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ISI 移民服務

行動,思考,交流,沉澱
正文

北卡印第安人保留地

(2014-06-14 10:57:18) 下一個
切諾基人的苦難
文/幼河
2014年06月06日,星期五
 

  國殤日我和老伴兒出遊,打算從南到北開車遊覽藍嶺公園路(Blue Ridge Parkway)。距此路南端最近的鎮是北卡州的切諾基鎮,也是切諾基(Cherokee)印第安人保留地。說是保留地,其實也就3200英畝,大約13平方公裏。我想這個保留地也就是這個市鎮吧。印第安人保留地可開設賭場,買煙酒也免稅。這算是美國政府給印第安人土著的優待;當然,這是北美原住民印第安人飽受屠殺、驅趕和虐待,痛失家園統統被趕進保留地之後的事情。但無論怎麽“優待”,現在美國保留地裏的印第安人仍是很窮。有人說他們從精神上垮了,真的嗎?
鎮子在山腳下,鎮子邊進山的一處有個切諾基人的示範村落;裏麵有些根據原來切諾基人的住房和社會修建的一些建築和各種工具,還有些有穿民族服裝的切諾基人(大都有白人血統)在裏麵表演當年的生活(屬於工作)。確切地說,這裏該算切諾基人當年生活的展覽館。在這條路的進口處是一個有關切諾基人曆史的展覽館。這兩處參觀地點都收門票,但票價不貴。
    有關北美印第安人在白人殖民主義者來了之後的曆史,我已經讀了很多。切諾基人部落本來居住在北方,後來與更強大的印第安人部落發生戰爭,不勝而南遷,來到阿巴拉契亞山脈南部,主要是今天美國佐治亞州、北卡萊羅納州和周邊各州一些地方。因為地域上的關係,他們與白人殖民者的接觸比其他印第安人部落要多得多。因為當時來的白人很多都是做毛皮生意的,他們來到此地多與切諾基婦女通婚。因而切諾基人可以說是北美印第安人中較早接觸西方文明並逐步接受之。切諾基印第安人部落的酋長還到過英國首都倫敦,還與當時的英王簽訂了正式的條約,其主要條款規定,白人不得越過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定居;條約規定那裏是印第安人的主權領土。
    但後來北美獨立戰爭爆發。其實這一事件中北美印第安人可以置身於外,因為這是白人之間的事情;但重義輕利的英國北美殖民地內的印第安人各個部落,都清一色地站在了英國一邊。他們覺得與英國有條約,有義務幫助英王。獨立戰爭期間,北美殖民地的印第安人各個部落都積極地向謀求獨立的大陸軍進攻。當北美大陸軍戰勝英國遠征軍後,這些印第安人的命運可想而知……
    切諾基印第安人的部落的社會當時和其他北美印第安人部落一樣,處於相對原始狀態。就切諾基部落而言,他們還處於母係社會,每個自然村中最多會有七個姓氏。同姓氏內不得通婚;男人尋找配偶必須去另外的姓氏中,並“嫁”到那個姓氏裏。這和中國西南一些少數民族的風俗差不多(走婚)。我想這一規定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加強部落內部的緊密聯係。當時的切諾基部落社會可謂“原始共產主義”狀態;大家常常共同協作工作,收獲物和獵物也共享;村內居民的矛盾不能自行解決則由“村長”召開全村大會解決。從介紹上看,他們是很平和的印第安人。
    他們還非常崇拜玉米!說玉米是印第安人祖先在神的授意下通過植物雜交出來的。不過玉米的確是美洲印第安人培育的。
    以下諸段我“借花獻佛”,因為另一參觀者寫的觀感比我的好,摘編如下:

  切諾基印第安人部落示範村入口處的信息中心與一般旅遊景點無異,但路旁矗立著一尊約10多米高的木雕,是印第安智者舍可雅的木質雕像。舍可雅於1860年左右創造出印第安語的拚音文字,結束了印第安人沒有文字的曆史。切諾基是以美國田納西州的一個印第安人部落酋長的名字而命名,至今這個酋長的“光輝形象”還掛在吉普車的發源地——俄亥俄州特利多工廠的大廳裏。相傳,切諾基部落的人們以勇猛剽悍、機智果敢而著稱。1760年,切諾基部落裏誕生了一個小男孩叫舍可雅(他是白人和切諾基婦女的混血),他長大後創造了一些符號教本民族的人閱讀和書寫切諾基語,使切諾基成為印第安人中惟一有辦法記載自己曆史與傳統的部落。後人為紀念他的功績,將產於加利福尼亞的巨杉命名為舍可雅。
    舍可雅雕像麵頰上有幾滴眼淚,顯示印第安人辛酸的命運。雕像下的青石底座呈七邊形(因為切諾基部落有七個氏族),每一麵刻著切諾基部落中一個氏族的名稱及其圖騰,如狼氏族、鹿氏族等。由此往上,轉過露天劇場(定期演出反映印第安人習俗文化戲劇),便是隱蔽在參天大樹下的印第安人的模擬村落。
村內分布在一條土路兩側的手工作坊有製陶器、織花邊、編籮筐、製皮革、製造捕捉野獸鳥工具(捕獵熊、鹿、火雞和魚等),這些與在我國尤其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所見極為相似,如花邊的圖案顏色幾乎一模一樣,唯有造獨木舟與製吹箭在國內未曾見過。一段5—6米長、直徑一米的樹幹平放地上,用蘸油火把燒灼出一道槽,越燒越深越寬,至可容一人坐著時再用刀斧鑿平修齊,最後塗上油漆便成為可以下水使用的獨木舟了。使參觀者最感興趣的是吹箭。箭是一支約30厘米打磨光滑的細竹,一頭削得尖銳無比,另一頭粘上幾片雞毛,使用時裝進一根內裏打通竹節的兩米長竹竿,用力一吹箭就從竹竿另一端射出飛向目標。一位印第安男青年當場演示,他將竹竿瞄準20米外的箭靶,三吹三中靶心,獲得觀眾喝采。
過了作坊是居室,屋裏光線很暗,當中一個火塘,靠壁九張木床,一家幾口睡覺、吃飯都在這裏。火塘做飯,冬天還可以取暖。之後是酋長會議室及部落大會會場。會議室呈多邊形,七根木柱支著屋頂,柱上飾以羽毛,酋長座椅正對大門,兩旁斜著擺兩層木板是氏族代表坐位,部落重大事件在此議事。會議室外廣場是舉行部落大會的地方,廣場中央一個荊棘蓋頂的方形棚子,酋長在此將氏族代表會議決議的事項,向全體部落成員宣告。今天一位身穿T恤球褲的中年壯實印第安男子就像酋長那樣站在棚子裏向坐在周圍木板上的旅遊者介紹保留地情況。
    這位“酋長”說,切諾基保留地是美國現存的幾個印第安人保留地之一,人口1500餘人,包括七個氏族,代表會議由102人組成,民主選舉產生;七個氏族內部不能通婚,必須與其他氏族聯姻;現在年輕人多外出學習,畢業後可留在外邊工作,因此有與外族通婚的,但仍有很多回到部落村寨。
    
      切諾基人被迫遷移的曆史(資料摘編)
    
當初歐洲殖民者踏上北美土地,印第安人對這些外來者是友好的,教會他們種植本地作物,外來者才免於饑餓。但是越來越多的歐洲人要侵占印第安人土地,他們采取欺騙與武力交迭使用手法步步緊逼,後來竟然發展到赤裸裸地進行大規模屠殺,殘餘的印第安人被迫後退,最後逃進這深山密林,仍然得不到安寧。如今他們隻能居住在狹小貧瘠的保留地裏。
   在西方殖民者初到北美時人地生疏,盡量同土著印第安人搞好和睦關係,波卡宏達與約翰.若爾夫華坦酋長的女兒通婚,確保弗吉尼亞長達8年的和平發展。切諾基部落首領塞科亞本人也是白人和印第安人的混血。現代工商唯利是圖,隨著白人移民不斷增加,結果是不可避免地破壞環境,在土地擴張問題上與土著印第安人發生激烈矛盾。
曆史上的切諾基屬於易洛魁族係的北美印第安人,原住在北部大湖區一帶,被特拉華人和易洛魁人擊敗後遷移南方。1650年有人口2.25萬人,分布在阿巴拉契亞山脈南部方圓十萬平方公裏範圍內。切諾基人的生活、文化與克裏克人(Greek)等東南印第安人部落很接近。切諾基部落由紅城(戰爭城)和白城(和平城)兩種城鎮組成:紅城諸城鎮首領統一由一名最高軍事統帥指揮;白城所有城鎮官員由一名最高和平使者指揮。紅城諸城鎮負責糾紛、戰爭等暴力儀式;白城則為犯有罪錯的人們提供庇護所。
    16世紀中期切諾基人初次與歐洲人接觸時,已經擁有自己的石斧、石刀、石鑿等工具,其經濟活動為編筐、製陶,狩獵熊、鹿、麋等,種植南瓜、豆類、玉米。典型的切諾基村子通常擁有30~60座切諾基木屋,另外辟有議事廳用於召集大會、燃放聖火。切諾基人的住宅一律為無窗木屋,表麵覆蓋樹皮,門和煙囪均開在屋頂(這點我又些疑問)。
自18世紀初以來,切諾基人就在貿易和軍事方麵與英國保持友善關係,英國人不僅公平通商、帶來禮物,還努力把新移民點限製在切諾基領土之外。
1776年7月獨立戰爭爆發時,幾乎所有的印第安部落都站在英國一方。易洛魁(Iroquais)部落主動配合英軍劫掠紐約白人城鎮和賓夕法尼亞漫長的邊境線,德拉金卡諾酋長親自率領700名切諾基人攻打北卡羅來納的兩座美軍堡壘,襲擊那些進入切諾基領土的白人移民。作為報複,美國大陸軍洗劫了切諾基人的村鎮,焚燒村莊,殺死男人、婦女和兒童。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美國民兵還在佐治亞、田納西和南北卡羅來納多次挫敗其他切諾基人的武裝進攻,占領大片印第安領土。
獨立戰爭末期,從主戰場騰出手來的美軍殘酷報複親英國的印第安人。切諾基村莊被燒,莊稼被毀,戰鬥人員四散而逃。失去英國支持的切諾基人不得不逃出家園,交出南北卡羅來納的大片土地“以土地換和平”,把大片土地拱手讓給剛成立的美國新政府。
  切諾基人屢戰屢敗之後,終於認識到在戰場上原始部落決不是白人對手。他們開始吸收白人文化,學習耕作、紡織技術、建築房屋,甚至模仿美國政體組建自己的切諾基政府。在白人移民影響下,許多切諾基人主動放棄傳統的漁獵轉而從事種植業,變成安居樂業的農場主。
1820年切諾基人舍可雅(Saquoyah)在總結古老印第安語言的基礎上,模仿英語創建一種新的拚寫方式,很短時間就在切諾基部落掃除文盲。舍可雅是英國商人和切諾基女人的混血兒,他還在切諾基部落製定首部成文憲法,把基督經籍譯成切諾基宗教文獻,並於1828年2月創建《切諾基鳳凰報》,這是全美第一份印第安人報紙。
然而努力融合白人文化的切諾基人並沒有擺脫家園繼續被白人覬覦侵占的厄運。獨立戰爭後,安德魯.傑克遜將軍當選總統,由於他的母親和兩個兄弟死於獨立戰爭,所以十分仇視英國及其盟友印第安人。為博得白人移民支持,傑克遜總統主張把印第安人的大片沃土變成白人農場。
切諾基人也試圖利用美國法律捍衛自己的合法權利。根據1791年切諾基人和美國政府訂立的條約,居住在西佐治亞的切諾基人有權像其他民族一樣獨立存在,並對佐治亞的土地擁有所有權。可他們的合法鬥爭在白人至上的佐治亞州無法實行,切諾基人最後不得不將案件上訴最高法院。
1832年,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約翰.馬歇爾判定佐治亞州違反聯邦法律,宣布佐治亞州政府無權管轄切諾基人,也無權擁有切諾基人的土地。但傑克遜總統不但拖延執行最高法院判決,還鼓勵佐治亞州對判決置之不理,甚至煽動說:“約翰.馬歇爾已經做出他的決定,現在就讓他裁決吧。”
    在總統支持下,美國政府動用軍隊把切諾基等印第安人從世代居住的家園驅逐到密西西比河流域。根據1830年《印第安人遷移法》,強行把切諾基人逐出佐治亞州,由W.斯科特將軍率領7000名美軍把1.5萬名切諾基人集中到集中營,再分成每批一千人,武裝押送到貧瘠荒涼的中西部。在美軍刺刀押解下,切諾基人被迫徒步急行軍,整個遷徙在1838-1839年秋冬強行完成。由於種族歧視政策驅使下的強製遷徙管理不當,缺乏起碼的應急措施,食品短缺,沒有禦寒用品,造成沿途許多人凍餓而死。嚴寒來臨之際,風餐露宿的切諾基人苦不堪言,在116天的旅途中共有四千多切諾基人死於途中,被美國曆史學家稱做“浸透淚水的征程”。
切諾基人最終被美國政府強行押送到現今俄克拉何馬州東北部,與克裏克人、奇克索人、喬克托人、塞米諾人安置在一起,以上四個部落也是19世紀30年代被美國政府強製從東部遷移至此的。
    1838年遷徙過程中大約有幾百名切諾基人逃往山外,因而才有今天北卡羅來納州西部的奇諾基印第安人和他們13平方公裏的保留地。

印第安人的音樂: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gwNjQ1Mjgw.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