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39)
2019 (47)
2021 (62)
出差是一件很辛苦的事,遠離家、家人和熟悉的環境。
出差和工作有關,去的地方往往都不是風景名勝,不過如果是去國外,那怕地方再小,經常會見到遇到不一樣的人情風俗和景物。這次去北德出差,歐洲分部安排在漢諾威西邊的Bad Salzuflen鎮住,那裏去客戶隻十來分鍾。Bad Salzuflen鎮過去產鹽,鹽業不行後,現在利用溫泉開療養院,所以旅館多。
那天早晨在法蘭克福機場取車後,一路向北行駛四小時,於午後到達Bad Salzuflen鎮住入旅館,小眠兩小時後基本從七小時連夜飛行中緩過勁來。我拉開窗簾,德國春日下午明媚的陽光灑入室內,窗外是一條背街,街對麵的房屋,尖削的屋頂,白牆紅瓦,濃厚的異國情調,我有了探究一番的願望。
在旅館前台問清鎮中心的去向,出門向左,一邊不緊不慢地信步,一邊打量著街道兩旁的商店。
鎮裏有一條水渠,穿過鎮中心。水渠邊還安了幾個聽筒,大的一頭靠近水麵,耳朵湊近上麵的聽筒,可以聽到裏麵傳來嘩嘩嘩放大了的流水聲。
住的旅館對麵坡上的Evangelical Reformed教堂,建於1762年,每半小時響一次,提醒時間在流逝。
當天晚上,去了坡上教堂旁邊一家希臘餐館。餐館裏裝飾著希臘繪畫雕塑,算不上多高的水平,主要還是提供一種希臘的氛圍。入座後,店裏女主人送上一小杯白酒,像是伏特加,免費,這是一種慣例,以後幾天上餐館,餐前都有一小杯免費的酒。接著,我點了希臘沙拉作開胃,主菜是海蝦。晚上回到旅館後,九點開始,惡心發嘔肚痛,不停上洗手間一直持續到淩晨三點。後麵兩天裏一點胃口都沒有,下午離開客戶公司回旅館後,啥都不想吃,隻能吃超市買回的方便麵充饑。
到了第三天才想吃一些肉食,想起第一天在鎮中心步行街看到過一家中餐館,決定去那試一試德國的中餐館是不是地道。
走樓梯上了二樓的餐館,裏麵清風雅靜沒一個食客。聽到我的動靜,一個清瘦,看起來年過六十的華人婦女過來,引我到窗邊的一個座位。她遞給我菜單,問我要喝點什麽,問話時她中文說起來明顯不太流利。後來上菜時,她說我是這幾天裏唯一的華人來客,平時都是周圍的德國鄰居來餐館。她說她從台灣來,當年她哥來德國Paderborn大學讀博,後來她跟著也到了這邊,但沒上學,結婚後開中餐館在小城安了家。時間一過三十四年了,平時沒人說國語,所以剛開始和我說話時都有些不利索了。
她問我從哪來,我說來自加拿大多倫多,她說她知道那裏有一半居民是華人。我告訴她,多倫多市區華人沒這什麽多,大概隻有百分之幾,但東北麵的市郊城鎮如Scarborough, Markham,有些地段華人能占上百分之三十以上,到了那裏,就如同回到了國內似的。
我奇怪她怎麽會知道加拿大華人多,她說女兒在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工作,那邊冷,冬天零下三四十度。我很好奇,她女兒放著德國好地方好氣候不呆,為啥離開父母到大西洋那邊去。她說德國大學是聘用製,而加拿大當教授一定年限後就是終身,所以她女兒就去加拿大任教了。這世界真小,飛過大西洋來到這偏僻的德國小城,上中餐館時,卻得知餐館主人的獨生女去了加拿大工作,真是像餐館門前對聯寫的那樣,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這家餐館,她召呼客人,老伴主廚,兩老口支撐著餐館。想著過去幾十年裏,她一家住在這個小城,沒多少華人來往,有種被遺落了的感覺。自己自89年出國到加拿大後,這麽多年西跑東奔地忙著,很少感到孤獨過,沒想到在餐館裏看到倆老人孤單的身影,依稀看見了我們的以後,一時間,竟有些煌惑了。
小城Bad Salzuflen今天,就像二十五年前來加拿大時的Hamilton城,當時四十萬人口的城市隻有三四家中餐館,華人隻有大學裏的幾十個留學生,以及人數稍多一點的家眷們,一共不到三百人來自大陸。街上見到一個華人,就像他鄉遇到了故舊似的聊過不停,如果遇上了一個四川人,說幾句四川話,那時感覺家鄉話就像家鄉菜一樣,好久沒說,一說,就非得要過足了癮。
如今加拿大的幾大城市裏,華人動輒幾十萬,不愁沒中餐吃喝,沒中國人說話,其副作用是,華人小日子過得太舒服,說中文的時間遠比英文多。英語不夠好,更上一層樓就難了,不要說西人為難你,就是其他族裔也不會服的。移民們上不去,英裔可以繼續穩保在政治及話語權上的支配地位,也許,這才是加拿大“多元文化”真正的用意吧。
餐館菜單,沒幾樣夠得上餐館水準的。以前去過幾次美國中西部的城鎮,見識過當地所謂的中餐館,覺得夠不上中餐館的名號,但和這家德國中餐館相比,那些美國中餐館“地道”多了。我點了一份宮保雞丁,一碗蛋湯。宮保雞丁上來後一看,從沒見過那麽大號的雞丁,每塊有一寸見方。都明白中國菜在國外都得有所改變,適應當地人的味覺,但出國二十幾年還從沒見過這麽大號的宮保雞塊。肉是沒法吃了,隻挑了一些裏麵的素菜就著米飯吃。東西粗了一點,但還有些中國菜的味道,比方便麵強不少,晚餐後回到旅館,肚子舒服多了。
後麵一天胃感覺好多了,想去吃意大利餐。路過城中心一座典型德國老房子,看見裏麵是服裝店,兩個看來是夫妻倆的三十來歲華人正在收攤,那個男的看我走過,相視一笑。這是新一代華人移民,他們不再局限於中餐館,也更有自信。作為海外華人,如能在華人文化和西方背景中,享受各自長處,就不枉出來一場了。
在一家意大利餐館,點了一份grilled scampi。上餐館最不喜歡拍東西,但題目說是視覺記錄,所以還是上一張。這份萊就水平打七十分,印象最好一次是盧森堡下城一家葡萄牙餐館,九九年吃過,一百分,以後其它地方的都在七十分以下了。
2015.04.20