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狼發牢騷

發發牢騷,解解悶,消消愁
個人資料
笨狼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國理財知多少

(2016-05-30 21:28:24) 下一個
2015年中國金融機構和第三方理財總規模達到81.18萬億。而2015年中國總產值為67.67萬億,也就是說理財總規模達全國總產值的120%。2015年居民存款為55.2萬億,理財總規模超過了銀行存款
 
銀行、信托、券商和保險是最大的理財機構。其中:
銀行23.5萬億,占28.95%;同比增56.5%;收益率(Return On Assets,ROA):封閉式4.68%,開放式為3.72%
信托16.3萬億,占20.08%;同比增16.6%;收益率為8.63%
券商11.89萬億,占14.65%;同比增50%;(產品)回報率(Return On Investment,ROI)為16%(但有風險:回報率前10%的產品平均回報率為96.88%,回報率後10%的產品平均回報率為-11.47%)
保險11.86萬億,占14.61%;同比增21.66%;收益率7.56%
基金公司16.65萬億,占20.51%(包括基金專戶4.03萬億,基金子公司8.57萬億和私募基金4.05萬億;互聯網P2P理財規模為9800億,占1.21%)
公募型證券投資基金資產淨值達8.3萬億元,同比增長87.4%;基金公司專戶業務規模達4.0萬億元;同比增88%;私募基金規模4.05萬億元。
 
下麵是國泰君安首席經濟學家林采宜的詳細介紹。林采宜在基金公司上用的詞匯較混亂,我對國內金融界詞匯不太熟悉,有些糊塗(基金公司總分類用的是基金專戶、基金子公司和私募基金,內用介紹時又用公募型證券、私募證券基金和私募股權基金)。
 
2015年理財資產大增,林采宜沒有給出具體的數目,我大概估算了一下,同比約增43%。民眾將銀行存款移到理財市場,是意識到政府對銀行利率壓製過大,幾乎沒有回報,也是民眾對投資認識的進步。
 
不過仔細瞧來,占比例最大的銀行理財收益率隻有4%,實非高回報那類。相反信托保險風險相對不高,回報幾乎翻倍,債券是個意外,回報率高達16%,不知哪來的訣竅。基金嗎,股票+啥寶,風險自然大,沒法說清。
 
中金2016.06.02
 
 
 
《老虎財經》國泰君安首席經濟學家林采宜

截至2015年底,我國金融機構和第三方理財總規模達到81.18萬億。

銀行、信托、券商和保險是最大的理財機構。其中:銀行23.5萬億,占28.95%;信托16.3萬億,占20.08%;券商11.89萬億,占14.65%;保險11.86萬億,占14.61%;基金公司16.65萬億,占20.51%,其中包括基金專戶4.03萬億,基金子公司8.57萬億和私募基金4.05萬億;互聯網P2P理財規模為9800億,占1.21%。

2015年,除了P2P理財規模瘋狂增近400%以外,基金下屬的資管子公司理財規模擴張最快,同比增長率高達130%,其次是私募基金,同比增幅也超過100%,與此同時,二級市場的牛市也連帶催生了銀行理財和券商資管的高速增長,其年度增幅都超過50%。隻有信托行業的資管規模收到政策調整因素的影響,大幅放緩,年度增幅隻有16%。
 
 
內容:
一、銀行理財市場
二、信托理財市場
三、基金理財市場
四、互聯網金融理財市場(理論上屬於基金理財市場的一部分,分開討論)
五、保險理財市場
六、券商理財市場
 
 

2015年,我國宏觀經濟形勢依舊處於緩慢探底過程中,經濟增速持續放緩,年度GDP創十年新低——6.9%,其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同比下降5.7個百分點;進出口數據同比萎縮7.5%。就信貸市場而言,2015年最顯著的衝擊來自於利率市場化和P2P亂象。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銀行理財產品的規模仍然持續增長。

截至2015年末,各類銀行理財市場存續產品60879隻,賬麵餘額超過23.5萬億元,同比增加8.48億元,增幅56.46%。無論從存續產品數還是存量規模來看,我國銀行理財產品的規模都大幅增長。
 
 

1、發行情況
根據wind統計數據,2015年我國414家銀行共發行理財產品達7.88萬隻,募集金額達47.3萬億,較上年增加9%(見圖3),但和上個年度相比,無論發行數量及募集金額,增速都有下滑。

其主要原因是:第一,資產管理牌照的放鬆使得銀行理財業務壟斷優勢縮小,券商、基金、保險、信托等機構乘機大規模擴張,蠶食了銀行理財的市場份額;第二,銀行理財產品在以前很大程度上充當銀行調整存貸比監管指標的角色,即季末的下一個月都會出現巨額的存款負增長現象,然而,隨著同業和大額存單的推出、取消存貸比限製、逐漸放開利率管製等措施的實施,傳統銀行理財業務作為存貸款替代工具的作用被削弱了;第三,2015年上半年股票市場的大牛市對銀行理財市場的資金產生了一定的“虹吸效應”,對銀行理財業務造成衝擊。
 

從投資者類型來看,據中債登披露的數據,2015年一般個人類理財產品募集金額占64.07%,機構專屬類理財產品募集金額占22.98%,銀行同業類理財產品募集金額占比為7.27%,私人銀行類理財募集金額占比為5.68%(圖4)。一般個人類投資者占比很高,說明我國銀行理財市場的客戶以個人為主。這與目前我國銀行在渠道、網點及客戶資源上的巨大優勢有關。
 

從期限結構上來看,根據wind披露的數據,銀行理財產品曆年來的期限結構較為穩定(見圖5), 三個月以內的短期理財產品占比達到65%左右,半年以內的理財產品占比達85%,超過一年以上的理財產品占比隻有約1%,這種以短期產品為主的期限結構與銀行將理財產品作為規避存貸比監管並將其作為存貸款的一種替代工具有很大關係。
 

從風險等級角度來看,根據銀監會發布的《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商業銀行應當對客戶風險承受能力進行評估,確定客戶風險承受能力評級,由低到高劃分為五級。最低風險等級(即一級)的產品,適合所有的投資者購買,幾乎等同於無風險產品。

根據中債登披露的數據,2015年發行的理財產品中,風險等級為一級與二級的理財產品占比近86%,風險等級為四級與五級的理財產品合計隻有0.5%。可見總體來說,目前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還是以低風險產品為主,高風險產品占比很低,銀行理財產品安全性整體較高(見圖6)。
 

從收益類型角度來看,2015年新發行的理財產品中,非保本型產品規模上升,保本固定型產品規模下降,保本浮動型產品規模與2014年基本持平。2015年,非保本型產品占整個理財市場的比例為69.8%,較2014年底上升2個百分點;保本浮動收益類產品占整個理財市場的比例為20.6%;保本固定型占整個理財市場的比例為9.6%,較2014年底下降2個百分點(見圖7)。
 

從銀行理財的基礎資產來看,2015年非標產品的占比最高,達42.06%,比上一個年度提高8個百分點(見圖8)。包括以國債、金融債、央行票據、企業債為主要投資方向的債券占比則從27.43%降至24.59%,與境內外貨幣的利率掛鉤的理財產品占比從31%降至27%,相比之下,與股票、信貸資產、票據和大宗商品期貨掛鉤的產品仍然占非常小的份額。非標產品的大幅增長體現了銀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壓力下,為提高資產端的收益率而做出的努力。
 

2、投資情況
受競爭壓力、行業監管及市場需求驅動,銀行理財業務創新不斷提速——以同業通道為橋梁,銀行理財產品覆蓋了貨幣、利率、匯率、資本、商品、產權等多個市場,較大程度上滿足了居民與企業的財富管理需求。根據wind披露的數據,銀行理財產品的基礎資產中債券、利率等安全性較高的資產占比達到50%以上,這與銀行理財追求較高的安全性有關。

同時,值得關注的是,“其他類資產”占比在2015年大幅上升,達到42%(見圖8)。我們認為,“其他類資產”大部分投資於非標準類債券類資產,非標產品比例的大幅提高,說明了銀行在券商理財、保險理財等大資管的競爭壓力下不得不提高風險資產比例,以滿足投資者對收益率的需求。

截至2015年底,銀行理財產品所投資的非標資產中,評級為AAA的非標資產占比為15.10%,評級為AA+的非標資產占比為16.13%,評級為AA的非標資產占比為25.75%,評級為A-以下的非標資產占比僅為6.33%(見圖9)。說明銀行理財產品投資於非標資產的部分安全性也較高。

截至2015年底,有15.88萬億元的理財資金通過配置債券、非標資產、權益類資產等方式投向了實體經濟,占理財資金投資各類資產餘額的67.09%,比2014年增加5.17萬億元,增幅為48.27%。從行業方向來看,銀行理財資金投資規模最大的五類行業依次為:土木工程建築業、公共設施管理、房地產、道路運輸、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等,合計占比為46.42%。
 

3、收益情況
根據中債登披露的數據,2015年,銀行理財市場累計兌付客戶收益8,651.0億元,比2014年增長1,529.7 億元,增幅21.48%。其中,封閉式非淨值型理財產品加權平均兌付客戶年化收益率為4.68%,比2014年下降38個基點;封閉式淨值型理財產品加權平均兌付客戶年化收益率為4.97%,比2014年下降10個基點。

另外,開放式非淨值型理財產品加權平均兌付客戶年化收益率為3.72%,比2014年下降17個基點。2015年,終止到期的理財產品中有44隻產品出現了虧損,主要為外資銀行發行的結構化理財產品,占全部終止到期產品的0.03%,虧損理財產品本金的平均償還率是89.24%。

從2015年新發行的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來看,根據wind數據,九成多的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在3%—8%之間,其中預期收益率在3%—5%之間的占比為47.54%,預期收益率在5%—8%之間的產品占比為45.73%(見圖10)。目前銀行理財產品以6個月內短期限品種為主,考慮到目前我國銀行存款利率水平較低,而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較高,對銀行來說,通過銀行理財產品吸納資金的成本較高,這對銀行理財資金的投資水平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從投資者類型角度來看,理財產品兌付客戶收益率也有所區別。封閉式非淨值型理財產品中,私人銀行類產品因為承擔較高的風險,加權平均兌付客戶收益率最高,為5.53%;其次為一般個人類產品,加權平均兌付客戶收益率為5.04%;而機構專屬類產品加權平均兌付客戶收益率最低,為4.11%。開放式非淨值型理財產品中,私人銀行類產品加權平均兌付客戶收益率最高,為4.73%;銀行同業類產品加權平均兌付客戶收益率最低,為3.23%。

從理財產品發行銀行性質來看,2015年,城市商業銀行加權平均兌付客戶收益率最高,為5.06%;其次為農村金融機構,為4.99%;國有大型銀行為4.71%;全國性股份製銀行為4.61%;外資銀行最低,為3.51%。

1、資產規模
自2012年以來,信托行業發展的宏觀環境出現了一些變化:經濟增速下行,企業投融資需求有所萎縮,信托違約事件逐漸增多;保監會、證監會等監管機構相繼出台一係列資管新政,拓展了券商、保險資管業務的範圍,對信托業務具有極強的可替代性。信托業可以橫跨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和實體領域的跨界優勢因此被削弱,在資金運用方式、風險控製和資金運用方向上較大的靈活優勢也相應銳減。通道業務市場價值下降導致信托資產規模增速逐年下滑。

截至2015年底,我國信托資產總規模達16.3萬億元。自2012年至2015年,信托業受托資產規模增速從55%一路下滑到16.6%(圖11)。在這樣的政策和市場環境下,信托業隻好積極謀求轉型,減少依靠製度優勢的通道型業務比重,增加主動投資管理的業務比重,並以此打造自身在金融市場上的核心競爭力。
 

從信托資產來源來看,單一資金信托占比呈緩慢下降態勢,但仍然占信托資產來源首位(見圖12)。2015年,單一資金信托占比達57.36%。與此同時,能夠體現信托公司主動資產管理能力的管理財產信托與集合信托占比分別2010年的4.86%、20.61%上升至2015年的9.87%、32.78%。說明信托公司在擺脫通道依賴、恢複產品創新、發揮主動管理能力方麵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效果。
 

2、資產結構
從資金投向看,2015年信托公司業務數據表明,信托資金主要投向證券市場、工商企業、基礎產業、金融機構和房地產五大領域。受上半年A股和債券市場牛市行情的影響,信托公司投向證券市場的比例有所增加,其中投向股票市場占比由2014年的4.23%上升到2015年的7.56%;投資於債券市場的比例由2014年的8.86%上升到2015年的10.55%;與此同時,信托資金投資於基金的份額占比從2014年的1.09%上升到2015年的2.24%。三項占比合計達20.35%。
 

由於實體經濟的形勢嚴峻,金融機構成為信托資金投資的優選對象。2015年信托資產投向金融機構占比為17.93%,與2014年的占比基本持平。
 

麵對經濟增速下行及企業信用風險增加,2015信托公司投向工商企業、基礎產業和房地產的資金相應減少。其中,信托資金投向工商企業占比由2014年的24.03%下降到22.51%,而房地產、礦產等行業的經營困境蔓延至眾多第一產業企業,很多企業資金鏈緊張,信用風險上升,信托業對工商企業的資金運用開始趨於謹慎;鑒於國務院《關於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的出台抑製了信托資金投向地方政府融資項目,信托資金投向基礎產業占比,相應從2014年的21.24%下降到2015年的17.89%,下降近4個百分點;同樣,由於房地產行業的業務風險增大,新增信托資金投向房地產占比,也從2014年的10.04%下降到2015年的8.76%。
 

3、資產收益
從產品收益率方麵看,2015年發行的固定收益類信托產品的收益率從1%到12.4%不等,總體平均收益率為8.63%。產品成立數量最多的收益率區間集中在9%—10%,產品規模最大的收益率區間集中在8%—9%。其中,收益率超過9%的產品隻數占比44.78%。

相比之下,2014年產品的總體平均收益率為8.73%,產品成立數量最多及規模最大的收益率區間均集中在9%—10%,收益率超過9%的產品隻數占比為52.85%。可以看出,2015年整體收益水平下行,低收益率產品占比增加,高收益率產品占比降低,收益率下滑趨勢明顯。
 

從利潤角度來看,雖然麵臨宏觀經濟增速放緩和市場競爭加劇等不利因素,但得益於信托業通道類業務占比的不斷降低、主動管理能力的加強,以及2015年上半年證券市場的良好表現,2015年,信托行業仍然取得不菲的利潤。全行業經營收入達到1176.06億元,同比增長23.15%;利潤總額達750.59億元,同比增長16.86%;人均利潤達319.91萬元,同比增長6.28%。

2015年,借著上半年的大牛市,主投二級市場的公募基金規模出現爆發式增長。與此同時,獲得合法地位的私募基金運作告別過去曲線成長的磨礪期,邁進了有法可依、規範運作、快速發展的新階段,基金規模呈爆發式增長。

按照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國內基金行業的理財產品可以大致分為三類:
(1)針對一般投資者的證券公募基金產品。主銷售渠道為商業銀行物理網點、網銀係統,以及基金公司自身的電子直銷渠道(網站、網店等);
(2)針對合格投資者的私募產品,包括信托製的陽光私募、公募基金、證券等行業開發的專戶理財產品。其銷售主要依托商業銀行、證券公司的財富(私銀)部門以及機構自有直營渠道;
(3)針對特定的高淨值客戶及機構投資者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PE/VC)。該種基金的設立目前普遍采用有限合夥製形式。

1、公募基金
由於牛市的賺錢效應,2015年市場共新發基金839隻,同比增長141%,發行募集份額1.49萬億份,是2014年的4倍。從發行產品類型上看,新發基金中權益類產品規模最大,分別達到11524和3616億份,貨幣型與債券型等類固收產品發行規模偏小,隻有500多億。

截至2015年末,我國公募型證券投資基金數量共計2694支,資產淨值達83491億元,同比增長87.44%。其中貨幣基金資產淨值達45794億元,占總資產的一半以上,同比增長109%;其次是混合型,2015年末資產淨值達22843億元,同比增長近10000億元;股票型基金資產淨值7010億元,同比增長24%;債券型基金資產淨值達7038.7億元,同比增長103%;QDII基金規模為564.82億元,同比增長19%(圖1)。
 

2015年,貨幣基金規模擴張依然是基金規模擴張的主要推動力。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加速了存款脫媒,貨幣基金規模也因此迅速擴大,較為典型的是各種“寶”類基金。在餘額寶之後,各大基金公司相繼推出了現金寶、活期寶、薪金寶、工資寶等各種類型的“寶”類貨幣基金,如嘉實薪金寶、長城工資包、南方薪金寶、平安財富寶等。

由於“寶”類貨幣基金具有費率較低、贖回方便兼具消費支付功能且購買方便等特征,近年來獲得了極大發展。截至2015年末,各“寶”類貨幣基金規模已經達到3.75萬億元,規模占到整個貨幣基金的八成以上,其中最大的還是天弘基金推出的餘額寶,規模達6200億元。
 

下半年A股市場斷崖式的下跌,使得權益投向類型基金(股票型及混合型)遭大量贖回,表現為股票型與混合型基金份額增速有限;債券市場2015年延續了2014年的牛市行情,疊加A股市場的大跌行情,固定收益型基金產品迎合了市場對低風險理財產品的偏好,在數據上表現為債券及貨幣基金份額急速膨脹,較2014年同比大幅上升。
 

2、公募基金及其子公司專戶業務
根據基金業協會披露數據,截至2015年底,基金公司專戶業務規模達40262億元,較2014年底增加近2萬億元,增長幅度達88%;基金子公司業務規模達85713億元,較2014年底增加48000億元,增長幅度達130%(見圖5)。

由此可見,2015年A股市場的震蕩並沒有影響基金公司及其子公司專戶業務的井噴式發展,自從2014年基金公司非公募業務首次超過公募業務後,基金公司非公募業務與公募業務的差距在2015年進一步擴大。
 

目前,基金公司及其子公司專戶的資金主要來自於銀行委托資金,占比達到一半以上。另外,信托委托資金、個人委托資金、保險委托資金、證券公司委托資金及基金公司自身及其關聯人委托資金都是基金公司專戶的重要資金來源。雖然資金來源結構比較相似,但是基金公司專戶與其子公司的資金投向存在較為明顯的區別:基金公司專戶的投向主要以債券、股票等標準資產為主,而基金子公司主要以融資業務為主,在方式上主要采用債券融資與財產收益權融資。
 

3、私募證券基金
自從2014年2月私募基金備案登記製實施以來,私募基金管理人與其產品的信息透明度大為提高。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披露,截至2015年底,共有25005家私募機構登記為私募基金管理人,已備案私募基金數量為24054隻,認繳規模5.07萬億元,實繳規模4.05萬億元。私募基金從業人員37.94萬人。

其中,私募證券基金管理人10965家,管理基金數量14553隻,認繳規模17892億元。私募股權基金管理人11782家,管理基金數量7218隻,認繳規模27985億元。創業投資基金管理人1459家,管理基金數量1367隻,認繳規模2670億元。其他類型私募基金管理人799家,管理基金數量916隻,認繳規模2177億元。

不同基金管理人之間管理規模差距很大。根據基金業協會披露,截至2015年底,管理規模在在20億元以下的私募基金管理人24536家,管理規模在20—50億元的283家,管理規模在50—100億元的99家,管理規模100億元以上的有87家。
 

私募機構與信托機構合作向特定投資人發行的證券投資集合資金信托計劃被稱為“陽光私募”,是目前私募證券基金規範運作的代表模式。在新證券投資基金法將私募基金納入監管後,證監會出台《私募投資基金業務管理暫行辦法》等配套細則,對私募基金的募集、運作、管理等進行了規範,在法律上確立了其法定地位。2014年3月,中結算公司發布《私募投資基金開戶和結算有關問題的通知》,允許在“中基協”備案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以旗下基金產品的名義開立證券賬戶陽光入市;2014年5月,國務院出台《關於進一步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若幹意見》(“新國九條”)單列“培育私募市場”章節,鼓勵在完善私募投資產品監管標準的前提下發展私募投資基金,製度上促進了私募基金行業的健康發展。

2015年,陽光私募產品在發行數量與發行規模上都呈現爆發式增長遞增,全年共發行16878隻產品,平均發售規模為1億元,發行總規模達2030億元,較上年增長123%。私募證券基金小型化和風格化趨向明顯。私募產品隻對特定對象發售,目標群體風險承受能力強,期望收益也較高,故私募產品投向股票市場領域較多,再加上2015年上半年A股牛市行情,使得新發行的私募產品中投向股票的比例高達82%。受行情影響,投向債券領域私募產品比例明顯降低,隻有9%,同比下降近20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對衝、量化、期貨類基金產品規模也有所萎縮。
 

4、私募股權基金
在我國,私募股權基金的主要形式有公司製、合夥製和信托製。200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夥企業法》生效後,出於稅收和實務操作的便利性,有限合夥製股權投資基金逐步占據主流地位。從2006年至2015年,股權投資基金(PE/VC)投資總額年複合增長率達到18.5%,截至2015年末,中國股權投資基金市場投資總額資本存量達5300億人民幣。

股權基金的資金募集與國內資本市場密切相關。2013年IPO暫停發行及A股市場低迷抑製了股權投資資本增長態勢,同比僅增0.6%,增速為10年來最低;在資金來源上,2013年募集成立的人民幣基金達189隻,募集總額為63.78億美元,是外幣基金募集資金額的11.79倍,保險、社保、券商與民營企業等機構投資者對於股權投資基金的參與程度逐年提高。
 

2015年中國股權投資基金共投資案例數8365個,投資案例數較上年有巨幅增長,投資金額5300億元,較上年增長21%。

2015年,中國股權投資基金共募集金2970隻,總金額7849億人民幣,較2014年增加2955億元。其中人民幣基金募集金額6298億,募集基金數量2850隻;外幣基金募集金額折合人民幣1511億元,基金數量120隻。
 

2014年9月,李克強總理首次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發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又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隨後,為響應《國務院關於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幹政策措施的意見》的精神,相繼出台一係列政策文件,為“雙創”創造了良好環境。

在此背景下,我國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積極對接國家政策,注重對成長性中小企業的投資,促進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從數據上來看,2015年我國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投資案例數達8365隻,是2014年的2.3倍,同時,每個案例的投資額呈現下降趨勢,由2014年的1.21億下降至0.63億元,將有限的資金盡可能支持更多的處於成長期的小微企業。
 

從退出渠道上來看,新三板已經成為PE/VC/天使投資退出的主要渠道,2015年已經占到51%;其次是通過並購的方式退出,占比達15%;緊隨其後的是IPO與股權轉讓方式,分別占到14%與12%;其他退出方式占比較小,說明新三板作為中小微企業與產業資本的服務媒介,已經成為私募股權投資的重要退出方式。
 

近年隨著國內投資者對大類資產配置興趣的提升,商業銀行、信托公司的高淨值人群也成為股權基金有限合夥人的重要構成力量。部分以股權投資基金為標的的理財產品中,原先普通合夥人與有限合夥人共享的不穩定收益(主要為企業分紅及股權退出的投資收益)在一些信托產品設計中已異化為有限合夥人能按期獲得的確定性收益(即所謂的“股權維持費”),在這樣的情況下,股權類理財產品的性質實則為類固定收益型的融資類信托。

2015年是互聯網金融的多事之秋。無論政策環境,還是經營狀況都出現的巨大的變化,尤其是P2P網貸和眾籌融資。

2015年7月,央行等十部委聯合發布《關於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規定P2P作為信息中介性質,主要為借貸雙方的直接借貸提供信息服務,不得提供增信服務,不得非法集資。

12月28日,銀監會會同相關部門發布《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進一步明確禁止吸收公眾存款、設立資金池、提供擔保或承諾保本保息等行為。要求P2P平台客戶資金由銀行業金融機構進行第三方存管,同時規定“同一借款人在P2P平台上的單筆借款上限和借款餘額上限應當與網貸機構風險管理能力相適應”。

在監管趨嚴的政策環境下,P2P平台的注冊資本金規模明顯增大,2015年,新增品P2P平台總注冊資金為1000—5000萬的占比為50%。
 

2015年全年P2P網貸成交額達到曆史性的9823.04億元,是2014年成交額的近四倍。截至2015年底,P2P運營平台數達2595家,網貸貸款餘額達4395億元,同比增長324%。
 

隨著宏觀經濟下行和部分企業財務狀況的惡化,2015年,P2P平台的違約現象日益嚴重。全年問題平台(包括停業、跑路、提現困難、經偵介入)數量為896家,是2014年的2.26倍。問題平台中跑路的占55%,提現困難占29%,停業占15%,經偵介入占1%。e租寶事件使得大家對P2P的風險格外關注。
 

從區域分布來看,P2P平台主要分布在經濟金融發達地區,其中廣東、山東、北京、浙江、上海和江蘇的平台數量占總數的68%。
 

P2P網貸資金主要用途是家庭消費金融(包括日常消費、裝修、購車、購房等)、投資創業、資金周轉和生產經營等。截至2016年2月19日,處於還款中的借貸合約有1337個。總共涉及借款金額達1.15億元,其中41%的借款用途為資金周轉,30%為房屋裝修,10%為日常消費,值的注意的是擴大生產/經營和購買貨物/原材/設備也占全部借款的12%。由此可見,家庭消費和資金周轉是P2P借款的主要用途,此外,不僅是家庭部門,小私營企業也通過P2P平台進行融資。所以說,P2P平台緩解了居民和小私營企業的信貸約束,有利於促進居民消費和企業生產投資。

從期限和收益率角度看,2015年平均期限為6.81個月,綜合收益率為13.29%。與6個月期的國債到期收益相比,利差為10.74%。2013年以來,利差不斷下降,這和投資者的剛兌預期有關。
 

2015年8月7日,證監會下發《關於對通過互聯網開展股權融資活動的機構進行專項檢查的通知》,互聯網眾籌融資從此告別無監管的時代。和其他互聯網金融業態相比,互聯網眾籌行業規模較小,2015年眾籌行業籌集資金僅占P2P網貸成交金額的1.2%。

但是,眾籌融資的增長速度卻高於其他任何一種互聯網融資方式。2015年,正常運營的互聯網眾籌平台數量為283家,比2014年增加了一倍;全年共籌集資金114.24億元,是2014年的5.3倍。

2015年眾籌投資項目新增49242個,其中獎勵型眾籌33932個,非公開股權融資型眾籌7532個,公益型眾籌7778個。

1、保險業資產規模
截至2015年底,保險業總資產12.36萬億元,同比增長21.66%,擴張勢頭不減(圖1)。其中保險資金運用餘額是11.18萬億,同比增長19.8%。
 

保險業保費收入是保險業資產最重要的來源,原保險保費收入自2011年以來,總量與邊際上都有了大幅提高,2015年底,原保險保費收入達24282.52億元,較2014年底增加20%(圖2)。
 

2、保險資金運用整體情況
2012年以來,監管部門逐步放開保險公司資產投向和比例限製,尤其是2012年末推出的“保險新政13條”,擴寬了保險資產管理範圍和保險投資渠道,使得保險公司將可以參與投資銀行、證券和信托的理財產品,以及委托其他投資管理機構管理保險資金。保險投資與資產管理業務在隨後三年迅猛發展,其投資標的也從銀行存款及固定收益類資產等低收益品種逐漸擴大到權益類資產、不動產類資產等高收益品種。

銀行存款及債權類資產占保險資金運用餘額的比重一路下滑,分別從2013年底的29%、43%下降至2015年的22%、34%。與此同時,股票及不動產等其他類投資占保險資金運用餘額的比重一路上升,分別從2013年底的10%、17%上升至2015年的15%、29%(圖3)。保險資產配置領域的拓寬,有效提升了保險資金投資收益率。但數據顯示,目前還有22%的保險資金,近25000億資金以銀行存款的形式存放,這部分資金未來還有進一步提升投資效率的空間。
 

3、保險資產管理產品注冊情況
2015年,保險資產管理行業共注冊發行保險資管產品121隻,注冊規模達2706.13億元。從產品類型來看,包括基礎設施債權、不動產債權、項目資產支持計劃、股權投資計劃共四種,其中基礎設施債權42隻,規模1027.45億元;不動產債權投資計劃69隻,規模1019.68億元;此外,項目資產支持計劃5隻,規模194億元;股權投資計劃5隻,規模465億元(圖4)。
 

在各類產品中,基礎設施債權計劃與不動產債權投資計劃的規模最大,二者合計占到整個注冊規模的80%左右。其中基礎設施債權計劃平均注冊規模達24.46億,平均期限較長,達7.17年。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主要集中在交通、能源、市政和水利行業。而不動產債權投資計劃集中在商業不動產、棚戶區改造、保障房和土地儲備,其投資計劃平均規模較小、平均期限較短,分別為14.78億元和4.95年。但從收益率來看,不動產債權投資計劃要高於基礎設施債權計劃,前者達到7.25%,而後者隻有6.61%。

資產支持計劃規模最小,全年隻注冊5隻產品,規模僅為194億元。保監會發布的《關於保險業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為保險公司參與資產證券化項目打開了通道。但從中國保險資產管理協會披露的數據來看,目前保險資管發行的產品中資產支持計劃規模還偏小,在今後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此外,保險資管產品注冊製施行以來,注冊效率和市場化程度大幅提高,平均注冊工作時長縮短到6個工作日。從注冊總量上來看,2013年注冊各類資產管理產品103項,合計注冊規模3688.27億元;2014年注冊各類資產管理產品175項,合計注冊規模3801.02億元;2015年注冊各類資產管理產品121項,合計注冊規模2706.13億元(圖5)。
 

2015年保險資管注冊的產品無論從數量還是規模上來看,較2014年都出現了明顯的下滑,我們分析認為主要是受到我國宏觀經濟形勢的拖累。當前,我國經濟處於增速換擋期,經濟發展模式和增長方式麵臨重大轉變,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經濟增長速度和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放緩,使得以基礎設施為主要投資對象的保險資產管理麵臨著“資產荒”、“項目荒”的挑戰;另一方麵,2014年9月,國務院印發的《關於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對地方政府債務規模進行嚴格限製,並對舉債程序及資金用途進行都有了明確要求,受此影響,2015年的保險資產管理產品中涉及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項目數量、規模占比大幅下降。2015年全年注冊的111隻債權投資計劃涉及融資平台的28隻、占比25.23%,同比下降62.67%;注冊規模587.45億元、占比28.70%,比上年同期減少821.73億元,降幅達58.31%。

4、保險資金投資收益
2015年保險資產運用投資收益7803億元,投資收益率7.56%,創近七年新高。自2012年以來,保監會出台包括債券、股權和不動產等在內的一係列新政,大大放寬了保險資金的投資範圍及比例限製,允許保險公司根據自身配置需要投向各大類資產,既局部放寬了保險投資境內外的傳統標準化資產的比例限製,也新增了相對收益率更高的非標資產——在新政的“其他類金融資產”分類中,境內資產管理業的理財產品幾乎悉數納入,保險可投資資產類別豐富化不僅提高資產組合抗風險能力,同時也提高保險投資使用效率。

在利好新政的刺激下,保險資金一方麵降低對債券、銀行存款等傳統固定收益類資產的配比,另一方麵加大對債權計劃、信托計劃等較高收益的新型固定收益類資產的配置力度,同時保險公司還在增加對非上市公司股權、境外資產的配置。從虛擬經濟到實體經濟、從傳統市場到另類市場、從國內市場到國外市場、從私募領域到公募領域,保險資金的投資領域已經非常廣泛,資產配置結構也發生了變化。
 

截至2015年底,券商資管總規模達11.89萬億,較2014年增長3.94萬億,增幅50%。125家證券公司合計資管淨收入274.88億元,占同年行業主營業務收入的4.78%。2015年,券商傳統集合理財業務同比增長125%。主要以固定收益類資產和現金類資產為主(其中債券型和貨幣基金型產品份額占比高達78.48%)。2015年券商定向資產管理規模增長42.5%,規模合計10.34萬億,占到總管理資產的86.96%。
 

截至2015年12月31日,剔除12月沒有公布淨值的產品和6月份後成立的產品後,進入統計的券商資管的集合理財產品總共有3179隻。2015年以來回報率為正的有2670隻(其中回報率大於等於100%的產品有74隻),虧損的有342隻。產品平均回報率為16%(回報率前10%的產品平均回報率為96.88%,回報率後10%的產品平均回報率為-11.47%),中位數回報率為6.25%(回報率前10%的產品中位數回報率為67.18%,回報率後10%的產品平均回報率為-6.73%)。
 

從產品類型上看,平均回報率和中位數回報率最高的都是混合型產品,分別為27%和11.48%。平均回報率和中位數回報率最低的都是QDII型產品,分別為0.23%和3.1%。份額占比比較高的債券型和貨幣市場型的產品2015年以來平均回報率分別為8.18%和1.03%。
 
 
 
【附錄】
《華爾街見聞》王懿君 2016年05月23日
一文讀懂中國的影子銀行
(此文原出處不明,似乎來自德銀)
 
影子銀行這一概念最早由美國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執行董事Paul McCulley於2007年美聯儲年度會議上提出,意指遊離於監管體係之外,與傳統的接受中央銀行監管的商業銀行係統相對應的金融機構。中國的影子銀行自2010年誕生以來呈野蠻發展趨勢。據德銀,截至今年一季度,中國影子銀行規模在過去四年裏的複合年增長率達46%,至21萬億元,占銀行業總資產的10%。那麽問題來了:

什麽是影子銀行?
影子銀行信貸本質上是給企業的貸款,但不記在資產負債表的的貸款項,而是記在銀行同業資產或應收款項類投資下麵,或者幹脆就是脫離資產負債表的理財產品(WMP)。
應收款項投資(表內)--銀行影子信貸的主要形式。應收款項投資指的是由不同非銀金融機構(比如信托公司、券商、共同基金子公司和保險公司)發行的,以財富/資產管理產品等不同形式的銀行自營投資。本文將主要關注應收款項投資,因為這是銀行影子信貸的主要形式,也是新監管文件的目標。
理財產品(表外)--實際上有兩種敞口:1)非標準化信貸資產,占理財產品管理資產規模(WMP AUM)的35%,相當於銀行總資產的4%以內。2)投資結構化產品的劣後級。德意誌銀行認為,市場已經熟知第一種敞口,但第二種鮮有提及,而在本文稍後會詳談。
銀行同業市場的信托受益權買入返售(表內)--已在2014年中被銀監會叫停,規模自2014年下半年以來已經明顯收縮,截至2015年底占上市銀行總資產不到1%。

影子銀行如何運作?
下表是個簡化版的流程圖。簡而言之,影子銀行的信貸資金來源是銀行的自有資金,比如應收款項投資、逆回購和/或理財產品資金,在非銀金融機構的幫助下打包SPV(特殊目的載體),向潛在借款人提供貸款,這些潛在借款人包括地方政府融資平台、PPP計劃、房地產開發商和處於過剩產能行業的公司。除了借貸資產,這些產品裏還包括其他風險較小的資產,這是因為在許多情況下這些產品以資產池的形式被打包,以滿足監管要求並降低流動性風險。

 
仔細分析上麵這張流程圖,以應收款項投資為例:
首先,由於受到流動性或資本限製,抑或是行業的限製,銀行不能給一家企業貸款。
然後,銀行與一家非銀金融機構商洽,比如一家信托公司打包一個信托產品,這個信托產品的標的資產就是給上述那家企業貸款。

最後,這家銀行使用自有資金購買這個信托產品,並將其記入資產負債表中的應收款項投資。這時候,這家銀行實際上為該企業借款人承擔了信用風險。

現實中,同樣可以利用應收款項投資使這筆貸款出表。銀行將現有企業貸款轉移到由非銀金融機構打包的SPV下,隨後由銀行本身或其他銀行來買。


影子銀行規模有多大,哪些銀行是主要玩家?
我們預計2012年至2016年一季度,影子銀行規模複合年增長率達到46%,截至2016年一季度達到21萬億元人民幣,占銀行業總資產的10%(包括表外資產),正如圖2所示,它包含三個部分:

    ·以貸款形式的應收款項投資敞口為14.3萬億元,這個數字是在扣減四大資產管理公司(AMC)和財政部發行的債券後,通過假設銀行應收款項投資的90%是貸款類,比如企業貸款和貼現票據。
    ·買入返售信托受益權(TBR)及/或票據的規模為1.1萬億元人民幣。德銀預計上市銀行買入返售業務規模占到銀行體係總的買入返售規模的60%。
    ·以理財產品形式出現的敞口為5.1萬億元人民幣,這是通過累加理財產品投資非標準化信貸資產和結構化產品裏的股份層(又稱有毒層)投資得出的。

不同銀行中,四大行的影子信貸敞口相對較小,僅占總資產的3%,且在近幾年保持穩定。然而其他小銀行(不包含政策性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和海外銀行)的影子信貸敞口正急劇擴張,在2012年至2016年一季度的複合年增長率達到49%,占到總資產的19%。

誰是潛在的借款人?
基於上市銀行的財報和我們的渠道核查,銀行影子信貸的主要借款人是地方政府融資平台(LGFV)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比如PPP)。過去幾個季度為提振基建建設擴張的財政政策是推動影子銀行高速擴張的主要原因。

剩下的,相對較小部分資金給了房地產開發商,主要是一些沒有能力通過銀行貸款或發行債券來融資的房地產開發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小銀行(未上市的城商行或農商行)將產能過剩行業的企業貸款甚至不良貸款(NPL)打包進他們的資產管理計劃。這些敞口的風險極高。

影子銀行動機何在?
一般來說,資金狀況較差、存款吸收能力較差、以及資產負債表流動性更緊的銀行,有更大的動力去發展貸款類的應收款項投資,如此,他們就能:
·節約資本占用,因為在某些情況下同業類非標債權資產(NSCA)的風險權重低至20%。
·繞開中國央行給予的貸款額度,這樣銀行可以將貸款額度用在其他收益更高的貸款上。
·繼續支持那些現有監管規則限製銀行提供貸款的企業客戶,比如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和房地產開發商。
·隱藏不良貸款或逾期貸款。上文提到過,一些小型未上市銀行將過剩產能行業的企業貸款,甚至是不良貸款打包進這些SPV裏。

影子銀行的曆史-一場捉迷藏遊戲
其實中國的影子銀行可以追溯到2010年,隻不過那時名字不同,或者記在不同的資產名目下。我們認為根本原因在於銀行向經濟發放的貸款快速增長,與銀行麵臨的監管收緊之間的衝突。這些監管包括銀行資本充足率、貸款額度和貸款違約率(LDR)。而小銀行激進的風險偏好情緒同樣導致影子銀行規模激增。

監管層並非沒有意識到這些問題,實際上在過去幾年,監管層已經出台了諸多監管文件收緊風險控製,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銀行總能想到辦法規避監管。我們總結了此前出台的監管措施:
    【針對同業代付業務的237號文】2012年8月,銀監會發布《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辦公廳關於規範同業代付業務管理的通知》(237號文)進一步對同業代付提出了要求。銀行同業代付的典型模式是銀行將非標信貸資產(NSCA)記入同業資產,並以其他銀行的信用證作抵押。這樣風險權重隻計20%並繞開了貸款額度。2012年8月,銀監會發布237號文,要求托管銀行將同業代付記入貸款科目下,因此風險權重也從20%變成100%,而該業務也將受到貸款限額的限製。
    【針對理財產品的8號文】在監管層規範同業代付業務之後,銀行開始著手將非標信貸資產轉至表外的理財產品。2013年3月25日,銀監會出台《關於規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8號文),遏製表外的信貸類理財產品急劇擴張。8號文要求,理財資金投資非標準化債權資產的餘額在任何時點均以理財產品餘額的35%與商業銀行上一年度審計報告披露總資產的4%之間孰低者為上限。
    【針對同業資產的127號文】8號文的出台遏製了表外信貸理財產品的擴張,於是銀行同業市場的信托受益權買入返售業務開始火了。銀行通過與信托公司簽訂遠期回購協議,將信托受益權(TBR)在買入返售金融資產核算,或者用來匹配理財資金。2014年5月,銀監會出台127號文,規定隻有流動性較高的金融資產才能作為買入返售標的,買入返售信托受益權被叫停;另外,銀監會還要求銀行應根據標的資產的性質計提相應資本與撥備。127號文嚴禁賣出回購方將業務項下的金融資產從資產負債表中轉出,增加了監管套利的成本。
    【針對影子銀行的82號文】127號文有效的促使銀行將非標信貸資產轉移到應收款項投資。於是自2014年底以來資產負債表中的應收款項投資這一欄大幅擴張。通過刻意的結構化轉移(structured transaction),銀行依然能把風險撥備和占用資本金降到標準之下。於是有了媒體所報道的,銀監會4月28日下發針對影子銀行監管的《關於規範銀行業金融機構信貸資產收益權轉讓業務的通知》(82號文),旨在收緊銀行將非標信貸資產轉移至表外的監管,並鼓勵銀行將信貸資產受益權轉讓到銀監會轄下的銀行業信貸資產登記流轉中心(銀登中心)進行登記交易。不過德意誌銀行認為,目前82號文還隻是堵一小塊漏洞,預計還會有進一步監管措施出台,遏製與影子銀行擴張相關的風險。
 

以監管套利為主要目的的交易結構日益複雜
實際上與銀行影子信貸相關的交易結構(transaction structures)有很多種變體,其中一些甚至通過多層中介進行打包,流程極為複雜。不過本質是相同的,比如借款給企業,並繞過對資本、貸款額度和風險撥備計提的當前監管措施。我們將在下文一一詳解。

#1為了記相對較低的風險權重,投資高評級結構化產品
在所有應收款項投資下的交易結構變體中,我們想要突出強調的是當前最盛行的一種,通過這種結構銀行發現了監管漏洞,並計提監管層所要求的更低的風險權重。根據此前提到的127號文,銀行需要為貸款類的應收款項投資敞口計100%的風險權重。然而通過這一種特定的結構,銀行僅需計提20%的風險權重。
這種結構化產品有兩層:
    ·優先層,通常是銀行自有資金來購買,計入資產負債表內的應收款項投資。這裏的關鍵是找一家本地的評級機構把優先級產品評在AA-或更高的評級。這樣,購買優先級產品的銀行隻要計20%的風險權重,節省的資本占用是一般貸款的四倍。優先級的投資者通常享受5.0-5.5%的固定收益。
    ·劣後層,主要是銀行理財產品資金來買,年化回報率相對較高,在10-15%。
    ·標準化流程。結構化產品需要在公開市場交易,這樣站在監管的角度才是標準化的,並符合20%的較低風險權重。這裏提到的公開市場交易主要包括各省的金融資產交易中心,同時還有陸金所(lufax)。
盡管很難量化這種結構化產品的規模,但我們的渠道核查表明其規模自2015年以來呈現強勁增長態勢。這種結構化產品令資本暴露在信貸風險之下,同時導致購買劣後產品的理財產品承受更高的信貸風險。
 

#2 債券市場的杠杆投資
債券市場的杠杆投資本質上是兩層結構化產品,連接銀行的理財產品基金和/或應收款項投資進入債市。首先,銀行把資金委托給第三方資管,比如券商、信托公司、共同基金或保險公司,第三方資管進一步將產品打包成兩層,優先層主要有銀行委托的理財產品資金和/或應收款項投資購買;劣後層出售給承擔更高風險的投資者。隨後結構化產品投資債券市場。其次,投資債市之後,結構化產品可以通過再回購交易將債券抵押,進一步為結構化產品加杠杆。劣後級投資者的杠杆可以高達6倍。隨著中國企業債券市場違約的案例增多,這類杠杆投資麵臨上升的信貸和流動性風險。

#3 為了繞過貸款額度,將貼現票據“證券化”
票據證券化幫助銀行把貼現票據移出資產負債表,這樣就不會占用貸款額度。這種結構自2015年下半年以來快速發展。

事實上,銀行將另一家銀行發行的票據貼現,然後將這張貼現票據轉手給中介或者基金子公司,後者扮演的是打包該票據資產的通道角色。隨後銀行會購回這個打包後的資產管理計劃。操作中,銀行將貼現票據從貸款項下轉移到應收款項投資,釋放出貸款額度。這種交易並不能從任何官方披露的數據中看出,因此也令這種借貸成為隱形。

宏觀風險的影響及監管層可能做出的回應
影子銀行成為係統流動性和信貸增長主要推手。

在中國官方統計中,貨幣乘數是廣義貨幣(M2)與基礎貨幣的比值,而廣義貨幣的數值隻包含了流通中現金與銀行業內存款的總和,並未將影子銀行的規模納入其中。德意誌銀行預計,截至2016年4月份,影子銀行催生了11.6萬億元的M2,占M2存量的8%,正如下圖所示。而德銀是通過將M2分類分析得出上述的預測數據,比如從M2存量中扣減中國央行外匯資產、銀行貸款,和銀行購買的企業債券。

這21萬億和12萬億元間的差額主要是下麵兩個因素導致的:1)通過表外的理財產品渠道提供的影子信貸並未創造額外的存款或M2,因為它實際上是把存款從一個賬戶轉移至另一個賬戶。2)應收款項投資下的貼現票據也沒有催生額外的M2,因為這筆資金流回了銀行體係。

但是敞口並未被計提撥備和資本,令流動性風險上升。

銀行的影子信貸包含更高的風險,特別是從整個體係的角度來看:
    ·這使中國金融體係中“僵屍”公司貸款持久化(evergreening)的問題進一步惡化,因為影子銀行為更疲軟的借款人提供再融資。
    ·影子銀行未充分計提資本。正如上文所述,銀行對一些創新的結構性產品隻計20%的風險權重,而它們本應計的風險權重是100%。
    ·在許多情況下同樣未充分計提撥備。我們的渠道核查顯示依然有一些銀行沒有留出充足的撥備計提。事實上,銀行規定要計提的撥備覆蓋率一般為貸款餘額的1%至2%。
    ·其包含的流動性風險上升。對於那些激進擴張影子信貸的小銀行來說,他們本質上是用短期資金來源為長期影子信貸融資,即典型的期限錯配。
    ·增加了金融體係的不透明。監管層和貨幣當局越來越難有效追蹤和監管這些複雜交易流程背後的風險。
    ·推升了企業借款人的融資成本。通過多層SPV進行包裝,而每一層都會收取一定的通道費用。

政府將如何應對?
德銀預計監管層會在不遠的將來收緊對影子銀行的監管。82號文的出台隻是個開始,它表明監管層對影子銀行信貸敞口上升的日益擔憂。82號文現在還隻是小範圍的堵漏洞,因為它隻要求銀行將信貸資產受益權轉到銀登中心進行登記交易,監管很可能擴大到更多方麵。此外,其他監管者也在行動。比如證監會已經在起草基金子公司相關規定,要求加強對基金子公司和其他非標資管計劃的資本和杠杆控製。

表內應收款項投資很可能是主要目標。監管層主要行動可能包括:1)要求銀行設置足夠風險權重捕獲真實的潛在風險;2)重申銀行需要留出充足的撥備;3)禁止銀行理財產品資金投資結構化產品的劣後層;4)禁止銀行和非銀金融機構(NBFI)分層打包結構化產品。

預計新的監管很可能在今年下半年落地。不僅僅是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同樣也會收緊監管,因為交易中牽涉的SPV受不同監管層監管。因此其認為監管方案可能會出現在中國央行牽頭的金融混業監管方案中。德意誌銀行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