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兩天是多倫多每年一度的Door Open日,兩天從早上十點到下午四點,市內有曆史意義或特點的省市級公共建築,銀行,劇院,教堂和廟宇等對外開放,並有人員義務講解。這些年裏隻要事前有聽說,我們都會選一個地方去打望一下,一二十年下來也參觀了多倫多不少的名建築。上星期五,LD發Email提醒今年的Door-open日又到了,要我選一個地方去看看。
市內有名的建築都去過了,再找地方打發半天時間不那麽容易了,我攪盡腦汁冥思苦想之際,想起了幾周前電視上看到的一段采訪,介紹多倫多當河老磚瓦廠廢墟改造的故事,提議上那裏打發星期六這一天,出乎意料LD這次沒多大異議,事情很快就定了。
多倫多的曆史起自安大略湖濱,東邊是當河河穀,西邊是漢伯河穀,兩條半大不小的河溪及其分叉,是多倫多靈氣的來源。加拿大最大的兩個城市,多倫多和蒙特利爾,一個靠湖另一個有山,有湖的聚財,所以加拿大銀行保險機構的總部都在多倫多,聯邦的財長也多出於此地,有山的地方取勢,最近十來任總理中,三中有二都來自蒙特利爾或附近。
當河老磚廠廢墟位於當河河穀中段,從1889年起就開始為多倫多的建築提供磚瓦,當時多倫多的人口不三十萬,僅僅是今天的十分之一。製磚需要粘土,從地麵一層層取下去,一年又一年,取土坑越來越深,最後成了幾十米的錐台深坑一個,深坑四周是螺旋形車道,從坑沿一直下到坑底,和露天煤礦鐵礦的礦坑看起來一模一樣。到九十年後的1980年,粘土采到了盡頭,礦坑廢棄後積水成湖,以前取土時不適合製磚的地表土堆積成山,成了俯瞰整個廢墟的觀景點,從那裏向南望過去,多倫多的標識性建築CN 塔在天際線那邊遙遙可見。
老磚廠廢棄後的十年裏,成了無家可歸和吸毒者的天下,然後到了1991年,加拿大的非營利組織EverGreen接下這個爛攤子,從其他地方運來淨土蓋在汙染了的毒土上,又種上樹木進行綠化,同時清理舊廠房改作其它用途,其中之一就是周末的農貿市場。
星期六那天上午離開家,開到那裏快十點了,停車場平時要收費,那天為了配合Door Open日,停車費也免了,省下的後來付了午餐,當然還添了不少錢。
下車後,迎麵的舊廠房後麵是老磚廠不再冒煙的煙囪,正麵是一幅實景圖畫,用磚廠廢棄的鋼板切割而成,上麵攀援著綠色的植物,初看隻是覺得作品蠻有創意的,但沒看懂個所以然,後來隨義務導遊參觀時,她說鋼板畫實際上是一幅多倫多的區域圖,畫上一左一右兩簇攀緣的綠色植物,代表著東邊的當河和西邊的漢伯河。這個創意很好,兩簇植物的綠色,為冰冷的多倫多大地添加上蓬勃的生機。
據導遊介紹,四十年代前磚廠主要的勞動力是愛爾蘭的移民,他們以前在本國是農民,生活很不容易,二戰期間則是不遠處的多倫多戰俘營的德軍戰俘。二戰後,工人來源是意大利葡萄牙移民,當時的工作是計件製,製一匹磚算一份錢,這些意大利移民幹活很賣力,掙到了在新大陸的第一筆生活費。LD工作的建築公司幾年前過世的大老板,當年就是在磚廠幹活的西西裏移民之一,幾年後離開磚廠,帶著在磚廠的經曆進入多倫多的建築行業,從最低的累脖工幹起,後來和另一個意大利移民合夥開辦了自己的建築公司,一二十年後,他們的建築公司進入多倫多建築行業的前五名,死前公司傳給了二兒子掌管。
磚廠的舊廠房有十幾棟,但經改造仍可使用的隻有三處,一是製磚車間,保留了五六十年代從德國進口的製磚機械,旁邊是接待大廳,另一頭是會議室,出租給他人開會,搞活動,或用作婚禮的化妝室。
燒窯車間最大,最有東西可看,但那一天有人租下來準備下午的婚禮,不讓進裏參觀,無奈,隻好下載了一張網絡圖片立此存照。照片畫麵的對比很有意思,廠房破敗的背景,對襯著婚慶布置的鏃新,舊的磚窯已經解體,而兩個獨立的男女則將結合成新的一對,黑對白,舊對新,殘破襯新生,那幕畫麵,很好地詮釋著人世間生生不息的生命輪迴。
(網絡圖片)
老磚廠的磚瓦涼曬車間,現在成了周末農貿市場。和其它農貿市場不同的是,攤主無論男女老少,都是白白淨淨的,膚色完全沒有那種整日裏臉朝黃土背朝天曬出來的黑裏透紅,感覺他們就是城裏的老白領,小白領,在自家後院開了一塊地,種了些蔬菜水果,周末運到這裏來買。東西號稱Organic,蘿卜長得坑坑窪窪,白菜顏色很深,和超市的大不一樣,特別貴,白蘿卜三元錢一磅,Muffin也是三加元一個,感覺整個市場,就是一個雅皮們周末找理由聚會的場所。
中午飯點時間,去裏麵的餐館要了兩客Brunch,來時免了的停車費,打在飯錢裏了,多年逛街的經曆是,大城小鎮裏人氣最旺的地方,就數餐館Foodcourt了,還是那句老話說得對,人是鐵,飯,才是鋼。
經常開車經過,老想去看一看,請教怎麽開車去?是不口耍買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