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狼發牢騷

發發牢騷,解解悶,消消愁
個人資料
笨狼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三桶油”董事長同日換帥

(2015-05-04 16:47:06) 下一個

“三桶油”聲譽不佳,更嫌有周的瓜葛,見到前段時間反腐,反倒它們頭上了。

報道

“三桶油”淨利潤合計為2148億元,平均日賺5.88億元,與2013年日賺6.94億元相比大幅下滑了15.3%
中海油2014年全年收入2746.34億元,相比上年同期的2858.57億元下降了3.9%;淨利潤為601.99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了6.6%,成為“三桶油”中2014年唯一獲得淨利潤增長的油企,連續三年坐穩了中國第二賺錢油企的位置
中石油、中石化淨利潤則分別同比增長4%和6.8%。中石化以淨利降幅近三成的成績墊底
“三桶油”的平均資產負債率仍在50%左右,遠遠高於國際石油企業20%至30%的平均資產負債率
2015年的開局比預想還要糟糕,在低油價、高負債雙重夾擊下,昔日財大氣粗的“三桶油”今年不得不勒緊褲帶過冬,資本開支不斷創新低,2015年預計縮減827億元
油價大幅下跌而虧錢,估計是因為進口原油價格總是高於當原油提煉成成品油(汽油、柴油、航空油等)的相對價格,而且差值在增大,如果在預測上不做相應的準備(如對衝),虧是難免的。企業在此得多投入,或者適當地支付有能耐的谘詢,從容應對。

“三桶油”交接換帥,算是有個交代。

財新周刊揭了不少內幕。

中石油:
中海油總公司原董事長王宜林接任中石油集團董事長,周吉平退休
中石化:
從大慶油田走出來的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正部長級)王玉普接任中石化集團董事長,傅成玉退休
中海油:
中海油集團總經理楊華則接替王宜林任中海油董事


從上麵報道來看,
中海油業績不錯,班子得以保留。不簡單。




【附錄】
央企密集換帥 涉石化、礦業、汽車等多個領域


2015.05.04
“三桶油”董事長同日換帥 王宜林、王玉普、楊華接掌

新一輪省部級領導幹部調整迎來一個小高潮。今天,隨著現年63歲的中石油集團董事長周吉平和中石化集團董事長傅成玉退休,中國三大國有石油公司中石油集團、中石化集團和中海油集團的一把手同時完成了新老更替。

新老大:


其中,中海油總公司原董事長王宜林接任中石油集團董事長,周吉平退休;從大慶油田走出來的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正部長級)王玉普接任中石化集團董事長,傅成玉退休;原中海油集團總經理楊華則接替王宜林任中海油董事長。

按慣例大型央企一把手的服務上限一般為63歲。在據財新網今早報道,五一節前的最後兩天,經組織談話,中石油集團董事長周吉平已與中石化集團董事長傅成玉同時到站退休。這引發了“三桶油”的一輪人事調整。

今天,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分別在官網公布了主要領導調整的信息。

2015年5月4日下午,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召開中層以上管理人員大會。中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王京清宣布了黨中央、國務院關於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主要領導變動的決定:王宜林同誌任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免去周吉平同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職務,到齡退出領導班子。董事長職務的任免按有關法律和程序辦理。

2015年5月4日下午,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召開中層以上管理人員大會。中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王京清宣布了黨中央、國務院關於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主要領導變動的決定:王玉普同誌任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免去傅成玉同誌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職務,到齡退出領導班子。董事長職務的任免按有關法律和程序辦理。

據2015年5月4日下午,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召開中層以上管理人員大會。中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王京清宣布了黨中央、國務院關於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主要領導變動的決定:楊華同誌任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免去其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總經理職務;免去王宜林同誌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職務,任中國石油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董事長、總經理等職務的任免按有關法律和程序辦理。

在財新網記者黃凱茜的文章中,這次三家公司的董事長大換班的背景,發生在中石油集團原總經理廖永遠、中石化集團原總經理王天普在近兩個月內相繼因涉嫌嚴重違紀被調查之時,因此格外引人關注。今年被稱為“國企反腐年”,巡視組在對包括“三桶油”在內的多家央企的巡視工作進行過程中,已有多名央企高管被調查或遭受處分,而中石油更是反腐重災區。財新網引述一位石油行業資深人士的話說,對於傅成玉和周吉平來說,此時到站退休或許不無解脫,繼任者則麵臨艱巨挑戰,不僅要承受反腐重壓,還要在低油價和經濟發展放緩的長期預期下承擔拯救業績的重擔。

業績的下滑已經開始。在上月公布的2014年業績中,中國三大石油公司的業績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中石化的淨利潤結束了五年的增長,同比下滑29.4%。中石油的淨利潤也同比下降17.3%。以海外業務為主的中海油情況稍好,但2014年實現營收2746.34億元,也同比下降3.9%。“三桶油”均宣布將縮減資本開支。

中國上一次的三大石油公司董事長調整是在2011年。2011年4月,在原中石化董事長蘇樹林調任福建省委黨組副書記之後不久,時任中海油總公司黨組書記和董事長傅成玉轉任中石化集團黨組書記和董事長,中石油集團副總經理王宜林升任中海油總公司黨組書記和董事長。

周吉平多次提交辭職報告

1952年出生的周吉平,今年將滿63歲,雖然還未到達央企董事長的年齡大限,但他在去年就去意已決。財新記者從多個消息源獲知,在中石油高層反腐成高壓態勢的2014年,周吉平曾多次提交辭職報告。自2013年8月末開始,多位中石油高管因為涉嫌嚴重違紀被帶走調查,公司正常生產經營狀況受到影響,可以想象周吉平作為危難之中的舵手,所承受的心理壓力。

周吉平畢業於華東石油學院勘探係物探專業,從中石油海外板塊發跡,是中石油進軍海外業務的實際操盤手之一。

中石油“走出去”戰略的肇始,可以追溯到第一任中石油總公司總經理王濤時期。在開展國際化戰略初期,中石油曾於1991年派出100多人赴海外培養,周吉平是當時的骨幹之一。隨後周吉平在中石油集團負責海外項目的子公司一路升遷,1996年擔任中石油總公司國際勘探開發合作局副局長,兼任中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公司副總經理、大尼羅國際作業公司(蘇丹)總裁,參加了中石油在蘇丹和非洲項目的規劃實施。1997年12月任中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公司總經理,2001年8月進入中石油集團總部任總經理助理,是當時主掌中石油海外業務的集團副總經理吳耀文的得力幹將,兩年後(2003年)升任中石油集團副總經理。

2008年5月,周吉平被聘任為中石油上市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總裁;2011年11月4日,在中石油集團黨組在北京召開的擴大會議上,上中組部宣布了黨中央、國務院關於中石油集團主要領導調整的決定。中石油集團設立董事會,並將董事長和總經理分設。時任中石油董事長兼總經理、黨委書記蔣潔敏任董事長、黨組書記,周吉平任總經理。

2013上3月蔣潔敏升任國資委主任之後,周吉平升任中石油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並兼任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2013年7月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職務由汪東進接替。

中石油董事長的繼任者為中海油總公司董事長王宜林。今年9月將滿59歲的王宜林紮根中石油多年,在2011年4月接替傅成玉成為中海油總公司董事長之前,就已擔任中石油集團副總經理一職長達七年之久。王此前曾擔任中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總經理、克拉瑪依市市委書記。

王宜林於1982年華東石油學院勘探係石油地質勘探專業大學畢業後參加工作,從新疆石油管理局勘探開發院的基層技術員幹起,經曆了19年的時間,坐到了新疆油田一把手的位置。曾曆任新疆石油管理局勘探開發研究院副院長、院長,新疆石油管理局(克拉瑪依市)副局長兼勘探總地質師、黨委副書記(1996年),中石油股份公司新疆油田分公司總經理、黨委書記(1999年)。2001年6月開始,王宜林身兼數個要職於一身,同時擔任中石油新疆油田公司總經理、新疆石油管理局(克拉瑪依市)黨委書記兼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黨組書記、軍分區黨委第一書記。

隨後,王宜林於2003年7月被提拔到集團總部任職,任中石油集團總經理助理,五個月後迅速被提拔為中石油集團副總經理、黨組成員,到2004年之前還兼有在新疆的職務。2011年4月,王宜林調任中海油總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

楊華曾日日關注尼克森股票

王宜林調任中石油集團董事長之後,中海油集團總經理楊華接任中海油董事長一職。

1961年5月出生的楊華比王宜林小了將近五歲,但和王宜林為同級校友。楊華在1982年畢業於華東石油學院開發係采油專業後參加工作,被分配到中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中心,一幹就是 11年,曆任研究項目課題組長、研究專案經理、油藏工程室主任和油田開發部經理等職務。

1992年,中海油第二任總經理鍾一鳴提出將發展海外作為五大戰略方向之一, 1993年2月,中海油成立海外發展部,對數十個海外油氣項目開展評價與分析,楊華被抽調到海外發展部擔任副總地質師,後以海外發展部為班底建成了中國海洋石油國際有限公司,代表中海油有限公司全麵負責其在中國境外實施項目投資、資產收購、兼並和轉讓等業務,楊華出任該公司總經理。

在中海油第四任總經理衛留成在1999年開始推動中海油赴海外上市進程之後,楊華協助主持了中海油於2001年在紐約和香港的上市工作,亦是上市前私募工作的主要參與者,從戰略投資者私募了4.6億美元。在2001-2003年到2004年間,楊華還參與完成了一係列的並購交易。也就是在這一段經曆當中,楊華開始積累財務管理經驗。楊華還在2004年獲得了麻省理工學院工商管理學碩士學位。

身兼中海油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國際公司總裁的楊華,在2004年12月被公司委任為中海油有限公司首席財務官。

隨後楊華在中海油一路升遷。2009年3月被委任為中海油有限公司總裁;2006年11月開始擔任中海油總公司總經理助理;2010年4月,任中海油總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2010年9月,任中海油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副董事長。2011年8月,楊華被任命為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總經理。

楊華是中海油收購尼克森公司的主持者,這是中國石油公司至今為止最大的一筆海外收購,從發出要約到交割經曆了七個月的時間。該收購於2013年2月完成,交易總對價約151億美元,並維持尼克森現有43億美元債務。中海油每股27.5美元的報價比宣布收購要約時尼克森於2012年7月20日的收盤價溢價61%。

2005年中海油曾發起185億美元競購美國優尼科石油公司的收購,最終因競爭對手雪佛龍公司提價、美國國會反對和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反彈而未果。此後,尼克森成為了中海油下一個關注的海外標的。

據新華社報道,楊華表示“早在2005年中海油就開始將尼克森作為主要戰略收購對象長期跟蹤”。《中國日報》的報道則稱,“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楊華每天早上打開電腦,首先要做的事便是關注在多倫多和紐約兩地上市的尼克森的股票,以尋找合適的時機。”

(簡曆省略了,查原文。)


《財新周刊》 2015年第18期 出版日期 2015年05月11日
三桶油換將懸念
混改會否繼續推進?下一步是分拆還是合並?民企能不能參與油氣投資?

英文報道:New Faces, New Reforms for Big Oil in China
財新記者 黃凱茜 製圖|齊林



5月4日這一天,中組部副部長王京清有點忙。他在北京東北二環路走了一圈,先後在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棟大廈內宣布了新董事長的任命:王宜林、王玉普和楊華分別擔任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下稱中石油)、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下稱中石化)、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下稱中海油)的董事長。63歲的中石油集團董事長周吉平和64歲的中石化集團董事長傅成玉到齡退休,中國三大國有石油公司的“一把手”,就此完成新老更替。

幾乎同時宣布的央企人事變動,還有一汽出身的吉林省委副書記竺延風接任東風汽車公司董事長。緊接著,5月7日,一汽集團再召開大會,宣布東風汽車公司董事長徐平接手徐建一落馬後留下的空缺,調任一汽集團董事長。在此前後,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51歲的公司總經理官慶被任命為董事長。

但是,市場最關心的還是三大國有石油公司的人事變動。這一係列人事調整,影響的不僅是當事人及相關公司,還有市場各方對於中國能源產業改革和國企改革的判斷——沙盤必須重新推演。

一位正在為央企做內部重組及改革方案的中介機構人士,獲悉此番“三桶油”人事變動後的第一反應是:各種方案恐怕又得從頭來過了。

“新人會有新想法。很多正在進行中的重組項目和改革事宜,都要經過新領導班子的重新審閱和評估,項目進度勢必會放慢或者調整。原定的時間表沒有意義了。”他說。

特別是石油行業,在中國的工業體係中向來占據著最重要的位置,中石油有“共和國長子”之稱,如今正站在反腐與改革的立交橋上,同時還要麵對國際油價斷崖式下跌和全球經濟低迷的艱難時局。

從短期到長期,“三桶油”的新掌門要麵對的挑戰有三:

一、反腐高壓。從2013年8月中石油原副總經理王永春落馬開始的石油行業反腐已持續兩年多,至今仍在蔓延;伴隨著中石化集團總經理王天普2015年4月27日被調查,可能新一輪反腐浪潮又將到來。在反腐高壓下正常工作,這不僅是今年“央企反腐年”要麵對的局麵,還很可能是央企“一把手”未來要習慣的“新常態”。

二、油氣改革。財新記者從多個可靠渠道獲悉,按照深改小組的安排,今年必須形成石油和天然氣改革的整體方案,在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能源局的委托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和國務院研究室等智庫機構已分頭研究,形成了對整體改革方案的初步設想。這些設想即將在相關部門上會討論,並盡快形成方案上報國務院和深改小組。近日業內關於油氣體製改革的討論已經迅速升溫。

從形成改革方案到實施改革,將是“三桶油”的新掌門在任期內要完成的主要任務。無論最終的改革方案如何,在市場化改革的大方向上,如何削減10倍於國際石油公司的人員,將是壟斷油企要破解的最大難題。

三、業績重壓。從2014年四季度到今年一季度,三大油企的業績已開始加速下滑。“海水退潮,才知道誰在裸泳。”隨著油價和全球經濟持續低迷以及反腐進一步深入,近年來油企在海外大規模投資收購的成敗與深淺將會揭開蓋子。多有業內資深人士認為,石油央企賬麵上的海外資產有可能大幅縮水。

好日子過去了,緊日子來了。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被業內人士普遍視為改革的最好時機。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員郭焦鋒看來,這一輪石油行業改革之所以出現推動的契機,首先是國際能源格局和國內形勢都有了新的變化,企業也麵臨成本上升、收益下降等一係列問題,改革訴求前所未有的強烈。

http://img.caixin.com/2015-05-07/1431064110149734.jpg
三桶油

在此之前,中石油和中石化已經醞釀並啟動一係列以“混合所有製改革”為主題的開放和重組。特別是中石化,在董事長傅成玉的推動下,完成了引資千億元的銷售公司重組,並實現了油服公司的分拆上市,裁員和減薪也都在推進之中。與此同時,引入互聯網公司以推進產業升級和創新的一係列探索拉開序幕。中石油的油服公司重組亦在醞釀之中,引起了市場的高度關注和踴躍參與。

換人打破了原有的節奏。實際上,投資者在換人之前已進入了觀望,一家關注國企改革的谘詢機構人士稱,從他了解的情況看,“混改似乎已經停滯”。現在,市場的疑問更多了:“混改”還會繼續推進嗎?未來的方向是分拆重組還是油企合並抱團取暖?對於包括民營資本在內的社會資本,油氣體製改革帶來的機會是參與三大油企的內部重組,還是在油氣行業上中下遊全麵放開後獲得獨立參與競爭的資格?身處反腐第一戰線的央企“一把手”們,是否會爭當中央深改小組組長習近平所稱的“改革促進派”?

所有問題的答案,都與正在醞釀的油氣體製改革和國企改革息息相關。接近改革方案製定的多位消息人士證實,目前這兩個方案的出台進程都在加速,石油和天然氣體製改革的方案已經在多家智庫機構形成雛形並提交主管部門,而國企改革的整體方案也有望在五六月間出台。

換人之後,改革是停是走,兩三個月之內將見分曉。

反腐高壓下的“一把手”們

中國上一次三大石油公司董事長同時調整是在2011年。當年4月,在中石化原董事長蘇樹林調任福建之後不久,時任中海油黨組書記和董事長的傅成玉被調至中石化,擔任集團黨組書記和董事長。中石油集團副總經理王宜林則改任中海油總公司黨組書記和董事長。

四年之後的這次輪換既在情理之中,又來得頗為突然。傅成玉和周吉平分別出生於1951年6月和1952年,按照央企“一把手”63歲退休的慣例,已屬超期服役和到齡。2014年8月,已滿63歲的傅成玉當時在中石化上市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600028.SH/00386.HK,下稱中國石化)年中業績會上曾表示,中央已決定在其達到退休年齡後再留任一段時間,“但具體多長時間,我也不知道”。

傅成玉、周吉平將同時退休的說法,此前已在業內流傳,而中石化集團總經理王天普於4月23日突然落馬,一度使很多業內人士認為,傅成玉繼續留任的可能將會加大。但組織部門最終選擇了按慣例行事。

據財新記者多方了解,主管部門分別在4月29日和4月30日與周吉平和傅成玉談話,三天的“五一”假期剛結束,中組部即宣布兩人退休的決定。

有接近中石化的人士告訴財新記者,就在中組部找傅成玉談話的前兩天,傅成玉還主持了關於業務板塊重組相關的工作會議,並部署了近一段時間的工作。

在一位石油行業資深人士看來,此時到站退休,對於傅成玉有壯誌未酬的遺憾,對周吉平則或許是一種解脫。

今年被稱為“國企反腐年”,巡視組在對包括“三桶油”在內的多家央企的巡視過程中,已有包括中石化集團原總經理王天普和中石油集團原總經理廖永遠在內的多名央企高管被調查或遭受處分。中石油更是反腐重災區,從2013年8月末四名高層落馬至今,已有八位集團公司和股份公司高管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帶走調查。因落馬高管太多,公司正常生產經營狀況都受到影響。

在這種反腐高壓下當“一把手”,心理壓力非同一般。財新記者從多個消息源獲知,2014年周吉平多次提交辭職報告。

周吉平畢業於華東石油學院勘探係物探專業,是中石油進軍海外業務的實際操盤手之一。早在1991年中石油派出100多人赴海外培養時,周吉平就是骨幹之一。隨後周吉平在中石油集團負責海外項目的子公司一路升遷,2008年5月成為中石油上市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601857.SH/00857.HK/NY:PTR,下稱中國石油)副董事長、總裁,2011年成為集團總經理,2013年3月原董事長蔣潔敏升任國資委主任之後,周吉平升任中石油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

在最近的兩年間,周吉平亦在重壓之下啟動了中石油的幾項改革,其一是宣布將在上遊勘探領域試行混合所有製改革,引入民資;其二是繼續推進石油天然氣管網的重組和引資;其三是醞釀油服公司重組分拆。

不過,中石化的聲勢更為浩大。有接近中石油改革小組的人士告訴財新記者,目前改革的總體方案仍在征求意見當中,主要圍繞管理體製、混合所有製改革、依法合規和科技創新等方麵。近兩年,中石油的混合所有製改革在天然氣長輸管道引資、與地方政府合作開發油田上推進,油田服務板塊的重組也在醞釀,但整體進展沒有中石化迅速。

傅成玉在中石化任期的尾聲,頗為高調地做了兩件事:一是中石化銷售公司的重組,即拿出30%的銷售公司股權引入外部投資者進行混合所有製改革嚐試,最終引資千億元;二是涪陵焦石壩頁岩氣“大會戰”取得階段性成績,率先進入頁岩氣商業化生產。

與周吉平一樣,傅成玉也是從國際業務起步,被普遍認為是一位具備國際化視野和改革魄力的國企經理人。

自從1982年加入中海油以來,傅成玉先後在中海油總公司與阿莫科、雪佛龍、德士古、菲利普斯、殼牌和阿吉普等外國大石油公司的合資項目中任聯合管理委員會主席。之後在中海油一路被擢升,2000年12月成為上市公司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00883.HK/NY:CEO,下稱中國海洋石油)總裁,並從2003年10月開始擔任中海油總公司總經理,兼中國海洋石油董事長、首席執行官。

2005年,在傅成玉主導下,中海油曾以150億美元向美國石油公司優尼科發出收購要約,雖然收購未能完成,但中國公司就此在國際石油市場嶄露頭角。

2011年4月,傅成玉從位於北京朝陽門西北角的中海油辦公室,搬到馬路東邊的中石化大樓後,就開始對這家超大型國有企業的改造。他提出市場化運營、專業化發展、差異化競爭、一體化管理、集團化管控、規範化治理等“六大戰略”,在操作層麵主推專業化發展——對集團存續資產和業務以及上市公司的資產按業務板塊進行專業化重組,推進內部市場化運營。

2012年至2014年間,傅成玉在中石化相繼主導了數個專業化子公司重組的事宜,包括煉油銷售公司和長城潤滑油銷售公司的重組、中石化石油工程技術服務公司、中石化煉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銷售公司、管道儲運公司等。他曾向財新記者表示,在中石化集團之下進行重組甚至上市的公司,可能達到十家以上。在一係列改革和重組後,中石化集團的人員從106萬人減少到92萬人。

多位業內人士接受財新記者采訪時認為,傅成玉僅用八個月時間就完成中石化銷售公司的重組和引資,堪稱實幹;任內所推進的專業化重組及裁員等,亦符合未來油氣市場化改革的大方向。中石化銷售公司原本計劃三年內上市,在傅成玉退休之後,中石化集團未來的改革將如何推進,中石化銷售公司是否還將繼續混改試驗並推進上市,成了市場最大的疑問。

一位接近中石化的消息人士指出,傅成玉對於專業化重組極有熱情。中石化銷售公司重組之所以迅速,一方麵得益於傅成玉從中海油到中石化對專業化重組一以貫之的熱情和積極性,另一方麵則因為該重組項目是“欽點”的混合所有製改革試點項目,其實踐亦超過後來國資委推出的國企改革試點邊界。2013年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中提出“積極發展混合所有製經濟”,傅成玉的重組思路恰好借中央精神推進。這也被銷售公司的投資者之一、匯源集團董事長朱新禮評價為“順勢而為”。

繼任者王宜林和王玉普,與傅成玉和周吉平二人氣質有別。今年58歲的王玉普是大慶出來的石油幹部,1982年從大慶石油學院礦機專業畢業後,就一直在大慶油田任職,從技術員一直做到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副董事長、常務副總經理。2003年接替蘇樹林擔任大慶油田董事長、總經理。

2009年到2010年間短暫擔任黑龍江省副省長後,王玉普於2010年7月升任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及書記處第一書記。2012年11月的中共十八大上,王玉普當選中央委員,.2013年3月,王玉普轉任中國工程院黨組副書記。直至今年5月重回石油一線,坐在了高光聚焦的中石化“一把手”的交椅上。

與他同齡、同姓的王宜林則為新疆油田出身的中石油“老人”,在2011年4月接替傅成玉成為中海油總公司董事長之前,就已擔任中石油集團副總經理一職長達七年多。

王宜林1982年自華東石油學院勘探係石油地質勘探專業大學畢業,他從新疆石油管理局勘探開發院的基層技術員幹起,經曆了19年的時間,坐到了新疆油田“一把手”的位置。2003年7月,他升任中石油集團總經理助理,當年底再升任中石油集團副總經理、黨組成員,同時繼續兼任新疆油田分公司總經理、黨委書記。

和王宜林是同級校友但比王宜林小了將近五歲的楊華,在業內廣受稱道,被認為是既懂業務和管理、又具國際視野的國企經理人。楊華在1982年畢業後分配到中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中心,工作了11年。1993年2月,中海油成立海外發展部,對數十個海外油氣項目開展評價與分析,楊華被抽調到海外發展部擔任副總地質師。後中海油以此為班底,成立中國海洋石油國際有限公司,代表中海油全麵負責其在中國境外實施項目的投資、資產收購、兼並和轉讓等業務,楊華就任該公司總經理。

中海油第四任總經理衛留成1999年開始推動中海油海外上市,楊華協助主持了中海油於2001年在紐約和香港的上市工作,亦是上市前私募工作的主要參與者,從戰略投資者私募了4.6億美元。2001年-2003年間,楊華還參與完成了一係列的並購交易。楊華還在2004年獲得了麻省理工學院工商管理學碩士學位,並升任中國海洋石油首席財務官。

隨後,楊華在中海油內一路升遷。從中國海洋石油總裁到中海油總公司副總經理、副董事長,直至2011年8月被任命為中海油總公司總經理。

作為中海油收購尼克森公司的主持者——這是中國石油公司至今為止最大的一筆海外收購,交易總對價約151億美元。新華社和《中國日報》曾報道,楊華當時日日跟蹤尼克森的情況,“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每天早上打開電腦,首先要做的事便是關注在多倫多和紐約兩地上市的尼克森的股票,以尋找合適的時機”。

今年以來,中石化和中海油也已有多名集團副總以上的高管落馬,反腐的壓力已從中石油漸次傳導到中石化和中海油。前述石油業內資深人士認為,不同經曆可能會帶來具體做法和方式的差異,但無論背景如何,三位繼任者都麵臨相似的艱巨挑戰:不僅要承受反腐重壓,還要在低油價和經濟發展放緩的長期預期下承擔拯救業績的重擔。對他們而言,改革既是考驗,也是機會。

郭焦鋒對此輪由最高層推動的中國油氣領域改革表示樂觀。在他看來,國際油價處於相對低位,給包括中國石油公司在內的全球石油行業形成了新的考驗;另外,美國的頁岩油氣革命推動形成了消費中心東移、生產中心西移,加之全球能源安全、氣候變化問題對中國都是很大的挑戰。在國內外新的形勢下,石油公司的理念也發生了轉變。在壓力中尋求改革,才能解決現在麵臨的成本上升、收益下降、人員壓力較大的問題,企業也有了更迫切的改革訴求,希望從內部改變管理的方法和製度、組織模式、商業模式,爭取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http://img.caixin.com/2015-05-07/1431065359159830.jpg
貪官錄

開始勒緊腰帶

從今年一季度開始,中石油和中石化的每一個員工都切實感受到了“緊日子”的來臨,兩家公司開始全員降薪及提高業績考核要求。

以中石化為例,從3月開始實施的工資考核方案中稱,集團公司利潤達到年度目標時間進度時,領導人員月預支獎100%發放,未達到年度目標時間進度時,領導人員月預支獎按50%發放;部門整體若未達到目標,月預支獎減發,在盈利時減15%-30%,虧損時再減。工資方麵,盈利部門的員工若完成年度分解利潤目標,年度工資額增加2%,未達到目標則不變;虧損部門達到和未達到利潤目標的,年度工資總額將分別降低1%和3%。據財新記者了解,因經營形勢不佳,大多數業務部門都難以完成分月的利潤指標,過去兩個月裏,工資條縮水已成事實。

據上市公司財務數據,中石油、中石化兩家股份公司2014年的淨利潤分別出現17%、29%的大幅下滑,今年一季度的開局更為慘淡:兩家淨利潤下跌均超過80%。中海油稍好,2014年的收入開始下滑,降3.9%,2015年一季度的收入大幅下滑40%。

基於國際石油供需層麵的分析普遍認為,低油價的局麵將長期持續,這也意味著三大油企未來將麵臨更困難的局麵。

目前的“三桶油”格局,是中國石油行業在上世紀90年代末的國企改革和重組中形成的。經過上一輪改革,石油行業完成了政企分開,並在下遊部分引入了競爭,同時通過將三大油公司的優質資產上市,完成了基本的股份製和公司化改造。一位曾參與上輪重組的投行人士曾表示,上市最大的變化就是讓原來隻關心生產了多少桶油的石油企業,也開始有了收入和利潤的概念。

但“三桶油”在隨後幾年迅速固化了其寡頭壟斷的地位,通過各種有形和無形的政策壁壘在上中下遊形成了對既有資源的絕對控製,不僅“三大油”之間競爭有限,民營資本和外資均難以進入。“三桶油”則在海內外迅速擴張,成為正在崛起的國家石油公司中的一支力量。特別是2008年之後,“三大油”在海外收購金額屢創新高,成為世界大買家。中石油和中石化的收入總額均超過了BP和殼牌,在世界500強中名列前茅。

大並不意味著強。在新一輪的石油天然氣體製改革中,多位參與者都提及改革的目的之一,是要提升國有石油公司的效率,並培育中國形成真正有競爭力的國際石油公司。如果仔細對比中國油企與殼牌等老牌跨國公司的經營數據,就會發現從企業競爭力角度來看,雙方差距仍然很明顯。

艾克森美孚和殼牌在2014年的收入折合成人民幣分別是25608億元和26178億元,雖然在低油價環境下同樣蒙受了利潤大幅下滑的壓力,但艾克森美孚在2014年賺了2021.74億元,這差不多是中石油上市公司的2倍,中石化上市公司的4倍多,中海油上市公司的3倍多。殼牌的淨利潤比中石油略少,但是中石化的2倍。BP則因至今仍未脫離墨西哥灣漏油事件的陰影,其收入利潤波動巨大,對標價值不高。

值得注意的是,與上述跨國油企不同的是,中國三家國有石油公司均以優質資產上市,如果以集團公司的財務數據類比,差距會更大。如果再計算人均的勞動生產率,數字就更難看了。上述三家跨國公司的員工總人數都不超過10萬人,近五年來基本保持在這樣的人員規模。

反觀中石油和中石化,上市公司員工分別都有數十萬人,集團公司員工則達到百萬左右的規模。中石化近年通過重組,集團存續企業人數有所減少,從106萬人減到了92萬人;中石油上市前原本進行了一輪減員增效的改革,買斷了一部分員工的工齡,結果又因社會穩定因素陸續回流,且不斷膨脹,在2010年員工數已經達到167萬人,近年還有增加。中海油是目前惟一可與跨國油企對比的中國國有石油公司,目前大約有10萬人。

此外,衡量投資回報水平的重要指標——資本回報率水平,“三大油”近年來處於逐年下降趨勢。以中石化上市公司為例,資本回報率近五年每年都在下降,從2010年的13%下降到2014的6%,淨資產收益率也從2010年的17.1%降到2014年的7.1%。

更有甚者,財新記者從接近三大油企的業內人士處獲悉,由於油價驟降及收購時對未來估計過於樂觀出價太高,三大油企近年來在海外並購的資產估值都出現了大幅度縮水。有業內人士預計,“三桶油”中,中石油和中石化的海外資產可能減值一半以上。

而這些海外並購,很大部分沒有計入三大石油上市公司的報表,或者資產雖在裏麵,目前也未做減值準備。殼牌在2014年就做了大約幾十億美元的資產重估,導致淨利潤銳減。可以想見,一旦這部分包袱顯現,三大油企的業績壓力有多大。

業內觀察家認為,三大國有石油公司日漸擴大的人員包袱,顯示了這些企業近年來安享壟斷,並沒有在管理上進行足夠的努力來提高勞動生產率。

麵對嚴冬,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都已開始勒緊腰帶。從上市公司年報看,中石油2014年資本開支下滑了7.2%,2015年計劃繼續縮減10%,每年縮減規模超過200億元;中石化2014年資本開支下滑了8.4%,2015年計劃繼續縮減12%,每年縮減規模約為150億元;以上遊業務為主的中海油,在今年油價的嚴峻形勢下,也罕見地縮減了2015年的資本開支計劃,比2014年下降近三成。

一個剛剛形成的油氣行業整體改革設想

高度壟斷形成的“玻璃門”效應,不僅阻擋了外來資本的進入,也使得三大油企因為缺少壓力,競爭力提高有限,近年來的規模擴張更是埋下了腐敗和壞賬的種子。

這也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石油天然氣等領域改革的一個大背景。2014年6月,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上,國家主席習近平又進一步提出了“抓緊製定石油天然氣體製改革總體方案”,今年2月初舉行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九次會議上,再次強調了要推進石油天然氣體製改革。

從目前來看,石油天然氣領域的改革分為兩個層麵:一是中央層麵出台行業體製改革的總體方案,二是企業層麵根據三中全會的精神,擬定自家的改革方案。

據財新記者了解,從2014年底開始,國家有關部委已陸續委托國研中心和國務院研究室等智庫機構研究方案框架,並組建了課題小組,針對石油天然氣體製改革總體方案和到2030年的石油天然氣體製機製改革戰略進行研究,梳理改革方向和路徑,現已形成基本設想。

從財新記者從多位參與課題研究的業內人士處了解的內容看,新一輪油氣總體改革的研究涉及石油天然氣上中下遊各領域的市場準入和價格放開,包括拆除各種隱性的政策準入壁壘和管製壁壘,允許各種不同性質的資本和企業進入,同時伴隨以主要油企在不同領域裏的分拆和重組,轉變企業經營機製等改革,以為在整個能源行業充分引入競爭創造條件。

參與課題研究的郭焦鋒表示,從這段時間的研究看,在上遊勘探開發方麵,首先要改革的是當前的油氣區塊登記製度,以及建立勘探資料共享機製,以將石油天然氣勘探市場能向多元投資主體開放。

礦業權分為探礦權和采礦權。據郭焦鋒介紹,“根據國土資源部的勘探登記管理條例和開采管理條例,勘探開發常規石油天然氣的企業要有國務院批準的文件,其對企業的注冊資本、專業人員配備等資質有要求,但總體規定很粗,也不完善,導致實際上具有探礦權和采礦權資質的企業隻有四家,即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和延長油田。”

完成登記的企業若能獲得油氣發現,就有優先獲得采礦權的資格。由此,中國目前400多萬平方公裏有探礦權的區塊基本就掌握在上述四家公司手中。這其中隻有大約二十分之一的區塊已有企業進行了開采,還有大量的區塊虛置。正在研究方案的課題組認為,未來上遊改革的一個路徑就是要向其他資本釋放這些區塊的探礦權。這需要建立探礦權的退出機製和交易市場。比如對於在約定時間內勘探投入不足的探礦權麵積,國土部有權收回,重新掛牌向全社會的企業和投資主體進行招標,同時建立探礦權和采礦權的交易市場,允許在不同企業主體之間轉讓。“但是要設定條件,不能剛拿了一個區塊,沒有投入就轉手。必須規定有多少投入,獲得怎樣的發現、交出怎樣的地質資料,在這樣的前提下才能允許探礦權在二級市場進行轉讓。”郭焦鋒表示。

與放開上遊勘探開發投資相配套的一項關鍵措施,還包括對幾家石油公司的油田服務板塊剝離重組,以減少油田服務公司和關聯公司生產板塊的關聯交易,建立一個競爭性的油田服務市場。郭焦鋒表示,“原來油田服務隊伍都在‘三桶油’手裏,外來資本即使想進入,也很難找到專業隊伍和力量來做。剝離出來之後,上遊勘探開發板塊才能有多元的競爭基礎,為資本進入提供可能。”

在課題組看來,傅成玉所推進的專業化重組符合這一改革的大方向。現在,中石化的油田工程和服務板塊已經完成重組並借殼儀征化纖上市。重組是把分散在中石化集團下屬八家油田企業的石油工程業務、資產及人員剝離出來,並整合了中石化集團公司石油工程管理部、國際石油工程公司等公司和研究機構。

接近中石油的業內人士透露,中石油也正在考慮參照中石化的模式,重組油服工程、油建和設備板塊。中石油集團2008年在廖永遠的主導下,實施了石油工程服務的專業化重組,將各油田的存續資產進行整合,組建長城、渤海、川慶、西部、大慶等五大鑽探公司。但多位行業內和中石油內部人士對此次重組持負麵評價。“廖永遠一個人拍板就重組了。五大鑽探公司在國內油田和海外項目上存在無序的內部競爭。很多下崗後回流的員工,都收歸到五大鑽探公司裏,所以人員規模大、效率不高。”一位中石油集團人士指出。

廖永遠於2013年升任中石油集團總經理,但於今年3月間落馬被查。

在業內人士看來,中石油現階段還很難推動改革,一方麵是新董事長上任後還需要一段調整期,並等待整體部署;另一方麵船大難掉頭,加之現在油價下行,全行業不景氣,也並非剝離重組的好時機,中石油自己在上遊勘探開發的投資也已縮減,“去年的工作量都沒完成”。此外,人員包袱是最大的問題,中石油五大鑽探公司有22萬人的隊伍,加上油建和裝備板塊大概40萬人。

上遊的配套改革還包括財稅政策如資源稅改革。資源稅現在歸省政府所有,而油氣勘探開發是在縣級以下的地方,權益和義務不匹配。資源稅上收到省政府後,沒有給縣級以下政府足夠的轉移支付,導致一些縣級以下政府和居民對勘探開發企業意見很大。在郭焦鋒看來,“資源稅應該下放到資源所在地征收,讓當地得到開采資源的好處,才有動力和積極性去負責。”

中遊的石油天然氣管網和基礎設施則被研究人員認為屬於自然壟斷性質,很難打破,未來是要以獨立和開放為原則加強和完善政府監管。

中遊的現狀是,從原油成品油管道、油庫、碼頭,天然氣管道、儲氣庫、LNG接收站都主要掌握在三家石油公司手裏。“中遊要解決的是如何做好服務的問題。現在的管網,運輸和銷售捆綁在一起。所以,第一件事就是將銷售和運輸徹底分離,獨立後的管網隻能搞運輸,不能做銷售。分離之後,管網公司除了給自己的母公司提供服務,也要將管網開放,給其他競爭者也提供服務,比如建立第三方無歧視準入以及互聯互通的規則。此外,管網需要監管部門在對建設投資、運營成本合理測算及規定合理收益水平的基礎上確定收費價格。”郭焦鋒稱,中遊還要建立一個競爭性的容量市場和容量交易的平台,所有基礎設施的容量要在這個平台上進行公示和結算,這樣管網就可以實現隻做輸送、存儲和加工的服務,不涉及上遊的關聯交易和銷售業務。

綜合各國經驗,管網獨立有三種模式,一是財務獨立,即管網還是原來的公司控股,但財務分開,賬目能夠監管和查驗;二是法律獨立,即管網剝離出來成為獨立運作的法人公司,關聯交易要被嚴格監管;第三種是徹底的產權獨立,即將“三桶油”的管網和基礎設施賣給第三方或管道與母公司剝離成為公立平台,石油公司不得控股。課題組認為,現階段比較現實的是先做法律獨立。

中石油規劃總院的一位專家告訴財新記者,目前中石油的油氣銷售收入和管輸費用已在財務和結算上實現分開,隻是在業務上管輸和銷售還屬於同一個板塊。他也認為短期內產權獨立基本沒有可能,因為專業性的要求,建設和運營必須由石油公司主導。另有接近中石油的人士透露,中石油此前已在計劃將管道板塊整體剝離重組。

中石油在前幾年已嚐試在管網上引入社保、保險公司等外來資本,不過近來引資進程趨緩,主要原因就是投資者對於改革之後管網的收益率產生疑慮,希望等整體改革框架確定後再做決定。郭焦鋒認為,未來針對管網需要建立一整套有關成本、折舊、費用、投資、價格和收益率的監管框架,現在管道基本是按照12%的收益率。

“這個規定太粗,也有部門認為這個收益率太高,曾有段時間想調到8%。”他說,“未來需要有一整套公開透明的完整方案來規定,以便投資者有穩定預期。”

下遊最重要的是放開原油進口權和推進價格的市場化改革,這需要建立原油天然氣的現貨市場和國際性的期貨市場。目前原油價格已與國際市場接軌,但成品油和天然氣價格仍由國家製定指導價。據悉,上海正在籌備建立原油和天然氣的期貨交易所。另外,相關研究人員建議在全國形成10個左右的區域性現貨市場,第一步是在資源來源比較多元化、消費發達的地方建立,比如上海、廣東和油氣管網發達自成體係的川渝地區;第二步是在一些油氣管網樞紐地區,如寧夏中衛(西氣東輸的樞紐)建立;第三步是在消費集中的地方比如武漢建立中南地區的現貨市場。

據財新記者了解,本輪油氣體製改革的目標,是要形成一個貫穿上中下遊的總體改革方案。有業內人士還認為,“改革要到位,需要將各方麵措施作為一個整體同步實施,各相關部門也要同時推進。”另有參與課題研究的專家表示在改革的討論中感受到了來自企業的改革意願。“我們在方案的研究過程中和各方麵都進行了充分的討論,感到行業對改革方向有基本共識,企業也有很大的變化。比如,過去一說天然氣價改,企業就說成本高,要漲價,但是最近有的企業開始預測未來供大於求,考慮怎麽降價來刺激消費了。這是思維方式的轉變。”

除國研中心外,也有其他智庫機構接受了發改委等部門的委托對油氣改革的整體方案進行研究。據有關人士介紹,大致的改革方向和理念相同,先後順序和具體做法上則有分歧。

合並還是專業化重組?

從財新記者對相關機構和參與油氣改革方案討論的專家學者的采訪來看,現階段一個主要的爭議是:三大油企應該拆還是合?

在關於油氣改革整體方案的設想中,除了提高效率改善服務,培育有國際競爭力的國際石油企業也是改革的目標之一。

一種觀點認為,從國際競爭的角度看,有必要對主要的國有石油企業進行新一輪重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在今年年初所做的一項研究認為,從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角度,以及應對國際石油行業所處的寡頭競爭新格局,國內構建2-3家上中下遊一體化的國際石油公司,是中國石油行業未來發展的一個客觀需要。中石油和中石化也要從國家石油公司轉變為國際石油公司,從而在國際上有競爭力。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從打破壟斷促進競爭的角度出發,應當將三大油企繼續拆分,一直拆到足夠小,能使市場形成充分有效的競爭,隻有在這樣的環境中才可能形成真正有競爭力的中國石油企業。

兩種觀點的出發點不同,實際上並不矛盾,關鍵在於如何在新一輪油氣體製改革中統一協調和布局。

在郭焦鋒看來,專業化重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一種拆,分拆有利於競爭。三大石油公司當中,最早開始進行專業化重組的就是中海油。衛留成擔任董事長時,在2001年推動中國海洋石油股份製重組上市不久,時任董事長衛留成又從集團存續資產當中重組並分拆出中海油服(601808.SH/02883.HK)和海油工程(600583.SH)兩家專業化公司。傅成玉2003年接任中海油總公司總經理之後,2004年完成了中海化學(03983.HK)上市。他到中石化後,延續了專業化重組改革的思路。

一位市場人士則評價稱,油企的專業化重組是一種既政治正確也符合市場化方向的現實選擇。一位觀察國企改革多年的資深人士認為,在這一輪國企改革中,走分拆上市、專業化重組的路徑是沒有問題的。“因為在公司董事會討論決策的時候,主營業務會被更多地顧及、優先發展,有的非主營業務板塊的投資或者運營相對弱一些,這些板塊分出來,可以跟市場直接掛鉤,對效率也是一種激勵,這對資本市場也很有吸引力。‘大企業病’可以得到緩解。”

他認為,之所以這輪國企改革當中出現了整合的聲音,是在經濟環境不好時“抱團取暖”,同時希望減少不同企業在海外市場的無序競爭。“這時候就要看哪類企業要分,哪類企業可以合並。比如南北車的合並,可以減少海外市場的混亂競爭,可能是有必要的。反觀幾大石油公司的合並則不太現實。三大石油公司雖然上市了,但是各家資產規模非常龐大,內部狀況已經非常複雜,把各家問題都合並在一起會更麻煩。進行分拆和專業化重組更有利於提高效率。”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朱彤,從另一個角度論證了中國沒有必要組建統一的國家石油公司。他指出,中國是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費國和進口國,經驗表明,降低石油進口安全擔憂的最好方式,是通過競爭提高石油勘探、生產、銷售、消費和進口各個環節的效率,激勵創新,從而減少對進口的依賴,而不是加強控製。因此,新一輪的油氣體製改革在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方麵,應從中國是世界石油天然氣進口大國這一基點出發,一方麵讓市場真正發揮決定性作用,另一方麵使政府在能源安全等事務上更好發揮作用,實現能源效率目標與能源安全目標各得其所。

瑞信證券中國研究部主管陳昌華則認為,中石化的銷售公司重組引資,和Pre-IPO(上市前私募)沒有區別,“從這個角度上看,混合所有製也沒有看到新的東西。而在股權激勵、管理層激勵機製上也沒有相應的方案。回過頭去看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改革方案,其實沒有太多關於收購合並、把國企做得更大的概念。從外部觀察者的角度,很難說改革是往前走的。”

“最終還是人的問題”

在上述研究機構形成的改革思路當中,盡管已在業內有相當大程度的共識,並提供了清晰的路徑和自洽的邏輯,但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最終被采納或落實多少仍不容樂觀,其整體推進受製於國企改革的進程。

“現在改革進入深水區,已經沒有容易的改革了。行業改革要往前走,必須和國企改革同步進行。所有的行業改革最終都會涉及到企業的改革,需要明確對國有資產如何處置,建立領導幹部和員工市場化選聘製度、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和改製企業分流人員安置問題等。在國企改革整體方案還未出台的情況下,單獨推進油氣改革不現實。”前述長期觀察石油企業改革的資本市場人士直言,“國家給了一個任務,但這個任務到處都走不通。走不通的那些點,需要配套改革來解決。”

比如說,一旦上遊開放之後,三大國家石油公司在上遊的現有資產和人員勢必要麵臨重組,甚至有很多將被淘汰。“誰來承擔裁員或重組的成本?是否會帶來社會穩定問題?這些問題如果沒有配套改革來妥善解決,會直接影響油氣改革的繼續推進。”前述參與和觀察國企改革多年的相關人士坦言,“最後你會發現,所有改革都是人的問題。”

人的問題對石油行業尤其嚴重。由於要不斷地上產量規模、承擔企業辦社會的責任、安排解決子女的就業等,中國的石油公司在許多崗位上留下了遠超過工作量本身的勞動力,其三產部門就吸納了大量的就業需求。人員問題是中石油和中石化最核心的曆史遺留問題,也是最大的挑戰。

在上一輪石油企業改革中,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在上市重組過程中,裝進上市公司的基本上是優質資產,而大部分的低效資產和人員包袱被留在了集團公司。但同時仍然裁減了大批冗員。據參與者介紹,當年中石化裁掉了近30萬人。

“我們和上一輪改革不一樣,要盤活存量資產,就是要卸掉包袱,最大的包袱就是人員,別人一個人幹我們十個人幹,人多效率還低。但是不能簡單地像上一輪那樣減員增效,簡單推向社會,需要為他們找到出路。”傅成玉曾在接受財新記者采訪時,表達了他關於改革過程中人員安置問題的理念和做法,即“關掉虧損企業,養人不養企業”。

他認為,高耗能高汙染、沒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企業要關停,不能繼續擴大規模,這部分人員要轉崗。“養一個企業,少的一年虧一兩億元,多的虧30億元,是個無底洞。”與其讓企業繼續開工虧損,還不如關停,省下來的錢用來給員工進行培訓轉崗、用做退休員工的補貼等,讓“富餘人員顯性化”。今年農曆春節後,中石化內部下發了《關於離崗人員分流安置工作的指導意見》(85號文件),一度在網絡上引起熱烈關注。

在傅成玉看來,解決人員安置問題有五種途徑:一是分流,通過轉崗培訓往新發展、增長迅速的業務分流;二是離崗在廠培訓,讓人員在崗位上輪流競爭;三是自然減員,離退休但不增加人;四是提前退休,企業給補貼;五是停崗留薪,保留人事關係和退休後的社保,鼓勵員工創業。

相對中石化而言,中石油內部的重組更為艱難,一方麵是人員規模比中石化多一倍以上,光是集團存續的油服板塊就有27萬人,加上油建、裝備兩個板塊就有將近40萬人。在五大鑽探集團之後,中石油還曾推動過重組,但未有進展。

朱彤認為,在現行行政壟斷未能取得突破的情況下,推動石油天然氣的行業改革存在很大的困難,很難突破現有的利益格局。“無論從企業治理層麵還是從分配層麵,中國的國家石油公司與政府的關係都需要理順。目前中國的油氣體製存在的難點在於,一方麵國家法規和政策保護國家石油公司在油氣領域的壟斷地位;另一方麵,國家石油公司又作為‘市場主體’在國內市場活動。‘市場決定’油氣資源配置的體製或許更符合中國實際。”

在前述國企改革觀察人士看來,新一輪的油氣改革需要國企改革配套出台一係列方案。比如,在國資委成立之前的2002年,國務院聯合八部委出台的859號文《國有大中型企業主輔分離、輔業改製分流安置富餘人員的實施辦法》,就為上一輪國企改革創造了條件。該辦法規定盈利情況不好的輔業,可以搞股份製分拆、盤活,給的優惠條件包括資產處置、經濟補償、減免稅費、土地使用等,吸引了地方政府和企業積極參與接盤。其中包括三年免交所得稅;改製企業可以用國有淨資產支付解除職工勞動關係的經濟補償金,由此造成的賬麵國有資產減少,按程序報批後可衝減國有資本;淨資產各項支付不足的部分,由原主體企業補足,剩餘部分可以向改製企業員工和外部投資者出售,也可采取租賃、入股等方式留在改製企業。

據財新記者從接近國資委的人士處獲悉,國企改革領導小組2014年年底已經成立,由國務院副總理馬凱牽頭。近期有望出台國企改革的整體方案,“目前各方都在等國務院的混改方案文件下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