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了幾篇文章,對誤判的危害體會更深。
一篇是寫蔣介石在抗戰勝利後怎麽那麽快就敗給了共產黨。
抗戰勝利後,蔣的威望如日中天,軍力也遠勝中共。蔣於是以為可以一舉消滅中共。這實際上是一個誤判。當時美國人清楚地看到了這一點。馬歇爾在孫立人部在東北擊敗林彪以後,力主國民黨利用有利形勢積極與中共達成協議。他明確認識到,蔣與中共打,第一無速勝的可能,第二久戰必敗。多麽清醒的認識!蔣應不屬愚鈍無能之輩,怎麽對中國之事還不如老外明白?如果當時拿出1949年時被中共稱為“戰犯求和”中誠意的一半,結局會大不相同。誤判的結果可見一斑。
這場悲劇也可說是源於誤判。丈夫長期感覺母親在家地位極低,於是怨憤很深。其實這是錯覺。家裏三個成人:丈夫,妻子,婆婆。婆婆自己可以自尊,丈夫也可對母親高度尊重,這一下就占了多數。即便妻子鄙夷婆婆,也不能形成家庭氣氛。你母親的自尊,你對母親的尊重,為什麽非要建立在你妻子的鼓勵,支持和讚美之上?這一錯覺所形成的怨憤日積月累,成為一觸即發的炸藥,隻等點燃。這位丈夫還錯在企圖通過“掰扯”來“端正”妻子對婆婆的認識和態度。這實在是一個極為普遍的做法,也是一個絕對徒勞並且非常有害的作法。誤判還來源於妻子。“山雨欲來風滿樓”。丈夫積怨如此之深,她隨時有危險,自己竟渾然不知。我對婚姻從來是主張努力經營的,隻有一些極端情況例外,而夫妻間一方處於危險是其中之一。那種情況下毅然脫離危險,無疑既保護了自己,也有益於對方,更保護了孩子。其實怨偶造成的危險是很高的。凶殺案後警察的第一懷疑人是配偶,自有其原因。這位妻子麵臨如此凶險,既不設法化解,又不毅然逃脫,反而一味地企圖通過“掰扯”來“端正”丈夫和婆婆對自己的態度,承認自己和娘家的傑出貢獻,及至大禍臨頭。
另一個例子是關於齊奧塞斯庫。當這位政治老手在中蘇之間左右逢源,盡享漁翁之利時,我正在一家工廠掄榔頭。有一陣我們日夜奮戰,趕製“彈簧疲勞試驗機”,供給羅馬尼亞。那可是政治任務,因為要和蘇修爭速度,比質量。文革後,中蘇關係出現契機,但尚未解凍。正值齊氏訪華。報道說,齊氏對中國領導人說,中蘇關係該解凍了,他願作個橋梁。中國領導人說,可以啊,給帶個話吧。我當時就捉摸,這個老油條,怎會出此下策?果然,他下一站訪蘇時,對此隻字未提,事後解釋說:對不起,事兒太多,忘了。就是這樣一位老謀深算的高手,竟在1989危機中因誤判而迅速丟了性命。當時形勢已很嚴重,他本應取消預定的出訪計劃而全力在國內坐鎮,可他還是充滿信心地出訪,及至國內亂了套。此誤判一。彼時他若充分認識到形勢的嚴重,還可滯留國外,可他卻以為自己能控製局麵,於是中止訪問,火速回國。此誤判二。回國後,眼見形勢異常嚴重,他若果斷決定,尚可逃離。而他不但沒走,甚至都沒有從長計議,反而立即召集廣場集會,以為自己能力挽狂瀾。此誤判三。當時他召集的集會就變成了討伐他的誓師大會。他終於認識到大勢已去,再想出逃為時已晚。誤判的後果多嚴重啊。
再一個例子是關於原來住在我家附近的一個小夥。小夥四十出頭,聰明能幹,開朗大方,卻染上胃癌,英年早逝,令人扼腕。我在他生前曾與他和他的家人談到他的病。他說,他胃部不適已有好久,曾多次求醫,就是查不出來。直到有一次實在嚴重,他由老父親陪同去看家庭醫生,侯診時昏倒在地,被救護車拉到醫院急診室,這才查出是胃癌,但已至晚期。我與朋友們提起此事時,多數人認為小夥沒錯過任何機會,全因診斷無效。其實不然。他的誤判就是太過相信,太過注重醫生診斷。朋友們說,那他又可以作什麽呢?其實可作的事很多。胃部不適,即使弄不清是什麽病名,也不應影響采取措施改善。其實弄清病名遠不如改善狀況重要。比如小夥生前就跟我提過,長期以來,他吃飯太快,好吃時又吃得太多,還沒有鍛煉。這就明確指出一些應該作和必須作的事情了。而可作之事還遠不止此。比如超市食品林林總總,必有一些適合,另一些不適合,這也很有探討的餘地。另外,烹飪的方法,食物溫度,飯前飯後的活動,心態的調整,等等,等等。有人會說,即使他作了所有應作之事,可能還是無濟於事。但我們還是應高度強調主觀努力。就像開車,盡管你遵守所有交通規則,也不能保證不出事故,可我們絕對不能跟青年人說:開車時隻管聽天由命。
這樣的例子實在很多。比如當初就連九一八事變的日本總設計師都認識到全麵向中國開戰斷無勝望,力主止足於中國東北,可日本當局還是誤判形勢,悍然全麵侵華。希特勒手下能征善戰的將軍們,包括沙漠之狐隆美爾,早已認清斷無可能對抗全歐洲,蘇聯,美國加在一起的強大力量,可希特勒就是一意孤行。曆史記載了他們的誤判及其後果。有一句話說:“天堂有路他不走,地域無門闖進來。”有那麽傻的人嗎?不光有,還不少,就連我們自己有時也難免身陷其中。而且做出誤判的人要想回頭還真是一個艱巨的任務。
天下國家本同一理。誤判的危害可謂甚廣,甚深。如果你仔細觀察,你必能發現你周圍有好多這樣的例子。就連我們自己也是一樣。有人會對以上事例說,旁觀者清,當事者迷。這也許常見,但不應成為誤判的借口。實際上,最了解你的應該是你自己,而其他人,包括醫生,朋友,家人,顧問,等等,隻是你可以利用的資源。這些資源無疑是非常寶貴的,可最後總結歸納,做出最後判斷的,隻能是你自己。所以經常學習,反思,自省,認真聽取並仔細考慮各方麵的不同意見,時刻保持清醒頭腦,隨時準備糾正誤判,是至關重要的。
你說:“搞體育的梁山伯好漢式人物較多,非養生之道也。” 一語中的,深刻到位。搞體育者大多強悍有餘而自律不足。更看出像你們夫婦一樣的,即強悍又有自律,實為難能可貴。
關於對生命質量的理解,非常感謝你的評論,從中可看到你豁達開朗的態度,值得學習。可關於你的姑父,我還想繼續討論一下。
你姑父的突然去世,看來是事故。如此生龍活虎之人,驟然長逝,雖與交通事故不同,卻有相似之處,值得惋惜。我覺得我們應從中總結的是:該轉變時當轉變。90歲與三十歲自有區別,鍛煉方式也應適當調整。就像開車,道路轉彎了,車不轉彎,恐有危險。其實長者也可很有效地鍛煉,隻是方式不必與年輕人完全相同。武當山道姑李誠玉,百歲後摔傷致癱,還堅持鍛煉,把一根拐杖舞得爐火純青,直到118歲時羽化。當然你能把生死看得如此通透豁達,我是非常讚同和敬佩的。這是一個很好的題目,非常歡迎繼續討論。
我就多說兩句吧。我那篇77同學英年早逝的文章,得到了不少網友的反饋與感歎。雖然樣本太小,根本不足以得到任何科學結論。但也可以看到Life Style 扮演了重要角色。搞體育的梁山伯好漢式人物較多,非養生之道也。
謝謝你的養生建議。但你我對生命質量的理解可能略有不同。以我健康人生那篇文為列,健康Fit活到90歲,無疾而終,在兄看來仍為憾事?人生或長或短,都得死翹翹。選擇比較自律自強的生活方式,享受生活就好了。假如明天突然嗚呼了,何懼,何撼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