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信仰,心靈深處的光

(2025-10-25 13:49:09) 下一個

今年夏天,MPC(一個當地專注服務於50+長者的非謀利社團)聯係了幾個不同類型宗教的教堂,組織了一場名為“世界宗教之旅”的活動,難能讓我,那年少時在“從來就沒有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國際歌》聲中浸泡成長起來的我們,親曆其境了一回當今世界另類的信仰文明,感受了一把神的力量。

第一站是Beth Tzedei猶太教堂。據傳,大約在公元前十三世紀,希伯來人(古代猶太人)創立了猶太教,猶太教對於早期的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形成有著重大的影響。進入這猶太教的聖地,即使是非猶太教徒,我們男士進門後,按規矩都配戴上了小圓帽,以示對猶太神靈和民俗的尊重。歡迎我們的教堂女主人介紹了猶太教的由來,展示了他們供奉的妥拉(摩西五經,聖經舊約)、塔木德 63卷(希伯來古人集體創作)和日常宗教儀式和活動的過程;猶太教詮譯了如何把妥拉、 塔木德從文學變成美好生活的過程,在教堂裏,拉比(猶太宗教導師)用他們獨懂的希伯來語將那些經典中的智慧傳授給信徒們。

下午,我們來到了St Johnthe Evangelilst天主教堂; 名副其實,這座受到市政文物保護,有百餘年曆史的建築,裏麵古色古香,無不彰顯出歲月的厚重; 最吸睛的是那座具有兩千多具大小不一,高低不齊發音風管的管風琴,它不僅是樂器,更是教堂內部精華裝潢的一部分。據記載,世界上最大的樂器不是編鍾,而是管風琴,它是最古老的樂器之一,距今已有2200餘年的曆史,它的音域宏大,圓渾和諧,難得黑衣神父還親自為我們在管風琴上秀上一曲,那一刻, 十字架下、麵對耶穌、聖母、聖靈的肖像,琴聲四麵八方威壓而至,正如大文豪羅曼.羅蘭曾描寫聽到管風琴聲音時的感受:“一個寒噤從頭到腳,像是受了一場洗禮。”半點由不得你不謙卑、不虔誠。

改天,我們又來到了Baitun Uur 清真寺。伊斯蘭教信奉的神稱為安拉(真主),他從不露真容,無一參照物可比擬。伊斯蘭教認為,安拉早期曾經把教誨送給了摩西 妥拉(摩西五經,聖經舊約),送給了耶穌 福音(聖經新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丟失或改變,即使伊斯蘭教的《古蘭經》仍保留了所有先前聖經舊約、新約教誨的核心教義,安拉最終還是在大約一千五百年前將《古蘭經》寄至穆罕默德(該教的先知),作為他給人類最後的指誨。和其他宗教一樣,伊斯蘭教有獨自的清規戒侓,基本的修行要做到五功(念、禮、齋、課、朝),其中一項就是要求信徒們無論身處何方,每天從早到晚都要朝著麥加方向禮拜五次,表達對安拉的信念。

下午最後一站是Dashmesh 印度錫克教神廟,門前高聳的旗杆上迎風飄揚的教旗遠遠就召喚著、宣誓著:“這裏每天24小時開門,不間斷地為你無償提供遮風擋雨,解饑取暖。”那一刻,信徒們熙熙攘攘、進進出出、川流不息,像趕集過節一樣歡鬧,我們也在接待者指揮安排下入鄉隨俗,戴上頭巾,赤足入內,消受一番。錫克教由斯裏.古魯.那納克.德福.吉在1499年創立,發源於印度旁遮普地區,其經典教義對神的描述是:“神隻有一個,他的名字叫真理。”那納克為此創立了兩項製度,一是“桑格特”,即教徒不分高低貴賤;  二是“旁格特”,即是在錫克教神廟裏開設免費公共食堂,任何人都可在此席地而坐,一起共食。在印度,主流信奉的印度教信眾超過總人口80%,它曆史上所提倡的種姓製度將人劃分為四種,他們分別為婆羅門(祭司、學者)、刹帝利(武士、統治者)、吠舍(商人、農民)和首陀羅(勞動者、奴隸),還有被排除在外最下等的達利特(賤民),該製度以職業世襲、內部通婚為主要特征,世代相傳,難以跨界,雖然印度獨立後在法律上廢除了種姓製度及禁止歧視,但其深刻影響依然殘流在當今社會中。而錫克教主張人人平等,因此,兩種宗教本源上就是針尖對麥芒,互不相容。為此,錫克教有著自己嚴格的宗教要求,與印度主流穿著全然不同的男士們纏頭巾、蓄發、佩戴發梳、佩戴鐵手鐲、佩短劍、穿短褲等等,本身就是強烈宣示著向印度主流教義的抗爭。

有神無神?拜誰信誰?是神創造了人,還是人造塑了神?或許會令你我瞬間頓感困惑,難以決擇,但慶幸世上絕大多數宗教、信仰都離不開引導人們為善去惡。人生在世一程漂泊,一程夢,夜一更,晝一更,但憑借信仰自由,願你我均能找到自己心靈深處的那尊“神”,在他的神引下,懺悔、修行、自愛、潔身;最終坦然而去,渡卻人生。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