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中飄零的記憶

我今寫博存記憶,自娛娛人兩相宜。白屏黑字敘舊事,跨越時空結友誼
正文

鄉下人,到上海

(2015-01-03 03:59:43) 下一個

這兩天連著寫了兩篇與上海、上海人有關的文章,勾起了我對上海的深深思念。我愛上海,我的愛卻也參雜著一點點受傷的感覺。

我的父母親都是上海人,母親生下我就去世了,父親大學畢業分配到安徽蕪湖工作,在上海伯父家寄養幾個月後我便被帶到父親身邊,從上海放逐。四五歲上,我出生後好不容易報上的上海戶口也在無奈中遷到蕪湖。從此在上海人眼裏,我是個外地人,甚至是鄉下人。而在蕪湖,我也在相當長的時間裏沒有被認同是蕪湖人,雖然很快我幼時的一口上海話就變成了地道的蕪湖話。在蕪湖家門口的小朋友常常稱我為“上海佬”。我是夾層裏的人。

也許是希望我有朝一日能重返上海(在那個時候看起來很飄渺),亦或不想讓我忘了我的上海根,父親將我送到在上海的伯父和姑母處小住好幾次。

伯父家那時在虹口區的塘沽路,住的是座日本式的樓房,在三樓有個很大的走道,鄰裏間的孩子們就在這裏玩,過往的大人們常常逗我們開心。那次我大概五歲多,記得我曾在大家的逗弄下用我還依稀記得的上海話詠誦童謠“鄉下人,到上海,上海閑話講不來,咪西咪西炒鹹菜”。我那時覺得好玩,一點不知其中嘲弄的意味。後來這首童謠在我心中回蕩了很久。至今仍然是那樣清晰,恍如隔日。

過去上海得天獨厚,上海人也很驕傲,在他們眼裏,中國其他地方的人都是外地人,甚至是“鄉下人”。(那時候上海人還不知道崇拜“外國人”。)我在上海時常常有大人拉著我問“耐(你們)鄉下頭”這個那個的。在他們心目中我就是個鄉下人。不過我還是很喜歡我的上海之行的,真真的見世麵。上海那時候有著全中國最高的樓......

後來我考大學用父親的話說還算“爭氣”,又考回了上海。不過讀完大學我又分配回蕪湖,仍舊回到"鄉下",當然這時我已經在大學四年裏重拾上海話。90年代中期我耐不住對上海的向往,毅然辭職,帶著行李去闖蕩上海了。我成了個海漂,沒有上海戶口,沒有保障,在外資企業打工,雖然拿著比當時一般上海人高數倍的薪水。

商學院畢業後不久因為人才引進政策,我的戶口正式遷回上海了。我終於成了有上海戶口的上海人。戶口這個羈絆中國人的東西承載著太多的不公平。上海戶口是那麽的不容易得到,包含著很多特權。

在接下來的十幾年裏,上海持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無數“外地人、鄉下人”湧入上海。外地人、鄉下人成了老板、經理,大肆購買著一般上海人買不起的房子。我也在上海的“上之角”徐匯區買了房子。一切在短時間裏被顛覆。

上海人從前眼裏的“鄉下人”(除了農民工,隻有在他們麵前原先的上海人才保持著優越感)把握了上海經濟的上層。上海的社會發生了大洗牌。相對之下,原先的上海人落魄了。有文學城友說現在回上海都聽不到上海話了,所遇到的90%的人都不是上海人,大家都操著普通話。原先的上海人多數被動遷到遠郊,除了少數蝸居在即將被拆的老城區的舊屋。

震撼!

現在的上海是新上海人的天下。上海還會是我記憶中的那個上海麽?多半是不會了。新上海人會給上海帶來什麽樣的變化?拭目以待。或者,海納百川,上海會像美國把各色移民都熔鑄為美國人那樣讓新上海人融入海派文化。而新上海人會給上海注入更多活力。

後記:我也這篇文章始於兒時的那首“鄉下人,到上海”的童謠,寫給像我一樣的在“外地”長大的上海人。我們中很多人有過“夾層裏的人”的感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0862 回複 悄悄話 上海之所以成為現在及以前的上海不是這裏的人有什麽特別,而是上海特定的地理位置,經濟,人文給了她移民城市的特點。以前限於交通,通訊的不發達,主要以江,浙,蘇北以及廣東人為主,其中也有不少是“鄉下人”。
現在較之幾十甚至上百年前各方麵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人員的流動更廣泛,但是她的地理位置,經濟,文化都沒有本質上的改變。我相信她會有更具包容性,成為一個大熔爐。上海之所以成為上海,就是有了那麽多各式各樣的人才匯集在一起,麵向全國,麵向全世界。也許會有些許變化,但是不用擔心,隻會越變越好。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