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選舉的兩個基本問題
西方國家聯邦、省、市三級選舉,看起來眼花繚亂,對於缺乏這方麵知識的華裔來說,想搞清楚其中的道理和規則實屬不易,但如果搞不清楚,就永遠達不到融入社會主流和參與政府治理的目的。刪繁就簡,提綱挈領地看,這兩個問題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也是每次選舉都要麵臨的。一個是這些政黨有何區別?另一個是選黨還是選人?
第一,政黨的區別。現代政治很大程度上是黨派政治,也就是黨派之間的競爭。在聯邦、省和市有三級政黨,每個層級的政黨又會有很多個,那這些政黨之間有什麽區別或者怎樣來簡單地識別呢?政黨之間的差異主要在其政治理念上,而政治理念就是“右派”與“左派”,有些號稱所謂的“中間派”其本質上也屬於左右其中的一派,因為沒有真正的中間派,就像沒有真正的獨立候選人一樣。
不同的政治理念就會形成不同的政治綱領,政治綱領會與時俱進地發生變化,但相對而言政治理念是比較穩定的。比如,右派的政治理念重視效率,一般就會采取小政府、低稅收的政綱,像安省保守黨是右派政黨,剛執政就堅定不移地要把多倫多市議會的議員席位從47個縮減到25個,以壓縮政府規模降低行政費用。
如何區分左右派?主要就是兩方麵:一個是看側重於公平還是效率?左派側重公平,右派側重效率。另一個是傾向於傳統價值觀念(以基督教價值觀念為主)還是傾向於混合價值觀念(各種文化與信仰的混合)?傾向前者的是右派,傾向後者的是左派。應該說,這兩方麵政治理念,沒有絕對的孰優孰劣,隻是不同社會階層和不同發展階段的相互製約和綜合平衡而已,也就是說沒有絕對好和絕對不好的政黨,這都是現階段民主政治和社會治理的發展需要。
在美國,共和黨就是右派,民主黨就是左派。美國除了這兩大政黨外,比較有影響力的還有自由黨、綠黨等。在加拿大,聯邦層麵的聯邦保守黨是偏右派(加拿大現在沒有真正的有影響力的右派政黨),聯邦自由黨是偏左派,聯邦NDP(新民主黨)是左派。
在加拿大的BC省,BC自由黨是偏右派,現在執政的BCNDP是左派,BC綠黨也更是左派;在加拿大的安省,剛執政的安省保守黨是偏右派,安省自由黨是左派,安省NDP也是左派。加拿大的市級政黨就更多了,相對來看政治理念沒有那麽清晰明確的,不過也可以通過左右派來簡單區分,以下會以溫哥華為例做一分析。加拿大的三級政黨大都是彼此獨立的(雖然內部也都有著千絲萬縷的人脈關係),但NDP比較特殊,聯邦和省級NDP有一定的所屬關係。
第二,選黨還是選人。雖然西方國家大都實行議會民主、多黨製和三權分立的製度,但在具體組織方式上又有所不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國的總統製模式和英國的議會內閣製模式,加拿大屬於英國模式。美國的模式,選黨和選人都同樣重要,選人(總統或州長)就等於選出一個行政機構,而選黨(選議員)則是選出一個立法機構。
但在加拿大(英國模式下),選黨比選人重要,因為國家總理和省長(市級政府則不同)都不是選民選出來的,而是所選出的最大政黨(或某種情況下聯合執政,比如現在BC省的情況就是NDP聯合綠黨共同執政)的黨魁自然就成了總理或省長,立法機構與行政機構是一體的。
也就是說,加拿大的總理特魯多並不像美國總統那樣,是靠贏得全國選民的支持才當上政府首腦的,而是因為選民選了聯邦自由黨才讓特魯多成為總理的。再比如,常有報道說一個大學生被選為省議員或國會議員,其實就是因為他/她站對了黨派,因為選民是選黨的,根本就沒怎麽看他/她的背景就被選上了。
加拿大的政治體製下,選黨比選人重要,但因為聯邦、省和市三級政黨的影響力不同以及市級選舉製度不同於省和聯邦,所以麵對不同層級的選舉,對選黨和選人問題也要有所區分地對待。我個人有這樣的看法和建議(數字僅是為了說明問題):在聯邦選舉上,要90%看政黨,10%看候選人,基本上就是選黨不選人;在省級選舉上,要70%看政黨,30%看候選人,也是以選黨為主;在市級選舉上,要50%看政黨,50%看候選人,也就是選黨和選人並重。
加拿大的市級選舉中,不但要選出市議員,還要單獨選出市長來。市級選舉中一般會有不少獨立候選人參選,而很多市級政黨都是因為選舉需要才臨時組建的,他們的政治理念和政綱也並不成型和穩定,對其政黨所推出的候選人的控製力也有限,所以選人和選黨就變得同樣重要了。
在目前執政的溫哥華市政府中,市長羅品信來自偉景黨(Vision Vancouver),10位市議員中有5人來自偉景黨,4人來自NPA(無黨派聯盟),1人來自綠黨。在7位公園局委員中,NPA有3位(原來4位,後來1位脫離了NPA),綠黨2位,偉景黨1位;在9位學務委員中,偉景黨有3位,綠黨有3位, NPA有2位,OneCity Vancouver有1位。這些人都是來自這4個黨派的,無一人是作為獨立候選人當選的。所以先介紹一下這4個政黨。
1. Vision Vancouver。該黨成立於2005年,是一些原COPE( Coalition of Progressive Electors)黨人分離出來後成立的,在2005年的市選中贏得4個市議員,在2008年市選中,偉景黨大勝,其候選人羅品信當選市長,另有7人成為市議員,並且在隨後的2011年和2014年2次市選中都連續取勝,執政溫哥華10年。COPE黨是左派政黨,而羅品信本人原來是代表BCNDP的省議員,所以偉景黨的政治圖譜算是偏左派的。在2018年選舉中,偉景黨最終沒能推出自己的市長候選人,僅組成10人團隊參加市議員、公園局委員和學務委員的競選,其執政的10年即將畫上一個句號。
2.NPA(Non-Partisan Association)。這是溫哥華的最老牌政黨,成立於1937年,是為了對抗當時的左派政黨Co-operative Commonwealth Federation(CCF,NDP政黨的前身)而成立的,所以從一開始就是右派政黨,現在慢慢演化成偏右派的政黨。NPA在1941年市選中首次拿下市長席位後,一直執政到1966年;另外從1986年到2008年中又執政了19年(中間的2002-2005年由COPE執政)。NPA中大家可能比較熟悉的政客有做過BC省長和溫哥華市長的Gordon Campbell以及做過溫哥華市長的Sam Sullivan等。NPA現在的黨領是Ken Sim,是一位華裔,將代表NPA參選今年的溫哥華市長(共20人參選團隊,是本次參選人數最多的政黨)。
3. Green Party of Vancouver。溫哥華綠黨成立於1984年,隸屬於BC綠黨和聯邦綠黨,顯然也是典型的左派政黨。溫哥華綠黨成立後,在政壇上穩紮穩打,步步為營,不斷創出新的戰績。在1999年,綠黨拿到溫哥華公園局的一個委員,這也是加拿大綠黨曆史上第一位被選進政壇的人;2005年,拿到了第一個溫哥華學務委員;2008年還是拿到一個公園局委員;2011年,由時任加拿大聯邦綠黨付黨領(也做過BC省綠黨黨領)的Adriane Carr出任溫哥華綠黨黨領並在當年的市選中被選為市議員;2014年,Carr以最高票再次當選溫哥華市議員,並且綠黨拿到2個公園局委員和1個學務委員,隨後又在2017年的學務委員重選中,拿下3個學務委員,創造了溫哥華綠黨的最好成績。2018年,Carr放棄競選市長的想法而繼續參選市議員,她的當選應無懸念,並很有可能在市議會再添一兩席(本次共10人參選)。
4. OneCity Vancouver。該黨成立於2014年,是由左派政黨COPE中的兩位人士出來創立的,無疑也是一個左派政黨。OneCity隻在去年的學務委員重選中獲得一個席位。
除了上麵這4個政黨外,溫哥華還有老牌的TEAM(The Electors' Action Movement )黨(成立於1968年)和NSV(Neighbourhoods for a Sustainable Vancouver)黨(成立於2007年)等,以及這幾年湧現的一些新黨,以下簡單介紹幾個和2018選舉也關聯較大的政黨:
5. Coalition of Progressive Electors(COPE)。COPE成立於1968年,是典型的左派政黨。該黨在過去50年的發展中,跌宕起伏,戰績不多,可能的亮點有兩方麵,一個是在2002-2005年執政,另一個就是孕育出了Vision Vancouver和OneCity Vancouver等地方政黨。目前和今後該黨隻能和其它左派政黨加強合作,想再次執政已經很困難了。
6.Coalition Vancouver。這個黨是由Wai Young楊蕭慧儀今年創建的。她本人是上屆聯邦保守黨的國會議員,因為在NPA的內部提名中受挫而脫離出來成立新黨,組建了18個人的團隊參加今年的市選。該黨新成立,政治理念並不明確,但因為Wai Young是傳統的右派人士,所以可以看成是偏右黨。
7. Yes Vancouver。該黨的成立過程和Coalition Vancouver如出一轍,是由Hector Bremner今年脫離NPA後成立的新黨,組建了16個人的團隊參加2018市選。該黨也可以看成是偏右黨。
8. ProVancouver。該黨是由David Chen(本地出生的華裔)所創建的新黨,組建了7個人的團隊參加今年市選。該黨的政治理念尚不清楚,無法判別其左右派別。
9. Vancouver First。該黨是由Jesse Johl在2013年創建的,他當時也是因為沒能被提名為NPA的市選候選人而出來組建新黨的,帶領13個人的團隊參加2014年市選,結果毫無斬獲。該黨也可以算是偏右黨。2018年將由Fred Harding帶隊17人參加市選。
在9月14日的市選報名截止後,溫哥華共有21人報名參選市長(其中6人是黨派代表,其他都是獨立候選人),此外共有137人報名市議員(71人)、公園局委員和學務委員的競選。當然之後不能再增加新人了,但其中會有不少人最後放棄競選的。這次溫哥華報名人數之所以如此之多,最主要是因為現在的市長羅品信和現任的一些議員、委員放棄再次競選,使得大家都看到了新的機會。當然,有些人報名參選更多是為了一些商業或政治上的宣傳考量,比如這次有一位知名的變性人Rollergirl也高調報名參選溫哥華市長。
在眾多市長候選人中,以下幾位是熱點人物,最終市長將會從他們中產生。
1. Kennedy Stewart。他是學者和政客,做過SFU的政治教授,後來棄教從政,從2011年開始到現在代表聯邦NDP做了快兩屆的國會議員。據說他這次曾有意考慮代表Vision Vancouver出征,後來可能是嫌Vision是個“負資產”而決定以獨立候選人身份參選的。在所有候選人中,他不僅個人政治履曆最好,而他宣布參選後很快就得到溫哥華總工會的擁躉,現在左派政黨已經形成共盟之勢,他已經是下屆市長的最熱門人選。
2. Ken Sim(沈觀健)。他是二代華裔,大學畢業後做過近10年的金融工作,然後從2001年開始創業,至今成功創辦了兩家企業。這次他以一匹黑馬的身份贏得NPA的提名,可能意味著要開始從商界向政界轉換。他的最大不足是沒有什麽從政經驗,優勢有這麽幾點:其一,他個人從業履曆還不錯,也得到不少商界大佬的支持;其二,NPA是老牌大黨,有一些基本盤的支持(但很遺憾這次NPA嚴重分裂了);其三,他夫人是印度裔的,估計也能拿到不少印裔的選票;其四,他作為華裔代表,盡管之前他和新華裔社區聯係很少,但應該能獲得一些華裔的選票;其五,他雖然參選啟動較晚,但最近的宣傳勢頭較強(比如在Downtown路杆上以及互聯網上的宣傳等);等等。所以他會是本次市長選舉的有力競爭者,有可能成為溫哥華曆史上第一位華裔市長。
3. Hector Bremner。他去年通過市議員補選成為新的議員,在此之前也有些從政和從商經曆。他年輕有為,如果潛心再做一屆市議員,將來政治前景非常看好。現在他一氣之下從NPA出走成立新黨,不僅頗受指責,也有點操之過急。如果溫哥華選民真的想大改變,這次市選有一匹黑馬能脫穎而出的話,那可能就是Hector了,不過這種可能性並不大。
4. Shauna Sylvester。她現在是SFU的社會學教授,也是一位頗為知名的社會活動家,出任過很多重要的非營利機構的理事,她還曾做過Vision Vancouver的理事,顯然是一位左派人士。她雖然沒有直接做過政客,但她的個人履曆還是相當不錯的,特別是她早早就提出一套完整的政綱,因此她現在的熱度也不小,有可能成為溫哥華的第一位女市長。當然,也正是因為她有一定的競爭力,也多少分流了一些左派的選票,否則這次左派就鐵定贏了。
5. Wai Young楊蕭慧儀。她在華人圈裏的知名度應該是這些市長候選人裏最高的,她是上一屆的聯邦保守黨的國會議員。她這次啟動市選的時間最早,但作為新組建的政黨參選很難有大的收獲,如果最終能贏得兩三個議員或委員的席位就是不錯的結果。她可能主要依賴兩點:一個是聯邦保守黨人的支持,另一個是華裔群體的支持。聯邦保守黨人在溫哥華的實力較弱,而華人的投票率一直很低並且容易分散,所以這兩個指望都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除了以上這5人,其他人幾乎都沒有勝選的可能。華人可能還會關心兩個候選人,一個是Fred Harding,因為他的夫人是華裔歌星張咪,所以吸引了一些華人的青睞和參與,但他個人履曆比較平平,而其政黨又沒有一個基本盤的支持,所以這次想取得突破依舊很難。另一個是David Chen,因為他是華人,但是大家對他都缺乏了解,另外他及其政黨也沒有特別閃光的東西能引起太多的注意,所以這次也難有作為,不過看他的網站還是做得很好的,能看出他是一步步在做實事的。
對市議員、公園局委員和學務委員不需要再進行分析,因為他們能否當選主要還是看選民對他們所在黨派或其領導人的看法怎樣,他們個人表現的空間不大(除非是獨立候選人)。通過以上的分析,溫哥華市選大概會有這樣的兩點判斷:
左派很可能再次贏過右派。這可能表現為:左派人士當選為市長或者左派人士在市議會中占據多數。在Vision Vancouver的原來市長候選人(Ian Campbell)退出市選後,左派的大聯盟已經形成了,而其背後的推手就是溫哥華總工會(Vancouver and District Labour Council),可見它才是溫哥華政治的大玩家。目前看右派之間很難結盟,NPA最近幾年一直呈分裂狀,右派新老政黨都推出了龐大的參選陣營,這更不利於右派在各個層麵的競爭。
很可能出現少數黨執政的狀態。這會表現為:獨立候選人當選為市長或者執政黨在市議會中並不占據多數。溫哥華從1886年有第一個市長以來直到1908年的第12個市長,都是獨立人士,之後就以有黨派人士為主,1972年以來就沒有獨立人士當選市長了,如果Kennedy Stewart當選了,可以算是獨立候選人被選為市長,但他實質上也屬於有黨派人士,隻是這次不代表黨派來參選而已。這次溫哥華市議員的席位很可能有幾個黨派分享,而不是以前的一黨獨大的局麵。
可以按照上麵對溫哥華市選的分析對其它城市進行分析判斷。其它城市要相對簡單,黨派沒這麽複雜,參選人也不會有這麽多,同時也沒有太多的焦點問題需要辯論的。
華人比較集中的城市主要還有Richmond和Burnaby,這兩個城市因為現有的執政團隊都要繼續競選,因此沒有什麽太多機會去競爭的。Burnaby的老市長Derek Corrigan自2002年帶領Burnaby Citizens Association(BCA,左派政黨)贏得市選後,一直連續坐莊至今,已絕對是完全掌控的局麵,如果他不退休(今年65)或黨內分裂,其他人都很難撼動的。Richmond情況也很類似,老市長Malcolm Brodie馬保定(他曾是右派政黨的代表,後來轉為獨立人士,但也屬於偏右派的)自2001年當選市長後也是樂此不疲,今年已經69歲了還要參選市長,現在還看不出誰能掀翻他,華裔郭紅律師今年參選挑戰,但勝率應該不大。
除了溫哥華、Burnaby和Richmond的這三個城市裏有不少華人報名參選外,其它大溫城市(包括Surrey、西溫、北溫、高貴林等)中,華人報名參選的非常少,令人奇怪和遺憾!另外觀察這3個城市的參選名單,根據姓氏判斷華裔參選的大致人數,會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發現:
在溫哥華,共有21人參選市長,大概華裔有4人;另有137人報名市議員、公園局委員和學務委員,其中華裔約有18人。在Burnaby,共有4人參選市長,華裔有2人;另有36人報名市議員和學務委員,其中約有華裔9人。在Richmond,共有6人參選市長,華裔有3人;另有56人報名市議員和學務委員,其中約有華裔20人。
以上數字可見:華裔報名參選市長的比例不低,但是報名參選市議員、學務委員等的比例就相對偏低了,也低於華裔人口所占的比例。這說明兩個問題:一個是華人參選的積極性依然不夠高;另一個大家不太願意從最基本的學務委員、市議員做起。其實,華人從政更需要從基礎做起,甚至要提前多參與社區和各種社會公益工作,無論是對個人還是群體而言,就像一個“金字塔”式的積累才行,否則即使偶爾多幾個議員、市長也無濟於事、不可持續的。
每遇大小選舉,華人參政議政就能熱鬧一陣子,這是好事,但平常也多關注多參與就更好了。我個人也經常組織一些相關的活動,不過我很少為哪個政黨或哪個候選人搖旗呐喊,而是更多地聚焦在這兩方麵:
一個是自己去深入學習了解,並帶領周圍的人一起交流探討。我個人覺得,不僅我們第一代移民,甚至其後的兩三代也都很少真正了解西方的政治體製以及其中的選舉規則和內在機理的。如果不能弄懂這些基本規則基本道理,那不可能取得共識和達成團結,甚至一旦討論起政治問題就難免爭得麵紅耳赤,毫無道理可言。所以,對華人群體而言,在政治方麵的補課和學習是長期需要的。
另一個是自己親身參與各種政治活動,並帶動周圍的人積極投票,共同提高華人的投票率。沒有選票,沒有投票,就不會有社會地位,就無法贏得別人的尊重和支持,而華人現在的整體投票率太低了(是最低的族裔群體),所以提高華人投票率這是當務之急也是根本之道。這一點相信已經是沒有爭議的共識了。如果華人投票率不能有效提高的話,那大家支持誰和能有幾個華人當選什麽,都是意義不大的。
當然,每次投票時,也難免會出現該如何投的問題,這是一個回答起來有難度的問題(盡管我在上麵給出了一些邏輯分析),對此我的回答是:無論投給誰,都一定要去投票!但同時,我們也常能聽到一些似是而非甚至是非常錯誤的口號在誤導大家,這樣的口號對於華人融入主流和參政議政是有害無利的。其中主要的提法有兩個:
1.華人選華人。如果這句話在邏輯上成立是正確的話,那是否也可以說,印裔選印裔,西人選西人?這種選法何時華人才能相對更多地走入政界呢?那這句話又是否敢說給當地主流的人群聽呢?如果說出去的話,可能輕者被蔑視,重者上升到“種族歧視”的法律層麵上。如果不可以,那為何要忽悠自己人呢?對於“華人選華人”的事情,我們可以有情感上的傾向,但絕不能公開的鼓吹,因為這不符合政治規則,也沒有任何道理,隻能蠱惑人心,混淆是非。
2.選人不選黨。這個問題要更複雜些,我在本文開始已經做過一些探討,在聯邦、省選問題上,主流群體都基本上是選黨不選人的,因為了解政黨的理念和政綱相對容易,而要了解每一個候選人卻是很難的。在市選問題上(尤其是大的城市和有很多黨派去競爭時),也往往選黨為主選人為輔。對於華人而言,因為既不太清楚自己的政治理念,也很少去研究各個政黨的理念和政綱,所以就很容易采用“選人不選黨”的這個看似簡單的辦法,對此可以理解,也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提升這方麵的參與能力的。
總之,華人參選和投票都任重道遠,隻有腳踏實地,認真學習,長期耕耘,才可能讓華人在社會中站穩腳跟,無所畏懼,大膽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