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才知道華裔導演趙婷的奧斯卡獲獎影片 "Nomadland" 有三個中文譯名,中國大陸的叫"無依之地",台灣是"遊牧人生",而香港那邊則譯為"浪跡天地"。粗看三個譯名的意思都差不多,但具體內涵其實還是不很一樣的。看電影前腦袋裏老有一個疑問,三個譯名究竟哪個更貼切影片原意。
影片第一個畫麵是幾行字幕,說內華達帝國鎮主要的就業機會生產石膏的工廠關閉了。鎮裏又沒其他工作機會,所以全鎮居民包括剛失去親愛丈夫的影片女主費恩不得不離鄉背井,到外地尋找新的工作。幾個月後帝國鎮因為無人居住,連郵政編碼也給撤銷了,徹底成了Ghost Town。
費恩把自己的廂形車布置成一個家的樣子,然後開著流動的家四處打工。第一份工作是亞馬遜分揀中心的臨時工,站在分揀流水線上分揀裝箱貨物然後發往各地,這裏她認識了旅途中的第一位友人琳達。到夏天她在Badland 國家公園找到下一份臨時工作,幫助管理和清潔宿營地,並和之前在旅途中幫助過她的大衛再次相遇,而且顯然大衛對她情有獨中。秋天國家公園宿營地關閉後,費恩在中西部的一家糖用甜菜廠打工,並再次和扔下女友流浪的年輕人德瑞克相遇,還背誦自己結婚時的定情詩"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鼓勵年輕人。所以從這條故事線條來看,港譯"浪跡天地"還是蠻貼切的。
影片的第二條線是費恩離開亞馬遜分揀中心後短期呆在一個沙漠宿營車營地的經曆。這個營地是美國著名的宿營車生活倡導者鮑布威爾士建立的,地點在亞利桑那州。鮑布威爾士生長在阿拉斯加,1995年離婚被掃地出門後,隻好以一個廂形車為家。習慣以車為家的生活方式後,他慢慢成了以車為家遊牧生活的倡導者和代言人。2011年他在亞利桑那州的誇孜賽特組織廂車遊牧族首次聚會時隻有45人參加,但到電影 Nomadland 拍攝的2019年,與會人數達一萬。集會上有廂車遊牧生活的講座,有銷售和交換廂車生活用品的集市。鮑布威爾士的油管頻道以前了解宿營車生活時看過幾期,沒想到他本人還在電影中現身。
在宿營地,費恩還遇到另一位營友史旺奇,幫她修好破損的車胎並成了朋友。史旺奇說自己患了癌症,時日無多但她不願躺在醫院等死,就開始了房車遊牧生活。在生命結束前,盡情享受大自然,盡情享受自由。所以從這條線索來看,影片中文譯成"遊牧人生"也是有道理的。
影片的發展還有第三條線。費恩秋天在甜菜打工時廂形車壞了,幾千美元維修費對手頭拮據的她來說就是天文數字,無奈隻好向遠在加州的妹妹求救。她接受了妹妹的救助,並堅持手頭寬裕後如數償還,但沒有接受妹妹勸其留下的建議。影片中另一個重要人物大衛在沙漠營地給費恩不少幫助,後來他生病後費恩送他上醫院,然後又勸他隨探病的兒子回去同住。之後費恩再去探望大衛時,已經習慣了家庭溫暖的大衛再度向費恩表白,勸費恩留下來共同生活但她沒接受。
影片中費恩有兩次機會安定在有房有床的屋子裏,但都因感覺不到當年和丈夫那種相濡以沫的溫暖而回絕了。到了影片結尾,遊走了一年的費恩又在冬天呼嘯的寒風中回到了帝國鎮。影片這時才出現了帝國鎮廢棄的畫麵,破敗的石膏廠廠房,了無人跡的街道,以及空蕩蕩的老家。然後大雪紛飛中費恩又再次上路,影片最後那個去路漫漫的畫麵點明了主題,無依之地。
過去三十年的全球化,讓美國廣闊的中西部成了低技能藍領的無依之地,而今後三十年人工智能發展會不會讓城市成為高技能白領的難依之處,時間會給出答案的。
讚同!五湖兄周末愉快!
從五湖這裏是領會到了一些東西。寫東西也有謀劃,做任何事都有謀劃。
心裏玩味體會看清楚,謀定而後動,可以訓練、保持自己心理的清明。
各個領域,方法都有共通的地方。
和有些人運筆寫字一樣,是有涵養功夫。動心忍性。
三個名字,我覺得 浪跡天涯與遊牧人生比較直白,無依之地 比較深層:))
來這個世界,我就沒打算活著離開。嗬嗬
收集的三個譯名倒是有意思,還是無依之地更反應我的觀感。。
《無依之地》還沒看,不同的視角有不同的觀感,不同的時段有不同的認知。
有些人很努力,有些人隨波逐流。
唉,想改變,談何容易。
謝謝分享。
其實,每個人的心裏都有一塊隻有自己知道的時隱時現的無依之地。
有時覺得我們是非常幸運的一代,見識過糟糕的社會/經濟模式,因而有了某種“抗體”;現在享受到不錯的模式,因而得以安度餘生……(??)
你的總結好精辟:
同一電影,有情懷的看到的是浪跡天涯,有錢有閑是遊牧人生,其餘的就是無依之地。視角不同,結論大不一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