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跟一對小年輕夫婦聊了會天,說起老話題,育兒。有時大家會迷茫,不知人生為了啥,可是一記起下一代,所有的人生信念又都回來了,多少甘苦都無所謂,不在乎了。至於育兒為啥那麽深深紮在大家心裏,這話題留給哲學家了,我們隻要看看動物,本能的,不能思考。
說是“小年輕”,其實過五十了,跟我比是小年輕,跟他們挺熟;不常見,但總保持聯係,不時一塊吃飯聊天。夫婦倆都在美國拿了學位,很有功底,技術強,但卻是不願意折騰那種,當個技術主力,受人管;收入不菲,又不夠發財的地步,兩人省吃儉用,有了房子,積蓄也過百多萬。不是有錢人,但不愁吃住。
他人不知道兩人的底子,但在一般人看來,兩人是可以的了,兒子去年剛剛進了哈佛,生活沒啥壓力,一輩子怎麽說也算沒白活了。不過我跟他們聊得多,不時隱隱約約感覺到一種惆悵。
對兒子,兩人是鐵了心,一切都保,上了哈佛算是鬆了一大口氣,多少人的夢,難極了,大家提到了竅門,華裔的老美的,他們都試了用了,錢也沒少花,各種課外活動可不是誠心就行的了,還得貼上錢,自己旅遊的安排也是圍繞著兒子“加分”來轉,感受大自然的旅途也帶上了一絲無形壓力,多少得做些安排。兒子我也熟,但說不上話,隔代,語言都不一樣,很難交流,而且孩子既承受了中國教育的傳統,也浸染了美國獨立反叛的精神,辯論的意識很強,你要是說個道理,一句就頂回來,“你是誰啊”?我是外人,基本不開口,隻是了解了解,誇幾句。
不過兒子還挺聰明,個性也強,即使對是非沒個概念,卻自視甚高,他的父母也難以插上幾句話。隻是再聰明,在我看來也到不了明事理的地步,年紀小。父母是沒法跟他講“人生目標”的,一講,適得其反,青少年的反叛,給你頂著,能幹也不幹,你要我這個好,我偏不給你好,父母沒轍,少說為妙。
我獨個兒喝酒消愁的時候老是覺得納悶,大家的育兒都給“模式”給麻木了,完全跟著走,幾乎沒機會想想為啥。為什麽做人,怎樣做人,人生為了什麽,這一代多少當父母會跟子女談呢?大家的準則基本就是考上藤校,藤校確實是個好的衡量,綜合斷定,能進去,過關了。但是在書本上讀“愛國”,“尊敬他人”,“為社會做貢獻”,“愛自然將環保”就行了嗎?孩子念得朗朗上口,懂了嗎?
都說給孩子多獨立性,可大家真的想過什麽叫獨立性,你的方式真的把孩子往那方向引了嗎?
整天惦記著孩子,為孩子操勞,真的是為了孩子好嗎?
兩夫婦對孩子算是盡了力了,小學初中高中都在私校,錢跟燒一般,從他們透露的口頭語裏琢磨了多次才隱約估計過60萬了(小學初中八年每年4萬,32萬了;高中每年6萬,其實各種苛捐雜稅、“教育營養劑”至少1萬,又28萬)。哈佛,據他們估計和我在外麵得到的資料,每年得8萬。等到兒子自立成人,唉,一百多萬。這隻是算得出來的,各種”加料“還不是零頭。我在
養個孩子得多少錢?裏算過一些簡單費用,平均費用隻是他們的零頭。如果把衣食住行算上,每年值2萬,對他們來說,至少120萬了,這從工資上掙(稅前),都快兩百萬了,也不能怪兩口子沒省下多點錢來。
除了育兒的費用,夫婦倆就得想著養老。比爾蓋茲說退休有兩百萬就夠了,他的說法是即使是有錢人吃個漢堡包也吃不過兩百萬,也許是身價900億美元的人說的輕巧話。兩夫婦到不指望900億,但希望三百萬(夠我這老頭吃一百年了),誰都有難念的經啊。
把一切都押在孩子身上,並不總能保證跟孩子密,這得看個性,兩人都是不多說話,腦子雖活,待人處世卻沒那麽靈,難跟他人交流、套近乎,這也反映在跟孩子的關係上。一家沒大的衝突,但隔離不少,孩子整體鎖在自己的房間,也不知道在幹嘛。因為功課沒拉下,也不好多說,大道理,做人立誌之類,沒說話的功夫,沒人愛聽,孩子自然是一說就討厭,不頂撞就不錯了。這也反映人生的艱辛,你比起你的父輩跳了一級,從工人農民到在美國拿學位,希望下一代更進一步。不過人都有極限,在美國拿學位,不是說成了專家,但也屬少數了,下一代如果不是罕見的天才,真的會比自己強一大截高一大截嗎?光是把機會、資源押在他的身上,夠嗎?
很惘然。我也難跟他們開口,他們雖是老老實實,但也不是一般人說做就能做到的,孩子大學畢業就不止一百萬(美元),一般人還能怎樣?要兒子比他們高一截,很多是機遇,通常是渺茫之事,實在難以強求。
上了藤校就達到目標了嗎?
小年輕夫婦也是悲哀的一代,60年左右出生的,整個一代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之類的教育,如果有人生觀,不論你怎麽辯護,也隻能說破產了。什麽是人生觀?為了什麽?說不清楚,浸身於科學技術成了逃避的唯一途徑。對他們來說也許能混過此生,可是一旦遇到下一代的教育,馬上陷入的一個難題:下一代真的會更好嗎?嘿,整個富貴病,這是美國藍領擔憂的,我們這“高薪層”也沒逃脫了。
常聽到兩種教育方法,一是傳統,嚴格、強迫孩子讀好書,學校排名考試都必須第一;另外一種是美國化,強調個性、獨立性,強調孩子“幸福的童年”,我覺得都是胡謅,“幸福的童年”的前提是放棄了孩子自己獨立闖蕩世界需要的教育,而課堂考試隻能造就書呆子。
怎麽做人,很難給下一代教,想想,問題一大堆。首先大部分孩子壓根兒不懂;其次多少(過去幾代的)父母也沒個頭緒;即使有這個基礎,未必有這個緣分,因為兩代間的交流很複雜,“有抱負”本來就是個忽悠,性格一點兒不對,十幾年都覺得找不到機會出口,反而家庭敵對的氣氛越來越大,教育成了不愉快的人生經曆。過了後覺得這怎麽會成了這麽窩囊,隻剩下傷心和失落。
這其實美式教育也沒啥招數。舉個簡單的例子,“憐憫心”或“同情心”(empathy),就是美國中小學“政治掛帥”(political correct)教育的一大諷刺。憐憫心是不可能從課堂上教出來的。多少父愛母愛到了小佛爺那兒都白費了,如果這憐憫心真的教出來了,世界就不是這般的了。窮人的孩子最有可能知道什麽是憐憫心,如果父母為了你啥都做了,還飯都吃不飽,那才是領悟的“同情心”場合。
爬了藤,進了華爾街,進了古狗臉譜,就是育兒有成了嗎?
難以想象這小姑娘已經上了大學,還被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選入
這才是真的
索菲婭未必是天才,但有如此女兒,那個父母不知足了呢?
學校教育,無論在哪個國家,其實都是笑話。都跟個人幸福沒有關係。
但是家庭教育,無論哪個國家,幸福的孩子都是相似的。可以幸福著成功的人都是有共性的。
寫得很精彩。美國出生孩子還真地都是這樣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