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五湖以北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2015香港行: 平民的九龍

(2016-01-06 13:07:02) 下一個

相對於港島的高端亮麗,維多利亞灣北麵的九龍平民化多了。

香港行第一天,從深圳乘船到港島上環後轉乘地鐵過維多利亞海灣,直接去了對麵的九龍尖沙咀。海邊扶欄南望,海灣對麵港島上的高樓大廈全景壯美無限,目移景換,消耗掉了手中相機的不少內存。

就是在尖沙咀海邊,不期而遇地我們走到了香港的星光大道,九龍的一個名景點。香港的星光大道以前聽說過,但從沒特別地留心,這次計劃遊程時也沒有想到這一點,原因是香港電影過去看得不多,最近十幾年沒看過一部港產影片。

平生看過的第一部港產電影是《巴士奇遇結良緣》,77年由早不存在了的香港長城電影公司拍攝,國內的放映時間可能是七八年底或七九年初。電影情節記不大得了,印像中是一個有關香港公車小夥的故事。小夥性格陽光,喜歡見義勇為,一次在車上阻止扒手行竊一個女孩時贏得了好感,兩人開始來往。電影給我印像最深的,一是狹窄街道兩邊的高樓,二是雙層的公交大巴,雖然當時在也算是大城市的成都就學,但電影《巴士奇遇結良緣》讓當時還很年輕的我知道,世上還有更現代的都市。

準備這篇遊記小文時,特地去了解一下這部電影的來龍去脈。電影女主角是李燕燕,扮相甜美,很像同時代內地的清純女神龔雪,是長城電影七十年代推出的“四小花旦”, 作為早期長城公主夏夢、石慧、陳思思的接班人

香港人說粵語,但由於曆史的原因,過去有很長一段時間裏香港電影市場國語粵語各分天下。香港是一個開放的社會,五六十年代時內地和台灣為了在香港占有一塊與論地盤,分別支持左派的長城鳳凰,右派的邵氏,一時間裏把香港國語電影吵得火熱。六十年代中期,香港經濟起飛,私營企業蓬勃發展,市民收入進入小康,有了更多的時間花在娛樂上,這時以粵語為主的娛樂電影應運而生,特別是李小龍以真實武功為主的《精武門》把娛樂功夫片推到了高峰,而同時期的左派電影受文革的牽累,讓人避之不及。

文革結束後,長城鳳凰幾家又緩過氣來了,開始拍一些既反映小老百姓生活,又加些娛樂元素的電影,那時看的《巴士奇遇結良緣》就是這一類型的影片。後來左派電影公司也開始拍功夫片,新聯找上內地的武術冠軍李連傑,以少林武術為主題,82年拍了電影《少林寺》,當時香港及內地票房收入超過四千多萬港元,是功夫片的又一經典之作。可惜之後,香港影視界娛樂之風愈來愈盛,又沒能像當初功夫片一樣發展出新的影片類型,香港電影八十年代盛極一時之後終於走了下坡路,一如星光大道上的塑像及影星名字一樣隻剩一種價值,供人懷念。

 

 

離開星光大道後,我們去了九龍半島南北走向的中心主街,彌敦道(Nathan Street) ,這是一個和對麵港島完全不同的世界。港島上高樓林立,窗明牆淨,街上車雖然多,但秩序竟然,反觀九龍彌敦道兩邊的建築,看起來多是六七十年代興建的混凝土樓房,斑駁老舊,感覺像回到了八十年代的廣州中山路。街上車多,小車雙層公交大巴擠在一起,基本上是首尾相接,但很暢通,紅燈急停,綠燈潮水般車流滾滾。過街的行人更多,沒人行天橋可走,綠色過街人行燈一亮,等在街道兩邊的人群撲下街道如過江之鯽,浩浩蕩蕩的。

街邊的店鋪種類和港島那邊也不一樣。對麵港島上的大多是海外的奢侈品店,賣舶來品,瑞士手表,法國香水,意大利跑車,逛商店的多為中青年白領。而尖沙咀,大街小巷則滿是賣黃金的周大福,賣珠寶的周生生,最密集的地方可以看見周大福街這邊一家,旁邊一家,街對麵還有兩家,店內人不多,僅有的幾人年齡大媽級,還不知道是不是托。

港人做生意也喜歡一窩蜂,以前攝相機數碼相機好賣時,滿街都是電子產品商店。幾年前公司一位伊朗裔同事出差去泰國,路過香港時聽說電子產品便宜,在尖沙咀彌敦道周圍閑逛時,進了一家電器店打聽相機的價格。他不是一個懂行的攝影愛好者,隻是有時間時喜歡拍幾張,之前一直有念頭想買一個入門的佳能單反機T2i練手,但當時佳能T2i加拿大售價七百元,加稅超過八百元。在尖沙咀那家商店他看見一個佳能,外形類似,要價包稅低於六百美元。店員告訴他是佳能入門級單反,他以為就是想要的T2i,高興極了,以為在香港撿到了天上掉下來的餡餅,高高興興地掏出現鈔買下相機。回機場搭機到曼穀後住進旅館上網一查,自己買的不是入門級單反T2i,而是簡易單反T2,加拿大售價才不到四百元,當時他那個氣呀。晚上,同行的華人同事向他解釋港人國人有所區別,他心裏才好受些,回來見到我們這些華人同事時才不那麽見外。

 

 

 

之前聽說香港的粵菜有名,出發前抱著不小的期望,以為經典粵菜館四處都是,結果尖沙咀的大街小巷都逛遍了,也沒見幾個,看見的大多是小食店。

十幾年前,多倫多中區唐人街還很興旺時,我們一家過一段時間,就要去中區的粵菜館吃早茶。入座後,有大媽大嫂推著小車,上麵放著熱氣騰騰的竹製小蒸籠,在餐桌之間轉著圈,口裏說一遍粵語,再說一遍粵味國語,“鳳姐瞎搞",剛開始聽得有些糊塗,後來才明白說的是鳳爪和蝦餃。 小車走近時,我們讓大媽大嫂揭開蒸籠蓋 查看裏麵的小食,當時早茶便宜,小號的像鳳爪小尤魚,才0.8加元,大號的如三個小叉燒包,一元二,每次上中區粵菜館吃早茶,鳳爪小尤魚叉燒包都是必點之物。後來加拿大移民放開,每年落地多倫多的國人兩三萬,很快,市區其它地方和周邊城市都開起了川菜館,湖南菜館,北方菜館,都是熟悉的滋味。漸漸地,我們不去粵菜館了,回想起來,可能有十年沒去過中區的粵菜館了。

 

 

停留香港的第二天,去了港島上的太平山俯瞰維多利亞灣海景和山下的高樓,後來在山下的中環灣仔閑逛了一下午。第三天,計劃去九龍旺角的“女人街”和附近的花鳥市場,出門在外,什麽我們都想見識見識。

“女人街”太座想去,倒不是有什麽要買,隻是那個街名讓她心癢癢的,所以說,取一個響的名號生意成了一大半。早晨出去時,天陰沉沉的,正下著小雨,我們進地鐵坐到旺角站,出站後往東過了兩個小街,就到了“女人街” 所在南北走向的通菜街。

我們去得太早,正遇上街上小攤鋪把裝滿貨品,蓋著紅藍白條紋防水塑料布的小車從街邊或者遠一點的背街貨品儲存處推出來,做活的小工看起來像南亞人,壯實,行動麻利,不像加拿大的南亞人,做工時慢騰騰的,說的多做的少,同一地方來的人,差別大去了。正應了那句話,淮南為桔,到淮北成枳了。

街上已攤開的攤鋪,之間用紅藍相間的條紋塑料布隔成不到二十平米的小隔間,上麵用防水塑料布搭成頂篷,要賣的衣物,大小皮包懸掛在四周支承隔間塑料布的鐵架上,上下好幾層,麵積利用得相當好。時間還早,打量攤鋪上貨品的人不多,各色人種都有,黃的,白的,棕的,黑的都有一些,看來“女人街” 的名聲早已在外,全世界的人來香港後都要上這兒見識一番。

我們也沒啥可買的,攤鋪隔間紅藍條紋的塑料布,總讓人想起八九十年代國內的長途汽車站,火車站裏人們拎著的編織袋,大包小包的裝滿了廉價的物品,“女人街” 觀光可以,購物還得上別處去。

 

 

 

從“女人街” 到更北邊的花鳥魚蟲市場的路上,出乎意料的,我們遇上了一群香港的特色做工的人。這是一群女性,說得更準確的,是一群女孩,因為看其麵容,大多年不過二十,當時我們正從一條大街的左邊上了人行天橋,打算跨過大街走到街右邊。上完階梯到了橋麵,視線內出現一幅場景從未見到過: 天橋兩丈多寬,有棚,兩側開敞,不像港島天橋玻璃封閉可以擋風雨,寬闊的橋麵兩邊連綿不斷,大小不一的墊布上坐著一群群包著各種色彩頭巾的女孩,看其裝扮,應該是東南亞某一國家,馬來,印尼或菲律賓的穆教女孩。那天是星期天,做工的人休息的日子,以前聽說香港不少外來的小保姆,那天的所見證實了這個說法。

小保姆們看起來沒什麽不開心的,也許她們一出生,耳聞目染,就接受了女孩必須養家糊口的觀念,稍微有些自理能力時,就離家到一家素昧平生的家庭服務,將來的命運,全仗著自己的聰慧和主家的品性。父母讓自己年輕的女兒寄人籬下,安全難保,這種做法讓有一個女兒的我們,感情上永遠也無法理解和接受的。

世上有各種各樣的人。記得去年去雲南大理麗江旅遊時,導演是一個三十來歲的昆明男人,父親漢族,母親白族,他開口閉口不隻一次的沾沾自喜地說,在他們那個地方,一等男人,琴棋書畫,二等男人,辦公室裏寫寫劃劃,女人呢,田間幹活,回家後收拾家務,生孩子養孩子。他很為自己的口才而自戀,同時又為自己不得不用那口才為車上二等三等男人,以及沒等級的女人們服務而暗暗不平,他這樣的,是男的,但卻夠不上像是一個人。

 

 

聽說九龍的花鳥市場有些特色,剩下的半天裏我們去了旺角北邊的水族街和花市。依我們的想象,水族和花市應該各在一個露天或者大屋頂的市場內,水族市場放置著巨型玻璃魚缸,裏麵遊弋著稀奇古怪的熱帶魚類。花市則是一個接一個的攤位,擺滿了各色各類的熱帶花卉,人還沒有走近攤位,異香撲麵而來。然而現實很出乎意料,水族街和花市各在一條小街上, 隻占了半邊街,有數的幾家店鋪,沒什麽稀奇的魚,罕見的花。九龍, 沒想到是如此的平民化。

2016.01.06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五湖以北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好人和壞人' 的評論 : 沒事瞎寫。那草叫豬籠草,可以捉蚊子
好人和壞人 回複 悄悄話 寫得真細致呀!可見很用心!最後兩張照片上的植物是什麽?我還從未見過
五湖以北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石假裝' 的評論 : 我們住九龍這邊,一天到晚人氣十足
石假裝 回複 悄悄話 喜歡平民的地方,有生活氣息。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