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在北德小城出差,當中周末有兩天休息,即決定上漢堡周遊一遭。車過北德交通十字路口漢諾威城後景色不知不覺中,從連綿起伏的丘陵變成了平原,放眼四顧,一馬平川,感覺就像八十年代第一次去北京時列車經過的華北大平原。唯一有些礙眼的,就是公路兩邊田野裏隔不到幾公裏,就會出現幾座風力發電的透平轉子,不停轉動的葉片陣列,讓人以為誤上了星球大戰中太陽係外的某一個星球。
兩小時後公路右邊遠處出現了遠洋港口才有的龍門吊車的影子,我知道漢堡城快到了。住進了漢堡西區的旅館後,上不遠的地鐵站打地鐵去了市中心。漢堡的地鐵站看起來老舊,但地鐵車次很密很準時,人不是太多,經常有座位可坐。到了市中心的地鐵站,下車上天橋一看,原來是和漢堡火車站在一處,車來人往的,四處都是久違的人潮,說是陌生,又感熟悉。
因為是臨時起意,事前對漢堡沒作多少了解,隻知道漢堡是德國的第一海港,幾百年前德國這個國家還不存在時,就是歐洲北部幾個重要城市組成的城市聯盟,漢莎聯盟的出海門戶。漢堡既是德國的主要港口,也是工業基地,其地位相當於中國的上海,美國的紐約,澳大利亞的悉尼和加拿大的多倫多,和這幾個城市相似,漢堡城內外國的總領館數量眾多。
逛一個城市,簡便的辦法就是坐市區觀光車,人隨車走,車上導遊先用德語後用英語,一個接一個景點講述著與之相關的故事。
觀光車從漢堡火車站出發,先去了站西Binnenalster湖濱的商業區,那一帶很繁華,商店櫥窗的陳列琳琅滿目。和加拿大美國商舖常見的大幅玻窗不同的是,漢堡商店的櫥窗細高修長,和建築物上豐富的細節相匹配。接著觀光車路過了新文藝複興風格的漢堡市政廳,以及漢堡城五大路德教堂 St. Jocobi 、St. Petri、St. Katherine、St. Michaelis,然後一路向西去到了易北河邊的碼頭區。漢堡的主城區在易北河(River Elbe)以北,岸邊曾有客貨碼頭,後來城市有了規劃後,遠洋的客運貨運碼頭都集中到了河南岸,上午從南邊來漢堡開近易北河時看見的不少龍門吊車都在河南岸,而河北岸隻保留了輪渡碼頭和漁市。
晚上在WXC上看到網上筆友安娜晴天的留言,建議第二天一早去漁市,見識那兒交易的盛況。頭天乘車遊覽時,印象中導遊說起漁市在河岸中部,所以次日一早便開車直奔目的地。到地點發現錯誤時已晚矣,河邊主幹道封路成了當天的馬拉鬆比賽路線,人和車都困在老港口住宅再開發區裏出不去了。幾經嚐試也沒找到出路,還白費了不少時間,過了漁市收市的時間,最後隻好棄車步行到附近地鐵站乘地鐵到了中央車站,然後再從那步行向西,去看漢堡眾多的教堂。
出車站剛跨過站前大街,天下起了大雨,行前沒準備雨傘,隻好街邊一個星期天不開門的店門前避雨,街對麵就是要去的第一家教堂,St. Jacobi(聖雅各布教堂)。聖雅各布教堂是漢堡五大路德教堂之一,其初形可以追溯到1255年,但1944年在漢堡大轟炸中損毀,重建時鍾樓尖頂設計成很現代的八邊形,但教堂內部仍做成為簡潔版歌特式,聖雅各布教堂裏最珍貴的要數建於1693年有4000條音管的古老管風琴了。
離開聖雅各布教堂時雨基本上停了,下一個要去的教堂是隔一條街的St. Petri(聖彼得教堂)。這個教堂鍾樓主體是四邊形,但尖頂呈八角形。教堂穹頂也是簡潔版歌特式,內部裝飾不是很有特色,也沒有英文的介紹資料可以閱讀。
離開聖彼得教堂繼續往西,到了漢堡市政廳廣場西側,新文藝複興風格的漢堡市政廳的銅綠色房頂即在眼前,當時以為回程時還有時間探訪,沒往裏邊去,隻在廣場邊拍了兩張市政廳的外貌,沒想後麵的兩座教堂用了不少時間,再沒機會去漢堡市政廳了,算是這次漢堡之行的一樁遺憾吧。
市政廳廣場左邊樓房頂上冒出一座教堂的鍾樓,大鍾之上一層柱廊,柱廊之上再一層柱廊,這種雙層柱廊結構是其特有的,對照著地圖一比較,這座教堂就是St. Katherine(聖凱瑟琳教堂),這座教堂也是五教堂中唯一以聖女命名的,教堂鍾樓的雙層柱廊設計,看起來有一份女性的柔美。
教堂看起來很近,但找到正門卻費了不少時間,在大街小巷裏周折了幾轉後,我才找到麵向一條小街的教堂大門。可能是雨天的關係,教堂裏麵沒幾個參觀者,門內左側一個櫃台擺放著德文英文的教堂介紹,我正打算從台上取一份英文簡介,櫃台後麵一位年過七十的德國老太告訴我,英文介紹收費, 1.5歐元一份,我上下搜遍了衣服口袋也沒找著零錢,隻好放棄了收集教堂簡介以備記遊之用的想法。我離開櫃台正要往教堂主廳去,德國老太叫住我,問要不要她的介紹,我當然是求之不得的。她領著我往裏走,一邊告訴我這教堂的保護神是聖凱瑟琳,地位相當於天主教裏的聖母瑪麗亞。教堂最早建於1250年,1943年七月大轟炸時,教堂屋頂及鍾樓尖塔都炸塌了。她指著左邊一處鐵欄杆圍著,紅磚裸露沒敷石灰膏的破門洞對我說,那就是大轟炸殘存下來的舊牆。上世紀五十年代重建時,參考曆史照片複原成現在看見這樣的建築。教堂鍾樓塔座為四邊形,八邊形鍾樓之上為鼓形塔體,然後是八根立柱的柱廊,再又是鼓形塔體八柱柱廊,最頂上則是呈八角形的尖頂。
圍繞教堂裏介紹了一圈後我們回到教堂門口,想到老太太介紹的熱心,覺得還是買一份教堂簡介吧,才對得起老人的付出。我給了她五歐元紙幣,告訴她隻找還我三歐元。不知是不是因為我這一小小的“慷慨”,進教堂前原本陰雲密布的天空,出來時頂上居然現出了幾小片藍天,我抓住這機會,趕緊拍了幾張藍天下的聖凱瑟琳教堂。
漢堡教堂之旅的最後一站,也是壓軸戲是St. Michaelis教堂。St. Michaelis教堂高132米,是漢堡城內最高的教堂建築,以前輪船進港時都以其作為導航。
St. Michaelis教堂位於漢堡東西向的主街Ludwig-Erhard南側,教堂右側也即麵向Ludwig-Erhard大街的一側,矗立著一座十六世紀宗教改革的發起人馬丁-路德(Martin-Luther)的銅質塑像,教堂正門門廊上方是一座天使首領Michaelis為護衛婦幼而與魔鬼搏鬥的銅像,其造型之生動感人,不下於雕塑史上的著名作品。在漢堡的五大路德教堂中,St. Michaelis教堂興建最晚。其它四座教堂興建時,宗教改革還沒發生,所以建築最初的形式還是天主教堂流行的歌特式,改作路德教堂後也沒有根本的變化。而St. Michaelis教堂建於宗教改革後的十七世紀中葉,作為一所路德教堂來興建的。為了體現St. Michaelis教堂與天主教堂的不同,設計者一改天主教堂常見的歌特式,采用了當時流行的巴洛克建築形式。
走入教堂,立即感覺到和之前探訪過的三座教堂大不一樣。教堂主堂分上下兩層,二層類似於歌劇院的包廂。教堂內牆為白色基調,波紋狀的裝飾線條,飾以金燦燦的鋶金,明快的色彩,華麗的裝飾,一改以許多天主教堂裏麵那種莊嚴肅穆但又有些沉悶的氛圍,予人以感覺更像是歐洲的一座宮廷舞廳,或是一座歌劇院。教堂裏麵的管風琴和大理石講道壇,也是雕梁畫棟的巴洛克風格。以自己的理解,教堂應該是一個讓人得到片刻寧靜之處,St. Michaelis教堂巴洛克風格的明快豔麗,總覺得和朗朗的誦經聲不是那麽諧和。
St. Michaelis教堂有樓梯及電梯通向鍾樓上麵的柱廊,供人眺望漢堡市景。前一天乘雙層觀光車路過St. Michaelis教堂時,曾見有不少人在鍾樓柱廊上憑欄眺望,所以禮拜堂巡覽了解之後即花了五歐元購票,順著鍾樓樓梯上柱廊了望台。了望台在八十三米的高處,我在照明不足的鍾樓裏一級級樓梯攀爬著,五百多級之後終於見到了頂端的木門。當我上氣難接下氣地推開木門,一股勁風夾著冷雨迎麵而來,把登高眺望漢堡市景的熱情潑掉不少。
上了了望台,在勁風冷雨中繞著園形柱廊一圈,柱廊遠比預想的要高,八根廊柱也不似下麵看來那樣纖細,柱廊外,百米之下漢堡的高樓矮屋籠罩在煙雨之中,拍照一時不能作了。我退進鍾樓下了一層,吸收些室內的熱量暖和身體,一邊看著之前收集的教堂介紹打發時間,時不時還上去推開門,查看外麵的天氣情況。這樣上下折騰了好幾次,終於在烏雲縫裏盼到了幾束陽光。隨著雲塊的開合,漢堡下午的陽光時而東移,投射在市區三座教堂尖塔的金色雕飾上,金光閃閃,時而南去,照亮了易北河南岸繁忙的碼頭,舟楫南去北往。我呢,也順著老頭爺的指引用鏡頭,在了望台不停撲捉著漢堡城東一片西一處的亮點。
2015.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