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方化戟的博客

幸運地生活在這個大變遷的時代,見證曆史的每一個巨變,不虛此生。
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從盎格魯薩克遜王朝的覆滅到明亡於清

(2016-12-31 05:15:22) 下一個

看到有人總喜歡拿明亡於清證明漢人無用,忍不住反駁一下。

首先一個強大政權被異族擊敗並統治的事,在世界史上是非常常見的。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羅馬,這個強大到統治整個地中海的帝國,被一些吃都吃不飽的蠻族徹底摧毀,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我們一直以為自古就強大的英國,她實際上是被多次征服過的。被羅馬征服就不必提了,羅馬衰落後,她一度被維京海盜反覆蹂躪,她的一位國王甚至被維京人把肺從兩脅掏出來,放在兩臂下,狀似老鷹,維京人把這個懲罰叫做The Eagle.

自1066年,法國人入侵英國並成功取得王位之後,盎格魯薩克遜人其實就一直在被法國人的後代統治,如果以近古中國的情況類比,就好似滿清自唐末就統治中國並一直延續到今。如果用同樣的邏輯,這說明英國人無用到極點,比中國人還不如。這可能麽?

明亡於清,其實有很深刻的政經原因。最重要的有兩條,一是商業活動對中央政府動員能力的侵蝕,極大地削弱了明朝政府的軍事能力。二是明朝政府有著近似於民主政府的形態,當緊急事態發生時,作出一個合適的決定對於她來講是很難的事,而同時期絕對獨裁的後金(即滿清前身)則完全不存在這個問題。此消彼漲之下,明朝不亡才是不合理的事。

關於第一條,我們在曆史書上總津津樂道明末產生的所謂資本主義萌芽,那其實隻是一個夢囈而已。不是說出現了一些雇傭關係,就算有資本主義的萌芽了,因為決定一個社會形態的,永遠是她的生產力而不是生產關係。以明末原始的生產力來講,壓根就不存在出現大規模機器生產的可能,而沒有大規模機器生產,資本主義無從談起。

而且正相反,沒有大規模機器生產,商業活動又過於繁榮,反而會削弱中央政府的動員能力,把這個國度變得非常虛弱。以軍事方麵為例,在明初,由於元末的大亂,商業活動接近絕跡,這時的政府發給士兵的是實打實的糧食。而在這個時候,占有大量土地資源的明朝有著極其豐富的糧食資源,這讓她可以一次性動員幾十萬、十幾萬的士兵遠程作戰。我們看明成祖五征蒙古、曾經明英宗出征土木堡,都是幾十萬人的規模,這種規模的動員,放在能調動3000人作戰就算了不起了的明末是不可想像的。

究其原因,罪魁禍首正是商業。

明朝自洪熙之後,商業活動漸漸繁榮,白銀漸漸取代銅錢成為主要的流通貨幣。漸漸地,人們不再隻滿足於用糧食糊口,而是希望以各種辦法搞到硬通貨,或者銅錢,或者白銀。以士兵為例,到了萬曆朝,九邊的士兵每年至少要有兩個月是發現錢的,這對於很難搞到現錢的明朝政府來講是一個很大的負擔。而且,即使是不發現錢,發糧食的其餘十個月,士兵們會把放到手的糧食很快賣給糧商,兌換為現金,然後到飯館胡吃,往往半個月就身無分文,不得不變賣財物。這些士兵往往會淪為赤貧。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的軍戶大量逃亡,逼迫明朝政府不得不出錢募兵以保衛邊防。然而募兵的費用遠非義務當兵的軍戶可比,尤其在涉及生死的戰爭狀態時,招募一名士兵到前線作戰的代價足以使明朝望而卻步。

萬曆末天啟初,努爾哈赤通過薩爾滸、遼沈兩次決定性的戰役占據了明朝遼東的半壁江山。這時明朝的統治者敏銳地判斷出了,這是明朝的生命大敵,必須用盡全力對待。然而在調動其他八邊精銳部隊援遼作戰時,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其主要原因就是沒錢,給不起安家費。寧夏是當時精兵的主要產地,從寧夏調一名士兵赴遼東作戰,要發20兩銀子的安家費,其餘衣裝馬料等費用還不算在內。這是一次性補助的,當這名士兵調到前線後,他依然要每月吃餉,大概每月光餉銀就要1兩2錢,而後期的關寧軍更是達到了史無前例的3兩,這還沒有算鹽菜金、馬料、冬裝、犒賞等等名目繁多的補助。

正常年月,明朝政府的現金收入是300萬兩多一點,而九邊的軍費就要用去300萬兩,可以說幾乎所有的現金流都用來維持邊防了。這隻是正常狀態下,一旦有戰事發生,那發下去的錢就是個無底洞。因為你不可能因為遼東有戰事就不管西邊,人家原來額度的餉銀是一分錢也不能少的,所以就隻能加賦征遼餉。以三大征為例,兩次抗日援朝、一次寧夏平叛、一次貴州平叛,萬曆一共花掉了2000萬兩。這2000萬兩,是曆屆皇帝存下的救急錢,被萬曆十年之內花光,從此明朝就再也打不起仗。

而從征稅的角度看,因為絕大部分農民是沒有辦法搞到現金的,所以作為一個農業立國的中央政府,明朝的現金收入就一直捉襟見肘。她的現金收入有幾大塊,最大的是九大稅關,每年額度100萬;其次是鹽課,每年也接近100萬,剩下的就是一些小錢湊的,比如官地的田租、條鞭法廢除後還依然保留以現金交稅的少數幾塊地方、本來該養馬但選擇不養馬交現金的馬戶樁朋錢,加起來也就100多萬。其實以明末商業的畸形繁榮,九大稅關征收的絕不該隻有100萬兩。但問題是,你根本沒有辦法多征一分錢。皇帝也不可能親自到稅關征稅,他隻能選擇一些他認為可靠的人去主持征稅。但這些主持征稅的人也不可能親自坐在關上收稅,他也要選擇依靠一些手下人去征收。這就變成了商人施展賄賂的好機會。本來該征10000兩稅的貨,商人可能花上500兩的賄賂就能安全通關了。這些情況,無論身在北京的皇帝不可能完全掌握,甚至身在九關的官員都不可能完全明白。所以隻能定下一個稅額,你完成這個稅額就算你完成任務,多了的誰也沒辦法征走。所謂商業繁榮會損壞政府動員能力,主要是指這方麵。

至於第二點,民主政府幹不過獨裁政府,主要表現在決策上。

其中熊廷弼與王化貞的戰守之爭是最典型的例子了。熊廷弼是經略,王化貞是巡撫,這兩個官權力相去並不太遠。雖然名義上王化貞歸熊廷弼管,但他卻負責直接指揮大部分的軍將。當熊廷弼主守、王化貞主戰時,官司隻能打到朝廷。而作為一個『民主』政府,皇帝是必須要先聽官員們的意見才能作決定,而且這個決定也一定要符合主流意見,才能使皇帝不背禍國的黑鍋,哪怕這個決定是錯誤的。

而朝廷的官員們對於邊境兩位最高官員的爭吵一直采取的是化解勸和的態度。當這兩位的矛盾激化,到了不得不取舍一位以保證邊境安全的時候,皇帝的選擇依然隻能是全體投票。對此有個術語,叫『大小九卿廷議』。基本是四品以上的在京官員一人一票,決定兩人的去留。然而奇跡的是,即便如此,大家投票的結果依然是誰也不走,『功罪一體』,意思是有功你們倆同賞,有罪你們倆同懲。

結果就是,邊防還沒決定誰說話算,努爾哈赤已經攻過來了。一次戰役,遼東的殘軍就全軍覆沒,80萬石糧食被努爾哈赤搶走,遼東最後一座大城廣寧(今天的錦州北鎮)陷於敵手。

當然也有觀點認為這個所謂的『經撫不合』隻是熊廷弼逃離遼東的詭計,這就不屬於本文討論的範疇了。

這個例子是明末的常態,隻有到了崇禎的時候才稍有好轉,但也隻是稍有而已,廷議這個傳統的力量大到皇帝也不能違背。【注:當然這是有原因的。萬曆曾經違背過一次廷議,力主與日本人媾和,結果被日本人耍了,最後萬曆不得不捏著鼻子弄死了支持自己的兵部尚書石星,以使自己逃離決策失敗的窘境。】敵對的雙方,當一方永遠做不出該做的決策時,不管誰的力量大,死的總是效率低下的這一邊。

民主的搞笑還不僅僅如此。明朝都察院的禦史愛發表議論,這是天下皆知的事。(這個都察院其實非常類似於羅馬的tribune,因為他們大多數時候還扮演法官的角色。)崇禎繼位後,有人上疏說,我們任何決定都發在邸報上,這是不合適的,因為敵人會很快知道我們下一步的走法。崇禎說對啊,下旨說,以後軍機重事不要發邸報了。結果N多禦史憤怒上疏,認為這條聖旨剝奪了他們神聖的民主權利。如果不是崇禎頭腦還清醒,真要爆出史上最大笑話了,後金讀著明朝的邸報圍殲明軍,一圍一個準兒。

明朝就是這樣亡的,跟漢人能不能打、敢不敢幹完人無關。一個是大政府麵對商業侵蝕無能為力的曆史必然,另一個倒的確是製度問題,然而不是很多人希望的不夠民主,而是恰恰太過民主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