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業不良貸款突破7000億 不良率創近四年新高
2014年11月16日 來源:中國新聞網
http://finance.chinanews.com/fortune/2014/11-16/6781308.shtml
China Bad Loans Jump Most Since 2005 as Economy Cools
By Bloomberg News Nov 16, 2014 10
http://www.bloomberg.com/news/2014-11-16/china-bad-loans-jump-most-since-2005-as-economy-cools.html
China Slowdown Deepens as Targeted Stimulus Fails
By Bloomberg News Nov 14, 2014
http://www.bloomberg.com/news/2014-11-14/china-new-credit-growth-misses-economists-estimates-on-slowdown.html
... and with the broader Total Social Financing aggregate also tumbling from RMB1050 billion to RMB663 BN, and well below the RMB888 BN consensus estimate.
As the following chart shows the main reason for China's relentless slowdown in its growth pace, which only two years ago was expected to rebound back into the double digits soon (at least according to the IMF), is the ongoing contraction in credit formation, which rising at 13.2% for new loans and 15.4% for TSF outstanding, was the lowest credit expansion recorded in China also since 2005.
So what is the main culprit for the contraction in China's all important credit formation? In two words: shadow banking. As Bank of America summarizes "shadow banking is being tamed" because "the changing structure of TSF suggests that Beijing’s efforts in controlling some types of shadow banking have made some achievements. Two major drivers for the steep decline of TSF from Sept to Oct were the falling of non-discounted bills (down RMB241bn) and falling trust loans (down RMB22bn). By contrast, new corporate bonds were at RMB242bn, a sharp rise from RMB151bn in Sept."
Breaking this further down:
In other words, China's shadow banking not only ground to a halt, it actually continued moving in reverse!
A better explanation comes from JPMorgan:
The monthly Chinese money and credit figures released this week showed continued contraction in the share of shadow bank intermediation in new credit creation. Figure 6 shows that the share of shadow banks, proxied by the ratio of monthly total social financing over monthly new bank loans, has been on a downward trajectory since the end of 2013, experiencing its fourth episode of slowing since 2010. As of October this year, our smoothed trend in the share of shadow bank intermediation (blue line in Figure 6) stood at its lowest level since 2009. The previous episodes of slowing in shadow bank intermediation during the first halves of 2010, 2011 and 2013 did not see such a sustained pace of contraction. This likely reflects the impact of regulatory tightening on shadow banking activity. With the ratio in Figure 6 approaching 1.0, the picture we are getting is of almost all of new credit creation in China being intermediated via traditional rather than shadow banks currently.
In other words, as China finally reveals little by little the true extent of its gargantuan bad debt problem (which is far worse than ever in history, although Beijing is taking its time in making the necessary revelations: and after all Chinese banks are all SOEs - if needed they can all just get a few trillions renminbi in in liquidity injections a la the "developed west"), it is also slamming the breaks on the shadow banking system that for years what the sector where marginal credit creation, and thus growth as well as bad debt formation, was rampant.
And as Japan showed so clearly just 48 hours after the end of America's own QE3, reserves, like credit and money, are infinitely fungible in the global interconnected market. And infinitely, no pun intended, in demand, because if one central bank ends the goosing of risky assets, another has to immediately step in its place.
So while it has been widely documented that Japan is doing all in its power to crush the Japanese economy and in the process to send the Nikkei to all time highs, little has been said about a far greater slowdown in domestic (and indirectly global) credit creation using the "China" channel, where shadow banking has just slammed shut.
Finally recall: it was the epic collapse in America's own shadow banking liabilities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Fannie and Freddie, and shortly thereafter, Lehman bankruptcy, which wiped out $8 trillion from the US shadow banking peak, that wa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Fed's relentless intervention and attempts to reflate systemic funding since then.
日本人口:
Laird Research
Adventures in Population Growth
Reuters: Russia puts losses from sanctions, cheaper oil at up to $140 billion per year
MOSCOW Mon Nov 24, 2014
外媒:俄對中國依賴 對華軍售超中蘇蜜月期
2014-11-25
解放軍史無前例向社會公開進行國防采購招商
2014-11-25
民間企業直接參與軍工生產,是好事,估計是習近平的指示。
中國加入南盟說”令印度警惕 新德裏官員否認擴容
2014-11-2
估計印度可以否決吧?
The End of China’s Economic Miracle?
Debt and corruption are hobbling the Asian giant.
BOB DAVIS, Nov. 21, 2014
Opinion: China plays big role in oil’s slide
Nov 30, 2014, Craig Stephen
Eight Innovative Industries China Does Better Than Anywhere Else
擊點見大圖。
“延安投資千億削平33座山頭造新城”的聯想
近日到處轉載“延安投資千億削平33座山頭造新城”的。搜一搜,各大網站都有,這是易網的, 均說“2014年11月14日,陝西省延安市,據媒體公開報道,陝西延安因城市發展受到限製,決定用10年時間,削平33座山頭,整理出78.5平方公裏 的平地,在城市周邊的溝壑地帶建造一個兩倍於目前城區麵積的新城”。都是轉載,鮮有見到評論的。異議更見不到,隻要是“中央批準”的,沒問題,大家照抄不 誤。
其實,這並不是什麽新聞:
延安千億造城 專家憂其或成鬼城
請看博訊熱點:拆建GDP-折騰
(博訊北京時間2013年1月07日 轉載)
“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延安的GDP為1113億元,財政總收入為458.3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為120億元。這意味著,延安人大約需要在10年的時間內不吃不喝不花錢,才能湊夠延安新城建設資金。”
當時反對的人還偶爾能聽到:
楊於澤:投資千億削平33座山頭造城由誰埋單?
2012-12-27
這是胡溫政局時代延續的一個特征,總產值是決定一切的指標,是政績的唯一代表,至於怎麽做到,大家各顯神通,反正不是我的錢,出了事兒,官早就升了,於己無關。
中國投資有魄力,大家公認的,不少項目確實對經濟環境有長遠意義,另外也有用於解決燃眉之急的,像就業。不過瞎投資也是公認的,大概見得多了,不以為怪。
然而這種近千億的投資到今天還無異議,有點兒令人費解。從延安的角度來說,我要發展,沒什麽法子,局限大,隻能向老天要。向老天要嗎,就得燒錢了。“千億造地78.5平方公裏”,算是80吧,
那時,習近平剛剛接任總書記,難說能管到延安這麽一個小城市的事兒。然而不論是胡溫,還是習李,
http://www.bloomberg.com/politics/articles/2014-12-02/6-charts-that-illustrate-vladimir-putins-world-of-pain
China, a Fish Barrel for Cybercriminals
By PAUL MOZUR and SHANSHAN WANG
December 2, 2014
http://mobile.nytimes.com/blogs/bits/2014/12/02/china-a-fish-barrel-for-cybercriminals/?referrer=
選圖明顯歧視:
People on smartphones in Beijing. More than 600 million people in China regularly go online.
HONG KONG — In China, som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cyberthreats are frighteningly simple.
One recent viral mobile message offered free Golden Retriever puppies to lure users into giving away personal information. Another online scam took thousands from a woman who wired money to an impostor she thought was her son’s teacher.
A current favorite of Chinese cybercriminals, according to Pei Zhiyong, the senior security researcher of the antivirus company Qihoo 360 Technology, is to simply program malicious code that asks users to disable their antivirus software.
“It will say their security program is incompatible with whatever they’re trying to do,” he said. “We call it a ‘Candy Trojan Horse,’ and 30 percent of users will actually respond by turning off their antivirus system.”
Over the last decade, the Internet has gone mainstream in China. More than 600 million residents regularly go online, and China is also the world’s largest smartphone market. And domestic companies like the Alibaba Group are among the largest Internet companies in the world.
In its early days, China’s Internet market was plagued by malware and viruses. Popular free antivirus software offered by many companies has since helped stem that problem, but has led to a new one: Many PC users have become so comfortable that they are now easy prey to attacks that involve simply tricking them, instead of having their accounts breached by complex software. At Chinese companies, experts say, awareness lags that of their counterparts in developed nations.
In 2013, cybercrime cost Chinese companies and individuals $37 billion, according to a research report by the security firm Norton, putting the nation second behind the United States at $38 billion, and well ahead of the $13 billion that cybercrime cost Europe or the $1 billion for Russia.
Security analysts offer many reasons for this, but top among them is the naïveté of China’s myriad new Internet users, as well as government policies that have emphasized the growth of the Internet industry above all else.
At the same time, many businesses have no consistent approach to ensure employees do not inadvertently compromise corporate networks. Companies also are often reluctant to pay for security software.
And the prevalence of pirated software in the country — and the back doors and other security holes in those programs — makes many businesses, and individuals, unwittingly vulnerable.
Beijing maintains strict control of the flow of information online and closely tracks many users. But it has focused far less on stopping cybercrime or punishing companies that enable or encourage attacks. As a result, China’s companies tend to focus on attracting users above all else, and therefore a consensus among Chinese Internet companies on mitigating attacks has been slow to emerge.
“The Internet companies assume everyone is going to play dirty, so that’s how they approach it,” said Mark Natkin, managing director of China tech research firm Marbridge Consulting. “The Dudley Do-Rights get chopped off at the knees, so instead of trying to clean things up, they get scrappy.”
Things could get worse for China as new users take to the web on smartphones. According to the Norton report, 75 percent of Chinese smartphone users have experienced mobile cybercrime in the 12 months leading up to the 2013 survey, compared with a global average of just 38 percent.
The high mobile cybercrime numbers are in part a result of government blocks on the Google Play app store, which offers applications for smartphones running the Android operating system.
“The ability to access Google Play is not there, so Chinese go to alternate app stores that don’t have the security capabilities” of Google’s official app store, said Michael Sentonas, the global chief technology officer for Intel Security.
A 2013 study by the Data Center of China’s Internet showed that 35 percent of China’s most popular 1,400 apps tracked user data that had no connection to the function of the application.
When customers then bring their phones into work, the situation becomes dangerous for companies as well, Mr. Sentonas said.
The huge cost of attacks on companies has led to growing awareness among executives, though analysts say many companies still lack a high-level executive charged with security. Efforts by companies to ensure that employees do not inadvertently compromise corporate networks have ranged from negligence to draconian measures, according to Thomas Parenty, the head of the information security firm Parenty Consulting.
In one instance, Mr. Parenty recalled how a manager of a Shenzhen company set up employee computers so they all faced the front of the room. He then set up his desk on a raised dais at the back of the room, giving him a view of employees’ screens so he could track online activity.
“It was like Oliver Twist,” he said.
At times, it is company policy, not employees, that leads to problems. Many Chinese companies have a tendency to spurn costly software, instead opting to use pirated copies of programs like Microsoft Windows and Adobe Photoshop, leaving them open to security holes in the software. There are many companies and organizations that use entirely unpaid-for copies of Windows, Mr. Parenty said.
At one organization Mr. Parenty said he discovered that “each employee computer’s disk was entirely full of bootleg software and downloaded movies.” His firm “had to strip each desktop to the bare metal and then buy legitimate software and put in controls so they couldn’t just download pirated copies of everything Adobe has ever made,” he said.
To keep employees happy, he then set up a “tea break computer” not connected to the company’s network, where workers could sign onto popular Chinese chat, gaming and social media programs.
Recognizing that few companies will spend for security software, the most successful security firms in China offer software free. One of China’s largest antivirus companies, Qihoo 360, provides a suite of antivirus programs without charge, making money on advertisements and other promotions it pipes through its products.
The company had 495 million monthly active users for its PC-based products in September, according to the company’s recent earnings report. Still, analysts argue it has more vulnerabilities than most purchased services and isn’t ideal for protecting companies.
There are signs that the government is doing more to clean things up. President Xi Jinping is chairman of a new group focused on the Internet that counts coordinating domestic Internet security policies among its goals, Mr. Natkin of Marbridge said.
As proof that things are changing, he pointed to the announcement of the arrest of three men in the Beijing area in connection with the creation of malware targeting Apple devices. Still, he said the tendency for the government to be top-down in its policy-making could slow down progress.
鼠族?
沒聽說過,進到報道,即震驚,也覺得不是什麽怪事兒。
[NHK紀錄片]北漂紀錄片:北京鼠族
2014-1-7
Beijing’s ‘Rat Tribe’ Scurry From High Costs Underground
By Neil Connor Jan 22, 2014
被逼無奈的北漂日子 北京鼠族的生活現狀(轉載)
2010-12-20
China’s “Rat Tribe”
照片集
NPR:'A Universe Beneath Our Feet': Life In Beijing's Underground
December 07, 2014
網上流傳的,有時間評評:
中國經濟走在毀滅的道路上
2014-11-21
近期,中國的媒體對於中國經濟是否出現危機的辯論異常活人,出訪國外和才加高層論壇的政治元首頻頻對國際發聲,表明中國經濟不會硬著陸,其實最早從2005年開始,就有部分人指出,中國經濟在向著不健康的方向發展,很有可能會出現問題,但都被淹沒在一片欣欣向榮的美景之中,隻是到了今天,當經濟危機的陰雲越來越近,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氣勢,唱衰中國經濟的的聲音才不斷挑動著人們的神經。中國經濟到底出現了什麽問題?是否經曆了改革開放以來三十多年飛速發展的中國經濟真的會突然之間熄火?
其實對於中國社會的現狀,很多人早已心存不滿,根據統計部門發布的數字,2013年全年投資占GDP的比重高達76%,遠超發達國家20%-30%的比率,而且投資還在以1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長,放眼全球無任何國家可以企及。2014年10月份,中國經濟總量已經超過美國,成為舉世矚目的世界第一,而麵對這樣的結果,中國普通居民卻毫無成就感和幸福感,依然背負著房貸車貸,辛苦養育著孩子,賺取微薄的收入,掙紮的高額的教育和醫療投入上,究其原因,很多專家稱之為結構性失衡,也承認不可持續,可問題是中國經濟走到今天,真的是一句結構性失衡就能概括嗎?我認為,失衡的不單單是結構,這裏麵還包括成癮的投資衝動、天量的貨幣發行、低效率的生產率、瘋狂的房地產、巨大的貧富差距和毀滅性的基本國策。
經典的理論認為,在不考慮出口的情況下,宏觀經濟離不開消費、投資和儲蓄理論,消費和投資被稱為支出,一個國家總產出的量就由支出和儲蓄共同決定的。中國三十多年來保持的GDP高速增長,必然要保持支出同樣的高速增長才能夠實現,而拉動中國經濟發展的主力毫無疑問不是消費,而是投資。
成癮的投資衝動
投資可以說是中國地方政府最為喜歡的東西,無論是鄉鎮還是省城,招商引資都是重中之重。中國專製政權決定了官員隻對上負責不對下負責的基本思路,而最能表現自己政績的,就是城市建設,一方麵鐵路公路機場高樓大廈能展現城市地位和表麵的政績;另一方麵也能大量的拉動水泥鋼鐵煤炭化工等一係列的工業產出,創造出華麗的GDP指標。但是投資形成新的產能,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多的消費品產出,創造更多的商品,提高社會財富總量,但中國的投資顯然不太具備投資最本初的職能。中國政府熱衷的是是以投資拉動投資,進而拉升經濟總量的模式,舉個例子來說,一個煤礦產能過剩,那麽就建個鋼鐵廠來消耗煤炭,鋼鐵過剩了怎麽辦,那就在新建個煤礦,因為新建煤礦需要大量的鋼材,然後在建個鋼鐵廠來消耗煤炭,周而複始。這種投資方式表麵看起來沒什麽問題——過剩的產能總會被消耗,但其實其中掩藏了一個致命的缺陷,就是投資原本是為了新增商品是社會更加富足,而被迫的投資則使經濟發展脫離正常的軌道,畢竟,當投資不能給社會帶來實際財富的時候,經濟規律將無情的摧毀毫無意義的東西。
通常來講,經濟的增長、通貨膨脹、充分就業和國際收支平衡是一個國家宏觀經濟調控的四個目標,國際收支平衡因為貿易差額具有雙重性,經濟增長是總體的目標,問題就集中在了通貨膨脹和充分就業的矛盾性。古典經濟學認為刺激經濟發展必然要引發通貨膨脹,而增加就業率則必須刺激經濟發展。但實際情況是,在有些時候,高速通貨膨脹卻伴隨著經濟的停滯和失業率的增加,這使得後來的經濟學家發明了一個新的名詞——滯脹。對於滯脹的原因,各派經濟學家有著頗多的解釋:新古典學派認為是用工結構失調導致資增長率超過經濟增長率,這在工會組織強勢和福利待遇優越的國家裏或許存在,但毫無疑問,在中國以勞動力廉價企業強勢的經濟體中根本就是無稽之談。供給學派認為是社會福利過度,導致需求膨脹供不應求,這個理論成了必須要有兩個條件,一個是社會福利豐厚導致的物價上漲,另一個是投資不足導致的經濟增長乏力。這兩個條件在中國同樣是毫無根據,且不說什麽社會福利,但是工資占GDP的水平就遠低於國際主流,在稅負痛苦全球第二,投資占據GDP70%以上的中國,供給學派的理論與實際南轅北轍。對比各家經濟學派的理論,我覺得最適合中國國情的還是馬克思的《資本論》,作為共產主義的鼻祖,馬克思先生的理論確實非常適用於中國,即資本家擁有生產資料,榨取工人剩餘價值,使得資本家相對越來越富裕,工人相對越來越貧窮,越來越貧窮的工人是社會需求不斷萎縮,而不斷富裕的資本家卻拉高了物價和供給水平,導致產能過剩,形成通貨膨脹和經濟增長停滯並存的困境。
誰在投資
投資在經濟學上有著精確的定義,但具體到現實的情況卻複雜很多。目前中國的現狀是很多與消費者直接對接的投資者過的相當困難,在浙江等民營資本聚集的區域,很多企業家負債累累,在市場經濟的夾縫中苦苦掙紮,在08年一度還發生了民企破產潮。所以如果說他們通過榨取工人剩餘價值讓自己越來越富裕,確實太過冤屈。但是,調查中工人過的同樣淒慘,他們大多數工人每天的工作時間通常超過十小時,並且對於國家的法定節假日毫無概念。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收入仍然十分微薄,被幾十年的住房貸款和撫養家庭的支出壓得喘不過氣。所以如果說是他們通過強有力的勞動保障組織奪取了原本屬於資本家的收益,那更是毫無根據。那企業家和工人創造的財富到底去哪兒了?毫無疑問背後有隻無形的手在操控著一切,很多企業家在接受媒體調查、參加訪談節目的時候都大倒苦水,因為他們生產所需要的資料,包括原材料、水電費、房租、貸款利息、通信交通等等,總之與產品生產的一切成本費用都相當的昂貴,隻有產品的價格無法上漲,因為窘迫的消費市場對價格十分敏感,甚至與為了維持企業,很多生產者甚至不惜突破法律底線,使用劣質和非法材料降低產品成本。如果繼續向上遊追溯,我們就會發現,企業的財富都通過高昂的價格被轉移給了能源、電信、電力、銀行等壟斷性的行業,而恰恰這些行業基本上全都是國有企業,根本不受市場經濟規律和反壟斷法的製約。通過壟斷定價攫取本該屬於市場正常參與者的利益,讓這些共和國的長子們躺著睡覺也能賺的盆滿缽滿,而國企的利潤一部分用來在投資,一部分用來支付政府財政支出,而政府財政除了揮霍掉一些外,其他大多用作基礎建設投資,這樣也就不難理解,中國目前的巨額投資並不是由於市場交易的雙方通過市場規律做出的選擇,而是壟斷國企通過定價特權榨取整個市場的剩餘價值後,盲目的擴大再生產所造成的產品相對過剩。如果說馬克思理論對於資本家財富剝削進行了理論剖析的話,中國的經濟現狀則是一個經典的案例注解。
當然,從字麵看起來,壟斷性國企在投資、政府投資與通常的經濟理論上的投資並無區別,因為壟斷性的企業在世界各國普遍存在,但是否這就是中國的投資占據GDP比重如此之高,或者說這是否就是中國經濟增長動力消失的原因?——並不完全是,我們應當回顧一下中國經濟開發以來的發展曆程。
騰飛的開始
中國改革開放近40年來經濟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上很多人以此為傲並歌功頌德。在推翻階級鬥爭是社會主要矛盾的論述之後,中國將社會主要的矛盾點表述為不斷增長的社會需求和落後的生產能力之間的矛盾。這個表述是不為過的,就拿當時的自行車來講,很多家庭對其的期盼都非常熱切,甚至可以成為一種夢想。但自行車的生產能力卻非常有限,當時上海自行車廠二十四小時運作,而停工需要經過國家批準。當時自行車是有名的“三轉一響”之一,剩下的是手表、縫紉機和收音機。那是這四大件是衡量一個人經濟實力的標誌,如果誰家能備齊這三轉一響,那其聲譽堪比今天的馬雲或者李嘉誠。但是這都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基本上是每個家庭都用得到的,之所以成為中國人夢想中的奢侈品,就是因為中國生產能力不足。如果放在市場經濟時代,這些物件的價格必然高的離譜,而生產廠家則賺的盆滿缽滿,但實際情況是當時這些東西都是憑票供應的,生產廠家和消費者之間的交易通過國家憑證的控製而不是自由達成的價格,所以那個年代是沒有價格的概念,而盡管潛在的需求非常大,但國家用一張票證將需求強行鎖定在生產能力的水平上,當然也不會產生通貨膨脹。
後來國家逐步有計劃經濟市場向自由競爭市場過渡,引進了國外企業的同時也放開了對中小個人經營者的限製,社會一度顯得非常迷茫,但一部分膽大的人從政府機構退出從商後,盈利非常可觀,這也鼓動了很多蠢蠢欲動的人,以至於產生了八十年代的下海潮。由於在計劃經濟使得,受製於國家票據的控製無法滿足的需求,在經濟開放後得到極大的釋放,那個那個時候不用擔心生產什麽,因為隻要是能夠是生產出來的東西通常都能被搶購一空。外資看中了中國的廉價勞動力,紛紛將工廠落在中國,雖然此舉帶來了環境汙染、資源消耗和土地浪費,但龐大的中國人領取的工資卻使潛在的需求能量不斷釋放,商品供應豐富,一度成就了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神話。
第二次危情時刻
98年的危機在國際上被稱為東南亞金融危機,並不是中國的經濟危機。事實上,當時索羅斯襲擊的不過是泰國、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因為東南亞作為自由經濟市場,其金融市場薄弱,匯率很容易被外在因素操縱,導致遠期市場存在巨大的套利機會才會引起國家金融炒家的欲望,而中國當時是一個不太自由的發展中國家,而且金融市場管製嚴格,索羅斯不會對中國產生興趣。因此,98年東南亞是金融危機與中國市場交易失靈導致的經濟危機完全不是一個概念。我們說的98年中國經濟危機其實在94年就引起了政府部門的警惕,因為89-91年間,中國並沒有采取根本性的經濟改革措施,隻是政治上的強勢和壓力是經濟市場暫時冷靜了幾年,但當時經濟政策並沒有轉向,反而繼續開放,這也導致了經濟發展速度再次騰空而起。我們毫不掩飾經濟發展帶給居民的物質豐富,但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中國經濟的發展總是伴隨著大興土木的建設,94年中央政府連續多年財政赤字,國庫虧空,不得已進行了分稅製改革,將原本屬於地方的財政收入大部分收歸中央所有。但考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必然存在著無法回避的危機——邊際遞減規律。社會消費增速不斷遞減,而投資就像吸食毒品一樣,必須不斷的加大劑量才能維持經濟增速。所以中國政府實際上在不斷的向市場投放貨幣刺激經濟發展,而這段時間也是中國股市到目前為止最為空前的盛況,上證指數竄上了7000點的高位。中國流動性的膨脹當時引起了朱鎔基的警覺,中央采取了一係列措施給經濟降溫,可以毫不留情的說,98年的經濟危機是朱鎔基總理觸發的,盡管如此,但當時情勢已經逼不得已,朱鎔基用嚴厲的緊縮措施成功扭轉的經濟發展方向,避免經濟發展撞上毀滅的冰山,他是中國經濟發展曆史上的為數不多的功臣。
當時中央也許認識到在消費能力沒有達到一定程度的情況下,過量的公共資產投資很容易導致經濟危機,而現實也是很多地方政府修建環城公路,但沒有幾輛車在跑,修建的大型廣場,沒有多少人去遊覽,機場沒有多上航班,鐵路明顯閑置(春運除外)。為此,中國在1995年將職工每周休息一天改為每周休息兩天,並逐漸搞出了五一、十一兩個黃金周,其用意就是從居民的皮夾裏麵掏錢,促進消費。另一方麵,早在95年前後,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和中央銀行行長的朱鎔基就開始緊縮銀根,召開商業銀行會議,要求所有商業銀行將計劃的基礎設施貸款和拆借款項40天內全部收回,國家新的分稅製改革將地方政府大部分財政收入收歸中央,從根本上切斷了地方政府投資的衝動。同時,國家有頒布命令,要求地方政府所有形象工程全部砍掉。朱鎔基93年視察海南的時候,對海南、深圳、北海等地區出現的房地產炒作采取切斷資金、政治懲罰的方式,一舉摧毀了意圖炒作房地產的地產商。嚴厲的改革措施使得朱鎔基贏得了經濟沙皇的稱號,但也因為公共資產投資銳減,導致煤炭、鋼鐵、水泥、化工等一係列行業的經營困難,大批國有企業破產倒閉(當時工業是基礎性產業,一般有國企控製),GDP增速有14%下降到8.8%,並由此觸發了1998年國企職工的下崗潮。
如同現在西方國家街頭抗議的人群一樣,很多人多朱鎔基的做法指責謾罵,但不可否認的是,當時中央政府的政策時非常成功的,他避免的中國經濟走向無法回頭的道路,采取一係列切中要害的手段接觸了經濟危機的警報,朱鎔基總理的政策震撼了國際社會,曾有人提出要將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朱鎔基先生。而且,98年後趁著國企下崗破產的機會,中央成功實現了國有企業的改革轉型,大部分國企從競爭性行業裏麵退出,僅僅保持部分工業支柱產業,並且提高了效率。但緊縮的日子並不好過,經濟規律摧毀了大部分無效率的投資後,麵對居民的抱怨和經濟下行的壓力,央行的態度慢慢變得寬鬆,中央政府的資金開始富裕,外匯儲備不斷增加。不斷開放的社會讓很多農民工進城,消費增加帶動生產增加,社會保險等轉移支付手段開始解決居民的後顧之憂,工資水平上升,中國經濟開始走進良性循環。鋼鐵、煤炭行業迎來了黃金十年的發展時期。
第三次危情時刻
然而,不論哪一個十年,中國的經濟總是逃不出一個陷阱,到了2002年,中國經濟發展勢頭迅猛的時候,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在此來襲,各個地方政府開始大興土木,轟轟烈烈的公共資產投資又開始了,不過這次,政府似乎接受了教訓,對地方政府上馬的工程審批十分小心,因此,這次公共資產的投資狂潮以另外一種形式出現了——房地產。
其實房地產這種形式的投資,比起政府主導的工程建設更為方便,因為政府不必在費心費力的去一磚一瓦的搭建、測繪,隻需要把土地賣出去,就可以不費吹灰之力獲得豐厚的土地出讓金。而大量的房地產對工業的拉動作用毫不遜色與大型工程,國家也藉此獲得了不菲的稅收。房地產商聯合起來壟斷市場,不斷哄抬的迫使居民按揭貸款,銀行業獲得了利差收入。整個經濟的參與者似乎全都獲得了好處,沒有誰出現損失。而無論是88年,還是98年,一次次的危機告誡我們,經濟發展尤其客觀規律,在同一個競爭環境之下,沒有誰可以獨善其身。從02年到14年這十多年的時間裏,房地產的瘋狂盡管沒有居住需求的支撐,但政府、地產商、銀行和鋼鐵、煤炭企業為了自身利益,推動房地產價格輪番上漲,但高昂的房價誘使這越來越多的房地產開發公司如飛蛾撲火般投入 其中,使房屋供給量持續增加。但這種現象可以持續嗎?
對於各種不同的經濟學派來說,房地產從來就沒有作為一個單獨項目來討論,但是具體到中國目前的現狀,房地產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很多消費者時至今日仍然堅信房價隻升不降。這部分人大多將房地產看做金融資產,借以逃避宏觀經濟學供求關係的規律,作為支持房價不會下降的論據。其實稍微有金融學常識的人都知道,金融資產是一種虛擬資產,是資本融通票據,不構成社會實體財富。金融資產往往是一種所有權的憑證,其定價模型一般使用利息或股息的現金流入折現後的淨現值數額。實物資產是資產的使用價值和交易價值來確定的,而交易價值必然涉及供求關係的影響,即便是商品的租金收入,也是以使用價值為基礎,受市場供求調節影響的,因此,同電腦或者麵包一樣,房地產作為一種商品沒有任何例外的情況。況且即便是金融資產,也沒有那個是隻升不降的。正是因為越來越多的人迷信房地產神話,房地產價格狂漲了十多年,但也正是因為不可避難的經濟規律,到了2008年,險些使得中國經濟土崩瓦解。
2008年中國的經濟危機同樣是中國的經濟危機,與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次貸危機關係不大。雖然同98年一樣,08年的經濟危機也找到了借口。如果說有影響的話,無非是出口受到些許損失。但不要低估中央政府的智囊團,雖然他們對外宣稱中國經濟是健康的,理性的,但他們心裏十分清楚中國的經濟是多麽的脆弱,在GDP的70%由投資貢獻的經濟體中,產品消費越來越乏力,根據我們前麵說的經濟危機理論,在消耗品消費乏力的時候,要是經濟發展不陷入惡性循環,政府就不得不加大公共資產投資建設,來拉動投資需求,但房地產已經耗盡了公共投資限度,需求和投資都變得岌岌可危,這時候中國經濟危如累卵,隻要一個外部的壓力就可讓其土崩瓦解。而中央政府在此時推出了轟轟烈烈的四萬億投資計劃,向社會輸血,借以提振價格,同時出台了十大產業振興計劃,其中大部分都是設計鋼鐵水泥和煤炭的工業核心產業,其目的不是真正要提振經濟,而是給社會以信心,防止美國次貸危機成為中國危機的導火索,同時維持房屋等資產價格不下跌。結果很明顯,因為美國的次貸危機和隨後的歐洲債務危機都是金融層麵的危機,並未危害到實體經濟,對中國等新興市場的影響也十分微弱。而四萬億投資和十大產業振興計劃隻不過給市場釋放了更多的流動性,打了一針興奮劑而已。可以預見的是中國經濟在隨後幾年裏果然不負眾望,再次起飛,房地產價格繼續躥升。
但是經過此次危機的部分企業家開始感覺到,撤退的時機到來了。因為08年的時候,溫州地區集中出現了資金鏈斷裂,民企破產的現象,很多人將他歸結為銀根緊縮,融資渠道不夠暢通,民企背負著巨額利息支出的原因。如果我們僅僅做此推斷,那很容易發展其中的很多悖論。第一,我們前麵說過,我們國家貨幣是超發的,M2金額比GDP的金額不但絕對值高,增長率更高,所以我們社會上的資金應該是充裕的。既然資金充裕,那麽為什麽民企的負債和財務費用如此之高呢?第二,如果經濟資金緊張,融資的確會推高總體利息水平,但這還有一個方麵就是在融資困難和財務費用高企的前提下,融資金額應該比較少,因為社會沒有太多的閑散資金。但實際上當地民企融資量非常大,而當時基本上所有人都在參與民間借貸。用一位當事人的話說,當地基本上沒有人做實業了,都投身於信貸業務白吃利差,做著空手套白狼的生意。第三個現象,也就是現在社會上興起的P2P網絡貸款生意,以溫州地區的網絡貸款平台溫州貸為例,在繁榮時期其平台一天的融資量就超過3億元,而P2P貸款業務具有非常大的風險,中國P2P平台管理不規範,截止2014年,其平台倒閉負責人出逃的就有140多家,但很多網貸業務員表示,很多投資者都飛蛾撲火般投入其中,而且投資量非常巨大。那麽多資金甘願冒著血本無歸的風險火中取栗,這是銀根緊縮,流動性不足該有的現象嗎?
深層的解讀
要解讀這個迷局其實也不難,隻要拿出幾個數字,第一,中國銀行業存款餘額為120萬億左右,2013年末貸款餘額71萬元,第二,中國房地產企業貸款餘額為15萬億,居民住房貸款餘額為大約13萬億。第三,中國地方政府融資金額很可能超過30萬億。其中,第一個數字有統計學上的支持,第二個數字則是部分政府官員推斷的,因為地方債務究竟是多少,很多地方政府是猶抱琵琶半遮麵,但根據地方政府的態度,實際的債務規模不會少於30萬億。也就是政府融資和房地產相關融資的金額就將近60萬億元,這還不算服務娛樂業貸款和與農業相關貸款,有多少資金能夠流向實體工業企業呢?2013年銀行業的統計是6.6萬億,這其中還要扣除企業為了獲取貸款所繳納的高額費用。原本實體工業企業才是金融信貸業務的主體,但目前對金融機構來說,工業企業卻成了無足輕重的、被邊緣化的那一部分。至於最具活力的民營經濟體,他們想要從銀行貸款,估計難度不會低於攀登喜馬拉雅山。雖然我們列舉的是2013年末的數據,但2008年的情況不會與其相差多少,這也可以理解當年溫州地區那場風聲鶴唳的信貸危機了。
其實,當年的溫州危機主要原因是中國實體經濟萎縮,市場投機氣氛濃烈,政府公共資產投資和房地產投資吸收了大量的資金,而居民商品消費水平的下降使產品生產企業陷入困境,而生產普通居民消費品的又多為民營企業。國家為了維持經濟增長,無論是公共資產投資還是十大行業振興,都是與大宗商品有關的國有大型企業,這在溫州地區的商人看來,似乎是國家偏袒國有企業,而民企無法享受正常的國民待遇。我毫不懷疑民企的活力和競爭力,但是坦白的說,民營企業如果認為有資金支持就能扭轉局勢也過於天真,因為民企真正陷入危機的原因是社會消費總量的不足,而看似國家偏袒大型國企也隻不過是政府為了維持經濟數據,拉動公共資產投資,維持房地產價格,強撐鋼鐵、煤炭等大型支柱的應急措施——當然,也是飲鴆止渴。可以毫不客氣的說,如果當時民企破產潮蔓延,一旦影響的到房地產價格和房地產企業的現金流量,很容易引起房地產市場的崩盤,以投資、抵押而不是需求作為支撐的房地產一旦崩盤,下遊支柱性的行業將遭受劇烈的打擊,而銀行的壞賬也會將銀行逼上絕路,可以想象,如果一旦讓任其發展,土崩瓦解的絕不僅僅是經濟。
說到房地產這個話題,我們必須注意到,無論是房地產投資還是公共資產投資,都離不開資金的支持。中國提振經濟的手段四十年來沒有改變過,都是一邊印鈔票一邊建工程。為了更好的詮釋經濟刺激政策,我們必須引入弗裏德曼的貨幣主義。
弗裏德曼的貨幣主義
對於滯脹這個話題,貨幣主義認為滯脹的原因是貨幣的發行超過了經濟的增長。也許這個觀點與前麵提到的馬克思觀點、古典經濟學觀點或者供給學派的觀點相比並沒有十分突出的重要地位,但它卻在就業方麵提出了一個觀點:失業率長期來看是不變的。發行貨幣對經濟進行刺激,在開始階段並不會立刻傳到至整個交易市場,而是先對政府機構和大型企業釋放了流動性,企業增加投資降低了失業率,但當流動性彌漫至整個市場時,投資采購和消費需求的增加迫使商品的市場價格提高,工人必然要求增加工資收入,進而將失業率提高到初始水平。雖然失業率沒有變,但企業投資使得商品更加豐富,增長的工資水平也能滿足更多的消費需求,在失業率沒有變化的情況下促進了經濟增長。目前的主流觀點認為,適度的通貨膨脹有利於經濟的增長,這也暗合和貨幣主義隱藏的觀點。那麽我們在回到滯脹的話題,為什麽某些時候通貨膨脹與經濟停滯並存呢?
經濟危機是怎麽來的?
中國並沒有太多經濟危機的經驗可供借鑒,反倒是在西方自由市場上經濟危機總是周期性的出現,那麽經濟危機是怎麽來的呢?
當窮困潦倒且饑腸轆轆的人得到兩個饅頭時,他會感覺到非常的幸福,當在給他兩個饅頭時,他也許就不那麽幸福了,因為他已經吃的差不多了,當吃完四個饅頭後,你再給他兩個時,他可能會拒絕接受,因為他吃不下了。——這就是邊際遞減規律,當商品以一定的比率不斷豐富時,人們的滿足感是不斷減弱的。當經濟從相對貧困向不斷富裕發展,人們消費的商品會有一個持續上升的過程,而當社會發展到一定的程度,邊際遞減規律就開始產生作用,人們消費所商品增加的速度減弱,如果不考慮其他因素,那麽當物質完全豐富時會保持一個恒定不變的狀態。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除了用來消費的消耗品,還有很多的商品不是用來消耗的,比如用來生產消費品的機器設備、廠房土地,至於公共基礎設施,比如鐵路公路橋梁水壩或者說房地產——其使用的期限會更長,為了表述方便,我們將這些生產消耗品的機器設備、房產等稱為長期資產,將鐵路、公路等成為公共資產,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如果生產長期資產的廠家保持收入利潤的穩定,那麽消費品的生產必須持續增長,因為消費品一旦陷入邊際遞減規律不再增長,那麽我們也就完全不需要新增長期資產,因為社會存量的現有資產已經完全滿足消耗品的生產了(假設不存在折舊)。我們再來看公共資產,當一個國家百廢待興的時候,必然要進行大量的公共投資來進行建設,而公共資產投資往往規模相當大,對鋼鐵水泥化工等多個行業有著巨大的拉動作用。但公共資產投資的後果也非常嚴重,因為如果要維持這也工業行業的銷售收入和利潤不變,公共資產也必須保持每年相同的投入量——盡管不需要想消費品一樣保持數量上高於以往,但至少保持每年進行相同數量的建設。可是當國家發展到一定程度,不在需要新增公共資產的時候,其相關行業的收入利潤就要減損。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人們對商品的消耗量逐漸穩定,公共資產的投資減少,邊際遞減規律使得長期資產生產企業陷入困境,與公共資產相關的行業也開始陸續裁員或破產,這兩個原因疊加導致社會總體失業率上升和工資水平下降,失業人員的工資下降導致消耗商品的消費量和公共資產的使用量減少,消耗品的生產企業因為購買產品的消費者減少導致收入下降而陷入困境、公共資產因為使用次數減少導致導致資產閑置,國家的投資也會隨之減少,更多的長期資產和原材料工業行業開始破產,生產消耗性商品的廠家和經銷商也開始出現破產潮,如此進入需求下降——供給過剩——企業破產——失業率上升——工資水平下降——需求下降的惡性循環。這也解釋了為什麽通常欠發達地區能保持高速增長而發達地區隻能保持經濟低速增加或者保持不下降——富足的國家不太需要新增商品滿足需求,完善的政府設施也不需要新增太多公共資產投資。那麽惡性循環會不會一直持續呢?答案是否定的,否則人們也不需要往前發展了。因為當商品供應下降到一定水平是,剛性需求就開始發揮作用——不論你有沒有錢,你都得填報肚子或者喝水穿衣服,人們開始盡管沒有收入,人們開始動用儲蓄來購買商品,因此商品消費量開始回升,消耗性商品的經銷商和生產企業開始雇傭工人重新開工,社會總體失業率下降,工資水平提高,長期資產和公共資產的采購量開始複蘇(統計學上通常稱為PMI指數),從而進入需求上升——供給增加——失業率降低——工資提高——需求上升的良性循環。如果在經濟進入下行區間是政府能給與幹預,那麽從惡性循環轉為良性循環的時間會更短,而且一般來講,由於人們剛性需求隨著社會發展在不斷提高,政府的調節能力在加強、科技不斷發展,曲線產生的低點總是高於以往的低點,高點也高於以往的繁榮時期,所以經濟的發展總是成曲線波動前進的。
經濟是如何增長的
其實經濟理論或者財政政策這些虛無縹緲的理論,要想真正的有點用處,就必須帶來一些實實在在的改變。什麽叫經濟增長?經濟體中生產出更多的商品並使成員更多的享有這些商品,這就是經濟發展。各種考核指標隻是一種統計意義上的數字,如果居民享有的物質不斷匱乏,那就是經濟停滯甚至衰退,你把GDP吹上天也沒用。在早期沒用貨幣政策的年代裏,人們總是通過提高勞動熟練度和技術水平試圖創造更多的商品——一個獵人開始每天捕獲一隻野豬,可能夠一家人填飽肚子,但當獵人槍法更加精準以後,他可以獵捕兩隻野豬,吃一隻,剩下的一隻去交換農夫的蘋果,那獵人一家就可以有更加多樣化的食物了,種植技術更加科學的農夫也能吃到美味的豬肉了。因此,原始經濟體總是在商品更加豐富以後才會產生更多的貨幣去幫助商品完成交易,這種情況下不太會出現通貨膨脹,而經濟增長卻是個體生產者自發而獨立的行為,速度相當緩慢。現代生產活動高度分工、高度集團化,一方麵產品類別極大豐富,交易活動異常複雜龐大;另一方麵幾乎每一個勞動的提供者都僅僅為一個生產的細微環節提供勞動,而不是一個完整商品的生產者,這都決定了現代經濟發展不可能像原始經濟體那樣自發的完成產品豐富的過程。但幸運雖然不能像原始經濟體那樣通過自發的增加供給,但可以通過需求和貨幣選票來自發的引導生產,分配經濟資源。當現代社會的經濟增長停滯不前時,通過適度的貨幣投放來增加提高工資水平,增加消費需求,刺激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使生產者生產出更多的商品,進而實現經濟增長,這也是現代經濟發展的主要特征。但貨幣的刺激並不是在任何時候都有用的。要通過貨幣來刺激經濟發展,必須要有兩個前提,一個是貨幣的發行必須產生新的消費需求,來拉動投資需求、提高社會生產總量,如果沒有增加消費總量,那經增加的貨幣必然通過投資消耗掉,徒增投資會讓經濟體陷入邊際遞減規律的漩渦,最終產生產能過剩和通貨膨脹。另一個是社會生產力必須具有潛在的提高幅度,如果經濟體中的GDP水平等於會高於GDP的實際能力,那麽在多的投資也無法是GDP提高,隻能毫無意義的提高CPI水平。這是時候問題就出來了,究竟如何采取貨幣刺激才能實現經濟增長呢?
從時間上講,由於資源總是稀缺的,當社會存在未滿足的需求時,在任何時候給與貨幣支持都可以促進需求總量,重點是如何通過需求增長實現生產力增長和充分就業是一個極大的挑戰。理想的狀態是通過政府轉移支付或提高社會福利待遇,促進了社會需求,社會對商品需求的增加促進生產者投資擴大再生產,生產者擴大再生產提高工資吸納就業使社會實現充分就業,充分就業提高了總體工資收入保持或提高社會總體需求。這樣通過貨幣的刺激實現了經濟循環發展、失業率不斷,而通貨膨脹並沒有變化,所以理想狀態的經濟增長是最具有效率的。不過,就像所有人文科學一樣,理想狀態通常不存在,事實上,通過釋放流動性在現實生活中要麽因為福利過度導致失業率升高伴隨通貨膨脹、經濟增長停滯,要麽因為著盲目投資伴隨著產能過剩、消費需求相對萎縮,導致經濟發展停滯、失業率升高和通貨膨脹。這就由一個問題變化為兩個問題,及時什麽時間釋放流動性?對誰釋放流動性?
如果我們將經濟增長、通貨膨脹和失業率並列來看,就會發現失業率是個關鍵性的指標,貨幣刺激政策成敗的關鍵在於是否降低了失業率。因此,當社會存在迫切需要就業的人群,而現有供應商的生產活動具有效率時,貨幣刺激的有效時間區間就形成了。社會存在迫切需要就業的人群比較容易理解,為何還要要求現有供應商具有效率呢?薩繆爾森曾經舉過一個大炮與黃油的例子,當多生產一升黃油不得不降低大炮產量時,經濟發展就是具有效率的。因此供應商新增生產能力必須要吸納新的員工時,刺激經濟才有提高就業率的可能。如果供應商內部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那麽供應商完全可以通過調節內部生產方式來實現生產率的增長。
剩下的問題就是對誰刺激——無非是消費者、生產者,但是如果僅對消費者進行刺激,那麽增加的社會福利反而會讓人厭惡繁忙的工作,失業率升高供給反而不足,很多高福利國家吃過這樣的苦頭。如果對生產者進行刺激,那麽必然會導致消費不足,因為對生產者釋放的流動性在,有多少可以分配給工人尚不確定,沒有新增需求的引導,生產者生產的產品是否能夠適應社會需求也很難說,一旦形成產能過剩,國家將不得不用新的投資來拉動消耗過剩產能,最終陷入崩潰的陷阱。因此,要用貨幣刺激流動性,必須先提高社會福利來增加有效需求,然後調整貨幣政策刺激企業投資,企業投資降低失業率增加工資總體水平,然後政府緩慢的進行資金回收,降低社會福利,使社會商品總產量提高。
印鈔機下的另一種效率
薩繆爾森先生對於效率的解讀也是經典的含義,但是如果具體到貨幣刺激這一範疇,我們就不得不提出另一種效率的概念。我們發行的貨幣並不必然伴隨著商品的豐富和經濟的增長。舉個例子來說,如果政府向中央銀行出售國債獲得現金,投放到市場以後,生產商那它修了一條公路,完工後因為公路建設不合理,又把公路拆毀了,那麽我們可以發現投放到市場的貨幣沒有帶來任何的新增的商品,反而把貨幣輸送到了上遊供應商那裏,進而流入市場中,遺憾的是貨幣不但沒能帶來新增商品,反而拉高了社會總體價格水平,這種價格的上升並非有效需求的拉動,而是無效需求的拉動,如果供應商因此而提高產量,必然會導致產能過剩,如果供應商僅僅將貨幣由於金融投資,那麽社會流動性必然泛濫,資產價格快速提高,而無論哪種情況的發生都會給經濟發展帶來傷害。
具體到中國的實際情況,究竟有多少工程建了拆,拆了建,這事雖然時時刻刻都在發生,但是很難統計,但細心的公民卻能夠發現,最近莫名其妙的出了很多炒起來的東西,房地產我們以後再說,但是大蒜、生薑、豬肉這些生活必需品,莫名其妙的會出現價格的猛漲猛跌,很多稀奇古怪的東西,比如麻核桃、黃花梨木、紅色玉石等東西,價格突然躥升,如果將這些事情稍加總結,我們就會感到熱錢如同洪流一般在四處的躁動。這種情況的出現,就是貨幣刺激沒有實現供給和消費增加,反而導致了流動性泛濫。這些都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實情況,每個公民都能感覺的到的,那麽從統計數據上看,我們又能有什麽佐證呢?
首先是M2,也就是廣義貨幣。這個數據有人民銀行完美的數據基礎,不需要調整什麽,但GDP就不一樣了。舉個例子,您的妻子由於家務勞累,您給她捏了捏背,但捏背是有償的,您收您妻子50元。後來您工作勞累,妻子幫您捏了捏背,也收您50元。從您家庭整體來看,既沒新的貨幣收支,也沒有拉動商品的生產,但國家的GDP統計卻多了100元。而目前中國的現狀是,大量工程建築建設沒幾年就成了爛尾或者被拆除,大量公司為了完成所謂的指標進行內部關聯交易,可以說中國的GDP是虛高的。因此,中國目前M2與GDP的比值是被低估的,然而即使被低估,兩者之間也比例也高達200%。如果從絕對值看還不夠直觀的話,2013年中國M2的增長率為13.6%,而GDP的增長率隻有7.5%。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中國每發行1元人民幣,僅僅拉動了0.5元的GDP增長,因此貨幣發行對GDP的貢獻隻有50%,新增貨幣對GDP的貢獻還在以44%的速度下降。從這個角度上說,中國發行的貨幣相當沒有效率。中國目前貨幣超發是不爭的事實,既然有一半的貨幣沒有形成新產品,沒有新的就業,那錢去了哪裏呢?
首先,公共資產和房地產的投資都需要錢,也就是必須要有不斷的流動性釋放來滿足工程建設要求。這裏我們需要再次提到前麵關於天量貨幣發行的問題,其實關鍵不在於貨幣發行了多少,而是發行的貨幣做出了多少貢獻。前文說,中國每一塊錢隻能貢獻0.5元的GDP,那剩餘的錢去了哪裏呢?由於目前的投資都是政府和大型國有企業主導的,而且中國商場上有特別注重人脈關係,因此,投資過程中即便是毫無效率,資金也會流入與國企和政府部門相關人員的口袋,一個簡單的例子說,政府采購一批水泥,結果因為管理混亂,水泥被雨淋濕,不能用了,雖然沒有效率,但水泥廠的老板卻一個銅板也沒少賺。所以,資金使用沒有效率的結果就是,市場上商品沒見增加多少,而是身邊的某些人卻越來越富裕了。而且富裕的多數是人脈關係廣博、或者掌握實際權力的腐敗官員,又或者是大型國有企業、收入高額利息差的銀行職員。總之,富裕起來的人不算大多數,但是也不像美國那樣極少數。統計意義上的例證是中國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甚至到後來,由於數據太過恐怖,幹脆不再公布基尼係數了。在改革開放之初的時候,中國政府曾經想過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帶動全局共同富裕,但是在經濟領域內,沒有絕對正確和絕對錯誤,因此我們必須仔細考慮一個問題——
經濟是如何增長的
其實經濟理論或者財政政策這些虛無縹緲的理論,要想真正的有點用處,就必須帶來一些實實在在的改變。什麽叫經濟增長?經濟體中生產出更多的商品並使成員更多的享有這些商品,這就是經濟發展。各種考核指標隻是一種統計意義上的數字,如果居民享有的物質不斷匱乏,那就是經濟停滯甚至衰退,你把GDP吹上天也沒用。在早期沒用貨幣政策的年代裏,人們總是通過提高勞動熟練度和技術水平試圖創造更多的商品——一個獵人開始每天捕獲一隻野豬,可能夠一家人填飽肚子,但當獵人槍法更加精準以後,他可以獵捕兩隻野豬,吃一隻,剩下的一隻去交換農夫的蘋果,那獵人一家就可以有更加多樣化的食物了,種植技術更加科學的農夫也能吃到美味的豬肉了。因此,原始經濟體總是在商品更加豐富以後才會產生更多的貨幣去幫助商品完成交易,這種情況下不太會出現通貨膨脹,而經濟增長卻是個體生產者自發而獨立的行為,速度相當緩慢。現代生產活動高度分工、高度集團化,一方麵產品類別極大豐富,交易活動異常複雜龐大;另一方麵幾乎每一個勞動的提供者都僅僅為一個生產的細微環節提供勞動,而不是一個完整商品的生產者,這都決定了現代經濟發展不可能像原始經濟體那樣自發的完成產品豐富的過程。但幸運雖然不能像原始經濟體那樣通過自發的增加供給,但可以通過需求和貨幣選票來自發的引導生產,分配經濟資源。當現代社會的經濟增長停滯不前時,通過適度的貨幣投放來增加提高工資水平,增加消費需求,刺激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使生產者生產出更多的商品,進而實現經濟增長,這也是現代經濟發展的主要特征。但貨幣的刺激並不是在任何時候都有用的。要通過貨幣來刺激經濟發展,必須要有兩個前提,一個是貨幣的發行必須產生新的消費需求,來拉動投資需求、提高社會生產總量,如果沒有增加消費總量,那經增加的貨幣必然通過投資消耗掉,徒增投資會讓經濟體陷入邊際遞減規律的漩渦,最終產生產能過剩和通貨膨脹。另一個是社會生產力必須具有潛在的提高幅度,如果經濟體中的GDP水平等於會高於GDP的實際能力,那麽在多的投資也無法是GDP提高,隻能毫無意義的提高CPI水平。這是時候問題就出來了,究竟如何采取貨幣刺激才能實現經濟增長呢?
從時間上講,由於資源總是稀缺的,當社會存在未滿足的需求時,在任何時候給與貨幣支持都可以促進需求總量,重點是如何通過需求增長實現生產力增長和充分就業是一個極大的挑戰。理想的狀態是通過政府轉移支付或提高社會福利待遇,促進了社會需求,社會對商品需求的增加促進生產者投資擴大再生產,生產者擴大再生產提高工資吸納就業使社會實現充分就業,充分就業提高了總體工資收入保持或提高社會總體需求。這樣通過貨幣的刺激實現了經濟循環發展、失業率不斷,而通貨膨脹並沒有變化,所以理想狀態的經濟增長是最具有效率的。不過,就像所有人文科學一樣,理想狀態通常不存在,事實上,通過釋放流動性在現實生活中要麽因為福利過度導致失業率升高伴隨通貨膨脹、經濟增長停滯,要麽因為著盲目投資伴隨著產能過剩、消費需求相對萎縮,導致經濟發展停滯、失業率升高和通貨膨脹。這就由一個問題變化為兩個問題,及時什麽時間釋放流動性?對誰釋放流動性?
如果我們將經濟增長、通貨膨脹和失業率並列來看,就會發現失業率是個關鍵性的指標,貨幣刺激政策成敗的關鍵在於是否降低了失業率。因此,當社會存在迫切需要就業的人群,而現有供應商的生產活動具有效率時,貨幣刺激的有效時間區間就形成了。社會存在迫切需要就業的人群比較容易理解,為何還要要求現有供應商具有效率呢?薩繆爾森曾經舉過一個大炮與黃油的例子,當多生產一升黃油不得不降低大炮產量時,經濟發展就是具有效率的。因此供應商新增生產能力必須要吸納新的員工時,刺激經濟才有提高就業率的可能。如果供應商內部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那麽供應商完全可以通過調節內部生產方式來實現生產率的增長。
剩下的問題就是對誰刺激——無非是消費者、生產者,但是如果僅對消費者進行刺激,那麽增加的社會福利反而會讓人厭惡繁忙的工作,失業率升高供給反而不足,很多高福利國家吃過這樣的苦頭。如果對生產者進行刺激,那麽必然會導致消費不足,因為對生產者釋放的流動性在,有多少可以分配給工人尚不確定,沒有新增需求的引導,生產者生產的產品是否能夠適應社會需求也很難說,一旦形成產能過剩,國家將不得不用新的投資來拉動消耗過剩產能,最終陷入崩潰的陷阱。因此,要用貨幣刺激流動性,必須先提高社會福利來增加有效需求,然後調整貨幣政策刺激企業投資,企業投資降低失業率增加工資總體水平,然後政府緩慢的進行資金回收,降低社會福利,使社會商品總產量提高。
印鈔機下的另一種效率
薩繆爾森先生對於效率的解讀也是經典的含義,但是如果具體到貨幣刺激這一範疇,我們就不得不提出另一種效率的概念。我們發行的貨幣並不必然伴隨著商品的豐富和經濟的增長。舉個例子來說,如果政府向中央銀行出售國債獲得現金,投放到市場以後,生產商那它修了一條公路,完工後因為公路建設不合理,又把公路拆毀了,那麽我們可以發現投放到市場的貨幣沒有帶來任何的新增的商品,反而把貨幣輸送到了上遊供應商那裏,進而流入市場中,遺憾的是貨幣不但沒能帶來新增商品,反而拉高了社會總體價格水平,這種價格的上升並非有效需求的拉動,而是無效需求的拉動,如果供應商因此而提高產量,必然會導致產能過剩,如果供應商僅僅將貨幣由於金融投資,那麽社會流動性必然泛濫,資產價格快速提高,而無論哪種情況的發生都會給經濟發展帶來傷害。
具體到中國的實際情況,究竟有多少工程建了拆,拆了建,這事雖然時時刻刻都在發生,但是很難統計,但細心的公民卻能夠發現,最近莫名其妙的出了很多炒起來的東西,房地產我們以後再說,但是大蒜、生薑、豬肉這些生活必需品,莫名其妙的會出現價格的猛漲猛跌,很多稀奇古怪的東西,比如麻核桃、黃花梨木、紅色玉石等東西,價格突然躥升,如果將這些事情稍加總結,我們就會感到熱錢如同洪流一般在四處的躁動。這種情況的出現,就是貨幣刺激沒有實現供給和消費增加,反而導致了流動性泛濫。這些都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實情況,每個公民都能感覺的到的,那麽從統計數據上看,我們又能有什麽佐證呢?
首先是M2,也就是廣義貨幣。這個數據有人民銀行完美的數據基礎,不需要調整什麽,但GDP就不一樣了。舉個例子,您的妻子由於家務勞累,您給她捏了捏背,但捏背是有償的,您收您妻子50元。後來您工作勞累,妻子幫您捏了捏背,也收您50元。從您家庭整體來看,既沒新的貨幣收支,也沒有拉動商品的生產,但國家的GDP統計卻多了100元。而目前中國的現狀是,大量工程建築建設沒幾年就成了爛尾或者被拆除,大量公司為了完成所謂的指標進行內部關聯交易,可以說中國的GDP是虛高的。因此,中國目前M2與GDP的比值是被低估的,然而即使被低估,兩者之間也比例也高達200%。如果從絕對值看還不夠直觀的話,2013年中國M2的增長率為13.6%,而GDP的增長率隻有7.5%。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中國每發行1元人民幣,僅僅拉動了0.5元的GDP增長,因此貨幣發行對GDP的貢獻隻有50%,新增貨幣對GDP的貢獻還在以44%的速度下降。從這個角度上說,中國發行的貨幣相當沒有效率。中國目前貨幣超發是不爭的事實,既然有一半的貨幣沒有形成新產品,沒有新的就業,那錢去了哪裏呢?
首先,公共資產和房地產的投資都需要錢,也就是必須要有不斷的流動性釋放來滿足工程建設要求。這裏我們需要再次提到前麵關於天量貨幣發行的問題,其實關鍵不在於貨幣發行了多少,而是發行的貨幣做出了多少貢獻。前文說,中國每一塊錢隻能貢獻0.5元的GDP,那剩餘的錢去了哪裏呢?由於目前的投資都是政府和大型國有企業主導的,而且中國商場上有特別注重人脈關係,因此,投資過程中即便是毫無效率,資金也會流入與國企和政府部門相關人員的口袋,一個簡單的例子說,政府采購一批水泥,結果因為管理混亂,水泥被雨淋濕,不能用了,雖然沒有效率,但水泥廠的老板卻一個銅板也沒少賺。所以,資金使用沒有效率的結果就是,市場上商品沒見增加多少,而是身邊的某些人卻越來越富裕了。而且富裕的多數是人脈關係廣博、或者掌握實際權力的腐敗官員,又或者是大型國有企業、收入高額利息差的銀行職員。總之,富裕起來的人不算大多數,但是也不像美國那樣極少數。統計意義上的例證是中國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甚至到後來,由於數據太過恐怖,幹脆不再公布基尼係數了。在改革開放之初的時候,中國政府曾經想過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帶動全局共同富裕,但是在經濟領域內,沒有絕對正確和絕對錯誤,因此我們必須仔細考慮一個問題——
富裕群體是否真能帶動共同富裕?
當初改革開放,一部分人首先經商獲利後,帶動了很多人的積極性,甚至引發了下海潮。從西方經濟學上,如果社會要發展,必須要有資本家投入的資金、勞動者投入的勞動力和國家投入的土地、政策等基礎性資源,土地和政策每個國家都有,而適當的資本集中和勞動力閑置會刺激資本家投資設立企業,雇傭工人,共同創造財富以後,國家拿到稅收、工人拿到工資、資本家拿到利潤,大家分享取得的收益。但這必須有一個前提,就是富裕人群在潛在需求巨大的情況下投資生產商品。如果富裕的人群不是資本的投入者,或者不在有興趣對實體經濟感興趣,那麽富裕人群的存在隻會降低商品消費水平。我們前麵在敘述中國經濟陷入危機的時候層多次提及社會消費能力的下降,除了邊際遞減規律以為,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巨大的貧富差距。因為富裕人群的存在提高了商品價格同時,擁有了更多獲取信息和優惠的的特權。就如目前中國的現狀,當商品消費增長乏力是,富裕人群及可以透過投資拉高資產價格,玩一個擊鼓傳花的遊戲,也可以金融借貸,玩空手套白狼的遊戲。最終結果就是富裕人群通過資本優勢不斷抽取實體經濟的血液,工人即便是能夠維持恒定的工資收入,他們會發現身邊部分行業和特殊群體的人卻越來越富裕,資產和產品價格越來越高,收入理所當然的不斷貶值,最終社會消費不斷萎縮。那麽,少部分富裕群體能能否拉動消費,抵消貧困人群降低的消費呢?答案是否定的,這就是木桶的短板效應,目前中國對日常用品的價格監測是十分嚴格的,就是因為中國大部分的人口仍然貧困,一旦價格提高對於他們將是致命的打擊,甚至無法維持生存。所以,盡管社會平均收入較高,但是價格的水平仍然維持在低收入群體所能接受的範圍內,不然就會產生嚴重的社會動蕩。而對於本來就富裕的群體來說,他們的日常生活消費早已得到滿足,更加的財富隻會促使他們購置國際名牌奢侈品,選擇高端的國際消費,對國內消費的提升效應十分有限。目前,中國已經成為國際奢侈品消費的第一大國,這與中國目前所處的發展程度極不相符,中國量化寬鬆的結果一部分拉動了投資,一部分僅僅造就了一些富豪而已。
貨幣刺激沒有產生應有的效率,的情況下,要退出貨幣寬鬆政策就會非常困難。細心的人可能會發現,國家四萬億資金注入市場以後,什麽時候退出的卻不知道。我們的貨幣發行不想美國量化寬鬆那樣明白,什麽時候釋放,什麽時候退出,金額是多少,時間有多長都清清楚楚,我們雖然沒有發現四萬億退出的痕跡,但08年過後沒多久,市場上又開始出現了一些問題。
首先是鋼鐵行業,2010年,就在08溫州信貸危機剛剛過去沒多久,鋼鐵行業突然陷入困境,鋼鐵價格開始一路走低,很多鋼鐵企業陷入困難,2011年底,煤炭價格開始下跌,到2012年下半年情勢急轉直下,煤炭價格暴跌近40%,煤炭行業的黃金十年結束的如此之快,可以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來形容。2012年底,銀行莫名其妙的突然出現一波資金短缺,同業拆借利率突破30%,其資金緊張的程度讓人瞠目結舌。2013年,一個並不起眼的餘額寶橫空出世,其用戶很快超過千萬,利息率在6%以上,讓習慣了老大排場的銀行猝不及防。2014年,房地產市場上陰雲密布,其價格猶如一艘失去動力的巨輪,緩緩停住。網絡媒體上看空房地產經濟的人越來越多。就如同前麵說到的,房地產隻是一種商品,其交易和定價沒有什麽特殊的地方,任何一個流派的經濟學都沒有把房地產作為一項單獨的項目區分析解讀。隻不過,銀行給地方政府帶來的利益太大了,以至於地方政府不惜一切代價,哪怕是流血強拆也要給房地產讓路,房地產對中央政府的關聯太多了,鋼鐵煤炭水泥化工等下遊行業對其嚴重依賴,政府稅收和其他財政收入也嚴重依賴房地產也,銀行關於萬千居民利益,也不能受到影響。這所有的一切縱然使中央意識到房地產的危機,但也沒有誰膽量樣痛下殺手,隻能將這個定時炸彈傳遞下去。但是房價越維持,就還有資金進入這個行業火中取栗,在沒有實體需求支撐的情況下將價格強行固定在高位,隻會讓供給繼續增加,下遊產業就會繼續盲目投資,而一旦泡沫破裂,危機也越嚴重,就像一塊石頭,舉得越高,砸腳越疼。
無法回頭的單行道
讓我們在回頭看一下08年的美國債務危機,當時美國的房地產同樣火爆,當買房就能賺錢成為共識的時候,很多房地產抵押公司開始對沒有償還能力的人發放住房抵押貸款。而銀行是不會傻到當貸款者的債權人的,他們將住房貸款印製成債務憑證向社會公眾兜售,各個房地產抵押公司有從銀行購入這些債券,繼續倒賣,房地產危機就輕而易舉的從銀行轉移到了社會公眾那裏。但當房地產市場需求飽和,無論是出售還是出租,房地產都無法獲利的時候,貸款購房者沒有理由在承擔毫無意義的按揭利息,紛紛將住房拋給銀行一走了之,銀行取得房屋拍賣賣不了多少錢,根本不夠住房貸款債券的本金,反而拉低了房地產價格,住房貸款債券紛紛貶值,雷曼兄弟、房利美這些公司開始無法支付利息費用,持有資產的卻無法賣出去,最終招致破產,並引發了債務危機。這種前車之鑒是否應該避免呢?我想,如果可以避免,中國政府必然采取措施防止重蹈美國的覆轍。可問題是中國的房地產已經遠遠超出了實際居住需求,鬼城遍地,高樓林立卻一個人影都沒有,有的銀行的貸款——不但是居民貸款,還有房地產公司的貸款。既然無法回頭,那麽最好的選擇就是像美國一樣,把風險甩給社會投資公眾,因為銀行牽扯萬千忠厚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一旦存款化為烏有,儲戶必然不惜一切代價。因此寧可讓核武器爆炸也不能讓銀行破產。而社會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相對較強,甚至直接成立資產管理公司將銀行壞賬剝離——政府出錢成立資產管理公司,然後購買銀行不良資產,這樣,所有的資產都在資產管理公司掛賬,國家出資多少,資產管理公司就做多少賬麵虧損——更為直接。看起來萬事大吉了,可是房地產熄火導致相關行業的倒退無法避免,即使銀行儲戶或者社會公眾不必直接為房地產的瘋狂買單,也會記在所有 納稅人的賬上。在消費本來就不斷萎縮的當下,長期資產和公共資產投資的突然停止,兩者效應的疊加將迅速摧毀中國各大企業,企業因為社會產能無法消化導致破產,失業率高速上升使產品銷售和生產企業破產加劇,是中國經濟走向衰退的循環。
我們在開始的時候留下一個問題,就是中國的國有企業和政府投資與經濟學理論上的投資並沒有差異,那麽為什麽中國的投資就成為經濟崩潰的原因呢?——那就是雖然定義上沒有區別,但實質上中國的投資很大程度上沒有消費基礎,也就是不以其實際市場的使用和交換為目的,是沒有實際價值的。通常,由於長期資產存和公共資產都存在折舊,尤其是公共資產,建成後還要不斷維護。因此即便實在發展程度很高的國家裏,投資在GDP中仍占有10%-20%的份額。由於經濟周期的規律,當商品消費增長乏力,經濟開始下行時,政府就會采取適當的財政政策,拉動消費回到正常的水平線上,削平經濟周期的峰穀。具體措施是一方麵提高社會公眾福利,增加居民的安全感和現金收入,增加假期鼓勵消費,另一方麵收購企業,確保企業工資收入的情況下降低被收購企業的生產,降低社會供給,使供給從新回到與需求向匹配的水平上。因此成熟國家的調控非常謹慎,即便是在1929年世界經濟大危機時,美國政府也是成立各種各樣的救助機構,增加居民收入,同時不惜將商品直接拋棄來降低供給水平。時至今日,至少我還沒有注意到,哪個成熟國家經濟陷入下降區間時,是采用投資拉動的方式來複蘇的。因為投資的目的是為了增加商品用來消費,隻有帶來新增商品能增加總體消費水平的時候投資才變得有意義。而沒有消費支撐,為了經濟增長而進行的投資是沒有基礎和實際意義的,沒有意義的投資存在多少,經濟規律就注定要摧毀多少,因為它不會沒消費,就是說它是沒有用處的,它存在除了資源浪費以外毫無意義。而目前中國投資究竟有多少是真正為消費提供支持的?按照發達國家10%-20%的投資/GDP比例,恐怕絕大多數投資都沒有價值。但是中國對投資的依賴卻如同吸食大麻一樣使人上癮中。國GDP中有超過百分之七十有投資拉動,一旦投資停止,中國近半數的經濟總量將被摧毀,考慮到失業率對消費的影響,中國很有可能陷入經濟建設完全崩潰的境地。這絕不是危言聳聽。無論是房地產還是公共資產,其對經濟的綁架作用不容小覷。
可以說,成癮的投資衝動和毫無效率的生產已經讓將中國經濟拖入不可回頭的絕路,從88年到98年,再到08年,中國經濟起起伏伏,始終沒有走出依貨幣發行、投資拉動的困局,隻不過中國的基礎設施太過薄弱,中國經濟在出現問題是,總是可以通過拉動投資來快速調節經濟發展狀態。但是中國目前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程度,在科技和日常消費方麵與國際社會相差無幾,持續三十多年投資已經使中國公共資產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投資規模已經達到了極致,這個時候,中國政府已經不太可能再次加大公共資產的投資力度了。至於消費,也許中國未滿足的潛在消費仍然存在,但是與巨額的投資拉動的多是基礎性的大型工業行業,與日常消費的關聯度有限,而且在GDP裏麵那點可憐的消費比重能其多大的作用,沒有誰敢肯定。
通過對中國經濟的解讀,我們已經非常明確的了解了中國目前的滯脹,發行貨幣沒有帶來新的商品,當然會導致通貨膨脹,而投資的不可持續性注定讓中國經濟發展陷入停滯。
通過投資拉動經濟注定不可持續,是因為投資也要遵從邊際遞減規律,作為一種長期使用的資產,消費需求已經耗盡,而沒有交易或使用的支撐,個人投資目的的購置需求也越來越失去意義,即便是國家對房地產行業注入資金,更多的資金的流向最終會發生改變。2011年開始陸續出現的鋼鐵行業危機、煤炭行業危機就是佐證。而銀行業的資金緊張也對此提供了最後的證明。當大量的銀行資金都成了一個窮途行業的抵押貸款,中古經濟已經走上了無法回頭的單行道。
當初改革開放,一部分人首先經商獲利後,帶動了很多人的積極性,甚至引發了下海潮。從西方經濟學上,如果社會要發展,必須要有資本家投入的資金、勞動者投入的勞動力和國家投入的土地、政策等基礎性資源,土地和政策每個國家都有,而適當的資本集中和勞動力閑置會刺激資本家投資設立企業,雇傭工人,共同創造財富以後,國家拿到稅收、工人拿到工資、資本家拿到利潤,大家分享取得的收益。但這必須有一個前提,就是富裕人群在潛在需求巨大的情況下投資生產商品。如果富裕的人群不是資本的投入者,或者不在有興趣對實體經濟感興趣,那麽富裕人群的存在隻會降低商品消費水平。我們前麵在敘述中國經濟陷入危機的時候層多次提及社會消費能力的下降,除了邊際遞減規律以為,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巨大的貧富差距。因為富裕人群的存在提高了商品價格同時,擁有了更多獲取信息和優惠的的特權。就如目前中國的現狀,當商品消費增長乏力是,富裕人群及可以透過投資拉高資產價格,玩一個擊鼓傳花的遊戲,也可以金融借貸,玩空手套白狼的遊戲。最終結果就是富裕人群通過資本優勢不斷抽取實體經濟的血液,工人即便是能夠維持恒定的工資收入,他們會發現身邊部分行業和特殊群體的人卻越來越富裕,資產和產品價格越來越高,收入理所當然的不斷貶值,最終社會消費不斷萎縮。那麽,少部分富裕群體能能否拉動消費,抵消貧困人群降低的消費呢?答案是否定的,這就是木桶的短板效應,目前中國對日常用品的價格監測是十分嚴格的,就是因為中國大部分的人口仍然貧困,一旦價格提高對於他們將是致命的打擊,甚至無法維持生存。所以,盡管社會平均收入較高,但是價格的水平仍然維持在低收入群體所能接受的範圍內,不然就會產生嚴重的社會動蕩。而對於本來就富裕的群體來說,他們的日常生活消費早已得到滿足,更加的財富隻會促使他們購置國際名牌奢侈品,選擇高端的國際消費,對國內消費的提升效應十分有限。目前,中國已經成為國際奢侈品消費的第一大國,這與中國目前所處的發展程度極不相符,中國量化寬鬆的結果一部分拉動了投資,一部分僅僅造就了一些富豪而已。
貨幣刺激沒有產生應有的效率,的情況下,要退出貨幣寬鬆政策就會非常困難。細心的人可能會發現,國家四萬億資金注入市場以後,什麽時候退出的卻不知道。我們的貨幣發行不想美國量化寬鬆那樣明白,什麽時候釋放,什麽時候退出,金額是多少,時間有多長都清清楚楚,我們雖然沒有發現四萬億退出的痕跡,但08年過後沒多久,市場上又開始出現了一些問題。
首先是鋼鐵行業,2010年,就在08溫州信貸危機剛剛過去沒多久,鋼鐵行業突然陷入困境,鋼鐵價格開始一路走低,很多鋼鐵企業陷入困難,2011年底,煤炭價格開始下跌,到2012年下半年情勢急轉直下,煤炭價格暴跌近40%,煤炭行業的黃金十年結束的如此之快,可以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來形容。2012年底,銀行莫名其妙的突然出現一波資金短缺,同業拆借利率突破30%,其資金緊張的程度讓人瞠目結舌。2013年,一個並不起眼的餘額寶橫空出世,其用戶很快超過千萬,利息率在6%以上,讓習慣了老大排場的銀行猝不及防。2014年,房地產市場上陰雲密布,其價格猶如一艘失去動力的巨輪,緩緩停住。網絡媒體上看空房地產經濟的人越來越多。就如同前麵說到的,房地產隻是一種商品,其交易和定價沒有什麽特殊的地方,任何一個流派的經濟學都沒有把房地產作為一項單獨的項目區分析解讀。隻不過,銀行給地方政府帶來的利益太大了,以至於地方政府不惜一切代價,哪怕是流血強拆也要給房地產讓路,房地產對中央政府的關聯太多了,鋼鐵煤炭水泥化工等下遊行業對其嚴重依賴,政府稅收和其他財政收入也嚴重依賴房地產也,銀行關於萬千居民利益,也不能受到影響。這所有的一切縱然使中央意識到房地產的危機,但也沒有誰膽量樣痛下殺手,隻能將這個定時炸彈傳遞下去。但是房價越維持,就還有資金進入這個行業火中取栗,在沒有實體需求支撐的情況下將價格強行固定在高位,隻會讓供給繼續增加,下遊產業就會繼續盲目投資,而一旦泡沫破裂,危機也越嚴重,就像一塊石頭,舉得越高,砸腳越疼。
無法回頭的單行道
讓我們在回頭看一下08年的美國債務危機,當時美國的房地產同樣火爆,當買房就能賺錢成為共識的時候,很多房地產抵押公司開始對沒有償還能力的人發放住房抵押貸款。而銀行是不會傻到當貸款者的債權人的,他們將住房貸款印製成債務憑證向社會公眾兜售,各個房地產抵押公司有從銀行購入這些債券,繼續倒賣,房地產危機就輕而易舉的從銀行轉移到了社會公眾那裏。但當房地產市場需求飽和,無論是出售還是出租,房地產都無法獲利的時候,貸款購房者沒有理由在承擔毫無意義的按揭利息,紛紛將住房拋給銀行一走了之,銀行取得房屋拍賣賣不了多少錢,根本不夠住房貸款債券的本金,反而拉低了房地產價格,住房貸款債券紛紛貶值,雷曼兄弟、房利美這些公司開始無法支付利息費用,持有資產的卻無法賣出去,最終招致破產,並引發了債務危機。這種前車之鑒是否應該避免呢?我想,如果可以避免,中國政府必然采取措施防止重蹈美國的覆轍。可問題是中國的房地產已經遠遠超出了實際居住需求,鬼城遍地,高樓林立卻一個人影都沒有,有的銀行的貸款——不但是居民貸款,還有房地產公司的貸款。既然無法回頭,那麽最好的選擇就是像美國一樣,把風險甩給社會投資公眾,因為銀行牽扯萬千忠厚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一旦存款化為烏有,儲戶必然不惜一切代價。因此寧可讓核武器爆炸也不能讓銀行破產。而社會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相對較強,甚至直接成立資產管理公司將銀行壞賬剝離——政府出錢成立資產管理公司,然後購買銀行不良資產,這樣,所有的資產都在資產管理公司掛賬,國家出資多少,資產管理公司就做多少賬麵虧損——更為直接。看起來萬事大吉了,可是房地產熄火導致相關行業的倒退無法避免,即使銀行儲戶或者社會公眾不必直接為房地產的瘋狂買單,也會記在所有 納稅人的賬上。在消費本來就不斷萎縮的當下,長期資產和公共資產投資的突然停止,兩者效應的疊加將迅速摧毀中國各大企業,企業因為社會產能無法消化導致破產,失業率高速上升使產品銷售和生產企業破產加劇,是中國經濟走向衰退的循環。
我們在開始的時候留下一個問題,就是中國的國有企業和政府投資與經濟學理論上的投資並沒有差異,那麽為什麽中國的投資就成為經濟崩潰的原因呢?——那就是雖然定義上沒有區別,但實質上中國的投資很大程度上沒有消費基礎,也就是不以其實際市場的使用和交換為目的,是沒有實際價值的。通常,由於長期資產存和公共資產都存在折舊,尤其是公共資產,建成後還要不斷維護。因此即便實在發展程度很高的國家裏,投資在GDP中仍占有10%-20%的份額。由於經濟周期的規律,當商品消費增長乏力,經濟開始下行時,政府就會采取適當的財政政策,拉動消費回到正常的水平線上,削平經濟周期的峰穀。具體措施是一方麵提高社會公眾福利,增加居民的安全感和現金收入,增加假期鼓勵消費,另一方麵收購企業,確保企業工資收入的情況下降低被收購企業的生產,降低社會供給,使供給從新回到與需求向匹配的水平上。因此成熟國家的調控非常謹慎,即便是在1929年世界經濟大危機時,美國政府也是成立各種各樣的救助機構,增加居民收入,同時不惜將商品直接拋棄來降低供給水平。時至今日,至少我還沒有注意到,哪個成熟國家經濟陷入下降區間時,是采用投資拉動的方式來複蘇的。因為投資的目的是為了增加商品用來消費,隻有帶來新增商品能增加總體消費水平的時候投資才變得有意義。而沒有消費支撐,為了經濟增長而進行的投資是沒有基礎和實際意義的,沒有意義的投資存在多少,經濟規律就注定要摧毀多少,因為它不會沒消費,就是說它是沒有用處的,它存在除了資源浪費以外毫無意義。而目前中國投資究竟有多少是真正為消費提供支持的?按照發達國家10%-20%的投資/GDP比例,恐怕絕大多數投資都沒有價值。但是中國對投資的依賴卻如同吸食大麻一樣使人上癮中。國GDP中有超過百分之七十有投資拉動,一旦投資停止,中國近半數的經濟總量將被摧毀,考慮到失業率對消費的影響,中國很有可能陷入經濟建設完全崩潰的境地。這絕不是危言聳聽。無論是房地產還是公共資產,其對經濟的綁架作用不容小覷。
可以說,成癮的投資衝動和毫無效率的生產已經讓將中國經濟拖入不可回頭的絕路,從88年到98年,再到08年,中國經濟起起伏伏,始終沒有走出依貨幣發行、投資拉動的困局,隻不過中國的基礎設施太過薄弱,中國經濟在出現問題是,總是可以通過拉動投資來快速調節經濟發展狀態。但是中國目前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程度,在科技和日常消費方麵與國際社會相差無幾,持續三十多年投資已經使中國公共資產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投資規模已經達到了極致,這個時候,中國政府已經不太可能再次加大公共資產的投資力度了。至於消費,也許中國未滿足的潛在消費仍然存在,但是與巨額的投資拉動的多是基礎性的大型工業行業,與日常消費的關聯度有限,而且在GDP裏麵那點可憐的消費比重能其多大的作用,沒有誰敢肯定。
通過對中國經濟的解讀,我們已經非常明確的了解了中國目前的滯脹,發行貨幣沒有帶來新的商品,當然會導致通貨膨脹,而投資的不可持續性注定讓中國經濟發展陷入停滯。
通過投資拉動經濟注定不可持續,是因為投資也要遵從邊際遞減規律,作為一種長期使用的資產,消費需求已經耗盡,而沒有交易或使用的支撐,個人投資目的的購置需求也越來越失去意義,即便是國家對房地產行業注入資金,更多的資金的流向最終會發生改變。2011年開始陸續出現的鋼鐵行業危機、煤炭行業危機就是佐證。而銀行業的資金緊張也對此提供了最後的證明。當大量的銀行資金都成了一個窮途行業的抵押貸款,中古經濟已經走上了無法回頭的單行道。
毀滅的結局
其實說到這裏,中國經濟的情勢依然明了,但是中國這次經濟危機不同於以往,因為中國從經濟開放一開,人口一直是增長的。不斷增長的人口和遼闊的疆域不但是政府投資的公共資產總能發揮點作用,還是得社會消費總體水平可以不斷提高——盡管單個消費下降了,但是人多了。不過必須要注意的是,就在中國經濟走向危局的時刻,中國持續三十多年的計劃生育政策在錯誤的時間發回了錯誤的作用。計劃生育這個問題屬於社會或者政治問題,原本對於中國經濟的發展,我們已經做了足夠的闡述,但是有一個問題是,當危機發生以後,我們要多久才能在經濟危機中複蘇呢?計劃生育給我們的答案是,也許得一百年。
三十多年錢,中國政府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強行推行計劃生育的結果控製了人口總量的增加,是人口替代料下降到了1.2左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按照國際通行的標準,甚至有可能造成人種滅絕的風險。其實當前中國人孔老齡化已經到了相當嚴重的狀況,將來三分之一的人是老人。我們避開政治和人權概念,僅僅從經濟角度上分析,社會之所以進步,是因為每個人所創造的價值都大於他所消耗掉的。作為社會活動中作為活躍的中青年群體,他們是社會商品和社會服務消費的主體人群,以中青年為主的人口縮減將是中國整體消費總量不短下降,公共資產的使用率也會不斷下降——畢竟作為社會一切資源的基礎,人在不斷下降。因此,當經濟危機遇到人口縮減,不管你是促進消費還是提高公共資產投資,都顯得非常乏力,至於經濟複蘇,那是近期不必考慮的事情,因為伴隨著人口減少的必然是一切經濟指標的下降,中國年輕人普遍背負房屋貸款,也不太能指望他們去動用儲蓄來逆轉經濟下行的走勢,毫不客氣的說,這次經濟危機是中國經濟開發近四十年來的集中爆發,他將會持續下行,即便在某個困難的時期可以觸底,也不會反彈,因為中國的新生力量越來越少,在毀滅性的人口政策麵前,中國經濟將長期的徘徊在經濟大蕭條的泥沼中。
中國在緬甸的地緣戰略(地圖)
2009-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