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曹先生

5年前在新浪開博(同樣的博客名字:北美曹先生),主要撰寫北美教育、投資、文化、管理等方麵的文章,借文會友,並希望能助人助己。現同時在文學城開博,希望能得到這裏新朋友的關愛和支持!謝謝!歡迎來溫哥華!
個人資料
正文

2025美國遊6:中南部的城市風情

(2025-07-21 11:30:02) 下一個

這次美國中南部自駕遊,共計走過了10個州,近30個城市,其中大部分城市的風景和風情都在之前的幾篇遊記中有過介紹(見文後鏈接),以下重點介紹其它幾個給我留下較深印象的城市,並匯總一下這次旅行的總體觀察和思考。

● 新奧爾良

新奧爾良是我這次旅行中最想去的幾個城市之一。新奧爾良由法國殖民者於1718年建立,曾是法屬路易斯安那的首府,後於1803年根據路易斯安那購地案被並入美國,美國借此獲得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大部分地區,也因此一下子領土幾乎翻番,見下圖。

作為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地區的核心城市,新奧爾良早期發展迅猛。在1840年,新奧爾良是美國第三大人口城市1860年人口就達到近17萬人,是全美第五大城市(排在紐約、費城、波士頓和巴爾的摩之後),並且比所有其他南方城市都要大得多。

因為南北戰爭和交通運輸的變化,從19世紀中葉開始,新奧爾良的重要性相對下降,經濟和人口增速放緩,到1960年人口達到最高峰的63萬,之後持續衰減到2010年最低點約34萬多,現在人口約有36萬,是路易斯安那州人口最多的城市,其中黑人人口超過一半(約為55%),白人約占30%多。

由於其獨特的曆史發展過程,所以新奧爾良這座城市常被描述為美國最獨特的城市,最吸引遊客的地方就是市中心的“法國區(French Quarter)”,以其法國和西班牙克裏奧爾建築以及波旁街沿線充滿活力的夜生活而聞名。

我們當天傍晚趕到新奧爾良就來到這裏,第二天又去“法國區”逛逛,把裏麵的景點都打卡後才開往下一程。

【路易斯安那購地案帶來的大片土地(中間白色地帶),那時美國隻有東部的17個州。網圖】

【新奧爾良街頭的有軌電車】

【新奧爾良法國區夜景】

【法國區裏的街頭雜耍】

【法國區裏的一棟網紅樓】

【新奧爾良河岸風景】

【傑克遜廣場上的聖路易斯大教堂】

【聖路易斯大教堂內景】

● 聖路易斯

66號從阿肯色州瓊斯伯勒(Jonesboro)小城開車到密蘇裏州的聖路易斯市,在半途遇到強雨,好在到聖路易斯雨停了。

聖路易斯市於1764年建立,是以法國國王路易九世的名字命名,它很快成為法屬伊利諾伊地區的區域中心。和上麵的新奧爾良一樣,美國通過路易斯安那購地案獲得了聖路易斯。

聖路易斯位於密蘇裏河和密西西比河匯合處,是美國大陸本土的中央,接近處於美國的幾何中心,在地理位置上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也是密西西比河上的主要港口,但是在早期聖路易斯發展緩慢,直到美國內戰爆發,工業化和移民浪潮才引發了繁榮。

1860年時人口約16萬,1870年一躍到31萬,從1870年到1920年(人口約77萬),聖路易斯是美國第四大城市,並在1950年達到人口頂峰的約86萬,後來因為住房需求增加和對城市服務不滿等原因,人口開始流向郊區和白人逃離,聖路易斯的人口持續下降,至今約有28萬人,盡管還是密蘇裏州僅次於首府堪薩斯城的第二大城市,但早已失去了往昔的榮光,不過從城市建築中還是能看到過去的輝煌。

我們先到市中心看看幾個知名景點,最主要的就是聖路易斯的地標性建築——聖路易斯拱門和拱門公園,然後開車去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簡稱WashU)逛逛。

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1853年創立,以美國第一位總統George Washington來命名。在西雅圖還有一所中文相同的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很多人容易搞混,甚至以為是兩個分校,其實完全沒有關係,都是各自獨立的。

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校園非常漂亮優雅,不愧為第一流的名校。該校通常排名在20位左右,其中生物醫學工程、計算機科學、政治學等都是排名很靠前的優勢專業。想來這個校園轉轉也是我此次來聖路易斯的一個原因。

逛完校園,就在大學城這裏吃個晚飯,是一家很不錯的秘魯餐廳。晚飯後想在周邊找個理發館,就給一家華人理發店打電話,他本來已經關店回家吃晚飯了,聽說我是遊客明天要離開,就又趕回店裏幫我理個發,又順便聊聊當地華人的情況。老鄉見老鄉,陌生也親切!

【聖路易斯市政廳

【聖路易斯法院大樓

【6月6日市中心的集會抗議活動

【聖路易斯的雕塑

【聖路易斯拱門

【聖路易斯的老法院

【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

【華盛頓大學一棟建築

【華盛頓大學藝術博物館

【華盛頓大學設計學院

● 堪薩斯城

說到堪薩斯城(Kansas City),很容易想當然以為是在堪薩斯州裏麵的,其實不然,一般說到堪薩斯城實際上是指密蘇裏州這個堪薩斯城,盡管這個城市緊挨著堪薩斯州,但密蘇裏的堪薩斯城實際上比堪薩斯州成立得還早,另外恰好在對麵的堪薩斯州也有一個堪薩斯城,兩個同名的堪薩斯城構成了跨州的堪薩斯大都會區。

密州堪薩斯城是密蘇裏州最大的城市,現有人口約51萬,而密蘇裏州人口共計約625萬,是我這次中南部之旅中走過的10個州中僅次於德州(3100萬)和田納西州(723萬)的,其它州都在200萬至500萬間。堪薩斯州的堪薩斯城則相對小很多,人口約15萬多。

68號是星期天,按行程這天從密蘇裏州的哥倫比亞市(Columbia)開車到堪薩斯城。在外旅行,周日一般會在當地找個教會去做個禮拜。我們決定當天先去大堪薩斯城華人基督教會參加聚會,就相對比較早地離開酒店,11點前趕到了這裏。

聚會結束後,因當天中午還在這附近有個約會,很遺憾沒能和這些弟兄姐妹再多聊聊。我之前碰巧在網上查到這裏有一位西人,他50年前開始練太極,後來創辦了世界太極日,在全球推廣太極文化。

當天中午約上這位Bill先生見麵聊聊天。他已過70歲,但身材和氣色都至少年輕20歲,想必是多年修煉太極的結果。他和一路上隨處可見的大胖子、不健康的美國人形成了鮮明對比。

關於太極和太極拳方麵,因為時間和語言關係,我們並沒能做太深入的交流,我也向他介紹了我正在習練的中國傳統太極功夫,我們還聊到對美國當前政治、社會、醫療、健康方麵的問題,Bill的很多看法,我都很認同,相信以後我們還能有機會再見麵交流的。

之後,我們就去堪薩斯城的幾個知名景點逛逛。相比之前去過的一些中小城市,堪薩斯城還是有些氣勢的,有不少地方值得走走看看的,像第一次世界大戰博物館和紀念碑、鄉村俱樂部廣場等等,而對麵堪薩斯州的堪薩斯城卻相對衰敗不少,可看的地方不多。

大堪薩斯城華人基督教會

【堪薩斯城市政廳】

【鄉村俱樂部購物廣場風景】

【鄉村俱樂部購物廣場風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博物館】

【第一次世界大戰博物館內景】

【堪薩斯城的中國城】

【堪薩斯州堪薩斯城市政廳】

● 奧馬哈

對於中國人和一些華人而言,知道奧馬哈和想來這個地方,都是因為股神巴菲特生活在這裏以及每年巴菲特要搞一次股東大會,但實際上奧馬哈是內布拉斯加州(Nebraska)的最大城市,現有人口約49萬。

奧馬哈除了有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外,還有三家世界500強公司位於這裏,分別是基維特公司、奧馬哈互助人壽保險公司和聯合太平洋公司。

巴菲特出生在奧馬哈,他在1965年收購了原來做紡織業務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並逐漸將其打造成一家全球性投資控股公司。1965年開始,每年5月,巴菲特都在奧馬哈召開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股東大會,這已成為奧馬哈的一個傳統的盛大活動,每年都有幾萬人蒞臨現場,華人的身影也越來越多了。我本來早有想法去湊個熱鬧,但一直沒能成行,這次算是了了這個心願。

我們610號來到奧馬哈後,除了遊覽了Durham博物館(是以前奧馬哈的火車站Union Station)外,就主要圍繞著和巴菲特有關的地方轉了轉,包括每年召開公司股東大會的場館(CHI Health Center Omaha)、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總部所在大樓、巴菲特的住處(他1957年以3萬多美元買下的房屋,後來一直住在這裏)、巴菲特常去吃的牛排店等等。奧馬哈給我們的印象很不錯!

【奧馬哈Durham博物館

【奧馬哈Durham博物館內景

【博物館展覽的1920年電動車

【奧馬哈市中心一景

【奧馬哈CHI健康中心

【巴菲特公司總部所在大樓

【巴菲特的家

【巴菲特常去的一家牛排店

● 威奇托

我在設計這次旅程前,根本就不知道這個城市。威奇托(Wichita)是堪薩斯州最大的城市,人口約50萬。我們都熟知的必勝客就是1958年由一對兄弟在威奇托創立的;美國第二大私人控股公司——科赫(Koch)公司也位於這裏;等等。

我們來到威奇托已是傍晚,第一站開到市政廳,到了這裏發現已經是隻能出不能進開始關門了,有人發現我們在門口張望就開門問我們有啥事,我們說想去衛生間一下,他們就開門讓我們進去了。

進去後發現大堂牆上掛著市長和市議員的照片,感覺這位市長是華裔,後來上網一查果然如此。她的名字是Lily Wu,算是1.5代美國華裔,從20241月開始擔任威奇托市市長,也是該市曆史上第一位亞裔市長和第一位女市長。

從市政廳出來後,我們就在附近逛逛市中心,發現市府附近的教堂區也有些流浪漢。那裏有一家餐廳專門給這些流浪漢(以及一些需要救濟的人吧)提供餐食,估計誰進去都可以免費吃一頓的。

在威奇托的景點參觀中,平原守護者雕塑(The Keeper of the Plains)這裏最吸引人的。這是一座高13.4米的鋼雕塑,它矗立在堪薩斯州威奇托市阿肯色河與小阿肯色河的交匯處,毗鄰美國中部全印第安人中心(時間關係沒來得及去參觀這個原住民博物館)。這座雕塑於1974年豎立,以紀念美國建國兩百周年,自此,它已成為威奇托最知名、最受喜愛的象征之一。

【威奇托市政廳

【威奇托市長和市議員

【為流浪漢供餐的餐廳

【平原守護者雕塑

【平原守護者與阿肯色河

【威奇托植物園

● 其它城市

除了上麵這幾個較大的城市以及在之前文章中重點介紹過的城市外,我們此行也路過了一些中小城市,像路易斯安那州的拉斐特Lafayette阿肯色州的瓊斯伯勒Jonesboro、密蘇裏州的富爾頓Fulton、哥倫比亞Columbia、獨立城等城市,算是我們旅途中的歇息地,有時也能看到不少很好的景致。

我們此次旅行,重點還是看各個州的首府城市和最大的城市,所以有些很有特點的小城小鎮可能都錯過了。

【拉斐特老市政廳

【拉斐特聖約翰大教堂

【位於富爾頓的丘吉爾博物館

【丘吉爾博物館內展

【位於哥倫比亞的密蘇裏大學

【密蘇裏大學鍾樓

【密州獨立城杜魯門博物館】

【獨立城的基督社區聖殿】

● 本次旅行的觀感

美國社會轉型最關鍵的還是人。去年10月和今年5月兩次去美國自駕旅行,每次都近1個月的時間,除了看美國城鄉風景外,更主要是想近距離了解去年美國大選情況和大選後新的社會狀態,因為在未來幾年內,美國自身和全球都麵臨著一些重大的轉變,而美國的政經氣候將是其中最大的變量。

從去年11月大選和今年1月川普就任總統,不過半年左右的時間,雖然這期間川普推出了很多眼花繚亂的新政,但核心還是兩方麵的政策,一個是對內清理非法移民問題,另一個是對外實施普遍對等關稅,最後匯總成前不久國會通過的大而美法案。

這些新政的實施效果還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顯現,所以就這兩次間隔半年的旅行來說,表麵上看不出什麽變化,比如大家最關心的經濟和物價問題,好像都很平穩,遠沒有出現之前專家學者的各種悲觀預測。

我之前更多持有“製度論”的觀點,就是認為美國和一些西方國家走在前麵很大程度是因為其製度帶來的,也就是說,好的製度可以讓壞人變好;但從2020年美國大選後,我的看法已經發生變化,現在覺得“人”的作用尤為重要,當然人和製度也是相互作用的。所以,我這兩次旅行中,比較刻意地從“人”的層麵做些觀察。

從“人”的層麵來說,美國絕對下降得程度很大。這不僅僅是好多華人移民常說的,現在本地人遠沒有二、三十年前那麽nice(加拿大也是如此),而是很多人群在基本技能、個人價值觀念、身心健康等方麵都出現很多問題,這才是美國內部真正的大問題。這些問題很難解決,因為牽涉到最根本的社會意識形態、綜合教育、經濟業態(尤其是製造業)等方麵,這些方麵的變革同樣困難重重。

總之,決定美國現在和未來的不完全是製度本身,而更多是人的改變。像木桶理論一樣,一個國家和社區的發展,不取決那幾個最高的木板(一小撮社會精英),而取決那些最短的木板(廣泛的社會大眾)。

美國是全球最好自駕遊旅行地。我曾在2019年和朋友們一起開車由東向西橫穿美國(走得是靠近加拿大的北部路線),而最近兩年去美國三次自駕遊,以前也曾在美國開車短途旅行過幾次,總的感覺是美國太適合自駕遊了,大小路況甚好,各種設施完善,沿途中可看的自然風景和人文風情都比較多,可以快開粗看也可以慢走細品。

至今,美國50個州,沒有去過的隻剩下三、四個州了,主要是最東部的緬因州、佛蒙特州和新罕布爾州。在未來兩三年內的某個秋天,從加拿大的蒙特利爾開車逛逛美加的最東端,是欣賞北美紅葉和滿山姹紫嫣紅的最好地方。

加拿大和美國的差別比想象得大。盡管從人口規模、經濟體量上加拿大和美國沒法比,但我們往往會把加拿大看成一個“小號”的美國,覺得兩國文化上一脈相承,各方麵沒啥本質差別;但這幾年隨著我對兩國政治、社會意識形態等方麵的研究,才逐漸發現兩國差異在變大的,而這次有機會從“人”的層麵去對比,也覺得差別遠比想象得大。

從外在來看,加拿大人的身體健康狀況要明顯好於美國。僅從肥胖率這一項,雙方的差異就很大。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一份2022年各國的成年人肥胖率中,美國為42.9%,加拿大為27.3%,而北歐和西歐很多國家都在20%以下,而中國、印度、韓國等大部分亞洲國家都在10%以下,像日本低至4.9%,越南低至2.1%

從彼此評價來看,加拿大人對美國和美國人的評價明顯比美國人對加拿大和加拿大人的評價負麵很多。多年來,凡是加拿大人討論起對方,總是很不屑或嘲諷、指責對方,對此我一直不甚理解,而川普當選總統更加重這方麵的情緒。

在美國,當你說來自加拿大或者是加拿大人的話,美國人通常都會對此有很正麵的評價。當然,比較而言,加拿大人會更多關注對方,而美國人不怎麽談論加拿大的。這個從新聞媒體中也可見一斑。

從內在風格來看,加拿大人遠比不了美國人的這種大國心態。加拿大人相較美國人總體觀念偏左,看問題有些理想主義、博愛情懷,我原以為還能因此有些寬容大度之舉,但實際上心態並沒有那種從容淡定。

從這次美加貿易衝突中,兩國普通民眾的反應可見一斑。美國各地都依然非常歡迎加拿大人,包括加州還推出一些特別舉措;但加拿大人卻在一些政客和商人的鼓吹下,搞起什麽Elbows Up運動,抵製美國產品等等,心態和做法都很小家子氣,令人費解。凡事不能從自身找原因,而是以受害者心態來抱怨他人,則於事無補,有害無益。

提升身心健康是我旅行的大目標。很多人會有這種感覺,每次旅遊都會搞得筋疲力盡,回家得好好休息幾天才能恢複過來。在我看來,這有點得非所願,令人遺憾。旅行本來應該是一場身心靈放鬆、愉悅、充電、提升的過程,尤其是對於較長時間的一次旅行而言。

要達到旅行和健康雙豐收,需要做到這幾點:一個是保持平常的起居習慣,不要因為旅行而隨意破壞日常生活規律;二個是飲食上要多加注意,要更為清淡和富有營養才好,也不妨多去品嚐當地的上好美食;三個是堅持身體鍛煉,特別是一些能調整旅途勞累的針對性養生調養運動,比如瑜伽、太極等。

要做到這些,必須提前設計一個非常好的行程安排,並及時做出合理調整,這樣旅行中就會鬆弛有度,避免不必要的緊張,而往往是因為緊張才帶來了過多的疲勞感。

對於我們這幾次“急行軍式”的旅行,之所以身心靈的感受都還比較好,可能主要源於這種有效的自我旅行管理。希望今後能有更多這樣的旅行,在旅行中修身養性、提升健康!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