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聽《舒伯特D946,之二》聯想
舒伯特的即興音樂,有8首“即興曲”,D899(作品90)C小調,降E大調,降G大調和降A大調,及D935(作品142)F小調,降A大調,降B大調和F小調。此8首較有名,也受大家喜愛,彈得多。除此之外還有3首“鋼琴小曲”,D946,其中第二首常被大家當點綴,彈得較多(但相比之下,D946不常見)。【舒伯特的“瞬間音樂”(Moments musicaux D780也往往被列在即興曲”一類】對舒伯特的即興音樂,參閱華灜仙子的博文【舒伯特鋼琴欣賞】《即興曲8首 音樂瞬間6首 》 熱情美妙的小曲。
布倫德爾版本。布倫德爾屬於功力深厚一類,年輕時沒得啥獎,能躍升大師級,成為美談。布對德國鋼琴曲目尤其權威,如貝多芬、舒伯特,莫紮特也不少。我對布極為尊敬,覺其全局把握甚佳,遂有雍容大度之感,但也許對較為細膩的,講究音色曲目,未必是首選。故此版本是衡量的基礎
D946,Drei Klavierstücke,即“鋼琴小曲”,舒伯特隻寫了3首就英年早逝,他的悲劇,大家了解。其實舒伯特活的時代雖然被大家認可,但死後就沒人把他當作一回事,故此一直默默無聞,直到舒曼“重新發現”,大力宣傳,才得以翻身。現在不少藝術家的生涯也一般,而媒體則往往狂推幾個“超級明星級”的,此類得寵者那是名利雙收。在中國,民眾覺得西方古典音樂是個招牌,有點技能,臉上增光,故此當父母的不吝惜財富,盡力給子女增加點兒點綴,結果西方古典音樂在全麵走下坡路的時候,在中國找到了一線生機,全力挖掘這一市場,導致在中國西方古典音樂成致富的途徑,也毒害了大家。
肯普夫。肯普夫公認技術不佳,但大家又都覺得彈得有韻味,自有吸引人之處,故且愛戴的人還不少。此曲平平,有點兒怪怪的感覺
現在,舒伯特已是公認的古典音樂大師。他是唯一一個能按海莫貝的格局作曲,遊刃有餘的古典音樂作曲家,而且樂思極其豐富,之後大家都忍不住要試試,但都紛紛放棄,開創“新音樂”(唯一例外的是勃拉姆斯,大家都說勃功力深厚,深厚到什麽程度,那得細細琢磨才能領略),頗像(唐)詩(宋)詞,大家寫不過,幹脆不寫了。
領略舒伯特的功力,聽聽“單樂章四重奏”Quartettsatz D703,阿馬德烏斯(Amadeus)四重奏樂隊。舒伯特有“未完成交響樂”,也有這首“未完成四重奏”。以前帖過舒伯特的第十四弦樂四重奏第二樂章,俗稱“死神與少女”(Death and the Maiden,D小調,D531),喜悅,躊躇,憧憬,希望,舒伯特表達感情真乃天才。
李赫特。在有錄音以來,全比之下,李是世界第一人。不是說他彈的任何一隻曲子都比別人強,很多他也不彈。但他曲目之廣,水平之高,無人能及。(估計大家不服。)現在那些小年輕,還得靜靜,修心養性。
李老年時越彈越慢,你要是沒耐心,倒覺得難受。鋼琴奇才,大師級的古爾德(Glenn Gould)說他不彈舒伯特,因為覺得舒伯特沒水平。有一次受邀訪問蘇聯,有機會在內部表演聽到李赫特彈D960,說沒想到還能彈這麽慢的,不過李赫特這一彈,讓古爾德開了眼界,意識到舒伯特不簡單。
此版乃現場錄音,稍有緩慢之感
這三首鋼琴小曲也是被遺忘了,經由勃拉姆斯編輯修訂,於1868年首次發表,至今能聽到的機會也不多,我試圖找找錄音,不多見。據說大家對勃拉姆斯的排版也咕嘟,因為此組曲式教自由,難說是有機組成的一組“即興曲”,倒是更像舒伯特的“瞬間音樂”(Moments musicaux D780,也見上華灜文)。
波裏尼。波裏尼一向被認為代表性技術雄厚的大師,他的作品多被認為經典
(D946)之二短小精悍,用ABACA的回旋曲格式,不是複雜的結構,卻是舒伯特抒情,真摯,親切的內在心境的體現,非訓練有素也又樂思豐富難及。將全曲連在一起的是一段快板(A),中間載有兩個樂段,第一段充滿激情,卻也帶有騷動浮躁心情,更含焦慮不安的感覺;第二個既動聽也難掩其哀傷憂愁的感覺,舒伯特的特色,是給前麵找了個宣泄的去處,讓不安的樂思得以解脫,其用意是安詳,跟前段形成對比。這嗎當然得有起碼的技巧和閱曆,已經脫離了寫作的曲式限製,就像詞牌,跟舞曲連不上了。
內田光子(Mitsuko Uchida)。內田光子日裔英籍,卻旅居德國,素被德國推崇,她彈得舒伯特被認為是經典。彈得象跳起舞來,被迷了似的。回旋曲是舞曲,也未嚐不可。不過我說此曲已非簡單舞曲,故有缺乏含蓄的感覺
舒伯特晚年成熟的作品,除了結構縝密、宏大,大多極為流暢,然而,表演的要旨在於將舒內在的感覺體現出來,很多作品咋聽起來熱情動聽,但那隻是表麵的。可是,“將內在的感覺體現出來“,微妙也含糊,即使音樂家樂評也說不清,樂迷就不在話下了,聽眾的感受,還備受每人的人生經曆,對文化藝術和其它知識認識,人在一定時代、年齡裏的反應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連在現場的心情也能左右效應,所以這感受也難以說清了。
阿芙蒂耶娃(Yulianna Avdeeva)。阿芙蒂耶娃,俄羅斯,2010肖邦第一,得之不易,也是反複幾次,鍥而不舍才贏得。不過西方瞧不起她,鬱鬱不得誌。我倒是覺得很動聽。這是馬林斯基劇院現場,3首停頓之間,觀眾老是鼓掌,她翻起白眼,不屑的樣子。
此曲彈得有點滯重,看來是繼承李赫特了,不過功力嘛,差不少。
隻是專家指點是好,經常能豁然開竅,不過一個人要是有某種感覺,何須專家印證呢?我要是精通樂理,一個分解,此曲也就難免平凡乏意,懂得不多,憑感覺來領略音樂,自然有另外一番意味。
村裏都說我又老又笨,有此領略,老也好笨也好,何嚐再要和他人談智慧論成就比財富呢?
路易斯(Paul Lewis)。英國琴手路易斯為英國推崇,不過在國際上名氣就難說了。路易斯不時分享他對音樂的理解,也鬥膽彈貝多芬全套(參見評論)。路易斯的琴聲,咋聽起來平和,他的動作顯得此曲毫無難處可言,卻覺得其內心震蕩卻極力抑製,含(蓄)而不露。路易斯早年師從布倫德爾,其風格也有靠近。
從舒伯特聽出憂傷的情感,也許正是暮年之際無可奈何的心態(不過古典音樂謎都知道舒伯特一生悲慘,但其音樂輕盈歡快的比比皆是,你得仔細琢磨才能聽到背後的心酸)。最後一段,本是曲終回原,然而路易斯輕輕敲來,如鍾聲空鳴,遂掃陰霾,讓先前的憂鬱不安得以解脫,恰如太極終結收步還原,回本歸真。
貌似平淡,不動聲色地表達舒伯特的音樂,此屬佳品。
【附錄】
要是有耐心,欣賞一下舒伯特的力作,C大調弦樂五重奏,D956。很長,比不少交響樂還長。
不過你得準備好了,盡是傷感。抗的過去,豈止耐心,更顯了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