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越北雲南之行的最後一站是滇東南古城建水。之前沒聽說建水這個地方,安排整個行程時元陽梯田之後還有一天富裕,我們對著滇東南地圖捉摸去哪裏消遣這段時間。最初想去蒙自,那裏是元陽所在紅河自治州的首府,後來放棄了這個想法,主要是不順道,後來不知是太座還是我在網上查到元陽去昆明途中的建水也是一座古城,交通很方便,有公車和火車直達昆明,於是順理成章的,建水就成了最後一站的落腳點。
建水現在隻是紅河州的一個縣,但古時卻是滇東南的重鎮。明時叫臨安府,統率現今紅河州的八個州縣,隻是到了清乾隆年間才降州為縣,改名建水,從此臨安這個名字就給蒙上了厚厚的曆史塵埃。
建水過去不僅是區域政治重鎮,而且是一個文化教育中心,古城中心的孔廟始建於元代,規模在全國眾多的孔廟中排行第三,僅次於山東曲阜和北京的孔廟。當初上網了解建水的相關信息時,得知地處雲南邊疆的建水有如此規模的一座文廟,一時難以置信。
我們在建水下住的旅店在古城內靠近西門,辦完入住事宜後前台小姑娘介紹說四樓上麵有一個曬台,上去可以眺望街對麵的孔廟及園林。我們房間在三樓,安排妥當後便上了屋頂曬台,如前台女孩所說從曬台往北看去,層層疊疊的屋頂之後一片開闊的水麵是孔廟的菏花池,再往後殿宇軒昂 ,就是建水孔廟龐大的建築群。
不過下午出去時我們沒有進孔廟,看山遊水十來天後有些視覺疲勞,不想多用腦袋,隻想輕輕鬆鬆地在街上閑逛,我們隻在孔廟大門拍了一張菏花池前孔老先生的塑像,算是一個留念。
往東走,下一處古跡是建水的貢院,興建於明朝,是建水曆史上崇尚文化的另一個標誌。明清時建水讀書追求功名盛行,讀書人多,考取功名的也多,最多的一次,雲南全省中舉的半數出自建水,號稱“臨半榜”。
我們逛街的一項主要任務是買到第二天中午去昆明的火車票。建水古城的布局呈丁字形,我們旅店在古城主街臨安街西頭,火車票代售處在北門外的新城,我們離開臨安街上的貢院大門後掉頭走北正街去北門,街頭入口是一座牌坊,可能是近年興建的,做工還可以,像模像樣的。後麵的北正街是一條林蔭大街,樹冠蔽日,街兩邊門麵仿古的店鋪人氣很旺,第二天我們打車去火車站途中和駕駛閑聊時,問他當地人逛老城不,他回答說老城是建水主要的購物場所,當地人也常來。
火車票出乎意料地俏,普通的坐位票賣完了,隻有硬臥改成的坐票,我們沒敢挑剔趕快拿到手,同時暗自慶幸自己提前來買票,不然次日走時去車站再買,等待的可能就是失望了。
車票在手,心裏踏實了許多,我們回到老城繼續我們的閑逛。建水還有一處看點,叫朱家花園,在一條和主街分岔名為翰林街的小街上,我們到那裏時已是傍晚,小街上滿是遊客和當地人。我們在一家店門口坐著不少人的小店買了兩碟當地有名的小吃燒豆腐,沾著調料吃,豆腐裏麵不進味,不知道是我們的吃法不對,還是味道僅僅如此。
晚餐去了翰林街上一家店名為香滿樓的餐館,裏裏外外都是中國傳統裝飾,份圍很好。我們選的座位在二樓臨街的騎樓上,可以看到下麵的市景,餐館的陳設和服務人員的穿著,依稀讓人穿越回到了宋朝。點的菜兩樣是建水特色菜,瓦罐氣鍋雞和草芽,另外一個菜是幹煸鱔魚, 三個菜無論是色香還是味,都無可挑剔,配以古香古色的環境,感覺建水遠在邊疆,但不輸於內地。
晚上去了東門,也叫朝陽門,是古城三座城門中曆史最悠久者,建於明洪武二十二年,外觀與北京的天安門相似,但隻有一個門洞,規格上不敢與京城的五門天安城樓爭鋒。
建水除了古跡多外,還有一多,就是水井多,古城內的古井幾百年來一直用到今天。第二天一早我們去了西門外,穿過小巷就到了有名的板井,井邊除了周圍的居民取水外,還有人在灌瓶送到城內人家食用。井邊不遠就是有名的板井豆腐,就近取井水做豆腐,在《舌尖上的中國》有過介紹。豆腐店讓人品嚐,五元錢,可以任飲任吃店內的豆漿、豆腐花和炸腐皮,說不上特別的好吃,但勝在新鮮。
建水城外的名勝古跡也不少,因中午要乘車去昆明,我們不敢遠走,隻去了城外不遠的雙龍橋,橋因建在瀘江河和塌衝河兩河交匯處,故名雙龍,橋有十七個橋拱,屬於中國十大古石橋之一。雙龍橋是一個開放公園,不收費。
那天是一個很爽朗的晴天,山茶花也開了,明媚的陽光下古橋特別的上鏡。遊人不多,河邊橋上隻看見兩三撥人家,忙忙碌碌奔波了十來天後,在建水我們終於可以不慌不忙地打發著時間了。
去昆明是一列綠皮火車,那個過去半個世紀承載著無數中國人旅遊夢想的交通工具。早聽說綠皮火車停開了,但在雲南,綠皮火車還在運行,為了居民的往返,為了遊子的遠行。
你的雲南之行很有特點,收藏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