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中國把美國製造業毀了;都說中國競爭手段不地道,操縱外匯,漠視人權、壓製工人工資,無顧環境,才把美國給比下去,造成美國製造業衰退,工人被大舉解雇。
也有些瓜葛。但卻隻是一個因素而已。
要知道自貿不是中國首創的,中國隻是搭上這班車而已,規矩都是西方定製的,中國也許犯點兒小規,但大規矩還是遵守的。人民幣升值,好多年了,是在世界上所有貨幣中升值最大,隻是過去一年才來點小波動,比起美國”盟友“日本、歐元區不是好些,而是好了個數量級。環保,中國人自己受夠了,也改了。工資,別提了,資方都快付不出了,美國工資過去三五年如果跟中國一般漲,現在沒人示威了。
既然大家按規矩。還是美國、西方主導的規矩,中國“人為的”條件在消失,那就看競爭了。
那難道是中國製造業把美國製造業打敗了?
說是也不是,美國製造業沒那麽容易打敗。但說不是,也有是的一麵。這,別人說了不管用,看看喬布斯怎麽說。
這故事大家要麽忘了,要麽沒留意過。好幾年前,“未來領袖”奧巴馬上任不久,就到矽穀找那些“精英大腕”,問起咱怎樣才能在美國生產蘋果iPhone?
接著出啥事兒了?喬布斯直接了然地說,“甭想了,那些工作是不會回來了”。
幹脆。
據說蘋果管理階層已經達成共識,海外(就是中國)的產業鏈規模之大,勞工大軍“靈活、勤勉”,工業技術已經大大超過美國本土的,還在指望美國是不現實的了。在生產iPhone一事上,蘋果是出了中國別無選擇。
當時蘋果要趕著給節日銷售期生產大量的iPhone,而蘋果自己剛剛臨時吧設計改了,當時能接此任務的,自有富士康。富士康從宿舍裏吆喝來8千工人,每人幹12小時,全天倒,4天後,富士康就日產10萬部手機。(富士康要到印度建廠去了,無法想象印度由此實力和(人力)資源,能把人吆喝到,一個民主,夠你折騰的。)
蘋果iPhone首次生產,2007年的時候,手機麵設計師塑料,喬布斯大發雷霆,一劃就花了,得用玻璃。玻璃廠康寧(Corning,美國公司)有技術,但沒產能,美國沒有一個公司有此能力,高技術代產,早就移到了日本,後來到韓國,,又到了台灣,現在不少轉到了中國。這其實也是西方經濟、管理的基本原理,“分工”(separation of labor)來提高經濟效率,因為各地各國的資源不同,能力的著重點就不同,競爭力也不同。東亞(日本韓國台灣中國)人力資源強(人口、教育,訓練有素,紀律民風),而沒技術(現在日韓不可同日而語了),西方,尤其是美國,有技術(少數人),當吃香喝辣多了(多數人),不願吃苦(書也沒好好讀),幹加工這事兒,就免了。這叫“競爭長處”(competitive advantage),在大同世界各自各自發揮自己的技能。
不過有了技術,世界上沒人能大量生產。富士康說我能。
23萬工人,每周六天工作,每天掙$17,必要的時候,一個晚上招3000人,“世上難見實力這麽大的”。蘋果估計廠家得雇傭8700大專級的工程師來管理20萬個工人,這能力,美國是不行。主導蘋果產地選擇策略的,正是現在蘋果老大庫克。
大家對美國公司把工廠搬到海外(當時基本上是中國),隻能雇傭當地工人從而造成美國(製造業工人)失業有意見,當時喬布斯還在蘋果當班,蘋果說:”不能單純的把蘋果在哪兒雇多少人來衡量蘋果,蘋果的成果給美國帶來的經濟動力遠遠超過蘋果自己雇了多少人,帶動了整個產業鏈,造就了更多的就業機會“(the world is now such a changed place that it is a mistake to measure a company’s contribution simply by tallying its employees; Apple’s success has benefited the economy by empowering entrepreneurs and creating jobs at companies like cellular providers and businesses shipping Apple products. And, ultimately, they say curing unemployment is not their job)
這是實話,美國製造業沒變得更弱,反而是更強了,隻是大部人沒技術,沒能,分享不了。
高技術產業裏底層的,大規模的生產環境,主要能雇傭大量對技術要求沒那麽高的工人的環境,中國還是其他發展中國家。是難以回到美國來了,但這不是美國製造業麵臨的難題中主要的因素。主要的,下次說說。
《紐約時報》20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