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脫歐公投隨想之七》
左傾網站《留聲機Vox》在公投後跟眾多精英想法一般,覺得英國民眾的做法難以理解:
民眾不再信任精英並非新的現象,大家意識到此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反省的也不少。脫歐不僅僅有風險,還有很多具體的代價,很多人都清清楚楚(但確實有一部分脫歐陣的人糊裏糊塗)。大家麵臨的選擇就是。留歐也有許多負擔、代價,那離後得到的解脫的好處是否大大超過,至少相當繼續留在歐盟必須承擔的代價?投票結果說過半數覺得值。
《留聲機》覺得英國的選擇整個與自戕無異,從貿易經濟到國際地位影響,對英國的代價遠遠超過放棄負擔帶來的好處,最終給百姓生活質量大折扣。《留聲機》暗諷英國人隻是追求空洞的“主權”概念【注1】,為了申明與統治精英階層的決裂而不顧代價。在作者看來,政府、知識階層、媒體對留歐離歐的利弊做的分心比較其實冷靜客觀,實事求是,但卻不為大家接受。文章將此歸咎為精英高高在上,對百姓的實際生活理解甚微,對大家對現狀容忍的程度錯誤判斷,,以為老一套,“耐心‘理性’解釋”加上“威嚇”足以讓大家止步,結果事與願違。
文章分析的挺貼切,就是有個大問題,這一切到底是很多誤解造成的,還是必然的?作者自然覺得這是“技術上的問題”,雖然民眾精英兩個階層脫離,但這鴻溝未必是鴻溝,隻是隔離,有填補的機會。
我不以為然。
經濟學家Mark Thoma(上引文)列舉了經濟學界對此的反思。不過文章充滿了經濟學家的老毛病,通篇列舉一大堆經濟學上因素【注2】,還附上插圖,以媒體常用的擠噠經濟學家的形象:穿上西裝的猴子(比喻形同江湖郎中),不知是出於無奈,還是自嗟。
政治經濟學家JEAN PISANI-FERRY在
Why Are Voters Ignoring Experts?一文裏更加老實,他說“僅僅覺得大眾頭腦膨脹而失去了理性欠公道”。經濟學家是治國精英,精英都是在一個框架內訓練出來的,必須持有維持這個框架結構、穩定,必須為框架的現有體製和利益辯護,他們的工具就是“經濟學”,目標是“係統最大優勢”,觀察測量手段是“平均”。平均是衡量係統強弱的好統計,如果這是你唯一關注的,增加平均,就是增加總數;增加總數,基本代表幸福,隻要總數在增加,對於體製內的問題,誰不是輕描淡寫,一筆帶過呢?畢竟這是進步嘛。
中國人對這感覺最深了,中國講究的是總產值(GDP),總產值掛帥,確實不斷提高,但不能保證內容、質量,百姓生活整體好了,脫貧是人類曆史上的奇跡,但熬一天算一天的人,不是不少,而是很多。
想想你覺得很納悶,這資本主義統治的精華,其實跟中國幾千年的傳統和今天的方式基本是一回事兒:為了社會,犧牲個人利益是必要的,也是值得的。資本主義有一個對抗的招數:個人自由,保證個人自由的製度是民主。這招一直行之有效,但如我在
越民主,窮人越沒戲一文裏說的,將來這是越來越沒戲,越來越微不足道,民主在人類不斷發展的曆程為百姓爭利益越來越變得無能為力,形如虛設。
《紐約時報網文》
《紐約時報》第一篇文章隻是列舉的經濟環境,第二篇說到一個有趣的經濟試驗:百姓和經驗對回報的立足點不同,百姓注重公平,至於社會整體是否更壯大了屬於次要;而精英寧願放棄公平也追求“人類的整體進步”。跟上麵我說的一個意思。
作者的腦子還是被綁在學術思維的框架裏。不是出發點(priority),而是利益。此類書生之談在前聯儲主席伯南克的文章裏體現的最清晰。
伯南克退休後,也不在普林斯頓當教授了,跑到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同時在個對衝基金當個參謀,鋪貼鋪貼。這是他的新作。
我說我對此類說法都不以為然,那是因為任何一個往前走的體製,整體上都是不斷提高,那也說明社會裏還是有不成功之士,成功了,就是得益,屬利益集團。連機器人都自私【注3】,別說人類社會了。個人利益是資本主義製度的立足點,而體製的合法性,基於它是否向前發展(總數提高),分配不均才有利益上的區別,這必然導致集團間的對立,轉而衝突,故此在我看來精英與百姓的間隔不是誤解,不是鬧脾氣,而是不可調和的利益衝突的體現【注4】。
這是信念的破滅,還是體製的破滅?如果西方自由資本主義的精髓“經濟全球化”被西方民眾本身拒絕,而接著扛著這麵大旗,完成這一事業的”中國國家資本主義“(想想一帶一路),將是什麽樣的諷刺?
【注】
【1】其實美國人最關心“主權”。
【2】
Why has productivity fallen? Will it stay low in the future?
What has caused the decline in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How strong is the economy’s self-correction mechanism in recessions, and how does it work?
Is there a Phillips curve (i.e. a reli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lation, inflation expectations, and unemployment)?
How are expectations formed, and do they converge to rational expectations over time?
What is more important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wage and capital shares of income, marginal products or bargaining power and other institutional features of labor markets?
What frictions should we focus on? Price and wage stickiness? Financial frictions? Both? How do these frictions vary over the business cycle?
How high can the minimum wage be raised before there are significant employment effects?
What is the cause of inequality? Is it baked into the capitalist system, or is it the result of political and institutional forces?
【3】三言兩語說不清。
【4】我沒說我有啥好的主意,社會主義問題更多更大。這一切讓我覺得悲觀。
如果可以吃大鍋飯和領福利,誰還想去工作?
How high can the minimum wage be raised before there are significant employment effects?
有問題的不是最低工資, 而是高物價。 如果物價得不到控製,漲那仨瓜倆棗的反而更不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