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結:
【1】中國占據絕對優勢;韓國居於劣勢,但尚未被完全打倒;日本則可忽略不計
【2】盡管債務媒體報道“誰也無法否認中國的棋手古力是當今世界圍棋第一人”,李世石在於古力的十番棋中以6:4取勝:
時間 |
局次 |
地點 |
勝者 |
結果 |
2014年1月26日 |
第一局 |
北京康源瑞廷酒店 |
李世石 |
黑251手中盤勝 |
2014年2月23日 |
第二局 |
浙江省平湖市聖雷克大酒店 |
李世石 |
白287手1/4子勝 |
2014年3月30日 |
第三局 |
四川成都 |
古力 |
白222手中盤勝 |
2014年4月27日 |
第四局 |
韓國全羅南道新安郡曾島
艾爾多拉多度假村 |
古力 |
黑179手中盤勝 |
2014年5月25日 |
第五局 |
雲南香格裏拉 |
李世石 |
黑223手中盤勝 |
2014年7月27日 |
第六局 |
安徽六安市金寨縣天堂寨 |
李世石 |
白178手中盤勝 |
2014年8月31日 |
第七局 |
西藏拉薩香格裏拉酒店 |
李世石 |
黑237手中盤勝 |
2014年9月28日 |
第八局 |
重慶鳳凰灣半山俱樂部 |
李世石 |
白350手1¼子勝 |
2014年10月26日 |
第九局 |
江蘇 |
2014年11月30日 |
第十局 |
安徽蕪湖 |
四篇報道:
第四屆“中國·西安思源學院杯”世界圍棋名人爭霸戰
中日韓圍棋現代爭奪戰
如何評價李世石?
中國圍棋究竟整體在國際上處於什麽樣的水平和地位?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4年12月31日 第 08 版)
第四屆“中國·西安思源學院杯”世界圍棋名人爭霸戰
人民日報社 中國圍棋協會 主辦
人民日報海外版 西安思源學院 陝西融德律師事務所 承辦
名人戰新年再啟 中日韓棋手爭鋒
黑白對弈 誰奪世界名人
本報記者 劉 嶢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4年12月31日 第 08 版)
陳耀燁
中國圍棋九段選手
1989年出生於北京,2000年入段,2007年九段。2005年進入第10屆LG杯決賽,成為史上最年輕入圍世界大賽決賽的棋手。從2009年到2014年,中國圍棋天元賽六連冠。2013年奪得中國圍棋名人戰冠軍,成為中國第4位“天元名人”。2013年6月20日奪得第9屆春蘭杯世界職業圍棋錦標賽冠軍,成為中國第12位圍棋世界冠軍。
井山裕太
日本圍棋九段選手
1989年出生,2002年入段,2009年九段,是日本圍棋史上最年輕的九段。獲第34—35、38—39屆日本名人戰冠軍;第67—69期本因坊戰冠軍;第37—38期日本天元戰冠軍;第49-50期十段戰冠軍;第37—39期碁聖戰冠軍;第60—61期王座戰冠軍;第37—38期棋聖戰冠軍。
樸永訓
韓國圍棋九段選手
1985出生,1999年入段,2004年九段(從入段到九段最快紀錄保持者)。2003年獲三星杯亞軍;2004年獲富士通杯冠軍;2006年獲棋聖戰冠軍;2007年獲富士通杯冠軍;2008年獲三星杯亞軍;2010年獲第38屆韓國名人戰冠軍;2011年獲得第2屆世界圍棋名人爭霸戰冠軍。
山中一日棋,世間已千年。2014年棋壇硝煙才逝,又將迎來新年的首場國際級賽事。
2015年1月4日至9日,由人民日報社和中國圍棋協會共同主辦的中國·西安思源學院杯世界圍棋名人爭霸戰將開局落子,這也是中日韓三國圍棋名人首次“弈戰”陝西西安。中國的陳耀燁九段、日本的井山裕太九段、韓國的樸永訓九段——3位“80後”棋手將為“世界名人”頭銜展開巔峰對決。
名人戰:從日本到中韓
今年11月30日,一代棋聖吳清源在日本逝世。人們在緬懷他百年傳奇一生的同時,也不免慨歎其“傷心萬古名人戰”的經曆。1962年,首屆日本名人戰舉行,此前已橫掃昭和棋壇的吳清源卻在賽前遭遇車禍,落下了嚴重的後遺症,不僅與“名人”失之交臂,排名也隨即一落千丈,逐漸淡出圍棋江湖。
吳清源的“名人戰之憾”,也從另一方麵凸顯出“名人”稱謂的不易與寶貴。不僅是在最早創辦名人戰的日本,還有中韓兩國各自的圍棋名人戰,也誕生了不少傳奇棋手與經典對局,書寫著各國的圍棋曆史。
由人民日報海外版創辦的中國圍棋名人戰起源於1988年。自第2屆起,馬曉春創造了傳奇般的13連霸紀錄;而從2004年起,古力達成了6連霸,其中4次比賽零封對手,開創了“古力時代”。
時光如梭。本報老記者曾撰文回憶,彼時的常昊還是帶著紅領巾、坐在棋桌前參加比賽。而今,中國圍棋名人戰已經從“深藏”於報社食堂裏的比賽,成長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圍棋賽之一,見證了中國圍棋的崛起曆程。
代表中國參加世界名人爭霸戰的是中國第8位圍棋名人陳耀燁,他也是中國第12位圍棋世界冠軍。實力強勁的他將向“世界名人”頭銜發起衝擊。
三國殺:從中斷到重啟
即將與陳耀燁對弈的日、韓圍棋名人,亦非等閑之輩。
25歲的日本棋手井山裕太,是日本圍棋史上最年輕的九段,也是日本最年輕的“名人”頭銜獲得者。2014年,井山裕太擊敗河野臨,第4次奪得日本圍棋“名人”頭銜,史無前例地手握日本棋聖、名人、本因坊、王座、天元、碁聖六大冠軍,風頭無兩。
出生於1985年的韓國棋手樸永訓,同樣是該國最年輕的九段棋手。這位在網絡上連克強手的“超級瑪麗”,時隔兩年後重返韓國圍棋名人寶座,同樣取得了世界名人戰的入場券。
三國圍棋名人誰領風騷,一直為棋迷們津津樂道。從1988年起,中日兩國間的名人對抗賽曾連續舉辦7屆,馬曉春和小林光一在比賽中留下了諸多經典棋局。但因為種種原因,中日名人對抗賽未能延續,而中日韓三國名人對抗賽也僅舉辦了1次就中斷了。
經過多方努力,棋迷期待的中日韓三國名人戰終於在2010年重啟,這便是如今的世界名人爭霸戰。從2010年到2012年,湖南常德連續舉辦了三屆名人戰;2015年,三國圍棋名人將齊聚古都西安,上演“三國殺”。
看大勢:從獨秀到鼎立
梳理世界名人爭霸戰的曆史可以發現,相較於首次參賽的陳耀燁,井山裕太和樸永訓已經是名人戰的老麵孔了。
2010年首屆世界名人戰,首奪日本“名人”頭銜的井山裕太就參加了比賽。不過,他在次輪比賽中負於後來奪冠的古力,屈居第三。次年,他又先後敗給樸永訓和江維傑,至今在此項賽事中戰未嚐一勝。
而樸永訓已品嚐過冠軍的滋味。2011年,他在決賽中戰勝中國年輕棋手江維傑奪魁,但在第3屆比賽中遭江維傑“複仇”,將“名人”頭銜拱手交還。
盡管是首次參加世界名人戰,陳耀燁卻是成名已久。從2007起,他曾連續6年保持世界最年輕的九段棋手紀錄。2014年,陳耀燁實現了天元賽六連霸,坐擁“名人”“天元”雙頭銜,此番攜餘威出戰,亦令人期待。
相較於2013年豪奪六冠的偉業,中國圍棋在2014年的世界大賽中僅斬獲2項冠軍。韓國圍棋經過革故鼎新,反彈勢頭凶猛,對中國棋手形成強有力的衝擊。日本圍棋也在井山裕太帶領下有所表現,中日韓三足鼎立之勢再顯新端倪,也讓本屆名人戰戰局更加撲朔迷離。
據悉,本次比賽將延續往屆賽製。首先抽簽輪空一人,另兩人於1月5日進行第一輪比賽;1月6日由第一輪敗者和輪空者進行第二輪比賽;1月8日決賽由前兩輪勝者之間進行,決賽的勝者獲得冠軍,負者獲得亞軍,第二輪的負者獲得季軍。本次比賽總獎金為60萬元人民幣,其中冠軍30萬元、亞軍20萬元、季軍10萬元。
世界圍棋名人爭霸戰已是第4屆,但中日“名人”之間的對抗卻始於1988年。
“名人”頭銜始於日本,在日本圍棋史上,名人是至高無上的稱號。日本於1962年舉辦名人戰,獲得冠軍的棋手即被稱為“名人”。藤澤秀行獲得首屆名人頭銜,之後阪田榮男、林海峰、趙治勳、小林光一等著名棋手也先後加冕名人。此傳統後被韓國棋界延續,1968年,韓國創辦名人戰,當時的韓國圍棋領袖趙南哲獲得首屆冠軍。
日韓名人進行過一次非正式對抗賽。1980年,趙治勳首次問鼎日本名人後衣錦還鄉回到韓國,與當時的韓國名人曹薰鉉交戰兩局,趙治勳2比0完勝,讓韓國“全冠王”曹薰鉉頗感無顏。
中國名人戰創辦最晚,1988年劉小光在決賽中擊敗俞斌成為首屆冠軍。也是從這一年開始,日本名人戰主辦方朝日新聞社向中國名人戰主辦方人民日報社提出共同主辦中日圍棋名人戰的建議,高達500萬日元的獎金全部由朝日新聞承擔。中日名人戰共進行7屆,前4屆中方全敗,劉小光、馬曉春(三屆)分別敗給小林光一。第5屆比賽馬曉春勝小林光一,第6屆再敗,第7屆勝出。此後,日方表示,因經濟衰退,比賽難以為繼。
1996年,中國人民日報社、日本朝日新聞社、韓國東亞日報社聯合推出“第一屆世界圍棋名人戰”,參賽3人分別是中國名人馬曉春、日本名人武宮正樹、韓國名人李昌鎬。結果李昌鎬以4戰全勝的佳績奪得“世界圍棋名人”稱號。這項賽事當時影響力很大,競技水平亦高,可惜隻舉辦一屆便無下文。
從2010年開始,世界圍棋名人戰又在中國常德重現,定名為“世界圍棋名人爭霸戰”,並從頭排屆次。2015年移師西安,中日韓三國圍棋名人又一次齊聚。
西安思源學院是一所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民辦普通本科高校。其前身是1998年7月1日由西安交通大學產業集團和一批立誌於民辦教育的創業者共同發起,並經陝西省教育委員會批準設立的“西安思源科技培訓學院”。2002年6月經陝西省人民政府批準,更名為“西安思源職業學院”。2008年4月經國家教育部批準,升格為普通本科高校,並更名為“西安思源學院”。2012年5月,學院成為學士學位授予單位。
學院位於西安市東郊白鹿原,校園占地麵積98萬平方米,建築麵積35萬平方米;專任教師838人,其中副高級以上職稱268人、具有博士或碩士學位的447人;設有機電工程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學院、能源與電氣工程學院、汽車交通學院、城市建設學院、管理學院、經濟貿易學院、人文學院、國際學院等9個本科二級學院,有基礎部、體育部、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科研部、公共藝術教育中心、創新創業教育研究指導中心等5個獨立教學單位;開設本科專業21個,分屬工、文、經、管、教等5個學科門類;截至2014年9月,共有全日製在校學生17351人,其中普通本科學生9265人,高職學生8086人。
學院領導體製健全,法人治理結構完善,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製,充分發揮院黨委的監督、保障作用,積極發揮院教代會民主參與、民主管理的作用,辦學行為規範。
經過10年極其艱苦的創業曆程,西安思源科技培訓學院逐步升格為民辦本科高校。又經過6年的不懈努力,西安思源學院辦學條件明顯改善,教學管理基本規範,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學院獲得國家級素質教育教學成果獎1項,省級教學成果獎1項,擁有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4個,省級教學團隊4個,省級教學名師8名,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3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個,省級校外實踐教育基地2個,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9門,省級優秀教材1部,獲得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國家級6項、省級52項,培養了一批受地方和行業歡迎的應用型專門人才。
16年來,學院共培養各類畢業生6萬餘人,其中普通本科畢業生3屆共2255人,獲學士學位2152人。在近3屆畢業生中,有71%在陝西省就業,有86%進入一線企業和基層單位工作,工作表現受到用人單位肯定。學院辦學質量得到社會各界廣泛認可。
中央、省級領導機關及有關部門對學院發展給予了積極扶持和充分肯定,陝西省政府已經連續兩年給予學院專項扶持資金4181萬元。學院先後被教育部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共青團中央、陝西省政府、陝西省教育廳授予“全國教育教學管理示範高校”、“全國五四紅旗團委”、陝西“綠色學校”、“陝西省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中國周刊》2014.12.01
中日韓圍棋現代爭奪戰
古力(左)迎戰李世石
誰也無法否認中國的棋手古力是當今世界圍棋第一人。他七次打進世界大賽決賽並奪取世界冠軍,無一失手。目前古力手握:春蘭杯、富士通杯、豐田杯、LG杯(2次)、BC卡杯、三星杯,成就國際大賽七冠王。離大滿貫僅剩應氏杯。最重要的是,他的奪冠一半以上是直接戰勝韓國棋手晉級。
中日韓圍棋經曆此消彼長的階段。此前的三十年間,中國棋手經曆煎熬,1980年代,雖有聶衛平在中日擂台賽的連勝,但世界冠軍多被日本六大超一流棋手收入囊中,1990年代中期,韓國天才棋手李昌鎬踩著中國兩代棋手的肩膀,奪取了20多個世界冠軍,而進入千禧年,中國的圍棋聯賽優越性也越發明顯,成批的中國年青優秀旗手輩出,韓國圍棋第一人李世石也放棄韓國聯賽,加盟中國圍甲。
「瘋狂」的聶衛平
關鍵字:1985年,聶衛平。第一屆中日圍棋擂台賽。中國現代圍棋的轉折點。
1984年8月27日中日棋界發起了一場會議,會議主題是商討舉辦一個中日圍棋比賽。日方提出以擂台作戰,可以叫「中日超級圍棋賽」。《新體育》雜誌的郝克強建議,中國人不理解「超級」的意思,既然是以打擂方式,就叫「中日圍棋擂台賽」吧!
僅用一個上午,中日圍棋擂台賽就醞釀而出。這場競賽日後改變了中國圍棋,也改變了世界圍棋的格局。
首屆中日圍棋擂台賽,雙方各出8人,中方馬曉春擔當副將,32歲的聶衛平出任主將。日方派出的前五個選手都是圍棋界的年輕人,隻有小林光一、加藤正夫是超一流棋手,而主將藤澤秀行壓陣則是象征性的。日本棋院放言:日方前五名即可結束比賽。中國棋協提出的目標:請出小林光一算及格,打敗小林光一是勝利。很多中國圍棋人士擔憂:萬一日方第一個出場的急先鋒依田紀基給咱們剃一個光頭怎麽辦?
一邊倒的判斷是基於中日雙方實力的懸殊對比。剛經曆「文革」的中國,很多棋手在過去十年間無棋可下。1961年日本訪華團帶來了54歲棋手伊藤友惠,這個「伊藤老太太」在日本水平一般,在中國卻連勝了8名一流棋手。
中日圍棋擂台賽開始後,江鑄久的5連勝請出了小林光一出場。小林光一又六勝中國棋手,中國隊隻剩下主將聶衛平。抱著氧氣瓶上場的聶衛平爆冷執黑2目半槍挑小林光一。賽後,小林光一長時間抱頭不語,也不肯出外與棋迷見麵。他一直說:「我覺得自己的神經都錯亂了。」
隨後,聶衛平又執白4目半大勝加藤正夫九段,逼出了主將藤澤秀行。
最後的決戰在北京首都體育場舉行,瘋狂的聶衛平以三目半的優勢打敗藤澤秀行。第一屆中日圍棋擂台賽以中國獲勝告終,這也是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國第一次在圍棋比賽中戰勝日本。當時在場觀戰的3000多中國棋迷激動地起立,長時間鼓掌。
很多圍棋圈的人回憶第一屆中日擂台賽都認為聶的勝利來得偶然,卻是命中注定。這場比賽是聶衛平圍棋人生的一個節點,也讓中國圍棋恐日的那層窗戶紙捅破了。
第二屆中日圍棋擂台賽雙方各出9人,日本人稱,這是複仇的一屆。第一屆比賽輸後,小林光一削發明誌。
第二屆比賽,又出現了日方尚有5人,中方僅剩老聶一人的局麵。「光杆司令」聶衛平連勝4名日本高手,前往日本和大竹英雄決戰。決戰日當天,中國萬人空巷。鄧小平一家人坐在一起等候比賽結果。最終,聶衛平贏了,鄧小平說:「擂台賽打得好。」
自那後,「圍棋熱」席卷中國。《體壇周報》報道圍棋的記者謝銳正在讀大學,他回憶,每個宿舍都有圍棋,沒事大家就下幾盤。逢有圍棋比賽,不論是國內還是國際,同學都要聚在一起看直播。時任《新體育》雜誌主編的郝克強說:「聶衛平最大的貢獻是讓不少小孩子開始學棋,中國圍棋人口成倍增加。」
第三屆中日圍棋擂台賽開賽前,日方主將加藤正夫說:「要豁出棋士的生命和榮譽來參加這次比賽。」這屆比賽,老聶又發揮了一錘定音的作用,戰勝主將加藤正夫,取得擂台賽三連勝。日本媒體評論:我們患上了恐聶症。
1988年,中日擂台賽中11連勝的聶衛平被中國圍棋協會授予「棋聖」稱號。
雖然自第四屆中日圍棋擂台賽落敗後,老聶慢慢走下神壇。但聶衛平在中日圍棋擂台賽中11連勝,成為中國現代圍棋趕上日本的裏程碑。
三國鼎立
1980年代,聶衛平的11連勝並不代表中國圍棋已領先日本,圍棋依舊是日本的天下。日本有六大超一流高手坐鎮,日本的木穀道場盤踞著來自亞洲各地的學棋少年。
曹薰鉉,這個日後被稱為「圍棋皇帝」的韓國年輕人就在木穀道場求學。 「現在想想,當時韓國圍棋已經在崛起了,隻是因為中韓沒有建交,所以我們沒有機會和韓國選手比賽。」圍棋八段王元說。
曹薰鉉被視為韓國圍棋的崛起標誌。他自小東渡日本學棋,服兵役回到了韓國。當時韓國圍棋不強,他很快成為韓國國內第一人。
此時,台灣著名企業家應昌期先生看到聶衛平在中日擂台賽中所向披靡,正欲推出一個世界範圍內的圍棋大賽。醞釀中卻被日本人搶了先手,1988年,日本富士通創辦了首個世界大賽。第一屆比賽,日本棋手武宮正樹拿到冠軍,聶衛平隻獲得第三。不過,之後舉辦的應氏杯賽製被譽為圍棋界的奧林匹克,它四年一次,冠軍獎金40萬美元。首屆應氏杯中聶衛平和韓國的曹薰鉉分別淘汰了諸多高手,進入決戰。
最終決戰,前三局比賽中,聶衛平2:1領先曹薰鉉,最後四五局的比賽移師新加坡。那是,中國人不了解韓國圍棋的實力,認為聶衛平必勝。但最終曹薰鉉連扳2局,將首屆應氏杯奪走。
一夜間,曹薰鉉成為韓國家喻戶曉的英雄,他凱旋時,從機場到首爾的沿途擠滿了歡呼的百姓。曹更是把40萬美元全部捐獻給了韓國棋院,用以培養新人。自此一戰,曹薰鉉進入世界大賽決賽如家常便飯,憑一己之力帶領韓國圍棋走上了世界的舞台,也讓世界圍棋進入中日韓三國鼎立的時代。
日後,曹薰鉉還有一貢獻。他培養了另一傳奇棋手李昌鎬。李昌鎬獨霸棋壇的十年正是韓國圍棋鼎盛的十年。
獨霸與煎熬
進入1990年代,中國圍棋隻能用兩個字形容:煎熬。
幾次世界大賽,聶衛平功虧一簣拿到亞軍,棋力已呈下滑趨勢;馬曉春在連奪兩個世界冠軍後,卻遭遇了拔地崛起的韓國棋手李昌鎬。1992年,16歲的李昌鎬在第三屆「東洋證券杯」決賽中以3:2戰勝日本超一流巨星林海峰奪冠,創下了世界上最年少奪冠的紀錄後,天才少年又龍卷風一般在10年間奪得了20多個世界冠軍。
1990年代中期到21世紀,圍棋的名字叫韓國。中國棋手的成績是尷尬的,1995年至2005年十年間,中國圍棋僅有俞斌在2000年獲得一項LG杯世界冠軍。
1970一代的中國棋手常昊、羅洗河雖偶爾奪得一兩次世界冠軍,但都無法撼動李昌鎬的獨霸地位。十幾年,李昌鎬就像中國圍棋的苦手,生生不息地和兩代中國一流高手纏鬥,從馬曉春到常昊。「逢李昌鎬不勝」像一道宿命捆在中國圍棋的腦袋上,這也間接造成1970一代中國棋手的迷茫。常昊,這個一度在棋壇被稱為神童的棋手,在李昌鎬的壓製下,世界大賽中獲得六連亞,氣得有棋迷送他外號「常麵麵」。
此時的日本圍棋狀況也令人堪憂,六大超一流高手年事已高,年輕圍棋選手始終頂不上來。
韓國圍棋因一個天才少年的橫空出世而在中日韓三國的競爭中占據絕對的優勢。很多專業棋手都感歎李昌鎬是多年不出的怪胎:很多時候,對手的開局明明很好,中盤也不錯,但到收尾時卻能被李昌鎬硬贏了回來。「這就像一場跑步比賽,李昌鎬永遠隻贏你一個肩膀。」常在央視講解圍棋的職業棋手王元搖著腦袋說,「馬曉春,常昊……他們都被李昌鎬磨的,喪失了信心。」
第一個職業圍棋聯賽
如果沒有中國圍棋甲級聯賽,也許,中國棋手會一直被韓國人壓製。
1999年,中國圍棋甲級聯賽誕生。當時足球職業聯賽剛剛展開,中國棋院看到「職業化」給足球帶來的巨大的社會效益,也決意在圍棋界掀起一場革命。
「當時改革開放已經進行的很好了,社會上出現了許多私企。在1999年之前,有一些企業有意拿出一些資金讚助圍棋比賽,但太少了。1999年,我們覺得時機成熟了,可以嚐試讓圍棋職業化。」時任中國棋院副院長的王汝南告訴記者。
現代意義的圍棋職業聯賽,即使是日本和韓國,也沒有實行。
日本圍棋是最早走入職業化的國度。早在幕府時期,日本就有了職業棋手,但日本一直沒有職業圍棋聯賽,多是各類頭銜戰,名目繁多,獎金豐厚,一個職業棋手每年靠參加各種比賽就可以過上白領階層的生活。
1980年代中期,中國曾想學日本嚐試舉辦一些職業化比賽。《新體育》和《圍棋》舉辦了「新體育杯」,但棋迷數量少,報道力度差,沒有太大效果,以至於沒有舉辦幾年就銷聲匿跡。以現在的角度回顧,當時的中國還處於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型階段,效法日本職業模式與社會背景不相符。
用什麽樣的賽製?是以個人名義參賽還是打團體賽?第一屆圍甲聯賽沒有任何樣本可參考。最終,經過三個月的研究,中國棋院決定以每年各省的團體賽為基礎,然後參考意大利足球的主客場製。
在中國棋院征集各地方棋院意見時,大家對職業化的方向都很支持,但對錢還是流露出難處——這意味著投入要從每年一兩萬飆升到至少十多萬。
第一屆聯賽開始前,中國棋院曾想過最壞的局麵:如果有八支隊伍能參加聯賽,就啟動;如果少於八支,就暫緩。第一年的圍甲聯賽,十支隊伍參加。曾經圍棋實力很強的浙江隊,因種種原因退出聯賽。
1999年第一屆圍甲聯賽,江鈴公司以160萬元獲得冠名權,後來他們連續冠名四年,總投入已高達1000多萬元。第五屆圍甲聯賽,「好貓」以1000萬元獲得總冠名,這筆錢開創了圍甲聯賽的新高,但第六屆也就是2004年,圍甲聯賽「裸奔」。
「不當家不知道柴米貴。」王汝南說,這是圍甲聯賽十年來讓他感到最難的一件事,「我急得不行了,後來甚至想,實在不行,用中國棋院剩下的一些儲備金把聯賽搞完。」後來,上海奧特萊公司臨危救急,解決難題。
度過了最初的困難後,中國的圍甲聯賽,卻沒有像足球聯賽一樣,陷入混亂和不堪,反而一步步走上正軌。圍甲各俱樂部的資金相對穩定,一方麵源於讚助金額較小,一方麵是讚助商多是圍棋的死忠粉絲。
「這是圍棋一個比較特別的現象,如果你一旦迷上圍棋,就很難罷手。它的粉絲黏合度高;另外,玩圍棋的人素質都比較高,很多人現在是大老板,他們讚助圍甲聯賽純憑熱愛,隻要不虧本就可以。」《體壇周報》的圍棋記者謝銳說。
貴州「咳速停」圍棋隊的老板薑偉是典型。在貴州安順,他的辦公室永遠擺著一排棋盤。每次貴州主場比賽,他都會招呼記者和棋手跟他下幾盤,貴州安順一些圍棋高手,他招募旗下,陪他下棋;為了讓貴州隊實力更強,他不惜重金請來了韓國排名第一的高手李世石。
王汝南感慨:「如果是一個不懂圍棋的人讚助,過不了多久就會覺得圍棋不熱鬧,不吸引人,然後不玩了;圍甲聯賽開展十年,80%的讚助商都是真正懂圍棋的人。可以說,現在圍甲聯賽的社會力量和市場力量大於領導力量。」
圍棋聯賽的賽製在更改:允許引進外援,招來韓國頂尖高手李世石、李昌鎬。韓國排名第一的李世石明確表示,中國圍甲聯賽的主將製是吸引他的主要原因,因為一年下來,他可以跟中國所有的頂尖高手碰一遍。
棋手的生活也變得幸福:自從1999年中國圍棋協會推出圍甲聯賽以後,中國的很多棋手光在圍甲的年收入就超過10多萬元。如果再加上每年各類比賽,棋手的收入相當可觀。
圍甲聯賽推出前,中國圍棋走的是專業化路線,頂尖棋手多由國家培養。聶衛平、常昊更是舉國之力培養出來的。那些無法入選國家隊的棋手,每年沒幾盤高質量的棋可下,生存也舉步維艱,他們除了在地方棋院拿一點工資,其餘要靠奔波在各地賺取獎金。職業八段王元說:「過去碰上賽製是淘汰製的,千裏迢迢坐著火車趕過去,如果下輸了一盤,就必須回家了,更別提獎金。」
現在,圍甲聯賽每年22盤高水準的比賽足以保證這些棋手有棋可下。90後棋手古靈益的媽媽張曉榮告訴記者,沒參加圍甲聯賽前,古靈益最穩定的收入是成都棋院的幾百塊工資,參加圍甲後,母子在北京生活已經衣食無憂。
中國圍棋協會主席陳祖德曾欣慰地說:「我一生為中國圍棋幹了兩件事,一是1995年推出棋手等級分,二是1999年推出圍甲聯賽。棋手們正在享受著市場經濟時代帶來的各種好處。 「過去作為領導教育後輩,要贏棋;現在我看圍甲聯賽時,常告訴小孩,要調整好心態,不要求勝心太強。」從事圍棋工作近50年的王汝南感歎棋手的變化。
1999年剛參加圍甲聯賽時,古力才16歲,在前輩印象中,他是重慶隊在大棋盤邊擺放棋子的棋童。十幾年過去,古力積分一路躥升到國內排名第一,在國際比賽中接連摘下七個世界冠軍。「古力是圍甲聯賽最成功的例子,他從圍甲走出,成為世界冠軍,又回饋中國圍棋。」王汝南說。
《體壇周報》記者謝銳的評價更直接:「沒有圍甲聯賽,天才還會出來,但一批80後、90後的新人不會呈集團式井噴,與日韓圍棋抗衡。」
日本圍棋「消失」了
進入21世紀後,日本圍棋很少再染指世界大賽的冠軍。最糟糕的例子是,2007年三星杯,日本棋手第一輪全部出局。
「太慘了。」長期關注中日韓圍棋的《體壇周報》記者謝銳說,「現在實在不能說是中日韓圍棋三足鼎立了。」
日本人始終把圍棋看為一項藝術,各類比賽隻是一種「秀」。在日本,哪種比賽在什麽地方舉行,什麽頭銜的棋手才有資格使用幽玄特別對局室,什麽比賽棋手穿和服都有明文規定,這些繁瑣別致的禮儀一方麵透射出日本對待傳統的執著,另一方麵也使他們在現代圍棋的高競爭性下漸漸落後。
中國棋院協會主席王汝南分析中日韓三國棋風說:「韓國圍棋把民族的倔強體現在棋風上,他們一直對日本有一種不服輸的勁頭,所以造就獨樹一幟的棋風;日本是三國中最早形成自己棋風的國度,他們重理論,有條理、森嚴的等級製度,在弘揚圍棋文化上保持的很好;中國現代棋風是在和日韓抗爭的這三十年形成的,尤其圍甲聯賽讓中國棋手沒有等級製度,低手和高手下棋,如果按部就班,肯定會輸,這樣很多棋手就會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輸了也不怕,於是形成了中國『拚殺』 的棋風。」
「圍棋的競技和藝術始終是矛盾的。」王元說,「日本棋者總是有一個信條,有些醜陋的棋,打死也不下;而中韓圍棋則沒那麽多框框,哪怕醜陋,隻要贏了就可以。」
第一個世界圍棋大賽富士通杯比賽是日本人創立的,但這並不表示日本人重視世界大賽,相反,日本人更重視國內的比賽。日本國內有很多比賽,比如棋聖、名人、本因坊等大頭銜戰,其中棋聖的冠軍獎金高達4200萬日元,國際比賽贏不了,依靠國內比賽,或者下下指導棋,日本棋手照樣可以成為中產階級。最顯著的一個例子是:有一年的春蘭杯,當時日本第一人趙治勳就因為其賽程與他國內比賽相衝突,從而放棄了春蘭杯。
聶衛平點評日本圍棋時說:「日本圍棋的安逸造就了他們目前的棋風,當他們碰到如狼似虎的韓國和力量更強的中國棋手時,高下立見。」
中韓博弈成為了當今世界棋壇的主流。
2009年,李世石宣布退出韓國聯賽,隻參加中國聯賽,引起一片嘩然。這間接證明在中韓的比拚中,中國占據了少許上風。
韓國是緊隨中國,第二個開展圍棋職業聯賽的國家。2009年因金融危機,韓國圍棋聯賽差點夭折,有四支隊宣布退出,後來經過努力加入三支,其中包括李世石的家鄉隊,李世石的退出差點導致韓國圍棋聯賽流產。
李世石決意退出本國聯賽的原因有很多:在中國圍甲聯賽,李世石跟俱樂部商議,贏一盤是10萬人民幣,輸一盤不要錢。從2007年開始,李世石在中國已達到了19連勝。而在韓國,聯賽贏十盤才相當於在中國贏一盤。另外,韓國為了適應電視轉播,要求下快棋。而國際大賽多是慢棋。這樣,在本國聯賽下慣了的韓國棋手養成了愛下「隨手棋」的習慣,對棋藝的提高幫助不大。而且,韓國圍棋聯賽不允許外援加入,沒有乙級隊,整體規模小於中國圍棋聯賽。
相比下,李世石更傾向於在中國聯賽發展,他內心深處已經認可了中國圍甲聯賽是世界上水平最高的聯賽。
為了挽救韓國聯賽的頹勢,韓國的媒體和專家最近召開了研討會,韓國媒體《SPORTSKHAN》的圍棋記者嚴閔容說:「2009年,韓國受到中國的威脅將越來越嚴重。我認為2009年中國的成長速度將會更加快,收效也會越來越顯著。我們很難再希望憑借李世石、李昌鎬兩個人的出色發揮抵抗中國棋手的集團式攻擊。」
一向驕傲的韓國人已經意識到,2009年將是中韓爭奪世界棋壇主導權最重要的一年。
中日韓三國都有新人王比賽:中國新人王戰隻許20周歲以下;韓國新人王戰不限年齡和段位;日本新人王參賽條件隻有兩條:25歲及七段以下。
相比之下,中國對棋手的年齡限製最大,2007年中國新人王周睿羊16歲;韓國新人王元晟溱23歲。而日本近5年新人王戰冠軍中,有一個新人王已是27歲的「高齡」。
中國新人王戰舉行16屆,隻有周睿羊一人成功衛冕,不是沒有領軍人物,恰恰是新人過多,實力相當。「90後棋手競爭太激烈,過去那種獨領風騷數十年的局麵很難出現了。」職業棋手王元感歎。
2008年,18歲的井山裕太奪得日本新人王冠軍,被譽為日本棋界的希望之星。中國一位圍棋圈內人告訴記者,這位日本金童如果放在中國,進前三十名有戲,進前十名絕對沒戲。
即便是80後棋手,日本數得著的也隻有張栩、山下敬吾、高尾紳路、羽根直樹這四個所謂的「平成四天王」,他們的資質本來就不如小林光一等超一流棋手,又生長在溫室,缺乏有力度的對抗。更可怕的是,很多日本孩童都遠離圍棋,去尋找更刺激的電玩。現在日本講棋室裏看棋的幾乎都是頭發花白的老人,難見青年一代。
「韓國皇帝」曹薰鉉多次呼籲韓國要避免重蹈日本的覆轍。2009年初,韓國棋院推出的《2009韓國圍棋白皮書》表明:2008年韓國圍棋人口為766萬人,1997年為900萬,圍棋人口呈現持續減少趨勢;圍棋培訓班2003年達到583個,2008年減少為517個。
2009年春節,韓國圍棋元老劉昌赫發表一封公開信:
我認為,我們國家的圍棋有長處,是在10年前。以後,漸漸地進入下降趨勢。現在我從一線退到少年圍棋的普及中去了,感覺更加深刻。
學圍棋的學生在學棋過程中三分之一退出,有望成職業棋手的就更少了。現在我們有錯覺,以為自己強。仍然能維持著世界最強的地位,表麵上看起來沒有什麽問題。其實這是10年前開始學棋的孩子現在出的成績,再過5年都下去了。新學棋的孩子們越來越少,以後就更難了。
經曆了近三十年追趕近鄰的過程,中國圍棋找到了發展之路:先依靠社會和地方培養出好苗子,然後通過職業聯賽錘煉,篩選出尖子進入國家隊集訓。這樣職業和專業相結合的方法,符合中國棋協培養人才的最終目的:戰勝世界各地高手,為國爭光。
而反觀日本棋界的中心任務是為「以圍棋為生的人,提供一個就業環境」。至於能否吸引培養出天才棋手,就隻能聽天由命了。
韓國圍棋也是如此,棋手和棋院的關係鬆散,沒有統一的集訓和研討。韓國媒體《SPORTSKHAN》的圍棋記者嚴閔容就羨慕中國圍棋:「中國采用了過去的『笑笑會』 這樣的團隊研究模式,訓練強度增加,效果也非常明顯。」他非常擔憂,像李昌鎬、李世石這樣的天才幾十年才出一個,如果沒有他們,韓國圍棋靠什麽抵抗中國圍棋的集體攻擊。
在中國棋院的門口,常聚集著一幫孩子。他們多是來北京參加各類圍棋比賽,然後被父母領來參觀。不能走進中國棋院,孩子們隻能站在門口用豔羨的目光望著,和「中國棋院」的門匾合上一張影就足以讓他們欣喜若狂。《體壇周報》的記者謝銳每次去棋院采訪,都會感歎:中國千萬個學棋的孩童,怎麽也會誕生出一兩個圍棋天才。
2015.03.12
高飛龍-雕翎不腐,鼎鑊不鏽
《知乎》
如何評價李世石?
維基百科:
李世乭
李世石,韓國圍棋九段。
他1983年出生,1995年成為職業初段,2003年獲得第一個世界冠軍,同年成為職業九段。 截至如今,他已經獲得了14個世界慢棋個人賽冠軍和5個亞軍,以及3個世界快棋個人賽冠軍和1個亞軍。
下圖中具有犀利眼神的男子,就是這位力戰派的勝負師。
2015年,李世石將滿32歲。
作為一名棋手來說,32歲已經不年輕了,但李世石依然活躍在世界棋壇的第一線,任何棋手麵對他,都不敢輕言取勝。所以,現在還不是對李世石進行蓋棺定論的時候。
同時需要言明的是,答主作為一名後輩的業餘棋手,以棋力和身份而言,是沒有資格對李世石這樣的棋壇王者做出什麽“評價”的。所以今天,答主將盡力多以事實和數據說話,少做主觀性的評論。希望能提供一個看待李世石的視角,對大家有所啟發。
首先,答主想提出兩個假設:
1. 考察一名棋手,應該主要考察他的職業生涯。
2. 考察一名棋手的職業生涯,要找準這名棋手在職業生涯中取得成績的主舞台。
第一條假設很容易理解:對於一名職業棋手來說,隻要他一直堅持活躍的棋壇第一線,就必須常年堅持投入大量的時間在訓練之上,投入的時間量隨棋手的不同而變,有的會達到每日10小時以上。
在這種時間精力的投入前提下,一線的棋手是不會有很多富裕的時間精力,來投入到其他的活動中的。所以,雖然很多棋手在棋盤以外也有或很精彩,或很奇怪的經曆與人生,但那不是我們今天考察的重點。
第二條假設則不那麽容易理解了:什麽才是棋手的主舞台?
以吳清源為例。吳老生平最著名的比賽成績是“十番棋”,而十番棋本身並不是一項正式的比賽。四五十年代日本最大的正式比賽是“本因坊戰”,但吳老因為種種原因,當時是不能參加日本的正式比賽的,這才有了“十番棋”這項非正式比賽的誕生。
圍棋是出手見高低的,就算你拿了最大的正式比賽的冠軍,隻要最強的人沒有參賽,就沒有人敢承認你是王者。
五十年代高川格在“本因坊戰”中九連霸,本來是驚人的功業,可是這種成就始終籠罩在沒有參賽的吳老的高大陰影之下。
為了彌補這種遺憾,有關方麵甚至推出了另一項非正式比賽:由每年的“本因坊戰”霸主向吳老進行三番棋挑戰。當然挑戰的結果我們都知道,在正式的“本因坊戰”中年年連霸的高川格,每年衛冕成功之後都要接受吳老在非正式的挑戰賽中的蹂躪。
所以現在,我們總是將十番棋作為吳老的主舞台,沒有人關心這是不是正式比賽。
對藤澤秀行來說,雖然他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名人戰”和“本因坊戰”中表現乏善可陳,但其實他是幾乎放棄了其他的比賽,以守住在最大最重要的“棋聖戰”中保持衛冕。
這就像一名乒乓球運動員隻參加奧運會,平時的訓練全部為奧運會做準備,並放棄在其他比賽,如世界杯和世錦賽中取得好成績的機會一樣,而且他最終確實總是能拿到最重要的奧運會冠軍,那我們就不應該將他放棄掉的其他次要比賽作為他的主舞台。
對聶衛平來說,80年代的中日擂台賽,無疑就是他的主舞台。
其時因為中國的崛起,日本國內的比賽已經不見得能代表世界最高水平,至少不是僅有的最高水平,再加上隨後世界棋戰時代的到來,日本國內比賽的含金量顯得越來越低,所以小林光一和趙治勳的爭霸也未能像當年他們的前輩對日本國內版圖的爭奪那樣,成為世界棋壇的焦點。
聶衛平在進入世界棋戰時代之後沒有取得上佳的成績,但我們也許不應該將此作為他的主舞台。
說句冒犯前輩的話,答主認為聶老在進入90年代後,很大一部分精力已經放在了辦學收徒,和其他個人生活方麵,因此比賽成績經曆了較大的下滑。
可是如果我們看待聶老的職業生涯,應該首先找他的主舞台,欣賞他的閃光點。
所以一名棋手職業生涯的主舞台,應該是他發揮出最高水平,並取得了最引人注目的成績的比賽,無論這項比賽在當時的正式程度如何。
至此,答主認為這兩點假設,有充分的合理性。
回到我們的主人公——李世石,他的主舞台是什麽呢?
李世石在職業生涯中參加的比賽大概可以歸為五類:
1. 正式的世界個人賽;
2. 三國或是兩國間的擂台賽製團體賽;
3. 韓國的國內比賽;
4. 作為外援參加的中國的圍甲聯賽;
5. 各種雙邊對抗以及友誼賽,運動會性質的下屬個人賽,雙人賽及團體賽等。
既然他處在世界棋戰時代,答主認為我們應該主要考察第一項:
正式的世界個人賽。
而考察李世石在世界個人賽中的表現,我們也許就有必要看一看,世界棋戰時代的世界個人賽的曆史,是怎樣的?這樣我們才知道,李世石在其中的地位如何。
世界棋戰時代,一共誕生過十項慢棋個人賽,和一項快棋個人賽。分別是:
1.
應氏杯世界職業圍棋錦標賽
2.
富士通杯世界圍棋錦標賽(已停辦)
3.
東洋證券杯世界圍棋錦標賽(已停辦)
4.
三星杯世界圍棋公開賽
5.
LG杯世界圍棋棋王賽
6.
春蘭杯世界職業圍棋錦標賽
7.
豐田杯世界圍棋王座戰(已停辦)
8.
BC信用卡杯世界圍棋公開賽(已停辦)
9.
百靈杯世界圍棋公開賽
10. MLILY
夢百合杯世界圍棋公開賽
11.
亞洲杯電視圍棋快棋賽
包括李世石在內的棋手們,在這11項世界個人賽中的表現,將是我們今天將要進行的數據分析的源數據。
讓我們來看一看各項比賽的曆屆冠亞軍。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在接下來的11張表格中,答主用三種顏色的背景代表三個國家的不同棋手,
中國為紅色背景,日本為黃色背景,韓國為藍色背景。
而杯賽的名稱和曆年的冠軍,答主予以加粗處理,以使其更加醒目。
很多杯賽,往往決賽會拖到第二年的年初。對於這類比賽,答主在此遵循棋界公認的標準,將比賽的時間定為比賽開始的那一年。
14年度春蘭杯和LG杯的決賽都仍未進行,答主姑且將決賽的選手也列於表中,但冠亞軍未分,遂不計入後續的數據統計與分析中。
1. 應氏杯:
在上表中,藍色無疑是主旋律,從第一屆到第四屆的四個冠軍,被四個不同的韓國人卷走,這四個人,就是舊稱的韓國“四大天王”。
而2004年的第5屆比賽,兩名中國棋手奪得了三次冠軍中的兩次,但所有的亞軍仍在韓國人手中。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的主人公李世石,沒有在這張表中出現。
2. 富士通杯:
富士通杯曆史久遠,表中最上端的一片黃色,是日本“六大超一流”時代的末日榮光。
而93年以後,藍色開始密集出現,終於到98年之後,那是一大片令人絕望的藍色,紅色幾乎一度消失不見。直到06年之後,紅色才開始零星出現。而黃色,在98年之後,隻出現過一次,05年之後就消失無蹤了。
李世石,從02年的那一排中開始,在這張表的後半段中出現了很多次。
3. 東洋證券杯:
這張表中,藍色幾乎壟斷了冠軍的那一列,黃色則密集的出現在亞軍的那一列。紅色的區域裏,出現最多的名字,是馬曉春。
李世石,沒有出現在這張表中,但答主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這張表隻到98年就結束了,而97年,李世石才剛剛在世界棋壇展露頭角,還沒有開始大展身手。
4. 三星杯:
這 張表的上半段中,藍色幾乎壟斷了冠軍的一列。黃色和紅色隻是零星出現,而且黃色的最後一次出現,是03年奪冠的趙治勳,這是日本老去的“六大超一流”在世 界棋壇最高舞台的最後表演。這之後,不僅六超不再出現,黃色幹脆就消失了。而紅色,則從05年開始出現在冠軍的一列中,此後10年,紅藍堪堪打成了平手。
李世石,從04年的那一排中開始出現,此後出現頻率極高。
5. LG杯:
這 張表的前半段,是大篇的藍色,紅色隻有99年出現在了冠軍的一列中,那也是中國沒落的10年中,唯一的一個冠軍,來自現任國家隊主教練俞斌老師。黃色在這 張表中極少出現。到了下半段,紅色開始密集出現,甚至幾乎壟斷了從05年到13年的冠軍一列,隻被李世石生生打斷過一次。
李世石從00年開始出現在表中,最後一次出現是08年,那實際上是他“休職風波”之前,和當時的王者古力進行的大決戰,韓國媒體將其稱為“四千年之戰”。
14年,藍色重新奪回了江山。我請大家注意樸廷桓和金誌錫這兩個名字,這兩個名字,未來五到十年內有可能成為和李昌鎬,李世石同樣響亮的名字。
6. 春蘭杯:
藍色仍然在表的前半段占據優勢,而06年之後,紅色無疑是主旋律。
在後半段的一大片紅潮中,藍色背景的名字“李世石”,出現了兩次,頑強的割開了紅色的陣營。
最後一排,古力和周睿羊的決戰,可能將於年後進行。
7. 豐田杯:
這張表中,紅色很罕見的成為了主旋律,但冠軍的一列卻主要是藍色。
李世石,從04年到06年,兩次出現在冠軍欄中。
8. BC卡杯:
藍色在這張圖中稍占上風,在冠軍列中出現次數更多。黃色沒有出現過。
李世石的名字,出現了兩次。
9. 百靈杯和10. 夢百合杯:
這是兩項中國新辦的比賽,曆史均不長,但卻充滿著未來的希望。
兩張表中全是紅色,藍色和黃色沒有出現過。
李世石,當然也沒有出現。
11. 亞洲快棋賽:
表的最前端,是一片黃色,六超的末日榮光不再贅述。接下來,藍色開始大量出現,而紅色也不甘其後,沒有長久斷絕。
李世石從07年之後開始出現在這張表中,出現次數和紅色背景的孔傑一樣,是後半段中最多的。
對於亞洲快棋賽,因為本賽涉及的人數最少(7人,實行冠軍首輪輪空的8強三輪淘汰賽製),同時時限較短,相對來說含金量較少。
雖然在中國棋院的職業棋手段位獲得方法中,該比賽的冠亞軍和慢棋的冠亞軍有同樣的效力,但不論官方和民間,一般在討論棋手獲得世界冠軍數的時候,一般都是不包括該賽的。所以接下來的數據處理,答主將對棋手們在該比賽中的表現情況進行特殊統計和處理。
看完了所有比賽的曆史冠亞軍,我們不禁很想知道,將所有比賽加在一起的情況是怎樣的?誰獲得冠軍最多?出現在上述表格中的所有棋手有多少?他們到底誰表現更好?如何排名?
於是答主製作了下麵這張表格:
截至今天,即2015年1月17日,已經結束並產生冠亞軍的世界慢棋個人賽,共有95次,也就產生了95個冠軍和亞軍,快棋個人賽則產生了26個冠軍和26個亞軍。
在這張表中,一共出現了62名棋手,其中38人獲得過慢棋個人賽的冠軍(其中包括前幾天剛剛在第2屆百靈杯中奪冠的17歲中國小將柯潔)。
答主對這62個人的排名方法,考慮因素的優先級為:
棋手獲得的慢棋個人賽冠軍數
> 棋手獲得的慢棋個人賽亞軍數
> 棋手獲得的快棋個人賽冠軍數
> 棋手獲得的快棋個人賽亞軍數
> 棋手的年齡與資曆
最後一項的意思是,如果兩名棋手獲得的成績完全一致,則年齡較大的前輩排在前麵。
觀察這張表格,我們會發現,前5名的棋手獲得冠軍數都在6次以上,而第6名以後的棋手奪冠次數都在3次以下,遠遠落後於前5名的棋手。
紅黃藍三色的出現頻率,其實比較平均沒有想象中差距那麽大。紅色出現27次,黃色出現16次,藍色出現19次。
藍色在表頭中密集出現,但往下的出現頻率就較低。
表格再向下的區域中,紅色開始越來越密集的出現。
日 本“六大超一流”中,除了加藤正夫之外的餘下5人,出現在了表中的第11名到第21名之間。韓國老“四大天王”之一的徐奉洙,出現在第27位,遠低於餘下 三人的第1,第3,第5位。中國的棋聖聶衛平,出現在了第39位。當然,我們已經知道了,在世界棋戰的舞台上,聶老表現欠佳。
出現在表中的韓國棋 手中,90年以後出生的隻有排在第20名的樸廷桓,這是韓國圍棋未來的希望。而中國90年以後出生的棋手出現的極多,但排名暫時較靠後,分別出現在第24 到25,第33到38,第57等。如果算上排在第15位,89年出生的陳耀燁,現在這一輩的中國年輕棋手中,陳耀燁,周睿羊,唐韋星三人表現最好,時越以 下的多人則暫時不分伯仲。
在即將進行的14年度LG杯的決賽中,韓國當下最強的三人中,除李世石之外的餘下兩人:樸廷桓和金誌錫,將進行決戰,無論誰獲勝,兩人的排名都將大幅提高。
而 在即將進行的14年度春蘭杯的決賽中,中國的古力和周睿羊也將進行決戰,如古力獲勝,則古力將朝著曆史第三名的曹薰鉉逼近一步,如周睿羊獲勝,則周睿羊將 躍升至第12名左右,超越陳耀燁,成為中國年輕棋手的領頭羊,也將成為第一個獲得兩次世界冠軍,打破“一次冠軍魔咒”的年輕棋手第一人。
李世石,在這張表格中高居第二位,並且離第一名的李昌鎬越來越近。更重要的是,他是前5名中最年輕的棋手,這也許不會是他職業生涯的最終排位。
觀察這張表的最左一列,三種顏色的出現頻率相當,每個名字則出現一次,那麽真實的個人冠軍數對比呢?
答主首先製作了這張圖:
這是所有棋手獲得的冠軍數,在總冠軍數中的所占比例示意圖。獲得2次以下的棋手非常多,答主將他們全部歸入“其他”,一共36次,占總數的39%。
奪冠三次以上的棋手,共有七人,全部列於表中。
仔細觀察這張圖,應該可以體會到,排在曆史前5名的棋手的統治力,是何等的強大。
他們,占據了全部的55%。
李世石在這張圖中,和李昌鎬一樣醒目。
那麽中日韓三國獲得的冠軍總數占比又怎樣呢?
看接下來這張圖:
在這張圖中,藍色占據壓倒性。紅色隻相當於藍色的一半,而黃色隻占據了十分之一。
重述一遍,上麵的棋手曆史排名表中,紅色出現27次,黃色16次,藍色19次。
這說明,三國棋手闖入世界比賽決賽後,奪冠的概率是不同的。
因為在上兩圖的數據中,答主已經排除了快棋賽的數據,所以此處我們也應該排除隻在快棋賽決賽出現過,而沒有在慢棋賽決賽出現過的棋手。
這樣,紅色出現26次,黃色12次,藍色還是19次。
看這張表:
第三排的“平均奪冠”是由第一排的“冠軍總數”除以第二排的“棋手數量”計算出的。數據保留小數點後兩位並取四舍五入。
中國出現的棋手數量最多但平均奪冠次數為1.08次,韓國棋手的平均奪冠高達2.95次,這是一個恐怖的差距。而日本無論出現次數還是平均奪冠,都排在最後。
如果在此結束,那麽上麵的討論不妨稱為中日韓三國棋手在世界個人賽中表現的分析報告。
但從這些分析中,我們獲得的有關李世石的信息仍然不夠多。
讓我們回到主題,深化討論,繼續考察李世石的表現。
我們已經知道,曆史數據中,前五名的棋手的表現,遠遠優於其他的棋手。那麽接下來,就讓我們將目光聚焦在這五個人身上,將考察範圍擴大和加深,不隻考察他們獲得的冠亞軍數,而是對他們在世界個人賽的本賽中的全部表現做一個統計。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因為世界棋戰時代隻有27年的曆史,所以為了起到對比的效果,答主將每位棋手在所有已有的97次慢棋個人賽以及26次快棋個人賽中的表現,都予以了標注。
在接下來的五張圖中,縱坐標表示年份,橫坐標從左到右,是曆史上有過的世界個人賽。亞洲快棋賽因含金量較低,答主放在最右列。被斜線劃掉的比賽名,表示該比賽現已停辦。
左上角的第一格是該圖對應的棋手,同樣的,背景顏色代表他來自的國家。
圖中所有的空白格,表示該年度裏該賽事沒有舉辦,換言之,所有舉辦過的比賽對應的方格裏,都有字。
無論棋手因為何種原因,也許還沒入段,也許已經退隱,也許是參加了預選賽但沒有通過,但隻要他沒有在該年度該賽事的本賽中出現,答主均統計為“未出線”。
進入本賽後,如果止步64強,則標注64強,其餘沒有進入決賽的同理。
隻要進入了本賽,就以淺藍背景標注。
冠軍以最醒目的紅色背景標注,亞軍以次醒目的黃色背景標注。
還未結束的比賽,答主同樣以淺藍背景標注,同時字體以紅色取代黑色,表示該比賽仍在進行中。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有些比賽因為曆史原因,有過一個奇特的“24強”,其實是等同於32強的比賽模式,有8個人第一輪輪空,在這一輪遭到淘汰的,答主仍標注為“24強”。
而亞洲快棋賽的本賽,一共隻有7人,衛冕冠軍直接進入本賽並首輪輪空,加上餘下6人,正好組成8強的淘汰賽製,為了便於討論分析,答主在此通通以8強予以標注。
首先是曆史排名第1的李昌鎬:
仔細觀察該表可以發現,李昌鎬從89年開始出現在世界比賽的本賽中,直到14年,都還在出現,在整個世界棋戰時代的出場率極高,幾乎無與倫比。
95年以後,紅色背景的冠軍出現頻率極高,尤其是在98年,那是一排恐怖的紅色。
04年春蘭杯的奪冠之後,紅色就再也沒有出現過。剩下的,就是05年到11年的那一片黃色。
那就是著名的李昌鎬“世界比賽九連亞”。
再深入的仔細觀察之後,我們會發現,從94年之後,除去最右列的亞洲快棋賽(該賽事本賽僅7人,很容易“未出線”),“未出線”的字樣一直就沒有出現過,直到2011年以後,該字樣開始大量出現。
這大多不是李昌鎬沒有參加比賽,而是因為他水平下滑,比賽成績不再能支撐自己獲得種子身份,而不得不從公開賽的預選賽打起。
曆史排名第一的無可爭議的王者,和數百名職業棋手,包括大量的年輕棋手拚死拚活,去爭奪那麽10幾個出線名額。
雖然,換來的,往往隻是圖中某格的一個“未出線”。
夾帶兩句私貨,當初在製表的過程中,答主腦海中不斷的湧現出表格裏對應的種種這樣那樣的故事,以及無數打過的棋譜。那些種種,都是精彩的曆史原貌。
可到了這裏,所有所有的一切,都不過化為了一方小小的表格,幾個名字和數字,三種顏色,而已。
然後是曆史排名第2的李世石:
這 這是我們今天的主人公李世石。他95年入段,所以之前的內容勢必都是“未出線”。97年,李世石開始出現在世界個人賽的本賽中。00年則首次打入決賽。 01年,“未出線”的字樣沒有出現(不包括快棋賽)。02年,紅色背景的冠軍開始出現,此後到14年為止,紅色密集的出現,但不同於98年的李昌鎬,但始 終沒有形成壓倒性的橫掃。
這個階段中唯一的一個“未出線”,出現在09年的三星杯。那次,他是真的壓根就沒有參賽。這也是他從02年到12年期間僅有的沒有奪冠的一年。
那是他與韓國棋院鬧崩,上演“休職風波”的一年。當時李世石宣布歸隱,並在大半年後複出。
再然後是曆史排名第3的曹薰鉉:
曹薰鉉在表格前半部分的表現上佳,但並沒有形成壟斷的統治力,這一切都是因為他的愛徒——李昌鎬的存在。02年以後,紅色的冠軍不再出現。04年,第一個“未出線”的字樣出現。09年以後,是大片的“未出線”。終於到了11年,“未出線”的字樣占領了所有的區域。
再來看曆史排名第4,也是前5名中唯一的中國棋手古力:
作為前4名中僅有的中國棋手,古力的表現明顯差於上述三人。
作為李世石的“一生的對手”,古力同樣是95年入段,但直到01年才第一次進入世界比賽本賽。
95年之前的“未出線”,是因為他還沒入段,但95年到03年間的大量“未出線”,基本上是他真的“未出線”。
04年之後到13年止,“未出線”的字樣消失了。
觀察古力開始在世界個人賽舞台上活躍的頭兩年,隻有兩個“24強”,餘下的基本都是“16強”或以上,也就是說絕大多數的比賽,古力都至少進入了第二輪,即16強以上。故可知,當年媒體曾經戲稱的“古一輪”的綽號,和現實並不吻合。
密集的紅色出現在08到09賽季,那是短暫的“古力王朝”。
而11年之後,紅色不再出現,黃色卻開始出現。古力世界比賽決賽不敗的深化破滅,比賽成績也大幅下滑。
14年,“未出線”的字樣再次出現,但古力也再次打入世界比賽決賽。在春蘭杯的決戰中,古力到底是否能更進一步,我們拭目以待。
最後是曆史排名第5的劉昌赫:
劉昌赫的成績,比起古力來,看上去差的不是很多,甚至淺藍色的麵積還大出了不少。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大量的“未出線”字樣,出現在04年之後。
04年,是劉昌赫愛妻突然逝世的年份。
那之後,世界棋壇上,再也沒有“天下第一攻擊手”了。
那個劉昌赫,不複存在了。
看完了曆史排名前5名的棋手的各自表現,大家也許很想知道,如果對他們幾個人進行直接對比,將會如何?
首先,答主將對他們獲得的冠亞軍數進行考察。
因為淘汰賽製中,每前進一輪,都意味著成為前一輪中一半的幸存者,也就相當於戰勝了一半的對手。所以答主假設,棋手每前進一輪的難度,較前一輪加倍,而含金量也加倍。
亞洲快棋賽的含金量較低,但我們此處可以將其包含進來,對其進行減半的效果處理。
於是,答主決定就以下這張表格作為賦予得分標準,對5名棋手的得分進行考察。
相對最沒有價值的亞洲快棋賽亞軍,賦予最低的1分,其餘三項,則依據上述的討論依次加倍。
於是,我們得到了這個結果:
排名第1的李昌鎬的得分,恰好是100分,這是一個美麗的巧合。
“獲得次數”,也就是棋手進入決賽的次數。
“平均每次得分”,其實是考察了棋手進入決賽之後,獲得冠軍的可能性高低。得分高的,也就說明奪冠的可能性大,在決賽的大勝負中,表現的更強大。
這裏有一個問題,快棋賽的得分是減半的,而棋手的出現次數卻不會,這就使得我們上一段的說明出現了疑問。但在此,因為在總數據中,快棋賽的數目隻是小部分,所以為了方便起見,我們就不對這個因素予以過多考慮,其誤差也應該在可承受範圍內。
觀察最後的“平均每次得分”,古力以3.27排名第1,李世石以3.17排名第2,李昌鎬的2.86,其實隻排在了第4名,還不如曹薰鉉的2.94。
這充分的說明了古力在進入決賽後,麵對大勝負時的強大實力。
這也是截至現在的討論中,古力第一次在一項標準中排在第1。
李世石,則緊隨其後,同樣表現出了在大勝負麵前的強大。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李昌鎬之所以會在這項對比中落敗,跟他在05年之後的“十連亞”(包括快棋)是有很大關係的,我們想象一下,如果隻考察他巔峰期的04年之前,那麽李昌鎬的這項數據將何其強大!
於是當我們進行計算,排除05年後的10次亞軍之後,隻考慮其巔峰期的李昌鎬的新的分是——3.24!......?
咦?雖然高過了李世石,但卻仍然低於古力的3.27啊?
是不是再次說明了古力在這項指標上的強大?
其實,如果排除古力在11年後的四個亞軍,古力巔峰期的得分將是——4.00。
於是我們知道,
李世石在大勝負麵前的強大,曆史上僅次於古力,以及巔峰期的李昌鎬。
但是出於尊重事實的考慮,我們不能隻考察李昌鎬的巔峰期,出現了的就是事實。
李世石,在這項指標上,應該排在第2名。
隻考察棋手的冠亞軍,會不會太過狹隘呢?
於是接下來,讓我們將目光擴大,將棋手在16強以上的表現全部考慮進來。
以16強為標準有兩個好處,一來是避開了有些比賽奇葩的“24”強,使得我們的數據來源標準一致。二來,價值減半的亞洲快棋賽恰好以8強開始,而8強和慢棋賽16強的價值相等,這使我們的數據更為一致。
於是同上述的討論一樣,答主決定給慢棋16強和快棋賽8強賦予得分1,以後的每輪翻倍,詳細標準如下表所示:
按照這個表格重新計算五個人的得分情況,如下方五圖:
將五張表格合而為一,並加上一個新的指標進行計算,我們得到了這張表:
最後一排的“平均每次得分”,同樣是由上麵兩排的“得分”和“獲得次數”相除得出的。
我們看到,第5名的劉昌赫,在總得分上超過了古力,這充分說明了,古力參加比賽的次數不夠多,畢竟,和劉昌赫比起來,古力還年輕很多,還有很多的未來數據。
“獲得次數”,其實就是棋手進入16強(快棋8強)的次數。
“平均每次得分”,這可能是我們今天最重要的一項指標了。其實質上代表的是,棋手每次進入大賽16強(快棋8強)之後,平均每次的表現優異程度。
我們可以看到,
李世石的得分高達6.50,以較大的幅度超過了李昌鎬,位居第1名!
而古力以4.57的得分,超過了曹薰鉉,躍升至第3名。
這個結果,是完全符合我們的經驗與直覺的。
隻要是經常關注世界圍棋比賽的朋友們,可能大多都有這樣一個印象:無論某個國家在某次比賽中形成了怎樣的人數優勢,隻要另一個國家的某名超級棋手還存在,就難說冠軍到底會花落誰家。
上表中的曆史前5名,其實就是這樣的五個“超級棋手”。
隻要他們在,就可能獨自對抗很多的敵軍。
而李世石,李昌鎬,古力,是世界棋戰曆史上最難纏的三名超級棋手。
再對他們三個進行比較可以發現,三人之間同樣也存在較大差距。
李世石在這項數據上,是當之無愧的“天下第一”。
連曆史總排名第1的李昌鎬,也比不上李世石。
隻要李世石還在,哪怕麵對的中國棋手再多,1對3,1對7,甚至1對更多,誰也不敢說中國一定可以奪冠,很多人也許都會說中韓奪冠的可能是五五開。
一言以蔽之,隻要進入了世界個人賽的16強以後,李世石的生存能力,天下第一,曆史第一,前無古人(但也許會有來者)。
以上的討論,我們都是針對過去的曆史數據進行靜態的分析,可是棋壇的變遷實際上是動態的,那麽,三國形勢的動態變化是如何的呢?
讓我們重新將考察角度收縮回來,隻看冠軍,並將所有的曆史冠軍放在一起,於是有了這張曆屆冠軍表:
仔細觀察這張表,最上方的區域裏,基本都是黃色和藍色,黃色甚至還占有一定優勢。但隨著李昌鎬這個名字的頻繁出現,藍色很快壓倒了黃色。
紅色背景的馬曉春在94到95賽季兩度出現,那是著名的“馬曉春年”。
此後,紅色背景隻有99年出現過一次,是俞斌(不含最右列的快棋)。
97之後,是一大片連在一起的藍色版圖,那是韓流肆虐的時代。
04年紅色背景的常昊出現之後,紅色版圖迅速湧現和誇張,在最初的幾年間幾乎壓倒了藍色版圖。
08到09賽季中,紅色背景的古力多次出現,使得紅色完全壓倒的藍色,藍色版圖幾乎就此斷絕,那是“古力王朝”。
李世石從02年開始出現在表格中,04年紅色開始大量出現後,他的名字堅守藍色版圖,在紅色的海洋中咬下了一塊右一塊領地,甚至在07到08之間,還打下了連片的領地。
10年李世石複出之後,再次出現在表格中,再次憑借自己一己之力打下了連片的藍色版圖,此後也是屢次出現。
試想在05到13之間的區域內,如果沒有李世石,藍色的版圖將會如何,紅色的又會怎樣。
12到13賽季,紅色占據了全部的江山,這就是中國的一年包攬六大冠。而且紅色背景裏的名字不再隻是以往反複出現的古力,孔傑,常昊等幾個,而是更多越來越陌生,越來越豐富的新名字。
13年之後,李世石出現頻率降低,而樸廷桓和金誌錫則在14年頂了上來。
其實,三國獲得的版圖,占據全部江山的比例,是呈現出這樣的曆史走勢的:
上圖中,我以紅黃藍三條折線,代表三國在世界棋戰曆史中占據世界版圖的份額變化。當然,全部的版圖,是100%。
可以看出,黃線在1992年之前位置最高,還是那句話,那是日本“六大超一流”的末日榮光。
藍線則從92年開始走上棋壇巔峰,直到05年才第一次不是最高。
紅線開始一直位於地板上,隻有在94到95之間,出現了一個梯形,那是“馬曉春年”。
那之後的十年間,紅線基本都在地板上爬行,隻有99年出現了一個小峰,那是俞斌。
04年之後,紅線開始上升。
05年之後,黃線跌到地板上,再也爬不起來了,日本棋壇的榮耀,暫時隻成為了曆史。
05到06年間,紅線短暫的稍微超越了藍線,而07年藍線突然奮起,重新占據了全部的江山。
08到09年,憑借著“古力王朝”,紅線再次回到最上方。
10年到11年伴隨著李世石的複出,藍線再次逆襲。
13年,紅線第一次達到了最頂峰,占據了全部的江山。
14年,紅藍雙方再次打成平手,回到了同一起跑線。
這就是世界棋壇在世界棋戰時代的曆史版圖變遷。
但紅線的趨勢是曲折上升的,一個峰高過一個峰;藍線的趨勢則是曲折下降的,一個峰低過一個峰。
雖然中國的崛起和韓國的衰落都是大趨勢,但中國在世界棋壇的霸權不會這麽容易到來,韓國也沒這麽容易舉手投降。
這其中,李世石有著極大的作用。
中國崛起之後,李世石幾乎憑借著一己之力,頑強的扛起了“抗中”的重擔,使得韓國不至於被中國立刻碾壓。
這到底是多難的重擔,李世石又起了多大的作用呢?
我們也許應該考察一下李世石獲得的冠軍,在韓國本國獲得的全部冠軍中所占的比例。於是答主決定再製作這樣一張圖:
因為老四大天王中的徐奉洙,在世界比賽中的成績實在乏善可陳,所以答主此處將李世石頂替徐奉洙,奉為韓國的四大天王之一。
圖中的藍線,是李昌鎬。可以看出他在89年到01年間,大部分時間都是韓國棋手中最出色的一位。
曹薰鉉的黃線隻是偶有峰值,03年以後就在地板上了。
劉昌赫的綠線更慘,峰值更低,而02年之後就在地板上了。
13年所有線都在地板上,這一年是曆史上韓國第一次整年沒有奪冠。
餘下的隻有代表李世石的紅線和代表韓國其他人的黑線,這是我們需要考察的重點。
02年起,紅線開始上揚,並且立刻就達到了相對最高的位置。此後到12年間,紅線幾乎大部分時候都在最高處,隻有09年跌了下來(因休職而不再參賽)。
而代表韓國除四大天王之外的其他人的黑線,在92年第一次出現了一個峰值,這是老四大天王的徐奉洙的唯一表現。
此後直到03年,黑線一直在地板上。也就是說,韓國在03年之前,除了四大天王之外,根本就沒有其他人奪得過冠軍!(黑線的第一個峰來自老四大的徐奉洙,紅線的李世石在02年有一個揚起)
04年黑線上揚,出現了一個小峰,那是崔哲瀚。
06年起,黑線越來越走強,這說明除了李世石之外,其他的年輕棋手已經成長了起來,開始對李世石予以支援(此時其他幾位天王的線條都已經趴在地上了)。
除掉09年李世石休職不算,黑線是在14年才第一次到達了天花板。年輕的棋手開始取代李世石,頂起韓國的大梁,其實這是樸廷桓和金誌錫。
而紅線,在短暫的在地板上爬行了一年之後,是會像藍黃綠線一樣永遠趴在地上了,還是會像09到10年那樣重新揚起呢?
我們不知道,但答主更願意相信是後者。
從這段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知道:
04到05賽季中國開始崛起之後,李世石基本是憑借一己之力在抵抗著中國一波又一波的進攻狂潮。
而14年後,因為樸廷桓和金誌錫的崛起,李世石不再形隻影單。
這三個人作為韓國當下的前三名,將在未來的幾年中,成為中國棋手爭奪世界冠軍的主要對手。
而通過所有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
李世石,作為曆史上在本賽階段生存能力最強,獲得冠軍數曆史第二的棋手,在他已經32歲的今天,仍然有可能向曆史冠軍數第一的李昌鎬的17冠記錄發起挑戰。
他仍然有可能在未來的世界比賽本賽中,給中國棋手的前進造成很大的麻煩。
王者尚未老去,切勿輕談定論。
李世石鮮明的個性,無與倫比的獨特的棋風,留下的無數奇特而高深的棋譜,都是非常精彩而有價值的分析對象。可是出於“不搏二兔”的想法,我們今天均不予以討論。
今天我們的討論,始於數據,也終於數據,就到這裏為止。
2015.05.03
中國圍棋究竟整體在國際上處於什麽樣的水平和地位?
2015年6月3日,第十屆春蘭杯決賽結束,中國棋手古力九段在內戰中以2:0戰勝同胞周睿羊九段。
至此,2014至2015賽季的全部世界個人賽均告落幕,答主遂對原答案進行了更新。所有數據及分析,均修正為包含最新這場決賽成績的效果。
————————————————
馬年最後一答,獻給這個宏大的問題。
本答較長,且包含一些圖表,故請沒有wifi的手機用戶慎點。同時,建議使用電腦端觀看以保證視覺效果。
早在寫如何評價李世石? - 高飛龍的回答的時候,我為了對世界棋戰時代個人曆史成績排名前5的五位棋手進行深入對比,分別製作了他們在職業生涯中參與世界個人賽的曆年成績表。隨後為了進行定量的對比,我又對他們取得的不同檔次的成績分別進行了賦予得分,以便進行計算對比。
當時我就好奇到,如果對所有取得過同檔次成績的棋手進行賦予得分,再進行排序總結會是怎樣呢?
結論是前五名的情況沒有變,隻是補充了表格的次要信息而已。要進行更有意義的討論,應該限定更短的時期階段,以提高時效性。
這種討論恰好可以回答題主的問題。
題主的本意,其實是想知道,當下的中國圍棋在世界棋壇的地位。
我也想知道。
我當然熟知棋界的動態和形勢,但我也很好奇,如果從定量的角度分析近年來的世界比賽,各國整體與各知名棋手的地位到底如何。
這種好奇最終促成了本答的形成。
上次評價李世石的回答,有知友提意見說正文太長,表格太多。這次我將盡量少展示細節,多說各步計算推演的結果,製作的圖表也隻挑一小部分最重要的展示在回答中。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本次討論,隻是答主個人對近年來世界比賽上各國取得成績的簡單統計和計算,隻是對棋壇格局的一個視角而已,僅供參考。
————————————————
自從08~09賽季的古力王朝和09~10賽季的孔傑王朝以後,80末90後一代的中韓年輕棋手開始在世界個人賽的決賽舞台上大量亮相,雖然11~12賽季李世石王者歸來重掌棋壇,但超級棋手們壟斷最高舞台的時代一去不複返。
最近三個賽季,上一代的超級棋手們開始陷入落寞,世界棋壇的最高舞台基本上被年輕棋手所壟斷,舊的超級棋手在最高舞台上的出場率一落千丈,而登上頂峰的年輕棋手像走馬燈一樣,誰也無法一下子製霸。
從棋手個人的角度來說,現在是一個無比混亂的局麵。
這是一個舊時代的落幕,也是一個新時代的開端。
我將取最近三年,即12~13,13~14,14~15三個賽季的世界慢棋個人賽的本賽成績,作為接下來的討論的源數據。
而作為快棋個人賽的亞洲快棋賽,沒有統一的預選賽,而是將除衛冕冠軍以外的6個本賽名額按中韓日三國平均分配,這顯然不符合現在三國的實力與相應的棋壇地位,故我將不再考慮這項比賽。
其他如農心杯,各種綜合性運動會等團體比賽,因不是世界棋壇發展的主流,為了簡化討論起見,也不予考慮。
需要再次特別聲明的是,本答中所有圖表,將對中國(大陸)及中國棋手標以紅色背景,韓國標以藍色背景,日本標以黃色背景,其他國家和地區(包括台灣地區)不做背景顏色處理。
所有棋手,不以出生國家或國籍為準,而以參賽所代表的國家地區為準。
近三個賽季的慢棋世界個人賽,有如下13屆杯賽:
- 第7屆應氏杯 世界職業圍棋錦標賽
- 第17,18,19屆三星杯 世界圍棋公開賽
- 第17,18,19屆LG杯 世界圍棋公開賽
- 第9,10屆春蘭杯 世界職業圍棋錦標賽
- 第4屆BC卡信用卡杯 世界圍棋公開賽
- 第1,2屆百靈樂透杯 世界圍棋公開賽
- 第1屆MLILY夢百合杯 世界圍棋公開賽
這13屆杯賽的冠軍歸屬,如下表所示:
隻考慮全部的冠軍,顯然是不夠的,於是接下來,讓我們將討論範圍擴大到所有比賽的整個本賽階段。
我隻取上周剛剛結束的第19屆LG杯為例,這次比賽的本賽簽表是這樣的:
之所以選這次比賽為例,一方麵是因為這是最近結束的一場杯賽,另一方麵更是因為這次比賽,對整個世界棋壇的版圖,可能有著深遠的影響。
這是三年來韓國在中國瘋狂攻勢之下的唯一一場大捷。
在這次比賽的決賽中,戰勝同胞金誌錫而奪魁的韓國棋手樸廷桓,也是新生代棋手中第一個衝出“一冠俱樂部”,獲得個人第二個世界冠軍的棋手。
麵對咄咄逼人的一大批中國年輕棋手,反而是形隻影單的韓國棋手首先達成此成就。
樸廷桓,是韓國下一代超級棋手的最可能人選,也將是未來5年裏中國在世界棋壇製霸的最大障礙。
言歸正傳,和評論李世石的回答中一樣,我將再次取出16強以後的成績作為數據來源,這主要是因為:
應氏杯和春蘭杯的第一輪都是由24強進入16強,三星杯的32強戰又是與眾不同的小組雙敗淘汰賽,百靈杯和夢百合杯,以及已停辦的BC卡杯的本賽又是從64強開始的。
不同的杯賽花樣迭出,而隻要進入16強之後,就是清一色的單敗淘汰賽製,數據有著高度的統一性。
顯然,一名棋手每前進一輪,就意味著將一半的競爭對手拋在身後,所以我們基本可以視為,每一輪的成績效果相當於上一輪的兩倍。
於是問題就簡單了,就像上麵那張例表一樣,我將所有的13屆杯賽的簽表全部製作出來之後,對全部的進入16強的棋手進行統計,而後以下表為標準對他們的成績賦予得分:
注:該表中的成績均以棋手止步的最終輪次為準,例如棋手通過16強而在8強戰中遭到了淘汰,則隻計算“止步8強”的2分,而不計算16強的分數。
而後對所有出現在這13項杯賽的16強中的棋手的表現進行分數計算和排名,我得到了一張表格。
激動人心的時刻來了:
注:1. 事實上,這裏展示的並不是表格的全貌,而隻是表格上半段得分超過3分的部分,正好前40名。得分隻有2分和1分的後半段部分被我省去了,這隻是限於篇幅,為了提高可觀性,待會進行數據計算的時候,我將會全部統計在內。
2. 表格中數據以截至到2015年6月3日春蘭杯決賽結束,古力戰勝周睿羊奪冠為準。
3.總得分相同的,以出線次數較多者為先;總得分與出線次數都相同者,以較年輕者為先。
紅色占據的大部分的江山,而藍色則頑強的將連綿不絕的紅色不斷割開。在尾部,黃色零星的出現。
我們驚奇的發現,韓國棋手樸廷桓位居榜首,這是得益於他剛剛完成的LG杯奪冠,在此之前,他還在前5名開外。另一名新生代韓國棋手金誌錫,也是憑著剛剛奪得的LG杯亞軍,以及去年年底的三星杯冠軍,才從20名左右急速上升到這種高度。
2015年6月3日,周睿羊在春蘭杯決賽中敗於古力,失去了衝擊表格中排名第一位的機會。而古力,因為這枚寶貴的冠軍,上升到了第4名。
事實上,在最後結束的第19屆LG杯和第10屆春蘭杯的成績計入之前,這個表格的第一名,是李世石......
他的身後,是無限逼近的中國四大新生代:陳耀燁,唐韋星,周睿羊,時越。
樸廷桓也擠在他們的末尾,而其他中韓棋手則被甩在身後。
(在展示出的表格中的尾部,出現了一個愛好者們無比熟悉的名字,就像一個彩蛋)
哪怕在兩個月前,看這個表格,我們也可驚訝於王者未老,而僅僅兩個月,形勢風雲突變,成了這個樣子。
這就是現在世界棋壇的格局變幻速度。
(然則就在今日,2015年6月3日,古力王者歸來再等世界之巔,和李世石共同把守住了3,4名的位置,新人們想完全奪下江山,隻怕還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然後,如果將各國棋手的成績歸攏到一起,各國的總成績對比將是如何呢?
我做了簡單的統計計算之後,得到了如下一張表格:
注:1. 統計數據取整,計算所得數據保留小數點後兩位有效數字。
2. 除了中國大陸,韓國,日本,台灣地區以外,其他國家和地區沒有取得成績。
3. 表格應該已經足夠清楚和簡潔,我不再對後幾列做過多解釋。
最重要的總分一項,就是對三年來,中日韓在世界比賽本賽的主要部分(進入16強以後)的表現的量化對比。
以百分比份額來說,是這樣的:
上圖是對總分的簡單對比,而如果對每一輪次的各國所占席位進行對比又將如何呢?
請看下表:
這是對於每一輪次的比賽,將所有13屆杯賽全部統計在一起的情況。
按照百分比份額來對比,是這樣的:
我們明顯可以看出,在所有比賽的不同輪次中,中韓日三國占據的份額大小,以及在比賽輪次的不斷進行中,這種份額的變化:
- 紅線所代表的中國所占份額最多,並隨著比賽的推進穩步提升。
- 藍線所代表的韓國所占份額開始比中國要少20%以上,比賽進入4強以後不斷下滑,最終和中國形成接近40%的差距。
- 黃線所代表的日本在16強和8強中占據份額極少,進入4強後份額消失無蹤。
通過以上的簡單討論,我們大致可以得到如下的一些初步結論:
- 定性的來說,在最近三年世界比賽的本賽中,中國占據絕對優勢;韓國居於劣勢,但尚未被完全打倒;日本則可忽略不計。
- 定量的來說,三國在世界比賽16強以後的主要部分中取得的成績效果,比例為387:217:18,大約折合21.5:12:1。
- 進入這個高度舞台的棋手數量對比,為48:26:8,大約折合6:3:1。
- 觀察個人成績表格可知,中韓頂尖棋手群體的數量對比,大概為3:1,以最高絕對高度來說,兩國基本持平。
- 以厚度來說,中國全麵領先;韓國則憑借銳度,頑強的守住了中韓爭霸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