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遇到朋友去看了醫生卻不遵醫囑,將醫生開的藥束之高閣,患得患失,對副作用斤斤計較,諱疾忌醫,每每因噎廢食,錯失對疾病治療的良機,疾病進展,生活質量低。我對此頗有感觸,遂撰此文,批一批國人之諱疾忌醫。
人有不適去就醫就與醫生建立了一種信任關係。醫生經過嚴格的學習和訓練,在臨床上積累了豐富經驗而且常看研究文獻,還要進行繼續教育,不可不說是專業人士。既然去求助於專業人士,就不應當道聽途說,聽從旁人的議論。醫生看了你的病,了解了你的情況和諸多與你情況相似的其他病患。又做了各種檢查,根據經驗下了診斷是有依據的。醫生隨之提出的治療方案也通常是有理有據的。依從醫生的治療方案才能解決原先去求醫的原因。不是說所有的病都能治好,但是如果醫生治不大多數的病患,就不會有人去看醫生,醫生這個行業就不可能存在 。
看了醫生後病人就和病人建立了一種合約/契約。在通常情況下,病人需要踐約,否則便無法達成去除病痛的共同目的。如果要去病,病人就應當作醫生建議做的,包括改變生活習慣,而其中最容易做的是吃藥打針。
現在的藥物還不能做到沒有副作用。但是國人容易誇大副作用。事實上能夠得到FDA和其他監管部門批準上市的藥物都要經過嚴格的試驗和觀察,有數據支持,保證其安全性及其臨床作用和好處超過可能引起的負擔。在臨床研究中的副作用通常都是頭痛、惡心等不適,而且一般隻占少數,而且大多可耐受。不可耐受而需要退市的為少數。藥物上市後FDA等監管部門還嚴密監測藥物的不良反應。醫生、護士或病人都要報告任何不良反應。有些新藥上市後發現有嚴重不良反應,這些藥就需要從市場上撤出。在市場上有一段時間的老藥相對就比較安全。
也不是誇大藥物的作用。但醫生是行家,在了解病人的病情的情況下開了某種藥是經過慎重考慮的。如果醫生開了藥,僅僅聽並不知到你的詳細病情也沒有係統的醫學知識和臨床經驗的普通人的話,說什麽吃藥有副作用就不吃醫生開的藥,為何當初要去看醫生?
我妹妹的一個同學,40歲出頭,有高血壓。前不久他們同學聚會,我妹妹和他聊了幾句。他告訴我妹妹他的血壓很高,收縮壓有時高達160、170毫米汞柱。我妹妹問他是否吃藥,他說他不吃藥,怕有副作用。結果沒過多久我妹妹告訴我她的這位同學腦幹出血,已經處於植物人狀態,現在大概已經不在人世了。如果他吃藥控製血壓,那些副作用多半可以耐受,他就不至於因腦幹出血而喪生。
自從有了胰島素和其他降糖藥,糖尿病從一個致命的疾病變成一個可以控製的慢性病。很多原本不能存活的一型糖尿病患者可以過正常的生活。前幾天幫我家刷漆的油漆工,一個三十出頭的年輕人告訴我他得一型糖尿病十幾年,用胰島素泵,血糖控製得接近正常,他的生活質量也很高,可以正常工作和生活。
不過談到抗精神病藥、抗抑鬱藥,病人的依從性就更低了。很多患者認為自己隻是因為生活中經曆了一些挫折,自己並沒有得病,或者不需要吃藥,吃藥有副作用。如果醫生看了這樣的患者,並處方了藥物,患者應當相信醫生的判斷,遵醫囑而不是聽信傳言。其他的調節和改變生活方式及認知模式也很重要。但是如果醫生開了藥,不吃藥是不明智的。吃了藥,有不適可以與醫生溝通調整藥物的劑量和種類。而且要給一段時間讓藥物其效果。
國人之不遵醫囑而輕信道聽途說著實堪憂。希望讀者能從拙文得到一些啟示。
亞洲人在藥物的耐受性和美國不一樣,
還是需要自己體會服藥後的感覺,如有不適, 及時和醫生溝通, 以便調整藥量,或者更換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