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認識“核心”真意
從2016年初,中共內部的高層會議開始提出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到這次六中首次將習近平稱為“黨核心”,“核心”一詞重回中共政治話語體係。部分外媒與中國知識分子卻對此表達了不解甚至不滿,質疑中國在這個時代是否還需要核心,核心是否代表著集權,等等。他們的擔心是可以理解的,更何況中共體係當時並沒有正式回應這個事情,更沒有係統地闡述。除去中國發展的客觀現實外,人們對中共核心概念的真正認識,以及今天的“核心”與毛鄧時代所截然不同的政治含義等,或許都沒有充分認識到。
在研究政治比較學的學者看來,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麵積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正在經曆前所未有之變局。中國為何要一邊集中國家權力維持一黨執政,一邊實現經濟的高速發展進而更好地保障民眾權利?在他們看來,中國發展模式最基本的特點就是保障民眾權利與集中國家權力的“對衝模式”。而這也是處於工業化階段的許多國家,特別是東亞國家成功實現快速工業化的通行模式。相反,許多發展中國家依照西方理念和西方發達國家模式,在工業化階段同時開放國民權利和國家權力,結果導致政治混亂,甚至一再上演因民主選舉而引發大規模社會衝突和動亂的政治危機。
在另外一些曆史政治學者來看,毛澤東、鄧小平成為“核心”的曆史說明,核心不是自封的,也不是欽定的,是在一次次嚴峻的考驗和淬煉中形成的。在中共曆史上,任何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核心”的產生,都與當時複雜、艱難的政治環境和嚴峻挑戰密不可分。也隻有這樣的政治領袖才能掌控好中國的局勢,進而推動國家的發展。這四年以來,習近平也正在遵循著這樣的軌跡,去挑戰和平時期的巨大危機,並試圖抓住複興國家的機會。隻是他的這種挑戰還遠沒有結束。
同時,習近平所處的這個時代,其核心的含義也已經與毛鄧時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不再是西方政治認知體係裏的至高無上的權力。對這個時代的中共而言,核心既強調集體領導,更強調集中統一,拒絕任何形式的絕對權力。甚至它代表著一種共識政治,是民主與集中的結合體,保證了集體的團結與向心力。
加拿大籍政治哲學教授貝淡寧(Daniel A. Bell)就認為,中國的中央政府或在探討實施“賢能政治”。賢能政治的含義是設計一種政治製度,挑選能力超過平均水平的政治領袖作出知情的、道德上站得住腳的政治決斷。也就是說,賢能政治有兩個關鍵因素:一是政治領袖有超過平均水平的才能和品德;二是設計用來選拔這種領袖的機製。
習近平曾多次公開表達自己的權力觀,如“把權力關進製度籠子”、“敬畏權力”,權力的頂層設計,以及如何監督權力的一把手,等等。這應該是在告知外界,今天中國的最高層級領導人,不是來追求絕對權力的。在習看來,“絕對權力會導致絕對腐敗”,他所需要的是權力集中統一的有效性、高效性,以此達到改革政令的暢通性,資源的集中性。
無論外界如何解讀中國以核心的概念來推動大改革的目標實現,今天的中國都正在因應全球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化,“積極有為”地參與到全球治理過程中,並努力讓中國成為世界的“核心力量”。
不過,風聲呢造勢已經有一段時間了。
習近平的核心幕僚栗戰書周三(1月27日)表示,要“增強核心意識”,堅持把“對黨絕對忠誠”作為根本政治要求。有分析指,這是要求黨員幹部對總書記習近平效忠。
最近數個省市的黨委書記先後開始用“核心”來形容習近平,而這個表述此前隻曾被用在鄧小平和江澤民的身上。
現年65歲的栗戰書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他是在中央直屬機關黨的工作會議上發表上述言論的。
年頭見到這一報道:
相關:
當時覺得不對勁,還真的搜了搜,留了張照:
但後來消息沒了,慢慢忘了。
幾天前:
人民網旗下的人民論壇在中共今天召開六中全會前,以所謂“民意調查”的結果作為理據,試圖為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推上“核心領袖”的地位,一如中共第一代領袖毛澤東的地位
南華早報認為,把領導人用上“領袖”以及形容為“核心”,含有相當的政治意義。報道引述上海政法大學學者陳道銀說,在毛澤東之後,現在已經沒有領袖的這個尊稱,繼承毛澤東的華國鋒,也曾被稱呼為“英明的領袖”,但自此已經再沒有人叫鄧小平、江澤民或胡錦濤做領袖。
陳道銀說,習近平是否可以獲得“領袖”這個稱號,要等到六中全會結束之後方可見到端倪。
習近平大權在手,沒有“核心”的頭銜照樣能行使其職權,這次提出來已經超越馬屁的程度,“核心”?那躍過憲法超過黨章獨裁也就是水到渠成了。
真令人不寒而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