,政治上則鬆散得多。當時它的領土麵積約為1260萬平方公裏,人口約為2860萬,與唐朝相比,唐朝疆域麵積1237萬平方公裏,人口5291萬,可見唐朝經濟、農業發達得多。
宗教給整個帝國提供了生活的相同語言,也帶來了穩定性。
阿拔斯王朝繼承了當地(地中海沿岸,從北非,阿拉伯世界,波斯到拜占庭,中亞)一個傳統:經商。如果中華文明有什麽是絕對落後於世界其他地區的,是經商的概念。經商不僅帶來物質財富,國家有一個稅收的來源(中國曆代王朝從來沒轉過彎來),更開拓了地區間流通的河流,是文化、科技、思想,包括方法論傳播交流的關鍵,是讓一個(古代)文明意識到天外有天的唯一途徑,就像一個動物群體,如果想避免近親繁殖的後果,隻有遷移(人類遷移就是殖民,對華夏子弟,很難想象,經商是現實)。
阿拔斯王朝早期政治和軍事上的不穩定帶來了相對寬容的政治氣氛,也許得益於穆罕默德對知識的看重,前兩個國王更是在巴格達建立了智慧院(House of Wisdom),廣征天下智者,大力支持對知識的收集,學習和研究。盡管伊斯蘭世界當時自己本身在文化藝術起點不高,但東南西北有希臘羅馬拜占庭,波斯和和印度,甚至中國的各種著述,有希臘科學哲學的態度和治學精神,有王朝的資助,這就形成了500年伊斯蘭黃金時代。希臘愛智慧,阿拉伯愛知識,進而愛智慧,意大利進而歐洲的文藝複興,沒有伊斯蘭黃金時代的成就,是不可能的【注1】。
與阿拔斯王朝同期,但也影響深遠的伊斯蘭西班牙王朝,都市是安達盧斯(al-Andalus)也是一個文化中心,其文明之發達,是整個歐洲向往的中心。
西班牙的伊斯蘭王國不是一個穩定、持久的王國,而是若幹朝代相續執政,被阿拔斯趕走的倭馬亞王朝(Umayyad Caliphate)在西班牙建立的王朝(Umayyads of Córdoba)是安達盧斯繁華的頂峰期。
有人把伊斯蘭看成是曆史上第一個全球化的運動,跨洲,多民族,包含政治,軍事,經濟,貿易,文化,宗教。與(古)羅馬帝國相比下,羅馬軍事實力相對較強,但行政和宗教都很鬆散,與中國有點像:隻要你服,進貢,大家一塊好吃好喝。
唐太宗和唐宋盛世
唐宋兩朝加起來(618-1279)660年,超過了以阿拔斯王朝為代表的阿拉伯帝國。不過開唐的輝煌和唐太宗的英明,並沒有保證唐朝後代郡主的英明,唐朝經濟文化是輝煌,有盛唐這麽個說法,但政治就不那麽穩定,軍事也馬馬虎虎,早期波斯被阿拉伯帝國(大食國,也就是阿拔斯王朝)入侵,還向唐朝救援,唐朝卻愛莫能助,之後波斯被滅(651年)【4】,納入阿拔斯帝國版圖,而波斯文化可以說占據的伊斯蘭世界。
在大唐帝國的打擊下,突厥人逐漸失去了北方草原霸主的地位,回鶻人則趁機崛起。不料好景不長,回鶻人又被黠戛斯所滅。回鶻人大部分被蒙古部族同化,但也有少部分逃到了今天新疆的塔裏木盆地附近。
當時塔裏木盆地散居著許多民族,有白皮膚塞種人,還有漢人、羌人等。回鶻人來到後很快將其一一征服。回鶻人在新疆建立了一個長達七百多年的政權,他們與各個民族共同孕育了今天的“維吾爾族”
唐朝在與阿拉伯帝國唯一的戰役,怛羅斯戰役(751年)中被打敗,中亞從此劃歸阿拉伯帝國將的勢力範圍【5】,中國造紙術也因此流傳到阿拉伯世界,更甚者,絲綢之路被截斷。安史之亂(755-763)是個內亂,可以說讓中國製度專製的弊病暴露無遺,從此唐朝元氣盡去。可笑的是,當時大食國還是參與平反的盟國之一。
唐朝是個國際文化交融的時代,在中國曆史上不多見,商業文化交流都很豐富,不過影響最大的引進,隻有玄奘取經。佛教早就開始傳入中國,對中國影響很大,自然開闊了人們的眼界。玄奘的貢獻對中國佛教和印度佛教都有影響。從曆史發展的角度來看,佛經的引進難以說是中國當時最需要的思維。
高宗年間燙版圖最大
唐太宗被認為是明君,然而唐太宗隻是中國兩千年一路皇權繼承者中意識到皇權與(廣義的)國家利益相吻合的一員,他的出發點與秦始皇是一致的,那就是如何維護皇權,對皇族來說,皇權和國家利益是一回事,隻是因為皇權就是國家利益,所以政策法令的第一宗旨是維護皇權。看看科舉:
而另外並稱的“唐宗宋祖”,唐太宗大興科舉,是將選官的權力完全收歸皇帝,而不再如之前一般皇帝隻有任命權,而察舉權卻在世族。但畢竟世族尚未完全衰落,唐朝的科舉並未完全實現“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的設想,世族仍能很大程度把持官僚體係。直到宋朝,經過黃巢之亂與五代十國,世族徹底衰落,宋太祖及其子孫才真正用科舉做到選官任官皆出自皇帝【10】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的結局是製衡勢力的消失,皇權重新占有絕對權,像唐玄宗那樣的君主導致安史之亂的現象隻是遲早的事兒。
安史之亂後,即使到憲宗中興,唐朝也難以挽回衰落的趨勢
唐玄宗還是個能力過人的皇帝,不過能力過人的人擁有絕對權力,什麽事都可能發生,所以他晚年昏庸,把國家引到戰爭,導致整個國家衰落,那能說是意外呢?
唐朝也揭示了中國文化內在高傲,中國周邊的文化確實有待發展,即使是印度也隻是顯得繁瑣、空,所以中國大概覺得不知道從哪兒學習。其實長安就是個千載難逢的中心,當時幾萬洋人出入長安,太宗時還早,伊斯蘭那時確實還沒有什麽炫耀的,但難道外域真的沒有任何一樣讓本土為之一振的產品、文化或知識,改變大家對外界的認識嗎?隻能說不願意接受外來事物的心態,這也反映了唐朝的開放的局限性,很快,受本土主流勢力反對,“會昌滅法斷絕了‘三夷教’(祆教(波斯的瑣羅亞斯德教(Zoroastrianism),也叫拜火教)、景教(基督教)、摩尼教(明教正式名稱為摩尼教,又作牟尼教,發源於古代波斯薩珊王朝)),中國也逐漸失去了唐朝前期以來所具有的世界主義精神”。
兩三百年後,伊斯蘭的醫學是領先的,伊斯蘭【這裏用得伊斯蘭一詞是指其文明,而非宗教】的醫學是絕對領先,超過世界其他地區幾百年。當時伊斯蘭得益於古希臘羅馬,甚至印度,數學和天文學也領先,而那時唐朝正麵臨困境,憑長安與洋人接觸的經曆,不可能不知道這些知識,能說的,就是當時唐人要麽目空一切,要麽太僵化無知,難以理解外來不同的思維方式,跟別說接受了。
中國的地理有自己的獨特性,在俄羅斯日本崛起以前,中國不是說沒有外族入侵,而是基本沒有影響民族生存的外族的威脅(宋朝也許不這麽想);反過來,與外界的交流也不那麽容易,看看去印度之難。絲綢之路確實讓歐亞兩地連了起來,可那是千辛萬苦。不過唐朝中國與阿拉伯世界的海運就很發達,陸路上的絲綢之路被切斷,海上唐宋到阿拉伯的通路一直是開通的,在宋朝還不是個小的稅收來源。
【7】
“安史之亂”後,由於北方陸地交通不暢,海上運輸逐漸興盛起來,一條由湘江經廣州、寧波通往亞洲各地及東北非的海上“陶瓷之路”逐漸形成。長沙銅官窯與浙江越窯、河北邢窯成為中國唐代三大出口瓷窯
可見如果中國立意尋求知識,是有辦法,有途徑的。連葛劍雄【14】也說,中國人沒轍,就是不願外出探險,發財也不幹。
從經濟基礎和文化動因上來看,中國古代並不存在生存的迫切壓力,特別是在農業社會條件下,中國以小農經濟為主,經濟上自給自足。中國人有時甚至產生一些片麵的概念,那就是天朝無所不有,不需要向外開拓尋求。而從和經濟根源息息相關的文化根源來看,中國人骨子裏有很濃重的安土重遷觀念,以及“父母在,不遠遊”的思想,這使得人們對外界普遍缺乏好奇心,限製了人們對外開拓探索的積極性
中國古代農業太發達,技術、治理的能力都很強【現在學術界有所謂“中國古代水力治理產業利益集團”一說】,中國農民也異常地勤奮、吃苦耐勞,隻要不是戰亂、災荒,中國基本有一個穩定的基礎,何必遠離家鄉冒險呢?唉,文明的詛咒。
個人到處遊曆尋求知識,古時是很難見到的,如果經商是國家經濟的組成部分,經商就給知識的傳播提供了渠道。伊斯蘭帝國對知識的追求是自上而下的,難逢的機會,可是遇到唐太宗那麽遠見卓識的人也沒發生,他那會覺得迢迢千裏之外的蠻邦有值得我中華文化學習之處呢?
五代十國之後的宋朝又是一個體現經濟宏大而政治頹廢的兩級文明,宋朝經濟之發達,觀念之新穎(如紙幣是個絕對超前的觀念,分工、大規模生產、市場不是說什麽理論,而是到處都有【當然政府幹預很大】),今天“宋朝(中國)為什麽沒有率先進入資本主義”是個專門的研究課題。(說實在的,這個注重點不對,應當研究為什麽沒有現代化,而不是資本主義。)宋朝文化的輝煌,好像隻是無數無窮智慧的文人雅士賞月品花的結果。
查理大帝和歐洲
查理大帝,常稱查理曼大帝(法語:Charles Ier le Grand、Charlemagne,音似“夏洛美”。華語中流行的譯名「查理曼大帝」是法文的錯譯),被譽為歐洲之父。
自君士坦丁大帝313年皈依基督教【注:實際的過程遠為複雜,既不是一天就皈依,基督教也不是幾年就在整個帝國被接受】,到476年西羅馬被推翻【注:阿提拉(Attila the Hun)匈人對西羅馬有致命的打擊。在中國,有許多匈人乃被漢朝趕走的匈奴後裔的浪漫傳說】,歐洲已經淪落為四分五裂的小領主區域,西羅馬地域的基督徒和北方的遊牧民(德國)族鬥了幾百年【從地緣政治和地理來看,這是歐亞大陸共同的現象】,不分勝負,但到了查理大帝之父統領的法國王朝(Carolingian Dynasty)之際,查理家族已經有很大的勢力,其農耕區域實力已經大勝遊牧部落。查理大帝是個軍事天才,繼任後征服北方的德國遊牧部落,基本統一歐洲。
查理大帝和羅馬教會的關係也是漸漸發展起來的,他見教宗聖良三世(Pope Leo III) 落難,為其解脫,建立了與羅馬教會的關係,被回贈“神聖羅馬帝國”,自任皇帝(800年,德宗李適)。法國王朝是一個真正的“封建社會”。
這時的歐洲盡管統一,查理大帝又是個開明的君主,政治軍事能力過人,在位期還有所謂 加羅林中興(Carolingian Renaissance,加羅林就是法蘭西的意思),歐洲完全是個及其落後的地區,不僅集權專製、殘酷,經濟文化遠遠落後於同時代的伊斯蘭帝國,更別提中國了。
伊斯蘭世界是政教合一,查理大帝不具備統一宗教的能力,然而其政治與宗教的聯盟的先例給歐洲定了調,這是“君權神授”(devine right of kings)首次成為政治基礎,賦予神聖的意味,從此,在歐洲謀反弑君(usurp)是歐洲罪,各地國王都有義務征伐叛賊,恢複王政,這是為什麽查理大帝那般帝王腦子的人物對教會如此尊重、推崇,大肆建立教堂,逼貴族進教堂。這也給統治集團建立了歐洲森嚴的等級製度(great chain of being),一個人世世代代都有自己的位子,龍生龍,鳳生鳳,豬生豬,狗生狗。不是門當戶對的婚姻基本見不到,而宮廷貴族聯姻無不為了權利和利益。在儒家中國,各人有自己的位子,也講門當戶對,但位子是相對的,除了當皇帝難點,其它都是可為之【現實當然艱難得多了】。封建製的基礎是讓每一個下從都隻知道自己的主人,而不知道主人的主人,所以對國家的忠誠是個含糊的概念,這使得歐洲的君主國的統治都不穩定,是其社會體製的特色。這點,中國的國家專製政治體係比歐洲領先了近千年。
查理大帝死後不久,帝國就分崩離析,843年,他的三個兒子三分帝國,以後西歐各國就是在此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東法蘭克王國形成了以後的德意誌,中部形成了意大利,西部形成了法蘭西。這也反映了查理大帝實際控製力有限,缺乏中央集權。
之後,歐洲打打殺殺又打殺了一千多年,直到1945二戰為之,歐洲人對同一個上帝下的教友都這麽狠,對外就更不用說了。你可以想象即使沒有啟蒙,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歐洲人煉成的金剛不壞之身,還是能把中國揍一頓。
十字軍東征和聖戰;伊斯蘭擴張
十字軍東征是第一個文明間的衝突,宗教“聖戰”,也是對亞伯拉罕傳統(Abrahamic religions)一神教最深刻的揭示:道德是從屬於宗教的【而宗教的詮釋權(聖經)在教堂,也就是羅馬教會,所以教會掌握了道德觀】,而且為了宗教殺人是正義的呼喚。這個觀念在東方,不論儒家還是佛教、印度教,是個不可思議的想法。基督教伊斯蘭的專斷性、排外性和擴張性,在跟國家機器聯合在一起以後對個人的壓製是絕對的,其排外性及其殘酷,宗教寬容是個少有的美德。
不過十字軍東征卻讓歐洲接觸到當時最先進的文化,為將來打下基礎。
印度是個博大精深的古老文明,地大物博,農業也強,就是空、虛了點,所以一直是一盤散沙,伊斯蘭征服對印度是個統一,不過伊斯蘭征服印度是個漫長,及其野蠻、殘酷的征服戰,到1500年左右算是征服了整個印度。
14世紀末伊斯蘭傳入印尼。
思考:中國為什麽沒有現代化?
現代化可以是實力上的現代化,也就是科學技術為基礎的工業化,現代化可以給一個國家帶來的是富強。我這裏說的現代化未必是政治上的現代化,不是說由君主專製轉向平民政權不好,隻是說從富強這一角度來說,難說是個必要條件。
伊斯蘭和中國文明在1250年告一段落。蒙古人1258年攻陷巴格達,阿拔斯王朝滅亡。蒙古人1279年滅宋,建立元朝。當時和現在都頗有把蒙古作為野蠻、倒退勢力把先進文明消滅的說法。【蒙古滅宋是其最漫長,最艱難的戰爭【2】,有人認為這是宋朝經濟實力的反應,遠勝於阿拉伯帝國(大食國)。】從曆史來看,成吉思汗和蒙古人(和稍後的,1350年前後的鼠疫(黑死病)(最新的說法是中國也是源頭之一),對中國的影響不大,對西亞中東和歐洲確實致命的)有點像拿破侖,有把整個現有體製砸爛,重新洗牌的意義,這點,把歐洲相對落後的程度縮短了。可是如果僅僅從一個文明發展的角度來看,蒙古給中國帶來的破壞不應當能阻止中國,元朝的短命就體現了這點。中國沒有現代化,歸根結底是文化的局限。
伊斯蘭文明也沒有被壓垮,很快把中心移到了土耳其人那兒,取代了阿拉伯人, 奧斯曼帝國(Ottoman Empire,1299-1922)於1453年攻陷君士坦丁堡,老恐龍東羅馬拜占庭帝國(395–1453,晉朝到明朝)被滅, 君士坦丁堡就成了伊斯蘭的中心,奧斯曼帝國取代了阿拉伯世界。
奧斯曼帝國
中國先進的政治體係,中央集權,地方行署由中央任命的行政管理,全國政治軍事法律和經濟製度政策統一,到唐朝時已經接近七百多年了,而這一現代國家(nation-state)的概念世界其它地區,包括歐洲直到近代(1500左右)才產生。“國家”強製性地取代了一個國家各地不同地區的風俗民情和宗族血緣,換以“國家”“民族”這一抽象的觀念,大家都成了“臣民”“公民”,中國國家機器不僅強大,還高效率。不過這也是專製的高效率。
為什麽諸子百家,百家爭鳴,學術界空前繁榮的局麵沒有在唐宋或其他時代發生?
因為統一專製。
什麽因素是導致今天局麵最關鍵的因素?
在我看來,還是中國高度的統一和專製。
如果專製卻不統一,那統一是個可能的結局,在中華文明的框架內,統一是必然的結局。如果統一卻不專製,在中國“家天下”的觀念下,專製是遲早的事兒。
高度統一和專製是中華文明遠遠領先世界政治體係,統一和專製給經濟帶來的效率遠遠高於分裂鬆散製度,因為個人適度犧牲自己利益,貢獻到小團體(家族)和大團體(國家)上,產生的經濟實力和文明輝煌成就。不過專製的邏輯是專製,也就是說穩定繁榮的代價是個人剩餘智力也被壓製住了,浪費了。所以專製的結果是有異於社會穩定的思維都被視為異端邪說,對社會穩定性的破壞,也就是對對家天下的挑戰,整個國家的法律、經濟(如斷絕仕徒)和道德(禮節)的規則都在圍繞在如何杜絕此類異端邪說的產生的目的來轉,這麽一來創新、新思想就是難乎其難的事兒。
在上麵說的這五百年裏,中國在經濟文化上絕對領先,但鑒於其傳統的思維方式,在科學技術已經比不上伊斯蘭了,而且中國一點兒都不在乎,為什麽?因為中國太優越。
中國文化在其四周是個極大值,世界上也是個極大值,周圍不僅缺乏與之抗衡的,往往連個像樣子的都找不到,這一現實反而造成了文化優越感,加上地緣的局限,加劇了這一共識。可是經過宋朝的曆史,中國人並沒有覺醒,唯一能說明的是專製下繁榮已經把整個社會觀念僵化了。比如,元朝雖然反動,但與波斯很密切,蒙古人把波斯人帶到中國做官,壓製中國人,阿拉伯世界的知識也傳了進來,從查到的紀錄來看,除了曆法,中國人好像興趣不大【9】,即使康熙那般對西洋知識技術著迷的,那麽有腦子的,還不是覺得“奇巧淫技“?一個人一句話就了結了。
正是這種僵化的優越感讓唐宋失去了從西方引進科學的概念和思維。也許科學是個極其偶然、天才的發展,隻有古希臘的人才會,但這並不是說其他人學就有什麽丟臉的。我是相信唐朝中國有機會通過伊斯蘭帝國接觸到希臘羅馬知識的,條件都在哪兒,如果一個民族陷於落後被動的地步會勵誌圖強,也必然會用盡一切辦法學習吸收先進的知識和技術。科學未必能帶來平民政治(如民主),但現代化之路就鋪好了。
可是現實呢?即使外來知識傳入中國,中國人會認識嗎?會意識到其重要性嗎?會接受嗎?後來元朝和明朝的結局說明這是不可能的,明朝不僅沒意識到社會危機的真正原因,還發展成最專製的社會,百年恥辱也成了定局。除了百年恥辱,也真是不知道有什麽其它方式讓他們清醒。而歐洲呢?歐洲長時間缺乏中央集權的結果是分裂,分裂的結果是競爭,你死我活的競爭,其實你不需要有什麽對知識的追求,為了生存你也會現代化。
今天,世界進步的現狀幾乎反過來了,歐洲和歐洲文明遙遙領先,中國經過百年恥辱也開始翻身,而伊斯蘭世界在其五百年黃金時代之後的阿拉伯世界就一直走下坡路,越來越專製,宗教上缺乏寬容,政治上缺乏多樣化,文化上缺乏引進融合,經濟上缺乏科技基礎和多樣化,結果在製度上和奴隸製差不多。【阿拉伯之外的伊斯蘭情形不一樣,如印度一大部分(成巴基斯坦),印尼,伊朗土耳其等,所以程度不能一概而論】。
中國曆史就是個高度文明,卻被集權化製度下國家利益被統治集團(皇帝加上精英(即官僚)權貴)操縱的曆史,這集權在缺乏危機(外來競爭)的環境下隻能往腐敗的方向發展,近親繁殖的後果隻會是越來越多的畸形病態,清朝末年那麽巨大的震撼,統治集團也缺乏真正為國家利益改革的動力,如果不是足夠的“士”階層與上層的決裂,也不知道國家是否會有變的機會。
當少數人主宰多數人的利益的時候,後果不難預料,是必然導致衰退。
【後記】
【1】今天絕對民主的國家幾乎見不到,西方也不例外,大家用得都是“代議製”,不是“為民施政”,而是“代民施政”,執政者並不需要按民意施政,美國憲法的宗旨就是如何防止暴民篡權。
【2】現代化而政治不平民化是否真的有意義,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也許專製下的現代化還不如不現代化。
【注】
【1】這點大概有人提出異議。西方的一種說法是意大利文藝複興主要來自西方自己。奧斯曼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後,並沒有屠城(伊斯蘭往往放生,而基督教屠城的不時見到),給拜占庭人留或走的選擇,大部分人去了意大利,帶去了臘羅馬的遺產,成為文藝複興的基礎。
Islam spread mostly by 1) war where indignant people either convert or die, 2) immigration, once they reach 10% of population, they will demand sharia law, under which kafir will be treated harshly, they either leave or convert to relieve themselves from the harsh treatment 3)Hight birth rate 4) there are many closet ex-Muslims who are a fried to leave Islam because of apostate law. the punishment for apostasy are death. Muslims are so brainwashed by this evil ideology, they will kill their own children according to sharia
"islamization annihilated these civilizations and turned middle east into backward, barbaric places" is utter nonsense, especially when you ar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crusaders. Conquest of India, yes, there is a lot of truth to it, and today it has indeed "turned middle east into backward, barbaric places."
Islam is a monotheistic and expansionist religion. An Islam empire necessarily conquests and destroys. But early Islam empire was far more tolerant, out of necessity if nothing else.
When you called Islam golden age is a myth, perhaps you can spend more than 5 minutes to learn some history. Petrarch won't help you.
MSL 遊牧文明也到頭了。
歸根到底還是所謂儒家文化被一班文人歪曲奴化,中華民族所謂的禮儀之邦,對外來的不是掠奪,
反而會饋贈、賞賜(就是唐太宗,吐蕃戰敗了,還可以要求娶公主,公主的大量陪嫁,讓吐蕃幾十年後成了唐朝最大的敵人)。
大明的鄭和下西洋,也是出去花錢的,沒有收獲還浪費錢,然後就海禁了。
清朝就算了,康熙乾隆那是靠著明朝留下的財富忽悠出來的所謂盛世,P都不是。
太同意中華民族缺乏探險精神的結論了,而這和人們自給自足,有四周的天然屏障有關。大航海之前,歐洲人的生存空間極度被擠壓,人口,資源分配不均,地中海的唯一通道又被奧匈帝國控製,逼得他們必須向外擴張。
如今人類像火星探險,不知道是不是和大航海有類似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