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中飄零的記憶

我今寫博存記憶,自娛娛人兩相宜。白屏黑字敘舊事,跨越時空結友誼
正文

我記憶中上海的衣食住行(食)

(2015-01-08 03:48:50) 下一個
我生於上世紀60年代末的上海,後又來回到上海,直到我出國。我的記憶與上海頗有淵源。又有思鄉的漂泊海外的上海讀者給我悄悄話說喜歡看有關上海的文字。所以我打算寫寫我記憶中的上海的衣食住行。本篇為食篇。
我對上海家常菜的第一感知來自祖母(阿婆)的烹調。她是老上海人,到老年才隨父親來到蕪湖。她燒得一手好菜,紅燒肉燒得尤其好。用的是帶皮的五花肉,切成丁,經過長時間的烹製,燒得酥軟,中間的肥肉亮晶晶呈半透明狀,夾起一塊入口即化,香味四溢,肥而不膩,肉皮也軟而略帶點咬勁。阿婆的紅燒肉曾經是我的最愛。因為父親喜歡,阿婆還常燉蹄膀湯,要燉很長時間,湯收得濃濃的,呈奶白色,上麵漂著一層薄薄的皮,喝一口有點粘稠,回味無窮,好喝極了(當然未必健康,父親不到四十歲就得了膽結石)。
逢年過節,阿婆還做蛋餃。我很小就學會了,做蛋餃就成了我的活計。我家有一把金屬材質的帶長柄的圓勺,因常年使用,顏色黑黑的。做蛋餃的時候生個碳爐,旁邊放一隻方凳子,上麵放著裝著打好的雞蛋的大腕,還有一個碗裏放著拌好的肉餡,再有一個放著黃澄澄的雞油的小碟子。做的時候把圓勺放在碳爐上加熱,用筷子夾起一塊雞油在圓勺的內麵抹上一圈,滋滋作響,圓勺內就掛上了一層油。這時用湯匙舀一匙雞蛋液,倒入圓勺內,架在炭火上慢慢地轉,很快圓勺內就起了一層蛋皮,這時夾起一小塊肉餡,放到蛋皮中央,用筷子頭輕輕夾起一側蛋皮,拉到另一側蓋上,再用筷子頭輕輕地在蛋皮的邊緣點一圈,一個蛋餃就做好了,放到一邊的容器中。全部做好了以後,再把蛋餃放到鍋裏加佐料燴製。燴好的蛋餃可以馬上吃,也可以放在湯裏、碳火鍋裏燒了吃。
很多上海人還會自製蛋黃醬,做土豆色拉。調製蛋黃醬也是個考驗耐心的活。選一隻新鮮雞蛋,將兩頭用金屬筷子各敲一個小洞眼,讓蛋白和蛋黃分離。然後用小勺舀一勺燒熟的植物油(我小時後沒有色拉油,用的是菜油,要燒滾後冷卻了才能用),慢慢淋入裝蛋黃的小碗裏,一邊用一根筷子轉圈子攪動。蛋黃和油慢慢混和在一起,變得稠稠的。做好了就能把蛋黃醬拌入煮熟和切成小塊的土豆中,土豆中還加上點蒸熟的切成細丁的香腸和蛋白,拌勻了就可以上餐桌了。
上海人燒菜講究“濃油赤醬”,以前不太愛吃辣(現在好像變了),做菜時愛用味精調味,還喜歡加一點點糖吊味道。到上海人家做客,冷盤常常有紅腸、熏魚(做熏魚要用青魚)、油氽果肉(油炒花生米,寧波上海人還會在其中加上苔條,香鹹的來自海洋的味道)、烤麩等。上海人愛吃幾,尤其是白斬雞(很嫩,後來流行三黃雞)。鴨能做成八寶鴨,這道菜我父親做得頗拿手。湯羹類有羅宋湯、老鴨扁尖湯、醃篤鮮(嫩竹筍、鹹肉和鮮肉燉的湯,我最喜歡的湯)、薺菜豆腐羹、黃魚羹等。豬排骨做的菜有糖醋小排,紅燒大排,炸豬排。肉末可以做成獅子頭(肉圓)、肉餅子蒸蛋、油麵筋塞肉、百葉包(千張包肉)等。豆製品中上海人很喜歡千張,稱其為百葉。打成百葉結和豬肉一起紅燒的百葉結燒肉這道菜也不錯。魚類裏的帶魚是上海人常吃的,可以清蒸或紅燒或糖醋。鯽魚和青蔥燒成蔥烤鯽魚。大黃魚曾經是上海人非常喜愛的,卻因濫捕而從市麵上消失了很長時間,隻能吃麵拖小黃魚。還有叉邊魚,怎麽燒都很好吃。我受父親和阿婆的影響還喜歡吃叫做烤子魚的鳳尾魚。上海人喜歡將魚頭和豆腐一起燒,叫作魚頭篤豆腐,魚頭要用鱅魚頭,鱅魚被上海人稱作胖頭魚。後來又流行鱸魚,清蒸和紅燒俱佳。蝦類裏麵上海人最愛河蝦,適合白灼。油爆蝦也是上海人餐桌上常常出現的一道菜。後來還時興吃基圍蝦、草蝦。至於上海人對大閘蟹的嗜好我就不贅述了。平常人家吃得多的是梭子蟹,可以做麵拖蟹。蔬菜裏麵上海人喜歡吃草頭和豆苗,香萵筍、茭白、米莧、蠶豆、小豌豆等。藕的洞眼裏塞滿糯米蒸熟了做成的烏熟藕也很有特色。芋艿也很受歡迎,叫作芋艿頭;茄子被稱為落蘇,玉米叫珍珠米,土豆叫洋山芋……甜品有酒釀圓子、芝麻湯團、銀耳羹、水果羹等。主食裏鬆軟香糯的大米飯是上海人的最愛。過去在上海大米很稀缺,要搭配比較粗糙的秈米(稱為洋秈米)。吃飯時如果喝酒,一般上海人最愛的是黃酒(黃酒也用於燒菜,尤其是燒葷菜,可以去腥氣)。冬天咪著溫過的黃酒,很適意(舒服)。
上海人也愛吃麵條,爛糊麵很有特色,適合病人和老人吃。餃子上海人不大吃,取而代之的是餛飩。上海的小餛飩在我看來沒有安徽的小餛飩好吃,不過菜肉大餛飩倒是不錯。
早餐一般吃隔夜剩飯做成的泡飯,過大頭菜、乳腐等醬菜。用米熬的粥叫米燒粥,熬起來頗費功夫,一般在晚上才能吃得到。
上海的小吃我最喜歡生煎饅頭、排骨年糕、花卷和糍飯糕等。我父親喜歡吃“雙檔”(塞了肉的油麵筋和百葉包一起在高湯裏燒成),雞鴨血湯等。過年的時候還有豬油糖年糕和八寶飯。清明時節吃青團,端午節吃綠豆糕(記不清是否端午)。中秋節時杏花樓的月餅會很緊俏。
上海的點心餅幹和糖果蜜餞也做得非常好。每次我路過哈爾濱食品廠的零售店(記得在靠近打浦橋的陝西南路上就有一家),都會去買點這裏出的西點,如拿破侖、拉花餅幹等。有一陣子上海靜安賓館出的法式小棍麵包也很受歡迎,很鬆軟,吃起來有股淡淡的奶油味。萬年青餅幹鹹鹹的,有股蔥香味道,上麵印著萬年青植物的形象。我最喜歡吃苔條麻花(上海人叫它苔條絞力棒)。糖果裏的大白兔奶糖讓我留下了一口蛀牙。還有百花奶糖(玻璃糖紙很好看,我們小時候喜歡收集這些花糖紙,還用糖紙做成跳舞的小人)、花生牛軋糖,硬糖裏有椰子糖和酸梅糖。上海的巧克力更是好吃,有名的有幸福牌巧克力,品種有奶油巧克力,還有白巧克力。說起零食不能不說說蜜餞,女孩子最喜歡吃話梅,外麵有層鹽,要一點一點地吃起來才不會太酸。還有橄欖,桃半,白糖楊梅。我印象最深的是鹽金棗,(蕪湖也有,蕪湖的孩子們叫它老鼠屎)小孩子們很喜歡。瓜子裏上海人愛磕葵花籽(上海人稱它為香瓜子)、南瓜子。差點忘了五香豆,城隍廟的五香豆就很出名。
夏天的飲品裏有汽水(在工廠工作的人能領到防止降溫的鹽汽水,很好喝)、酸梅湯、綠豆湯。冷飲裏有冰磚(四角四分一塊,可以買兩角兩分的半磚)、紙杯冰激淩、棒冰裏的赤豆或綠豆棒冰貨真價實,裏麵真的有不少赤豆或綠豆。還有刨冰、冰霜,上海人說的刨和跑同音,很長時間裏小時候的我都以為刨冰是會跑的冰。
吃水果上海人愛吃水蜜桃,水蜜桃是無錫產的最有名。上海人還愛吃楊梅,也是從附近的省份運來。香瓜(黃金瓜)也很受歡迎。有一陣子西瓜流行一種叫8424 的品種,個頭不大,卻很紅,很甜。
下麵說說外麵的餐館。城隍廟有很多吃食店,我現在叫得出名字的有湖心亭、南翔小籠店(我覺得上海的南翔小籠不及我小時候在蕪湖吃的小籠包子),還有鬆雲樓。
上海老牌的西餐廳有德大西菜社、紅房子,曾經還有個天鵝閣(在淮海路路上近襄陽路,後來拆了)。這些都是老上海演繹的西餐,遺留著過去年代的味道。現在的上海開了無數新的西餐館,可能與現在的西餐更接軌,卻不是老上海的味道。
中國“改革開放”後,上海灘上餐館層出不窮,並常有變化,有新開張的也有關閉的。我最喜款的是家叫“上海人家”的餐館。我90年代末商學院畢業後加入在西藏難路近人民廣場的港陸廣場的一家美國製藥公司,在該大廈腳下轉角處的一條街上就開了一家“上海人家”,據說這是著個品牌餐館開出的第一家,後來在上海各區域有開了數家。這家餐館比較擅長創新,經常推出新的菜式。因為工作的關係,我經常到這家餐館用餐。他家我印象比較深的菜有“桑拿蝦”、“崤蹄膀”等。他家價格也適中。在競爭激烈的上海灘,不知他家現在運營怎樣。我喜歡的其它幾家頗有特色的餐館如 “葡萄園”、“亨利”、“天倫飯店”等也不知現在還在不在。
寫到這裏我的口水流了一地。我們在海外的華人、上海人、喜歡上海和上海的吃食的人隻能在回憶中解解饞,過把癮頭。但願我的文章能夠勾起大家的美好回憶。我的記憶難免有疏漏,歡迎大家補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7)
評論
pearl 回複 悄悄話 喜歡(食)這一篇, 小時候調沙拉醬是我的專利, 哈哈! 我們家老三樣: 土豆沙拉, 羅宋湯, 炸豬排。
qiqi007 回複 悄悄話 很喜歡五香素火腿,5分錢一塊,還是塑料袋包好的。
0862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吹毛求疵' 的評論 : 你是對的,市區的是5兩,肉也是半斤。至於雞蛋一人一個是不可能的。我隻是不想斤斤計較而已。就像他一口咬定我是外地來上海一樣,是能證明他是對的嗎?不是又能怎樣?太無聊,離樓主的初衷太遠了。
xiaobawang99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吹毛求疵' 的評論 : 雖然我不認識老煤,但我能肯定老煤是上海城裏寧無誤。其實這裏有一個“盲人摸象”的問題,每個人“摸”到的“部位”不同,說出來的都沒錯。老煤,0862說的是60年代初的事情,LZ曉嵐說的是70年代的事情。
吹毛求疵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老煤OldMike' 的評論 : 老煤肯定是鄉下寧。當時城市戶口沒人每個月5兩油,城鎮戶口4兩。
高曉嵐 回複 悄悄話 剛剛又想起調料中上海人喜歡的辣醬油,番茄沙司,這兩樣明顯受到西洋人的影響。
0862 回複 悄悄話 我們家過年時要燒一個湯,叫“一品鍋”。內容有公雞,火腿,加蹄胖。燉好以後每次拿出一些肉類,再在湯裏放上黃芽菜,蛋餃,粉絲。熱乎乎的鮮美異常。除了火腿煮湯以後味道淡了我不喜歡吃,其它那兩樣融合了相互的味道比起單吃是別有風味。
我媽在解放後逐漸學會了自己做飯。冬天來時會買一隻當年長大的鐓雞。宰殺以後用粗鹽帶毛搽遍。掛在陰涼處風幹,做成風雞。過年時拔下雞毛,入水煮熟。像白斬雞一樣切好入盆,上桌。
鐓雞還可以煮熟後切塊(大塊),與酒糟,鹽相混,放入瓦罐裏醃製。一星期以後就有噴香撲鼻,略帶糟苦味的糟雞可以上桌了。
老煤OldMike 回複 悄悄話 人一老,不知道啥原因,小時候吃的東西,現在都好像設那麽好吃了,這次回去,我發現salty豆漿,油條和癡飯還是味道特好,平時基本不吃早餐的我,都會忍不住走去吃,價錢還特使宜,油條加豆漿才2.2圓,豆漿癡飯也非常便宜,
0862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老煤OldMike' 的評論 : Please stop! Mike
高曉嵐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老姐' 的評論 : 謝謝指正,應該是切成小方塊。
老煤OldMike 回複 悄悄話 受殖民教育長大,並不影響我對出生地的感情,但因為有幸成長在中原邊邊的香港,共慘幫這麽多年在國內的所作所為,倒是真令香港人一目了然,了如指掌,所以雖然他們控製了全中原的言論,和花大量的錢在海外,辦雜誌,辦報,也無法欺騙到香港人,當然對不少國內來的人還是有點用處的,
老姐 回複 悄悄話 "用的是帶皮的五花肉,切成丁"

不能用“丁”來形容的啦。丁是很小的塊,做醬用的。
VCPP 回複 悄悄話 對上海點心的印象就是兩樣:蝴蝶酥和奶油薄脆,那個香!而且都是我們單位的食堂師傅做出來的,比外麵好很多。
老煤OldMike 回複 悄悄話 0862老兄我上來寫的就是我小時候的回憶,就像我每次回上誨,都會去小時候住過的黃河路,和東大名路看一看,而是您老兄,本身是個來上誨求學,而不懂,也並不了介菜場文化下,說三道四,我老煤在文學城也有一些日子了,我對共慘黨設好感,對它們的戶口製度,也設有因為我曾是上誨戶口,感到合理,所以我不但不歧視外地人,還在上誨,指出他們用鄉下人來稱呼外地人是錯誤語言,我認為身為中國人,應該有權利在中國論何一個地方生活,居住養兒育女,不會到別人和政府幹擾,
0862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咖啡館的倩影' 的評論 : 對啊!自己做蛋餃,放到暖鍋裏味道好極了,60年代因為供應緊張,買冰蛋化開以後比同樣用蛋票買雞蛋量要多,而且已經打好,經常用它來做蛋餃,可以多做幾個。蛋餃還可以和黃芽菜一起做,也是一道我們家常吃的佳肴。
做沙拉醬時邊加油邊攪拌,好吃不好吃全在這手上的功夫。沙拉裏有時還放進冰淇淋增加它的香味。土豆,青豆(小豌豆),方腿肉,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加入一些像蘋果之類的水果。
冬天霜打過的青菜,為了避免霜凍,裏麵積聚了較多的糖分,炒了以後帶有獨特的甜味。是不管貧富人人都可以享受到的大眾菜。
高曉嵐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各位留言捧場。老煤和0862大哥莫要爭執。0862兄說得對,我寫本文就是為了拋磚引玉,請大家共同回憶對上海、對故國的美好記憶。衣食住行中以食為大,所以我首先發了“食”這篇。時過境遷,物是人非,滄海桑田,唯有記憶不變。
0862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老煤OldMike' 的評論 : 到此為止吧!樓主和各位網友想看到的是一起回憶一下上海的事物,以解在異國他鄉的思念故土之情。你有什麽對上海有感情的回憶可不可以放上來與大家共享啊!不要天天以罵人為樂,於人於己都沒有好處。至於我是不是上海人有那麽重要嗎?網友們看了我的帖子自有公論。倒是提醒你一下,香港的教育過去是,現在更是整天在向孩子們灌輸反中的思想,你就是他們教育下的受害者。離開上海時才14歲,受殖民教育長大,可憐。
0862 回複 悄悄話 上海靜安寺周圍的商業圈裏有不少令人回憶的美味。華山路上鴻運齋的醬豬肉肥而不膩,色澤紅潤,方方正正的一塊兩三口就下去了。老大房每年中秋節時現做的鮮肉月餅,經常是要排隊才能買到。立豐這個廣東人開的南貨店也賣熟食,它的叉燒肉味道正宗,肉質好,用的是裏脊肉。凱司令的咖啡和蛋糕也令人嘖嘖稱道。
usa456 回複 悄悄話 我其實也是那時代的人,改成10進製後,飯量是少了點,我飯量不大,再加上香港爺爺,奶奶,台灣伯伯(先寄香港),都有鈔票和好吃的寄給我爸媽,所以我們吃穿不成問題,但有些同學就感覺到,有幾個開始吋還與鈑堂裏人吵架,說量少了,不過共產黨的宣傳的確很過份,我們小時候講台灣人吃不飽,穿不暖,餓死人,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在我女麽兒讀中學吋候還是這麽宣傳,
老煤OldMike 回複 悄悄話 獨上南島 回複 '老煤OldMike' 的評論 您腦袋真的進水了,快去照照看,反正您有Madicare保險卡,
,,=======================================================
恭喜您老兄,至少您還活著,
老煤OldMike 回複 悄悄話 8620您至今唯一說對的話可能就是這句,.,,,,實事求是地講,比較起安徽等地方,那怕是北京,上海的供應條件可以算是最好的了。,,,,,因為您從外地來,而我當年我沒出過門,其它的您老就不要依老賣老了吧,您能到上海來上大學,可見您當年是個有為青年,但天天上課堂吃飯堂的您,不可能比我這個天天上菜場的小毛頭,更了介菜場文化,所以呀不要為了爭吵而沒事在找爭吵,
獨上南島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老煤OldMike' 的評論 : 您腦袋真的進水了,快去照照看,反正您有Madicare保險卡,
咖啡館的倩影 回複 悄悄話 做蛋餃時,用一小塊豬油或者肥肉,用筷子夾住,在熱的湯勺抹幾下,有少許的油,蛋液流動自如,做蛋餃皮正好.因為太多油,蛋液很快凝固,不易成型.年夜飯一定要有它,意味金元寶,討吉利.
用蛋黃做色拉醬,一定要一個方向,均勻調和,間中加幾滴食用醋精,可以使得色拉醬不至於太厚,容易調勻,而且色白,帶出香氣.
你幾乎把上海的菜單全部開出來啦!
hutu98 回複 悄悄話 不知大家記不記得小時候有一種彈子糖,有大粒的和小粒的。媽媽經常在去托兒所的路上給我買一小包。 也算是記憶中的味道吧。
不過,還真沒聽家裏人說起過挨餓的事。隻是說三年自然災害時油水少點。
0862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老煤OldMike' 的評論 :
到此為止吧!樓主和各位網友想看到的是一起回憶一下上海的事物,以解在異國他鄉的思念故土之情。你有什麽對上海有感情的回憶可不可以放上來與大家共享啊!不要天天以罵人為樂,於人於己都沒有好處。
0862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老煤OldMike' 的評論 : 在上海上大學和來上海上大學一樣嗎?看起來香港的中文水平還真是差,而且不是一點點的差。中文要補一下。你在上海充其量也就呆了14年,你我對上海不懂裝懂的是誰?不是一目了然的嗎?

那個改十兩製是1959年的事情,天天宣傳正好是體現了那時的共產黨知道在做一件重要改變前,要知會群眾的重要性。你那時隻是個11歲的小孩你懂什麽。你這麽說,仿佛在吹捧共產黨,與你平時天天罵共產黨是背道而馳的。共產黨會因為你整天在嘴上罵“洋派邪教”而垮台嗎?好天真啊!小阿弟。

我不過是要糾正一下你回憶中的不實之處,年代久了記憶有誤是情有可原的,讓那些沒有經過那段時代的人多了解一些真相。何必那麽死要麵子活受罪,用盡一切心機去攻擊你不喜歡的任何事或人。
老煤OldMike 回複 悄悄話 您來上誨讀大學,是您自已講的,所以上海的事情,不要不懂裝懂,這又不是拿來考狀元用的,有啥好稱能,那時侯是大家去吵,弄堂口米店門前人山人海,實在大家都吃不飽,尤其小孩子,當然60年代共慘黑幫下層官員的人心還是滿善良的啦,您這人書真的白讀了,光頭蔣能推動的話,洋派邪教一統天下在後在60年代,天天左宣傳,右宣傳的要改成十進製幹麻?其目的就是要再想省糧食嗎,否則早不改,晚不改,為啥偏偏要餓死人時候才改,還有呀,怎麽搞的啦,您腦袋瓜子怎麽越來越糊塗了,前邊才稱讚洋派邪教改十進製為了好計算,一下又說是光頭蔣年代己經改成了,您腦袋真的進水了,快去照照看,反正您有Madicare保險卡,


老煤OldMike 回複 悄悄話 您來上誨讀大學,是您自已講的,所以上海的事情,不要不懂裝懂,這又不是拿來考狀元用的,有啥好稱能,那時侯是大家去吵,弄堂口米店門前人山人海,實在大家都吃不飽,尤其小孩子,當然60年代共慘黑幫下層官員的人心還是滿善良的啦,您這人書真的白讀了,光頭蔣能推動的話,洋派邪教一統天下在後在60年代,天天左宣傳,右宣傳的要改成十進製幹麻?其目的就是要再想省糧食嗎,否則早不改,晚不改,為啥偏偏要餓死人時候才改,還有呀,怎麽搞的啦,您腦袋瓜子怎麽越來越糊塗了,前邊才稱讚洋派邪教改十進製為了好計算,一下又說是光頭蔣年代己經改成了,您腦袋真的進水了,快去照照看,反正您有Madicare保險卡,


0862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老煤OldMike' 的評論 : 是嗎!我不是上海人你怎麽知道的?高!實在是高!退一萬步講,難道上海的問題,你這個14歲還沒有完全懂事的小孩子,能有我這個大學生知道得多嗎?親身體會得多嗎?

至於那個26日開始可以買下個月的糧食,原來是你們,包括你的阿娘到弄堂口鬧的結果,失敬啊,失敬。看來那時的共產黨還是挺願意聽群眾的意見的。謝謝你們讓全上海人民在那時收益了。

至於那個市斤的問題,你就不要在強辯了,如果說老蔣連個推廣500克市斤製,推了21年都推不動,那他也太無能了。
“民國十七年公布(1928年)製定實行市斤(500克)後,中國大陸普遍使用市斤製,而台灣在日治時期推行公製失敗,社會上仍沿襲清朝舊製,使用台斤,並沿用至今。”
老煤OldMike 回複 悄悄話 google裏您著得見我也看得見,一斤500克一直無法執行,否則老共不需要為了減老百姓吃的左宣傳右宣傳了,照您所說那不是光頭蔣年代己經500克製了嗎,
老煤OldMike 回複 悄悄話 google裏您著得見我也看得見,一斤500克一直無法執行,否則老共不需要為了減老百姓吃的左宣傳右宣傳了,照您所說那不是光頭蔣年代己經500克製了嗎,
老煤OldMike 回複 悄悄話 您不生在上海,隻不過在上海讀大學,而吃在學校,並不用跑菜場,而我卻是得天天往菜場跑,買米,打醬油,香港論磅,一磅等於國內舊秤十二兩,人人知道,台灣的秤用的就是國內的老秤,沒有變化,有一樣您知不知道,這個月的二十六日可以買下個月的配額,為啥,因為不夠吃大家到弄堂口的米店去吵,所以一天一天提前了,我阿娘也去吵過,說以前窮,但都吃得飽,現在窮得連飯都吃不飽,我不吃餓兩天設關係,可小孩子得吃啊,但從這之後大家再吵也設用了,可二十六日可買下個月的糧食,可定下規矩了,
0862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老煤OldMike' 的評論 : 也google了一下:

民國十七年公布(1928年)製定實行市斤(500克)後,中國大陸普遍使用市斤製,而台灣在日治時期推行公製失敗,社會上仍沿襲清朝舊製,使用台斤,並沿用至今。
0862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老煤OldMike' 的評論 : 與你共享:

台灣市場常用受日本尺貫法影響極深的台製:1台斤 = 600 克 ,也等於 0.6 公斤。但金門與馬祖鄰近中國大陸,不使用台斤,所謂的“斤”為 1斤 = 500 克。
0862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老煤OldMike' 的評論 : 對啊!你說的是台斤,它是有些於眾不同的。
老煤OldMike 回複 悄悄話 剛剛google一下,  大陸一斤=500克=10兩,大陸的一兩=50克
  
  台灣一斤=600克=16兩,台灣的一兩=37.5克
  
 


0862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老煤OldMike' 的評論 : 看來你那時14歲比我小,我已經在大學了,記憶肯定比你準確,了解的比你多多了。之所以把16兩變成10兩製,主要是為了買東西時計算方便。那時沒有計算器,菜販等小商販也不會帶著算盤,全靠心算。
香港用的是英製,就像現在美國一樣與眾不同。沒有可比性。要說用量製坑人,再也沒有比得上英製的。你這樣否定我的生活經驗,是不是就可以說“厚道”呐?
老煤OldMike 回複 悄悄話 0862兄,俺老煤小時候是我去買小菜的,一點也不會忘記,六二年八月我離開上誨時候,我14歲,姐16歲,哥18歲,阿娘70歲,請問是否每人25斤,一磅是十二兩,等於454克,一斤是十六兩,等於603克,這種算法如果我不去香港的話,我也不知道的,關於吃米,吃朵糧粉我記得非常清楚,那時候是有做饅頭,但不可常做,為啥,怕吃不到月低,因為幾口就設了,所以常用糖精來餾漿糊吃,實在難吃,肚子餓又難下咽,麥片像米一樣煮來吃,發不起來,但很香,紅薯六斤當一斤糧,我們都吃怕了,一個月隻配二斤米是最差時期,我已經說了,您有空去好好了介一下,不要一口否定人家的人生經曆,這樣不厚道
0862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xiaoji' 的評論 : 你可能沒有經過過那段時間,那時的卷心菜,包不起心來。以前都是用來喂豬的,沒有別的菜,隻能把它拿來給人吃。做好以後有一種及不好聞的味道。吃上去也很難入口。
另一種是胡蘿卜,因為它的產量高。現在也不是很多人都喜歡吃的,如果天天把它當主要的菜肴來吃,其感覺也不難想象。
上海供應過山芋粉,這個可能就是那個老煤說到的雜糧粉。但是我的家沒吃過,可見不是必須吃的。把它做成像年糕一樣的,吃上去味道有些甜,還不錯。但是其後果是肚子裏的氣體會積累得很多,要汙染環境(不會形成霧霾)。
xiaoji 回複 悄悄話 60年代的上海,記得很多人都吃炒麥粉,其實就是把麵粉炒一炒。吃的時候放點水。
那個年代,青菜蘿卜,粗茶淡飯,是普遍的生活方式。從營養學來講,經過那個年代的人的壽命應該比現在的人要長。
珍珠浩渺 回複 悄悄話
那個年代,好像隻有鹽津棗才是每個孩子都吃得起的零食。70初期有一陣豬肉不要憑票,但大家都窮,購買力低。
0862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老煤OldMike' 的評論 : 你的記憶有誤。那時的糧食定量大致是:男的30斤,女的25斤,小孩也是25斤。重體力工人可以有45-60斤。上海那時候的糧食供應是60%的麵粉,40%的大米。從來沒有吃過什麽雜糧磨成的粉。人們喜歡買洋秈米是因為,雖然它吃口不好,但是出數,可以從視覺上給人以安慰。有過吃山芋的,那是季節性的。
至於16兩改成10兩製,那是全國統一的。原來一公斤等於兩市斤,改製後還是一樣沒變。
實事求是地講,比較起安徽等地方,那怕是北京,上海的供應條件可以算是最好的了。
xiaobawang99 回複 悄悄話 說到上海的零食,想起(福建)拷扁橄欖,也叫過大福果,是我的最愛。現在可能失傳了。
0862 回複 悄悄話 楊梅最好的是餘姚楊梅。50年代時有一種瓜叫浜瓜(音),個頭比較小,但是味道還是不錯的。西瓜比較名氣響的是平湖西瓜。。還有一種叫生梨瓜(音),白色的外皮,汁水多,很香甜。秋天時有枇杷(蘇州來的大紅袍最好)。崇明的甜蘆黍。
靜安寺老大房的熏魚到現在還是我每次回國必吃的。
xiaoji 回複 悄悄話 淮海路陝西路附近是哈爾濱。另外一家叫老大昌,在茂名路淮海路口。
我上次回上海,從徐家匯開始,沿衡山路,淮海路,一直走到八仙橋。一路走,一路回憶上海老裏八早的樣子。
SDUSA 回複 悄悄話 最便宜的好像叫陳皮條,2分一根。淮海路西點店除了哈爾濱,還有一家在陝西路口,名字忘了。每次經過都聞到很香的味道,奶油拉花很棒。
westwind180 回複 悄悄話 唉有淮海西路美領館隔壁頭格“牛奶棚”。裏廂格哈抖,貫奶油。
穿高跟鞋的貓 回複 悄悄話 淮海路上全國土特產商店裏,各種的醬菜,醃肉,零食。。。最喜歡蝦油醬小黃瓜,醬寶塔菜,芒果幹,楊桃幹!
jzhou2 回複 悄悄話 靈額,想當初去德大,紅房子還有上海西餐館還是80年代,現在不知味道怎麽樣了。被你勾起了回憶。
紅石榴花 回複 悄悄話 我喜歡上海是從天山回民食品廠的泡泡糖開始的,記憶中是三分錢一盒,一盒一百根,爸爸每次出差回來都會帶兩盒,讓很多飯都吃不飽的同學羨慕嫉妒恨很久。-:)
xiaoji 回複 悄悄話 饞吐水嗒嗒滴。
高曉嵐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chufang' 的評論 : 對的,鹽金棗,我寫錯了,更正。老鼠屎應該是蕪湖孩子這樣叫的。樓下有朋友說上海小朋友叫它為“鼻頭汙”,我想起來了。那時候鹽金棗比較便宜,可以一粒一粒地慢慢享用。
chufang 回複 悄悄話 老鼠屎我們叫做鹽金棗。
高曉嵐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老煤OldMike' 的評論 : 老煤補充得好,那個時候的確生活困難,很多人吃都吃不飽。上海的供應那時在全中國還算好的,別的地方更困難,最困難的時候聽說有吃樹皮、觀音土的。直達我80年代中後期上大學的時候好多東西都要票呢,買肥皂還要肥皂票。終於那樣的日子成了過去。但是現在的人也很浪費,這種浪費浪費的是全地球人的資源。老煤不浪費,讚一個!
老煤OldMike 回複 悄悄話 大美女您出生在好時光(吃的方麵)俺老煤小時候可日子不好過,我阿娘是三寸半小腳,在那個六二年我離開上海前的幾年,什麽都缺,樣樣憑票,上菜場像去搶一樣年代,隻好由我代勞,所以讓我給您大美女講講那年代配給的情況,糧食一個月二十五斤,最差的時候一個月隻能買到二斤米,其它是雜糧磨成的粉,有一時期吃紅著六斤當一斤糧票,也吃過麥片當糧,肉票四兩,魚半斤,油四兩,五一節和過年一人一個蛋,菜最差時候每天一人一兩,買肥豬肉可得半夜去排隊,過節過年更嚇人,下午六七點去排all night的隊,吃的樣樣要配給,除了salt和醬油,用的也差不多,連擦屁股的草紙,也男人三十,女人六十張,更差經的是那時候又把十六兩的一斤605.3克, 改成十兩製的一斤的500克,因此在俺老煤小時候的記憶裏,除了餓得難受,就是冷得發抖,所以我養成吃的東西絕不肯浪費,飯店吃不完一定包回來,但付小費,也絕對多於百分之二十,
高曉嵐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菏莊' 的評論 : 哈哈,想起來了,是叫“鼻頭汙”(發音為鼻豆汙)。真有意思。
菏莊 回複 悄悄話 老鼠屎我小時候在上海的時候叫它為“鼻豆汙", 鹹中帶著甘草的甜味。
從清邁問曉嵐好。
[1]
[2]
[尾頁]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