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秉義, 大家還記得吧, 就是唱 “我為祖國獻石油”的那位歌手. 不想, 這位歌唱家和 糖尿病還有一段淵源.
數年前, 老劉作了一次糖尿病檢查. 驗過空腹血塘後, 醫生說, 先別走, 還要等到吃過午飯後再驗餐後血糖. 他說, 好, 那我回家吃過午飯再來. 醫生說, 不行啊, 你得在這裏吃. 為什麽? 因為你在家裏吃的不標準. 如果你盡吃些不含糖的東西, 結果就不準確. 老劉說, 好吧. 吃過午飯, 醫生讓他再等兩小時. 他說好, 那我就出去散散步吧. 醫生說, 那可不行, 散步兩小時後血糖就低了. 你必須在這等著. 檢查後, 結果出來了: 糖尿病. 醫生開了藥, 給了治療方案. 老劉問醫生: 您的治療方案能把病治愈嗎?醫生說不能,但可以控製,並且要終身服藥。老劉又問,您不讓我午餐隻吃低糖食物, 又不讓我飯後散步, 不是怕我血糖低嗎? 那我平時就那麽幹, 不就沒問題了嗎? 怎麽還一定要治療呢? 醫生解釋了一番,老劉心裏沒有被說服.
從那以後, 老劉沒有尊醫囑服藥, 而是在飲食和鍛煉上下了功夫. 結果不僅糖尿病不見了, 而且健康程度大大提高,就連困擾他多年的脂肪肝也不治而愈了.
劉秉義的這段經曆很有啟迪。其實糖尿病這事(這裏說的是二型糖尿病),按理說是很容易搞定的。不就是血液裏糖分高嗎?人體又不能製造糖。少攝取一點,多消耗一點,不就全解決了嗎?哪裏用得著終身服藥,不僅根本無望治愈,還要飽受副作用之苦?
說到這裏,有人會不同意了:不對啊,糖尿病是因為胰島素功能的問題啊。他們說得對。有的人,甭管多麽貪吃懶惰,也得不上糖尿病,就是因為胰島素功能好,即便有多餘的糖分,也能適當處理(他們也許會得別的病喲!)。這有點像社會上有些人胡作非為還能逍遙法外。另外一些人不注意就不行了,但注意起來,別讓身體有過多糖分,還應該是沒有問題的。這又有點像有些人雖無特權保護,但自己遵紀守法,還是不會被無緣無故投進監獄的。當行為不當受到懲處後,如果不思悔改,反而因有人可以從更嚴重的罪行裏逃脫而耿耿於懷,顯然於事無補。當然這樣比喻並不完全妥當,得病並非犯罪,超好的胰島素功能也不是非法特權,兩者有本質的區別,但也可從某個角度幫助理解。比喻的作用應該是從兩個截然不同的現象中找到相似之處,從而得到啟迪。而且良好的生活方式會改善胰島素功能。醫生總要囑咐需注射胰島素的病人,如果有體育鍛煉,必須調節注射劑量,就是很好的說明。這點從理論上和實踐上都被反複證明了。
那問題就來了:怎麽理解醫生的做法呢?有些人說:醫生們隻顧賺錢,所以先想方設法給病人貼上“糖尿病”的標簽,再連忽悠帶嚇唬地讓病人終身服藥打針,好從中得利。如果每人都像劉秉義那樣,他們吃誰去?
對這種解釋,我倒不太讚同。個別不良醫生不能排除,但把整個行業說得如此邪惡,我看有失偏頗。其實醫生對劉秉義的做法是很標準的。不光糖尿病,對別的病症的方法也大致相同。醫生這樣做,跟劉秉義的方法相比,自然不是上策,可也有原因,而且細想起來,還能深受啟迪。醫生必須服務大眾。對大多數人來講,劉秉義的方法聽起來好,卻不能實行。醫生也得給那些既不能管住嘴,又不能邁開腿的人指條活路不是?從這個角度講,醫生的做法並不荒唐,雖然不是上策,但仍不失為一策,而且是對大多數人非常實用的一策. 試想若有一糖尿病患者, 檢查前先吃兩片菜葉, 再猛跑兩小時. 得到虛假報告後, 視為通行證, 繼續在大快朵頤, 渙散慵懶的道路上快馬加鞭, 那就真是 “糞坑旁邊打地鋪 —離死(屎)不遠”了. 可見醫院的檢查規定還是有道理的. 麵臨抉擇, 大多數人是選上策, 還是選下策? 不加思索的回答自然是, 每個人都會選上策啊.但事實上, 大部分人是要選下策的. 這個現象似乎有悖常理, 可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確是事實. 這裏深層原因是下策舒服, 容易, 有誘惑力. 一位有糖尿病的網友就說過, 他知道可以用藥, 也可以調節生活方式, 後者雖好, 他還是用前者, 圖個方便, 容易. 要說這位網友可不簡單. 屢屢發表妙文, 談天說地, 評古論今, 思維深刻, 學識淵博, 深得眾網友青睞, 我也非常佩服. 可在對待糖尿病上也出此下策, 足以說明醫生的方案很有基礎.
這裏我們如果推廣一下,就可以得到更深的啟迪. 實際上, 麵臨選擇, 人們在大多數情況 下, 是不會選擇上策的, 這是個普遍現象, 而不是僅僅局限於對待糖尿病. 如能以強大的心誌,克服誘惑,堅定不移地采取並執行上策,身體健康和整體生活質量會有本質的提高。要達到以上境界,需要長期的艱苦修煉,需要在漫漫人生中上下求索。以上提到的那位網友絕不孤立. 有時讀著那位網友的妙文, 我不由得對他那経天緯地的奇才而由衷讚歎. 可轉念一想, 如果把用在那裏的時間, 精力, 才能, 拿出一些用在克服糖尿病, 進而強身健體上, 啟不輕易就能 比劉秉義更勝一籌? 誠然, 他要當上總統, 國家可能更加強盛, 世界可能更加太平。可那挺遙遠啊, 沒人讓咱當啊. 再說總統也得強身健體不是? 而對付糖尿病, 卻是眼前推也推不掉的任務, 是不是應該多下點功夫啊?
讓我們在合理的基礎上假設: 有這麽兩個人, 甲和乙, 都在四十歲得了糖尿病. 二十年過去 , 甲早以將糖尿病甩到大西洋, 並提高了身體的整體素質(如劉秉義). 他可以說, 本來就該這樣啊, 因為我有二十年的時間來改進, 哪能不提高啊. 乙則逐步惡化, 並有了並發症(這樣的例子也不難找到). 人們會說, 也是啊, 都二十年了, 病情哪能不發展啊. 兩種情況, 都有理由. 哪個對? 可以說, 這裏沒有對錯, 不必辯論, 都可以理解. 關鍵是采取了一種態度, 就要準備迎接相應的後果. 有人會說, 每個人情況不一樣啊. 對. 可是在諸多的不一樣當中, 心態的不一樣, 毅力的不一樣, 紀律的不一樣, 是不是也很重要啊? 而這些則是可以主觀把握的. 事情往往是, 那些強調客觀的人, 在處理這些應該把握的因素上, 並不是作得天衣無縫,盡善盡美, 而是很有改進的餘地. 放棄這些, 而一味強調那些不能把握的因素, 實際上是給自己指出一條很不光明的道路, 而且竭力證明光明的道路是不存在的,從而把明明擺在麵前的光明大道堵得嚴嚴實實。 這也非上策吧?
我給一位網友的順口溜中的第一句說:病痛好時機。劉秉義的經曆正是如此。糖尿病給了他一個好時機。疾病到來時,若正確對待, 人們不僅可以戰勝疾病,而且能借機提高整體健康水平,更重要的是,在此過程中,能克服舒服懶惰的誘惑,選擇需要毅力和紀律的方案,增強心誌,從而提高整體生活質量。這也是人生層次的根本提升。
順便把我那首順口溜抄錄如下:
病痛好時機,煩惱既菩提。談笑論生死,淡泊看名利。
PS:以上如對那位網友有所冒犯,還望見諒!如能從中得到激勵,采取行動,根除糖尿病,則不僅雄才猶在,而且更加健康,豈非美事?
慢性病和身材就是人的內在(意誌力,性格,頭腦,生活方式,眼光等)的反應。人如果能拒絕誘惑不偷懶並且對抗自己,幹啥啥成,而且開始的"艱難"從長遠看卻是最最省力最方便的。
發人深省.關於人的內在(意誌力,性格,頭腦,生活方式,眼光等), 是不能靠醫生開處方的.
感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